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產生自然科學?從漢語的語言說起

近代自然科學在中國沒有產生,可能跟漢語的語言有關。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必須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因子,第一:完善的邏輯推理體系,第二:注重實驗。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產生自然科學?從漢語的語言說起

科學就是用邏輯推理出來的理論,在實驗室得到了驗證,就是科學。說得透徹一點,自然科學的產生必須依託於數學和邏輯學,然後用實驗證實推理出來的理論。什麼是科學?例如水在100攝氏度下沸騰,可以通過實驗證實,這就是科學。慣性定律,任何物體都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為止,也可以通過實驗證實。宇宙大爆炸的理論,首先是邏輯推理出來的理論,而後通過天文觀測和實驗證實了宇宙爆炸的理論,於是宇宙大爆炸理論就成為眾多關於宇宙起源論中脫穎而出的理論知識,漸漸的變成了科學。凡是實驗不能證實的,都不是自然科學研究的範疇。例如上帝到底存不存在?既不能被證實,也不能被否定,這就不是自然科學的範疇,屬於哲學和宗教研究的範疇。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產生自然科學?從漢語的語言說起

中國古代有邏輯學,也有實驗科學。戰國時期的公孫龍就是邏輯學的代表人物,百家之中的名家就非常注重邏輯學。他們提出了“離堅白”、“白馬非馬”等命題,《莊子》內篇的《天下篇》中還提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的命題。但是呢,這些邏輯學命題沒有發展為精緻的邏輯學。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產生自然科學?從漢語的語言說起公孫龍“白馬非馬”的命題

實驗科學,中國古代也注重實驗。墨家最注重實驗了,《墨經》中的“光學八條”,就是通過光學實驗得出的理論。中國古代的中醫學就是非常重要的實驗科學體系,中醫診斷與治療都是通過無數臨床醫學的經驗得出來的,並且在每一次的臨床治療中再一次驗證所獲得知識的正確性。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產生自然科學?從漢語的語言說起

中國古代也有數學。中國古代的很多數學發現都比西方早好幾百年,我們在中學學中國古代史,經常會看見書上寫某某發現比西方早幾百年,有的甚至早一千年。中國人最早發現了勾股定理,發現了楊輝三角。

中國古代有邏輯學和數學,也注重實驗科學。但是為什麼沒有產生近代自然科學呢?因為漢語的語言限制了邏輯學和數學的發展,西方是字母文字,字母文字簡潔,特別是後來還使用了阿拉伯數字,這樣一來,可以把數學推理的完整過程寫在紙上,而且可以通過在紙上的演算,得出新的定理。中國古代是文言文,漢字又是象形文字,把數學解題的過程寫在紙上相當的麻煩,沒有字母,就無法產生公式,沒有公式,就無法演算,也無法進一步形成系統。大家想想看,如果我們現在在做數學題的過程中,不準使用字母,不準使用阿拉伯數字,要把解題過程寫出來,把演算過程寫出來,會有多麻煩,也許根本就無法展現推理過程。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產生自然科學?從漢語的語言說起中國古代的數字著作,你看,只有題目和答案,沒有解題過程,更沒有公式和推理過程。

中國古代的很多數學著作,只有題目和答案,沒有解題過程。作者當時知道解題方法,由於在著作中沒有顯示解題過程,於是後來的人就沒法把這些命題發展為完整的理論知識。

邏輯學也是一樣的,沒有字母,就沒法演繹,無法形成完整的精緻的邏輯學體系。

漢語的語言文字限制了數學和邏輯學發展的同時,也限制了人文學科的發展。凡是學過兩門西方外語的同學,就會知道漢語是最不嚴謹的語言,因為漢語沒有時態、沒有格的變化,甚至沒有語法,漢語如何展現時態、展現語法的呢?完全依靠漢字的排序,或者依靠上下文的理解。孔子的話,他當時講出來,他的學生會聽懂,但是後來歷史環境變了,語言變了,他講的話,後人理解起來有歧義了。於是中國的學者要花很長的時間去學歷史上原有的著作,只有在充分理解了原有著作的基礎上,才能開拓新的領域。在西方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西方語言的文字和語法已經把所要講的話限制的死死的了,不理解亞里士多德的話,是因為不懂語法,而不是這句話本身有歧義,有多種解釋。西方人只要學會了語法,就能看懂著作。他們拿到了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就馬上進入實質性問題的討論,而中國人拿到《論語》,還要去研究字義和章句,這本身就花去了大量的時間。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產生自然科學?從漢語的語言說起

中國的學術從漢代開始一直對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爭論不休。原因就是對流傳下來的文獻章句有歧義。

還有,漢語的書面語(文言文)和口語之間的差距非常大,漢字也是世界上最難學的文字,一個字就像一幅畫,中國人在小時候要花很長的時間去學語言和文字。然後才能用書面語書寫,才能看懂書面語。學習語言和文字佔去了中國人寶貴的時間。所以邏輯學和數學直到明清之際還沒有突破,所有的學術水平似乎還停留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那個階段。

實際上是漢語的語言限制了中國學術的發展。但是,漢語正因為他容易產生歧義,語言簡潔,所以也有很高的文學意味。唐詩宋詞中的文學美是其它語言沒有的。中國的知識分子又把才智花在了文學上。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產生自然科學?從漢語的語言說起

漢語因為有上述不足之處,所以直到1970年代,郭沫若還倡導,漢語的拉丁字母化是必然趨勢。中國在1949年以後,還差點廢了漢字,使用拉丁文。漢字之所以沒廢,是因為漢語的美、漢語的精華都體現在漢字上,如果沒有漢字,漢語就什麼都沒了,而且還有很多同音字,如果使用拼音文字,這些字就沒法區別。韓國在1960年代,廢除了漢字,導致韓語中許多的同音字沒法區別,所以今天韓國人的身份證上還使用漢字書寫姓名,以防止同音字無法辨別。韓國廢除漢字以後,導致韓語的文學性大大降低,因為韓語有70%的詞彙來自漢字,這70%的漢字用韓語字母拼寫,使得這些詞彙失去了文學意味。近些年來,韓國很多學者提議韓語恢復漢字書寫。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產生自然科學?從漢語的語言說起

韓國人集會要求恢復漢字,打出“漢文萬歲”的標語。

我們今天說漢字限制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並不是要廢除漢字。因為,我們可以完善現代漢語的語法,使其更具嚴謹性。現代漢語本身也比文言文簡單了,不必花很多時間學書面語。另外,我們已經輸入了西方的邏輯學和數學,也可以用漢字加字母的方式演繹過程和公式。所以廢除漢字是沒有必要的,廢除漢字只會得不償失。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產生自然科學?從漢語的語言說起

深度歷史知識關注“騰飛說史”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訂閱: tf13956212778 (←長按複製添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