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元璋的兒子都在做什麼?

拍拍手的sunflower


朱元璋有26個兒子,除了太子朱標,其中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都死了,但兒子大了,繼位了;八子潭王朱梓、九子趙王朱杞在靖難之役之前已經死了,無子,封國被廢除;十子魯王朱檀,也死在靖難之前,此時獨子魯世子還年幼,插不上話;二十六子朱楠早夭。

現在看看剩下的藩王在當時是什麼情況?

二子秦王朱樉。靖難前死了。繼位的是朱棣的侄子朱尚炳。

三子晉王朱棡。靖難前死了。繼位的是朱棣的侄子朱濟熺。

五子周王朱橚。朱棣同母弟,第一個被建文帝削爵,流放雲南,在靖難最後一年(1402年)才被建文帝抓回南京關押。

六子楚王朱楨。封在湖北武昌。

七子齊王朱榑。被建文帝削爵,從封地山東抓到南京關押。

十一子蜀王朱椿。封在四川成都。

十二子湘王朱柏。封在湖北荊州。在建文帝削藩的時候全家自焚而死。

十三子代王朱桂。封在山西大同。被建文帝削爵。

十四子蜀王朱楧。封在甘肅蘭州。

十五子遼王朱植。封在遼東。

十六子慶王朱栴。封在寧夏銀川。

十七子寧王朱權,封在蒙古赤峰。

十八子朱楩。封地雲南,被建文帝削爵,廢為庶人,全家遷往福建漳州。 十九子谷王朱橞。封地在宣府。

以上是朱元璋去世後、靖難之役發生前成年的已就藩的藩王,有一定軍事實力。

以下6位藩王,當時年齡小,都是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的王,還沒有就藩,插不上手腳。他們都是朱棣當上皇帝后去外地就藩的。

二十子朱松。生於1380年,封韓王,封地遼東。靖難之役發生時,還在南京,一直沒就藩,子孫後來就藩甘肅平涼。

二十一子朱模。生於1380年,封沈王,封地山西長治。

二十二子朱楹。生於1382年,封安王,封地甘肅平涼。

二十三子朱桱。生於1386年,封唐王,封地河南南陽。

二十四子朱棟。生於1388年,封郢王,封地湖北安陸。

二十五子朱㰘。生於1388年,封伊王,封地河南洛陽。

綜上,除了早死的和年幼的,真正有能力插手的就是老二秦王家、老三晉王家、老六楚王、老十一蜀王、老十四肅王、老十五遼王、老十六慶王、老十七寧王、老十九穀王,共9位。

一 一 來 看:

老二秦王家。繼位的是朱棣的侄子朱尚炳,那幾年安心在西安吃肉夾饃,插不上話。

老三晉王家。繼位的是朱棣的侄子朱濟熺,那幾年一直在太原吃刀削麵,插不上手。

老六楚王朱楨。此前多次受朝廷委派,帶兵鎮壓西南少數民族,有一定的軍事指揮才能,當時他坐鎮武昌看熱鬧。

老十一蜀王朱椿。成都很遠,進出不方便。樂得在成都打麻將,泡溫泉,日子舒坦得很。據說有暗地裡為燕王提供軍事物資。

老十四肅王朱楧。封地原來在張掖,真是太遠了,建文元年朝廷同意他移鎮蘭州,這時候他正忙著建蘭州的新王府,沒心思理會朱棣和朱允炆的事情。

老十五遼王朱植。原本駐守遼東,靖難之役爆發,朱棣攻克山海關,切斷了遼東與內地聯繫,朱植走海路回到內地,朱棣靖難成功後,雖然對他有點不滿,但是做哥哥的還是寬宏大量,原諒了這個弟弟,併為朱植找了個好地方--荊州,讓他到這裡就藩。遼藩嘉靖年間被廢除。

老十六慶王朱栴。封地在寧夏銀川,正在滿著屯田和新王府的事情,加上初來乍到,西北貧瘠,實在幫不上誰的忙。

老十七寧王朱權。封地在蒙古赤峰。手握重兵,被朱棣連哄帶騙拉上造反的賊船,要是沒有這個弟弟支持,朱棣大事難成。

老十九朱橞。封地在宣府,有一定實力。朱棣起兵造反後,他嚇得急忙跑回南京趙建文帝。3年後,朱棣率大軍殺到南京城下,朱橞受建文帝命令率軍守金川門,結果他和大將李景隆一起開門迎接朱棣大軍進城。

