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現代貨幣的“大妄想”

如果不仔細研究世界在人類、金融、政治、社會和生態方面的總體狀況,我們就無法談論新的全球秩序。經濟學不再能夠獨立於政治學、社會學、人口學、技術,更不要說獨立於國家安全和生態問題了。各個部分根本無法匯聚為一體

關於現代貨幣的“大妄想”

沈聯濤/文

全世界正受困於英國脫歐和中美貿易關係帶來的多歧與紛爭,難免引發嚴重的焦慮——我們是否正進入一個紛亂的年代。這個月,世人將會見證上述關係均可修補,但已經很清楚:英國退歐必會發生,無論有無協議;另一方面即使中美關稅談判可能會取得緩和,兩國關係所受損傷也將需要很長時間才可修復如初。

本月的《外交雜誌》上提出了一個問題:“誰將掌控世界,是美國,是中國,還是全球秩序?”此文“喟嘆”稱:“無論世界秩序還是其締造者,目下都身處危機,未來就要看誰能爭得先機了。”冰冷的現實是,時至今日穩定已不再是靠單一霸權就能夠維持,而是伴隨不斷惡化的社會不平等和不公正現象,在科技、移民、氣候變化、競爭的宗教和意識形態構成的擾攘之中,通過各方問鼎者之間的博弈而形成的糟糕結果。如果你相信占星術,那麼血色的月亮、地震和海嘯,都是象徵世界秩序混亂的信號。

預測了自我調節市場秩序消亡的人是匈牙利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卡爾·波蘭尼。他的著作《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和經濟起源》,於1944年出版,與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同年付梓。哈耶克於1947年創建朝聖山學會,這一在推動全球新自由主義受採納方面功績卓著的學會,主張自由市場、自由貿易、資本自由流動、法治、個人自由至上和民主選舉 。哈耶克(而不是波蘭尼)是當前世界秩序的思想之父。

儘管經濟學中的社會主義實驗在1989年柏林牆倒塌後失利,但新自由主義秩序在2008到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也開始一蹶不振,失去了十年的增長機遇,更面對社會不平等加劇,以及反對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民粹主義情緒重新抬頭。

波蘭尼有先見之明地指出,“自我調節市場的觀念所暗示的完全是一種烏托邦。這樣的制度只要運行一段時日,就會毀滅社會的人道和自然本質特徵;它會毀滅人類的軀體並將周圍環境化為荒野。”簡而言之,“任由市場機制擔任人類命運及其自然環境的唯一指針……將導致社會的湮滅“。

波蘭尼的論文基於四個重要見解。

首先,市場經濟“嵌入”社會,社會本身則嵌入自然。聲稱市場是自我調節的,完全使社會失去人性的一面,並將市場視為一種機械系統,其中人類和大自然將成為用來剝削的機器和齒輪。民粹主義反對殘酷的市場,氣候變暖則是“大自然的報復”,這都表明“自由市場觀點”過於理想化,至多是一種理論,往壞處看則是應被丟入歷史垃圾桶的有害無益的意識形態。

其次,在波蘭尼看來,將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作為待交換、交易和估價的商品是一種虛幻。土地是由自然產生,不應被視為個人權利的一部分——看看GDP計算吧,從不計入對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的破壞和汙染的成本。勞動力也不該像沒有人類尊嚴的奴隸一樣買賣。貨幣“僅僅是通過銀行或國家金融機制產生的購買力的象徵。”當央行能夠創造負利率條件時,貨幣的真正價值是什麼?

第三,波蘭尼認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社會歷史是雙重運動的結果:一是經濟自由主義原則,旨在建立一個自我調節的市場;另一個是社會保護原則,守護人與自然作為生產組織的角色。”換句話說,一個運動促生出另一個反向運動——市場創造了國家調節市場的需要,反之亦然。這不是二選一的問題,而是國家和市場必然共存,以平衡彼此。

第四,金本位是關鍵發明,它固化了自我調節市場的理念。黃金強加了“硬預算約束”,迫使人民和國家生活在其能力允許範圍內,但恰恰是巨大的通貨緊縮、失業和社會危機(由於錯誤地迴歸金本位造成)帶來的痛苦和由此產生的反抗,為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主義的興起創造了條件。

另一方面,現代中央銀行則是一種“軟預算約束”,因為每當市場試圖施加限制,而個人、公司和國家則想要超出其能力而消費,中央銀行就被要求印發更多鈔票。市場因美聯儲承諾放慢加息而上漲的事實表明,“格林斯潘對策”受到廣泛信奉。今日的市場,每當要發生動盪,央行都會降低利率或增加流動性。

只要各國央行願意自2009年以來向全球市場注入14萬億美元,並且今天仍以維護貨幣和金融穩定的名義持有遠超過其公平份額的主權債務、股權,甚至不良資產,則自由市場就不可能在現實層面存在。如果各國央行的主政者還認為,他們的工作就是將股市指數維持在穩定水平,那麼他們也不再具有獨立地位。

因此,如果不仔細研究世界在人類、金融、政治、社會和生態方面的總體狀況,我們就無法談論新的全球秩序。經濟學不再能夠獨立於政治學、社會學、人口學、技術,更不要說獨立於國家安全和生態問題了。各個部分根本無法匯聚為一體。

波蘭尼說的沒錯,21世紀確實正在發生一場大轉型,但事實上這正在發生的事情是對已不存在的秩序的“大妄想”。

(作者為香港大學亞洲全球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香港證監會前主席;翻譯:臧博,編輯:袁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