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

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

文 / 許鑑良(東華大學,金輪科創股份有限公司研究中心)



<strong>

<strong>0 前言

<strong>

梳棉棉結不高,但並條以後棉結成倍增加,致使成紗棉結大幅度增多。這種現象在不少棉紡廠中存在,長期找不到一個良好的解決辦法。


究其原因:

1)牽伸工藝不符合纖維彎鉤伸直的理論。梳棉機錫林道夫間為分梳配置。錫林表面速度遠遠大於道夫表面速度。纖維從錫林轉移到道夫上時,道夫針齒往往抓住揚起在錫林針面的纖維尾端,其前端,則受錫林針齒梳理而伸直。前端伸直,尾部被道夫針齒握持的纖維,被剝棉羅拉剝下後,在棉條中便成為後彎鉤纖維(約佔50%左右,屬多數)。這種後彎鉤纖維圈入條筒再引出喂入頭並或預並時,便成為前彎鉤纖維。前彎鉤纖維圈入條筒再引出喂入二並時,便成了後彎鉤纖維。其餘以此類推。如圖1所示。所以,喂入頭並或預並的是以前彎鉤纖維居多的生條,而喂入二並(或條卷、條並卷)的是以後彎鉤纖維居多的半熟條。


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


圖1 梳棉和後續工序纖維彎鉤的變化


彎鉤纖維在牽伸過程中若得不到伸直,在高速回轉的羅拉和皮輥劇烈搓擦下,就可能形成棉結。所以,普梳頭並、精梳預並的牽伸工藝,應有利於前彎鉤纖維的伸直;普梳二並或條卷、條並卷的牽伸工藝,應有利於後彎鉤纖維的伸直。


以此類推,普梳喂入粗紗機的是以前彎鉤纖維居多的熟條,粗紗的牽伸工藝,應有利於前彎鉤纖維的伸直;普梳喂入細紗的是以後彎鉤纖維居多的粗紗,故細紗牽伸工藝應利於後彎鉤纖維的伸直。精梳準備工藝纖維彎鉤變化,亦可按此類推。但經精梳後,彎鉤纖維已基本伸直,均可按後彎鉤纖維伸直要求設計牽伸工藝。


2)生條中纖維分離度和平行伸直度差。梳棉棉結雖不多,但纖維分離度和平行伸直度差。紊亂的纖維在牽伸過程中被抽拉時,本來蓬鬆不成結的纖維,被拉扯成了死結。


3)生條中短絨高。開清和梳理過程中,纖維損傷嚴重,致使生條中短絨大幅度增加。短絨在高速牽伸過程中易聚集在紗條的某一局部,或飛散積聚在紗線通道的機件上,積到一定數量,便進入紗條,經與紗線通道機件摩擦,便形成棉結。


鑑於上述,可採取如下對策:

1)普梳頭並、精梳預並、普梳粗紗牽伸工藝應符合前彎鉤纖維伸直的理論;

2)普梳二並、精梳並卷或條並卷、普梳細紗牽伸工藝應符合後彎鉤纖維伸直的理論;

3)提高生條的纖維分離度和平行伸直度;

4)減少生條短絨率;

5)嚴格控制各工序溫溼度。

<strong>1 並條機上彎鉤纖維伸直的理論

<strong>1.1 前彎鉤纖維伸直的理論

前彎鉤纖維的伸直開始於彎鉤的中點到達變速點R′時,此時纖維主體中點仍在R′的後方,仍以慢速前進。見圖2

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

2 牽伸變速點和前彎鉤纖維的伸直過程


FF-前鉗口線;BB-後鉗口線;N1-快速纖維數量;N2-慢速纖維數量;R-變速點;R-變速點離前鉗口的距離;G-握持距;η-纖維原始伸直度係數;η′

-纖維結果伸直度係數;L-彎鉤纖維原長;VF-前羅拉速度;VB-後羅拉速度; NR-變速點處快速或慢速纖維的數量

<strong>1.1.1 當牽伸倍數較小時(Ε≤3

牽伸倍數Ε為: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

此時變速點位置R′離前鉗口較遠,見圖2中(2),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

主體長度的一半,伸直過程不受前鉗口的干擾。結果伸直度係數η′為:


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


在不同的原始伸直度係數η下,在牽伸倍數較小時(估計E

3倍左右時),對前彎鉤纖維有一定的伸直效果,在伸直過程不受前鉗口乾擾的條件下,其伸直效果隨牽伸倍數增大而相應增大。

<strong>1.1.2 當牽伸倍數較大時(E3

牽伸倍數E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

變速點離前鉗口的距離R則為: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見圖2中(3),變速點位置R