從上述史料分析來看,即便建文帝一開始就削除了5位叔王,搞得人心惶惶,但是其他藩王一開始還是心向朝廷的。

因為當時的建文朝廷很強大,擁兵百萬,糧草充足,對付一個朱棣,本應是綽綽有餘。所以他們這些人大多數不敢和朱棣來往,不敢支持朱棣,怕得罪朝廷。這再一次說明,建文帝的削藩不是真正的削藩,而是整治違法犯罪的藩王;對於遵紀守法的藩王,朝廷照樣優待。朱棣成功後,並不因為大部分弟弟和侄子在靖難期間沒有支持自己,而明顯怪罪大家。

對支持自己的寧王朱權和谷王朱橞,朱棣對他們相當好。但是,幹壞事的人終究沒有好下場。後來第四任寧王朱宸濠造反,被明武宗朱厚照凌遲處死,寧藩被永遠廢除。谷王朱橞後來涉嫌謀反,被朱棣廢為庶人,谷藩被廢除,朱橞被關押至死,後代絕種。


坐看東南了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共育有26個兒子,在燕王朱棣造反的時候,包括曾經的太子朱標在內,已經去世或者早夭的一共是7位。除去朱棣自己,這樣就剩下18位王爺了。而在朱元璋這些兒子中,最有出息的大概就是太子朱標,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了。其他的王爺不說是草包,但是對於爭霸天下這種高端操作就是看客而已,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

當時朱標已死,燕王在造反,唯一有能力改變戰局的王爺就是寧王朱權。如果比武力值,他比燕王朱棣還要厲害。麾下朵顏三衛是精銳的蒙古騎兵,堪稱個個以一敵百,戰力非凡。朱權雖然有實力造反,同時也反感朱允文的削藩,但他沒有朱棣的膽子,他還在觀望,對這次造反,朱權並不看好。後來朱棣收買了朱權的隨從,出其不意的挾持了朱權,要挾同他一起造反。控制了朱權全部兵馬後,朱棣一路所向披靡,並最終取得了成功。

談起燕王造反成功這件事,就不得不再提起朱標,朱標的死,產生了一些列連鎖反應。 朱標素有賢名,待人寬厚,朝中大臣無論文武,對他都很滿意,是眾望所歸的國家繼承人。朱元璋也為太子考慮,準備留下李善長、劉基、藍玉、馮勝和傅友德等一大批治世能臣和功勳主將,朱元璋也許在想:我的兒子一定會超越我的,太子仁德,又有這群不世出的俊才輔佐,我可以放心了。但事與願違,太子突然重病去世了,朱元璋的計劃被打亂了,因為愛屋及烏,朱元璋決定立長孫為諸君。但孫兒能管的住這些“人精”嗎?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壞人必須我來做了,只有一個辦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殺吧,把天下的英雄殺盡,讓我的孫兒高枕無憂!朱允文曾經有些迷茫的問朱元璋,功臣都被您殺光了,假如有外族入侵,我將來可以依靠誰?朱元璋自信的望向北方:那個叫北平的地方住著一頭猛虎,他智比劉基,武比藍玉,更重要的是,他是我的孩子,他會守護大明,守護允文的!

朱允文雖然文弱,但也不是傻子,他對這位野心勃勃的四叔,可沒有祖父那樣的信心。所以朱允文登基後,就在方孝孺、黃子澄以及齊泰這幾個毫無政治才能的腐儒幫助下,大刀闊斧的進行削藩,併成功逼反了朱棣。

戰爭開始後,黃子澄作為建文帝親信推薦了史上著名草包李景隆為主帥,興50萬雄師討伐朱棣。結果李景隆連北平城都攻不破,被打的四處倉皇逃竄。後來在戰局穩定下來後,朱允文又疑心徐輝祖背叛他,多次阻止徐輝祖乘勝追擊。(徐輝祖真是冤,為了皇帝不惜和弟弟妹妹決裂,多次差點要了妹夫朱棣的命,但皇帝居然還懷疑他!),朱允文還親自傳令三軍將士,勿傷我四叔一根毫毛。弄得全軍上下不敢對朱棣射箭,結果朱棣每戰都衝在最前面,朝廷這邊只能往後退。在朱允文和他親信們的一頓神操作下,終於反勝為敗,把天下拱手讓給了自己的四叔。


途牛山小旋風


由於,明代藩王府資料向來不對外公開,因此,明史研究中藩王史是一個空白。經後世數百年,各史學家不懈的考究整理,所得明藩王史料也鳳毛麟角。

老朱算是中國歷史上子嗣較多的開國皇帝,一共有26個兒子。除了太子朱標,剩下的有二十四個都封了王。這裡面實力較強的有秦王(老二)、晉王(老三)、燕王(老四)、寧王(老十七)等人,論資排輩,怎麼看都輪不到朱棣。我們就來看一看,“靖難”時他們都在幹嘛?

