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香料、歷史與美食(下)

在《印度尼西亞:香料、歷史與美食(上)》中,作者主要談了印尼香料中的丁香、肉寇豆和肉桂,本篇,作者將重點介紹印尼香料貿易中的主角——胡椒。

(一)

胡椒是印尼歷史上香料貿易毫無疑問的主角。儘管不是胡椒的原產地,但是印尼早在宋代就成為胡椒的輸出國,到上世紀90年代末,印尼胡椒出口量全球佔比一度超過了30%。近年以來,由於受到越南等其他地方胡椒出口的衝擊,佔比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世界上胡椒產量和出口量最多的國家,甚至超過了原產地印度。

印度尼西亚:香料、历史与美食(下)

胡椒

胡椒原產印度西南的馬拉巴爾海岸,西高止山脈的熱帶雨林中。因含揮發性精油——胡椒鹼,乾燥後被碾碎散發獨特辛辣和芳香氣味。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被用在印度烹飪中。公元前4世紀的史詩《摩訶婆羅多》中就有節日裡在肉上撒胡椒食用的記述。常見的胡椒有綠胡椒、黑胡椒、白胡椒以及紅胡椒,事實上它們產自同樣的胡椒樹上,只是因為採收的時間不同,口味也有所區別。其中常見的黑胡椒採收自成熟前,保留了外皮,因此辛辣味更濃,而白胡椒則是完全成熟後的胡椒脫去外皮之後乾製而成,味道相對溫和。

通過分析中國古籍中關於胡椒產地的記錄可以看出,胡椒最初被認為是從西域而來,事實上主要是印度,這裡生產的胡椒供給了中國和地中海乃至歐洲。到了宋代,胡椒不再被當成是波斯產物,而是作為一種東南亞熱帶特產,出現在占城(今越南)、三佛齊(今印尼蘇門答臘島等地)和闍婆(今印尼蘇門答臘島、爪哇島等地)等東南亞朝貢使團的貢品清單上。毫無疑問,這些東南亞島嶼上的胡椒最初也是從印度西海岸移植而來的,由於東南亞地區的氣候環境與印度海岸非常相似(熱帶、季風區),胡椒在當地的移植獲得巨大成功,形成了可觀的種植規模,甚至在產量上超過了印度。

公元410 年,哥特人的首領阿拉里克包圍了羅馬城。阿拉里克除了要求羅馬人交出5000磅黃金外,他還向他們索要了30000塊銀幣、4000塊絲綢、3000塊紅布料及3000磅胡椒。儘管用今天的眼光來看,胡椒的地位似乎不能同其他戰利品相媲美,但在古代歐洲,胡椒絕對可以被當做通用貨幣使用。

胡椒的香味被古代貴族們追捧不已,人們在埃及法老的木乃伊鼻孔中就曾發現過胡椒粒。古羅馬人不是最早吃胡椒的歐洲人,但是最早習慣和迷戀胡椒的人。現存年代最久遠的古羅馬烹飪書籍《關於烹飪的藝術(De Re Coquinaria)》中一共記錄了500種左右食譜,其中有482種用到胡椒。他們不惜花費大量金錢從東方收購胡椒,印度的梵文古籍中就有“羅馬商人來時帶著黃金,走時帶著胡椒”的記載。《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把胡椒稱為“大多數奢華的羅馬烹飪術中的一種特別常見的成分”。老普林尼的《博物志》中記錄的白胡椒價格為七迪納斯一磅,而黑胡椒為四迪納厄斯一磅 。 在古代歐洲,人們常用“貴如胡椒”(Cher comme poivre)這句古老的法國該語形容某件商品非常貴重,由此也可以看出胡椒的尊貴地位。

從飲食角度來看,古代歐洲上流人以肉食為主,不過在古代的肉品保藏技術並不好,長期放置的肉食味道令人難以下嚥。神奇的胡椒粉末改變了這一切,撒上胡椒粉的肉,整個味道都不一樣了。所以當胡椒一旦出現在他們的生活裡,就迅速征服了所有人,並使它逐漸成為了整個歐洲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起初歐洲的胡椒主要來自印度,羅馬人通過海路,途經紅海開展胡椒貿易,然而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這條海路被廢棄了。阿拉伯人充當了胡椒貿易的中介,他們把胡椒從印度運到埃及,再由威尼斯商人轉運到地中海沿岸。不過當胡椒抵達歐洲港口時,價格卻已經是原產地的四五十倍了。胡椒貿易的巨大利潤也引發了歐洲人對於尋找胡椒產地和開闢新的胡椒貿易路線的熱情。1095年,教皇烏爾班二世在開啟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序幕的那場著名演講裡就曾談到這樣一段話:

“我們這裡到處都是貧困、飢餓和憂愁,連續七年的荒年,到處都是悽慘的景象,老人幾乎死光了,木匠們不停地釘著棺材,母親們悲痛欲絕地抱著孩子的屍體。東方是那麼的富有,金子、香料、胡椒俯身可拾,我們為什麼還要在這裡坐以待斃呢?”