′離前鉗口距離較近,伸直過程易受前鉗口乾擾,前彎鉤纖維伸直效果並不始終隨牽伸倍數的增大而提高,而是先增加後減小,達某一點最高值後,牽伸倍數再增大,伸直效果因受前鉗口乾擾反而降低。其結果伸直度係數η′為:

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

<strong>

<strong>1.1.3

當牽伸倍數更大時(E4

見圖2中(4),牽伸倍數E為: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

,變速點離前鉗口的距離R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即變速點位置R′靠近前鉗口,前彎鉤未伸直前,彎鉤的前端首先進入前鉗口,前鉗口對彎鉤纖維伸直干擾作用嚴重,前彎鉤纖維絲毫得不到伸直。


<strong>1.1.4 前彎鉤纖維伸直的延續時間t

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


3

)式中VB為後羅拉速度。這是前彎鉤開始變速到纖維主體也變速的時間。此時間越長,前彎鉤伸直的可能越大。所以要設法延長前彎鉤伸直的延續時間。

前彎鉤在不同牽伸倍數和原始伸直度係數下的結果伸直度係數如圖3所示。圖3中①、②、③區為上述三種情況的區間範圍。

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

3 前彎鉤纖維伸直效果的函數圖形


由圖3可見:

1)當牽伸倍數E3倍時,各種原始伸直度係數下,隨牽伸倍數增大,結果伸直度係數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原始伸直度係數高的,結果伸直度係數提高較快;原始伸直度係數小的,結果伸直度係數提高較慢。


2)當E=1.54倍,結果伸直度係數有一個最高點。最高點的位置,原始伸直度係數小的,牽伸倍數較小;原始伸直度係數大的,牽伸倍數較大。


3)不論何種原始伸直度係數,牽伸倍數越大(E4倍時),前彎鉤伸直效果越差。這是因為牽伸倍數越大,快速纖維數量越少,快速纖維不可能包圍慢速纖維的彎鉤前端,對前彎鉤的快速摩擦力(引導力)很小,不足以克服前彎鉤的彎曲剛度而伸直;也因牽伸倍數越大,變速點越靠近前鉗口,伸直延續時間越短,彎鉤來不及伸直便進入前鉗口,受前鉗口乾擾嚴重所致。


<strong>1.2 後彎鉤纖維的伸直理論

後彎鉤纖維的伸直過程開始於纖維主體部分的中點到達變速點,纖維主體快速,後彎鉤仍以後羅拉慢速運動,伸直過程一直延續到剩餘的彎鉤部分的中點也到達變速點R′,如圖4所示。

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

4 後彎鉤纖維的伸直過程(符號同圖2


<strong>1.2.1 當牽伸倍數較小時(見圖5中①)

當牽伸倍數較小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

,此時變速點離前鉗口的距離R較大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可求得結果伸直度係數為:

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


<strong>1.2.2 當牽伸倍數較大時(見圖5中②)

牽伸倍數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此時R值較小,

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即主體部分的中點尚未到達R′點,而其頭端已進入前鉗口,伸直過程提前開始,延續時間有所增長。可求得結果伸直度係數為:

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

<strong>1.2.3 當牽伸倍數更大時(見圖5中③)

當牽伸倍數更大時,此時R值最小,R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

更小,這時主體快速,後彎鉤慢速,更利於後彎鉤伸直。只有在後彎鉤長度較大,當彎鉤的中點尚未到達R′點位置,而彎鉤的端點,即纖維的尾端已經進入前鉗口,才使伸直過程中斷。可求得結果伸直度係數η′為:

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

以上三種情況可用圖5

的函數圖形表示。

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

5 後彎鉤伸直效果的函數圖形

5中①、②、③區的曲線,表明上述三種情況,其結果伸直度係數都是隨牽伸倍數的增大而逐漸提高,且牽伸倍數越大,對後彎鉤纖維的伸直效果越好。圖5中可見,原始伸直度係數越大,牽伸倍數增大時,結果伸直度係數提高越快;原始伸直度係數小的,結果伸直度係數提高較慢。