1、朱標,長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作為馬皇后嫡長子,也是朱元璋傾力培養的接班人,很可惜在洪武25年(1392年5月17日),因感染風寒病逝,諡“懿文”。(如果朱標不死,應該就沒朱棣什麼事情了)

2、朱樉,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39歲時就死了,沒有挺到“靖難”。

3、朱棡,三子,晉恭王(孝慈高皇后出),在1370年的時候被封為晉王,後因性格驕縱,被人檢舉“謀反”,還是朱標救了他一命,然後被朱元璋分到邊塞。1398年,40歲就死了,也沒有挺到“靖難”。

4、朱棣,四子,明成祖(碩妃出,但自稱孝慈高皇后出),大家都知道了,這個就是“主人公”明成祖,發動靖難之役,在1402年的時候稱帝,遷都北京,後世稱“永樂大帝”。

5、朱橚,五子,周定王(存疑),1398年6月30日建文帝朱允炆登基,開始著手“削藩”,作為朱棣的胞弟,最先倒黴的便是周王,建文元年被貶為庶人,徙雲南蒙化。建文四年(1402年),朱橚被召到首都應天(今江蘇南京)禁錮。

6、朱楨,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楚王。洪武三十年(1397年),受命率軍討伐古州(今貴州榕江縣)蠻族叛亂,請餉三十萬,又不親蒞軍。澡朱元璋詰責,後一直窩於藩地未出。不過據記載,永樂初,朱楨受封宗人府宗正。永樂八年(1410)冬,上朝京師,並得到明成祖嘉獎。永樂十四年(1416)冬,再次入朝,賜予甚厚。次年冬,獻馬二千匹。看樣子,應該是個中立派。

7、朱榑,七子,齊王(達定妃出) ,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齊王,還數次參加北伐,也是一個性格驕狂的主,結果在建文帝登基後,直接把他廢為庶人。“靖難”時,根本沒實力有所作為。朱棣稱帝后,恢復了其王爵沒幾年,又被廢黜,至1428年造軟禁致死,享年64歲。

8、朱梓,八子,潭王(達定妃出) ,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潭王。洪武二十三年,因胡惟庸案,其外公於顯及舅舅於琥俱坐誅。梓尤恐,帝遣使慰諭,且召入見,梓大懼,與母妃俱自焚而死,封國遭除。同樣未能趕上“靖難”。

9、朱杞,九子,趙王(不詳) 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出生,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受封趙王,洪武三年(1370)十二月殤。

10、朱檀,十子,魯荒王(郭寧妃出),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魯王,痴迷嗑藥,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服食金丹,毒發傷目而薨,朱元璋追封其惡諡,號"荒"是為魯荒王。

11、朱椿,十一子,蜀獻王(郭惠妃出),洪武十一年(1378),受封蜀王。本性孝友慈祥,容止都雅,讀書好善,朱元璋嘗呼其為"蜀秀才",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就藩成都。“靖難”發生時,因其藩地遠離主戰場,遂保持沉默觀望,屬中立派。後永樂十四年(1416年),揭發同母弟弟谷王朱橞謀反,被明成祖贊曰:"王此舉,周公安王室之心也。"再度入朝,朱椿獲贈金銀綵緞數萬。

12、朱柏,十二子,湘獻王(胡順妃出) ,洪武十一年(1378年),受封湘王。洪武十八年(1385年)就藩於荊州。建文元年四月十三日(1399年5月18日),遭人告發謀反,建文帝命其赴京師問訊,因驚恐自焚而死,時年二十九歲,諡“戾”。無嗣,封藩被削。同樣未能趕上“靖難”。永樂初年改諡為“獻”。

13、朱桂,十三子,代簡王(郭惠妃出) ,初,洪武十一年(1378年),受封豫王,後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代王,就藩大同。因性格暴躁,於建文元年(1399年),被廢為庶人,“靖難”時,同樣沒實力有所作為。明成祖即位,恢復王爵。正統十一年(1446年)十二月十二日,薨,共在位55年,享年73歲,諡曰“簡”,算是老朱家比較長壽的。

