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被中國父母偏愛的乖孩子,大都結局悲慘?

為什麼被中國父母偏愛的乖孩子,大都結局悲慘?

文中部分配圖來自網絡

01

2015年末,河南大學生劉剛走出洛陽市精神衛生中心。

134天前,他被老師及醫生雙手反綁,強制帶上車,一旁年邁的母親沒有阻止,被這一幕嚇哭的她稀裡糊塗地簽字將兒子送到精神病醫院。

堅持自己沒病的劉剛,在經歷了灌藥、電擊、毆打後,終於開始聽話,乖乖接受了“治療”。

為什麼被中國父母偏愛的乖孩子,大都結局悲慘?

02

合姐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的關鍵在哪裡?一個正常人為何就被定為精神病?

這或許要先從中國的家長說起,中國的家長對孩子說的最多的話是:

“聽話,才是好孩子”

“乖,才有糖吃”

“你看別人家的孩子……”

這些話翻譯一下就是:“不聽話就不是好孩子喲,沒糖吃,你就哭吧。”

所以在中國父母的眼中,“聽話”是衡量一個孩子優秀的至高標準。

而在孩子的認知裡,只有“聽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糖果、文具、讚揚。

這樣的教育觀念自2500年前齊景公問政,孔子答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定了下來。

一直到21世紀,教育的內核始終未曾改變,不想也不會改變。

2500年的時光,一代又一代的人接受了馴化。

為什麼被中國父母偏愛的乖孩子,大都結局悲慘?

03

而對於不聽話的孩子,中國父母又是如何做的呢?

像是進了精神病院的劉剛,不聽話的孩子輕則會被吼叫、辱罵,重則便是體罰、毆打。

日常中,在大庭廣眾之下吼叫孩子的父母不在少數,我朋友清清一直以來都信奉“吼叫教育”,覺得可以震懾小孩。

雖然吼叫孩子的時候,聽到嚎哭,自己也會心疼落淚,但她依然認定:聽話才是好孩子。

但有心理學家說,這樣的孩子有三點不好:

1、“乖”某種程度上意味著討好別人,違背自己的真實需求;

2、“乖”也許意味著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

3、越“乖”的孩子,獨立能力越差。

這樣教育下的孩子,在長大後,很容易就失去了自己的主見,就此變成了沉默的大多數。強迫自己去適應身邊的一切,變成一根沒有靈魂的蘆葦。

這或許就是人人喜歡的聽話的乖孩子。

為什麼被中國父母偏愛的乖孩子,大都結局悲慘?

04

美國心理學博士約翰·格雷說:

人生的成功不是來自於守規矩,而是來自於獨立思考,來自於聽從內心的願望。

對此,中國的父母從來不關心,他們只提供孩子的物質需求,卻把關注孩子內心的責任交給了學校!

中國的父母還喜歡說這樣的一句話:老師,我把孩子交給你了,該打就打!

撂下一句話,家長便沒了蹤影,開始忙著自己的事情了。

今年有一個案例,11歲男孩仁仁因為父親責罵而離家出走,父親報案的時候甚至連孩子讀幾年級都不知道。

為什麼被中國父母偏愛的乖孩子,大都結局悲慘?

如此匪夷所思的事情,其實現實中存在不少,父母想把孩子完全託付給學校,而學校顯然沒有這個意識。

一個老師對著三、四十號學生,只是負責好學生的學習已經很不容易了,怎麼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對於孩子的內心更是始終沒有觸及,沒有思考過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由此我們發現,中國的孩子普遍是“精神孤兒”,他們既衣食無憂,又極度貧瘠。

這些孩子靈魂被放逐,留守在荒島。

生活沒有選擇權,必須要“聽話”的他們,經常會走上極端,自去年起始,大學生自殺事件頻發。

1月11日,山東大學一女生被發現在出租屋內上吊自殺,被發現時已身亡四天;

2月27日,廣西大學一在讀研究生燒炭自殺死亡;

3月4日,渭南職業技術學院農學院一名大二學生在宿舍內上吊身亡;

4月11日,廈門華廈學院大二在校女學生因捲入校園貸選擇自殺。

……

為什麼會選擇自殺?

或許就是因為他們和這個世界已經失去了聯繫。

為什麼被中國父母偏愛的乖孩子,大都結局悲慘?

05

之後,“聽話”的孩子畢業了,開始工作,正式獨立生活,卻依舊要乖,要聽媽媽的話。

你需要考公務員,考教師編,早點結婚,快點生子,最好是湊個“好”字。

於是他們終於變成了同樣的中國式父母,開始要求自己的下一代聽話,一代又一代的失去個性,被馴化。

而這個世界還有另外一群人,他們沒有失去個性,而是遵從自己的選擇,即使這樣的選擇可能是錯的。

他們會選擇不結婚、不生子、於是被馴化的人稱他們為病人。

這就是這個世界弔詭的地方,就是因為沒有被馴化,所以你就是病人!

為什麼被中國父母偏愛的乖孩子,大都結局悲慘?

但是我們需要知道,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著自己的思想,假如規定一個人的所思所想,那與機器人的區別在什麼地方?

合姐認為,教育孩子三句話就夠了:

告訴孩子大是大非;

尊重他們的選擇;

給予盡力的輔助。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風春滿園。

聽話的孩子也不一定是好孩子,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可以給孩子更大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