<strong>2 頭、預並牽伸工藝應符合前彎鉤伸直理論

<strong>2.1 頭、預並併合根數宜少不宜多,總牽伸倍數宜小不宜大

鑑於前述牽伸倍數越大,前彎鉤伸直效果越差,故頭、預並併合根數應少。只有併合數少,才能減小總牽伸倍數。一般可控制在

56根,使頭、預並的總牽伸控制在6倍以內。


<strong>2.2 頭、預並的後區牽伸倍數宜大不宜小

鑑於前彎鉤在較小牽伸倍數時提高牽伸倍數,可提高前彎鉤的伸直效果,故後區牽伸倍數應儘量增大,一般可在1.82.0內(E=1/3E),以使前區牽伸控制在3

倍左右,不要大於3.5倍,使其處於前彎鉤伸直的最高點(見圖3中的②區曲線的最高峰對應的牽伸倍數區間)。當生條中原始伸直度係數較小時,後牽伸倍數取下限;當生條中原始伸直度係數較大時,後牽伸倍數取上限(見圖3中②區內不同原始伸直度係數曲線最高峰點對應的牽伸倍數)。


例如華寶公司,頭道並條機為FA305C,紡半精梳27.76tex,改變牽伸工藝前後的棉結和纖維伸直度列於表1

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

由表1可見,頭並或預並後區牽伸倍數和羅拉隔距增大後,經頭、預並後,結果伸直度係數提高,棉結和雜質顯著降低,棉結降低42.85%,效果極顯著。

又如湖北3542紡織有限公司FA306並條機,JC/Tencel60/40 7.3 tex紗,頭並牽伸工藝改變前後的結果伸直度係數列於表2

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

由表2可見,後區牽伸倍數和隔距增大,結果伸直度係數η′提高。


<strong>2.3 頭、預並的後區握持距宜大不宜小

鑑於前彎鉤伸直需要有足夠的伸直延續時間,即需要提早變速,故後區握持距宜大不宜小。一般在5360 mm。纖維長,後握持距取上限,纖維短,後握持距取下限;重定量取上限,輕定量取下限;紡化纖取上限,紡棉纖取下限。

頭、預並的前區握持距亦可比常規放大23 mm,以增長彎鉤伸直的延續時間,防止前彎鉤來不及伸直,經搓擦形成棉結。


後區握持距放大後的工藝效果見表12。由表12可知,後區握持距放大後,棉結降低28.27%,工藝效果較顯著。結果伸直度係數η′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表1中的方案一、表2)。


徐州天地緣紡織有限公司在FA303並條機上試驗如表3所示。

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

由表3可見:頭並併合根數減少,定量加重,後牽伸倍數增大和前後區握持距增大後,烏斯特條幹CV值改善,棉結雜質顯著減少,工藝效果顯著。


總之,頭、預並應採用重定量、小總牽伸、後區大隔距、大牽伸工藝,前區較大隔距、小牽伸,以利於前彎鉤的伸直。


必須指出:以上工藝是針對並條後成倍增加棉結而採取的牽伸工藝,此工藝能有效降低棉結,但對條幹可能不利。故實際生產中應視當前的主要矛盾方面而定。

<strong>3 二並牽伸工藝應符合後彎鉤伸直的理論

<strong>3.1 二並的併合數和總牽伸倍數宜大不宜小

鑑於前述後彎鉤伸直理論:牽伸倍數越大,伸直效果越好。故併合數宜大不宜小。只有併合數多,或者採用較重定量喂入,牽伸倍數才有可能增大。一般併合數均為8根,可使總牽伸倍數控制在89倍。以利於後彎鉤的伸直。


<strong>3.2 二並的後區牽伸倍數宜小不宜大,前區牽伸倍數宜大不宜小

每經一次牽伸,就產生一個牽伸波疊加到紗條上,此牽伸波在後續牽伸中,波幅減小,波長拉長。為減少牽伸波疊加,後區牽伸倍數應小。另外,鑑於前述,牽伸倍數越大,後彎鉤伸直效果越好,為使前區牽伸倍數儘可能大,後區的牽伸倍數就應減小。一般後區牽伸倍數為1.151.2,以便集中前區一次牽伸。


<strong>3.3 二並前後區應重加壓緊隔距強控制

為防止纖維提前變速,產生移距偏差,影響條幹,前後區握持距在不出硬頭的前提下,應偏緊掌握。一般

33下壓力棒牽伸,紡細絨棉時,前區握持距為纖維品質長度Lp+(810mm,一般在4148 mm,後區握持距為品質長度Lp+(1015mm,常在4453 mm。纖維長、喂入定量重、紡化纖時,此握持距適當放大;纖維短、喂入定量輕,紡棉,此握持距應小。