14、朱楧,十四子,肅莊王(郜氏出) ,洪武十一年(1378年),受封漢王,後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肅王,次年就藩平涼府(今甘肅平涼),後遷於甘州(今甘肅張掖)。建文元年(1399年)乞內徙,遂移蘭州。屬於比較安分的藩王,肅王一家在蘭州小心度日,“靖難”時,保持中立,自朱棣即位後,肅王家族就再也沒有人進京見過皇帝,也從來沒有哪一位肅王被朝廷廢除過。

15、朱植,十五子,遼簡王(韓妃出) ,洪武十一年(1378年),受封衛王,後於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初九日改封遼王,就藩廣寧州。朱植熟習軍旅,屢樹軍功。燕王朱棣起兵時,因朱植封地距燕地不遠,且朱植熟習軍旅兼擁重兵,建文帝擔心其會支持朱棣,於是召朱植回南京。朱植服從建文帝的命令,從海路來到南京,後封地被改為荊州。朱棣奪取帝位後,埋怨朱植在“靖難”時不支持自己,所以不喜歡他。屬於比較憋屈的一位藩王。

16、朱栴,十六子,慶靖王(餘妃出)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受封慶王。初就籓慶陽(今甘肅慶陽市慶城縣),後遷至寧夏(今寧夏銀川市)。因靖難”時,未響應建文帝勤王詔命,得成祖善待。

17、朱權,十七子,寧獻王(楊妃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受封寧王,次年就藩大寧。朱權就藩於邊關,手握重兵,帶甲兵士八萬,戰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更是驍勇善戰。“靖難”時,被朱棣半忽悠,半綁架的綁上了造反的戰車,共同反叛建文帝。朱棣即位後,將朱權改封於南昌,並加以迫害,朱權只好將心思寄託於道教、戲劇、文學,鬱鬱而終。

18、朱楩,十八子,岷莊王(周妃出)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受封岷王,初就籓岷州(今甘肅岷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遷籓地於雲南。建文元年(1399年),因被西平侯沐晟告發不法,被廢為庶人,遠徙福建漳州。“靖難”時,無實力有所作為。朱棣稱帝后,恢復其爵位,回到雲南。永樂六年(1408年)被削除護衛、官屬。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令其北遷至湖南武岡。景泰元年(1450年),朱楩去世,諡號“莊”,史稱“岷莊王”。

19、朱橞,十九子,谷王(郭惠妃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受封谷王,封藩於宣府鎮,為明代九大攘夷塞王之一。“靖難”時,谷王朱橞應建文帝詔,帶兵三千赴京師護衛金川門。成為唯一一個出兵勤王的藩王。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率兵渡江至金川門外,朱橞見大勢已去,開門南城,迎王納降。燕王繼位後,念朱橞獻城有功,封朱橞駐長沙。後朱橞欲效仿成祖,妄圖勾引蜀王朱椿,共同起兵造反,被揭發,遂於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被廢為庶人,宣德三年在獄中去世。

20、朱松,二十子,韓憲王(周妃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日,受封韓王,藩地於遼東開原(今遼寧開原)。朱松為人謹慎,聰慧機敏,“靖難”時,保持中立,在王位十七年,未就藩,於永樂五年(1407年)十月二十日病逝於南京,年28歲,諡號“憲”。

21、朱模,二十一子,沈簡王(趙貴妃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受封沈王。未參與“靖難”之事,永樂六年(1408年),就藩於潞州(今山西長治)。宣德六年(1431年6月11日)薨,諡號“簡”。

22、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不詳),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受封安王。“靖難”時,年齡尚幼,未曾參與。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就藩平涼。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薨。諡號“惠”,無嗣,藩國遭除。

23、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賢妃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受封唐王。“靖難”時,年齡尚幼,未曾參與。永樂六年(1408年),就籓南陽。永樂十三年(1415年)薨,諡號"定"。

24、朱棟,二十四子,郢靖王(劉惠妃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受封郢王。“靖難”時,年齡尚幼,未曾參與。永樂六年(1408年),就藩安陸州(今湖北鍾祥市)。在位二十三年,永樂十二年(1414年)薨,諡號"靖"。

25、朱㰘,二十五子,伊歷王(葛麗妃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受封伊王,藩地於洛陽。

靖難”時,年齡尚幼,未曾參與。永樂六年(1408年),就藩於河南府。永樂十二年病死,諡號“厲”。

26、朱楠,二十六子,(生母不詳),出生月餘夭折,未封爵。


船伕觀史


朱棣難道不是朱元璋的兒子?


手機用戶Madam


老大老二老三都死了,老五老六好像也死了,其他的都還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