二並牽伸工藝對結果伸直度係數的影響,如表

4所示,紡紗條件同表2

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

由表4可見,二並的後區小牽伸、前後區緊隔距、壓力棒直徑較大時,對提高結果伸直度係數η′有利。


如徐州天地緣公司,紡18.22 tex,FA303並條機,在二道並條上改變牽伸工藝的試驗如表5所示。由表5可見:二並後區牽伸倍數減小後,棉結顯著降低,雜質亦有所減少,但因後區中心距略有放大,烏斯特條幹CV值(%)有所惡化。

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


江蘇華寶紡半精梳14.58KFA305並條機,二並牽伸工藝的對比試驗列於表6

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


由表6可見:在定量、併合數和總牽伸倍數相同的情況下,二並後區牽伸倍數改小,後區隔距放大,熟條棉結減少、薩氏條幹改善,成紗棉結和粗節減少。熟條烏氏條幹,成紗烏氏條幹,因後區隔距放大,互有上下。


總之,二並應採用緊隔距,後區小牽伸,前區大牽伸,重加壓,強控制工藝,利於降低棉結,改善條幹。


精梳以後的並條,因基本上無彎鉤纖維,故可採用類似二並的牽伸工藝。


<strong>3.4 減少並條牽伸區內短絨

現代高速並條機上,牽伸過程中紗條速度高,紗條中短絨在高速氣流的作用下,很易飛散積聚在紗線通道的機件上,積聚多了,便進入紗條,或形成紗疵,或搓擦成結。對此應加強吸棉清潔:縮短吸棉箱掏棉週期,經常保持吸棉箱較大的吸棉風壓和風量;加快回轉絨套轉速,加速吸除積聚的短絨;防止吸風管漏風,穩定吸棉風量和風壓等。


<strong>3.5 控制並條車間溫溼度

並條車間應處於吸溼狀態,以利於牽伸過程中纖維的平行伸直,防止靜電產生。但溫溼度也不宜過大,以免纏羅拉、纏皮輥,反而產生紗疵。一般溫度可控制在2224 ℃。溫度超過32 ℃時,棉蠟融化,含油脂的化纖發粘,易纏羅拉,纏皮輥。一般相對溼度控制在60%65%。加工合成纖維時,相對溼度低於55%,會因靜電嚴重而纏羅拉或皮輥。

<strong>4 粗紗牽伸工藝

據前述,普梳喂入粗紗機的是前彎鉤居多的纖維。但經頭、二道並條牽伸,纖維的伸直度係數已有很大提高,伸直度係數一般可在

90%以上。根據前彎鉤纖維伸直的理論,在頭、預並牽伸工藝設計指導思想的基礎上,亦可作適當調整。故粗紗應採用“重定量、小牽伸、後區大隔距、高捻係數”的工藝。


粗紗“重定量、小牽伸、高捻係數”:一是可減少牽伸波的累積,減少成紗中長片段不勻率;二是可減少粗紗加捻、卷繞過程中和粗紗在細紗機上退繞過程中的意外伸長,可減少細紗的長細節,顯著改善布面條幹;三是粗紗高捻係數,可促進捻度重分佈,粗節處抗扭力矩大,細節處抗扭力矩小,使捻度向細節傳遞,增加細節處捻度,從而減少粗紗的弱環;四是經細紗後區牽伸後,進入細紗前區的須條密集,纖維不易擴散,易於控制浮游纖維運動,減少成紗短片段不勻,改善Uster條幹;五是重定量、高捻係數,可減少飛花和毛羽,從而減少紗疵;六是粗紗重定量,可提高粗紗臺時產量,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紡紗成本,實現高效工藝,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


粗紗“重定量”,就是不論何種紗號,用足細紗的牽伸能力來設計粗紗的定量。由粗紗定量和喂入條定量計算粗紗實際牽伸。在粗紗小牽伸,重定量時,牽伸力必然增大,容易出硬頭,故粗紗後區隔距應放大,可在5560 mm內選擇。喂入定量重、纖維長、紡化纖,取上限;喂入定量輕、纖維短、紡純棉,取下限。後區牽伸倍數,因喂入條纖維的伸直度已較高,以小為宜,以減少牽伸波累積。一般可在1.151.2內選取。


粗紗“高捻係數”,就是在細紗牽伸不出硬頭的前提下,儘量增大粗紗捻係數。一般粗紗捻係數與纖維類別、粗紗定量和纖維長度、細度密切相關:粗紗定量輕、纖維粗、短,粗紗捻係數應高;純棉的粗紗捻係數大於化纖的粗紗捻係數;反之,粗紗定量重、纖維細、長,粗紗捻係數可低些。

<strong>(未完待續)



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




技術!並條後棉結增加的原因及對策(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