最早在這一點上取得突破的是葡萄牙人,藉助強大的航海技術,他們早在16世紀初就佔領了馬六甲地區,隨後控制了這個地方長達一百年,成功突破了阿拉伯人和威尼斯商人對歐洲香料貿易的壟斷。葡萄牙人將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的胡椒運往歐洲,此前這裡的胡椒主要出口地方是中國。葡萄牙人從胡椒貿易中獲得的鉅額利潤讓其他歐洲國家也坐不住了,隨後英國人和荷蘭人都挑戰了葡萄人對胡椒貿易的壟斷權。

這一時期歐洲人對胡椒的狂熱心態,“海洋小說大師”約瑟夫·康拉德在《詹姆斯王》裡做了生動的描述:

“大約在英王詹姆斯一世的時代,荷蘭和英國冒險者對胡椒的特殊興趣,就像愛情的烈火一樣在胸中燃燒。為了把胡椒弄到手,他們還有什麼地方不願去呢!他們會為了一袋胡椒互相殘殺,甚至不惜拋棄自己一向珍愛的靈魂。這種強烈的佔有慾使他們甘願赴湯蹈火,將種種生命危險置之度外——陌生的海洋,種種怪疾,傷痛,監禁,飢餓,瘟疫以及絕望……他們寧願把自己的白骨留在遙遠的海洋,只要能讓財富流入國內活人的手中。”

17世紀70年代之後,荷蘭人逐漸確立了自己在東印尼群島的強勢地位,並壟斷了這裡的香料貿易,胡椒逐漸成為荷蘭人香料貿易最重要的商品。荷蘭人控制了萬丹,並逐漸將勢力擴展到蘇門答臘和西爪哇幾乎所有胡椒產區。為了方便胡椒貿易和轉運,荷蘭人還在這些地方設立了很多據點以開展貿易,其中有一個位於爪哇島的叫做巴達維亞的小城,最後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總部所在地,這個小城就是今天的印尼首都雅加達的前身。

當然,由於胡椒的產地並不像丁香、肉豆蔻那樣集中,因此荷蘭人還面臨著英國人的激烈競爭。波士頓出生、英格蘭長大的伊利胡·耶魯受僱於英國東印度公司,從事胡椒等貿易,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他一度成為印度馬德拉斯省的省長,並積累了大量財富。在1718年,他向康涅狄格州的一家“考利蓋特學校”捐贈了一批圖書與貨物,該學校通過拍賣貨物得到五百鎊。在那時候稱得上是一筆鉅款,於是該學校出於感激把校名改為耶魯學院,那也就是如今的耶魯大學。

(二)

當羅馬人為胡椒痴迷的時候,中國的上流貴族也開始流行這種異域的香料。西晉司馬彪撰寫的《續漢書》是最早記載胡椒的。《太平御覽》卷九五八:“《續漢書》曰:天竺國出石蜜、胡椒、黑鹽。” 之後的歷代史書文獻中,關於胡椒的產地的記載從印度、西域、波斯等等,各有不同,但從“胡椒”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這是一種從國外輸入的香料。其產地主要還是印度。

唐代以前,胡椒在中國的應用散見於各類文獻的零星記錄。同是西晉人張華編輯的《博物志》,載有胡椒酒及其製法。原文說得很模糊,大概原料包括有好酒五升,乾薑一兩,胡椒七十枚,石榴五枚等等。其滋味今人想必難以企及,但大概同羅馬時期用胡椒配紅酒有相似的迷人之處。葛洪則在《肘後備急方》中,則留下了胡椒藥用的最早記載:“孫真人治霍亂,以胡椒三四十粒,以飲吞之”。

胡椒在中國的廣泛應用,應當始於唐朝,唐代繁盛的對外貿易使得胡椒通過貿易大量進入中國。除了傳統的路上通道之外,唐朝還開闢了以廣州為起點的“通海夷道”,可以直達印尼的蘇門答臘和爪哇島等地區,使得東南亞也參與到對中國的香料貿易中,他們或主動試種胡 椒以滿足中國市場,這一行為逐漸改變了中國人對胡椒產地的認知,9世紀以後,東南亞的對中國的香料貿易逐漸超過了印度。

隨著胡椒貿易的繁盛,唐朝人對於胡椒的應用也出現了很大擴展。唐朝人崇尚胡食,在食肉的時候往往加入胡椒等香料。據《酉陽雜俎》記載,“胡椒……形似漢椒,至辛辣。六月採,今人作胡盤肉食皆用之。”除此之外,胡椒的藥用價值也被進一步發掘,孫思邈《千金翼方》中記載,“胡椒:味辛,大溫,無毒,主下氣溫中,去痰,除藏腑中風冷,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調食用之,味甚辛辣,而芳香當不及蜀椒(即花椒)”。

總體上看,胡椒在唐代仍屬於貴族用品,跟古代羅馬貴族類似,很多士大夫家庭都會囤積胡椒以顯示自己的財富。公元777年(唐大曆十二年)三月,宰相元載伏誅。此人是歷史上足以同和珅、蔡京媲美的奸臣,抄家時從此人家中搜出胡椒近800石,將當時的皇帝唐代宗李豫都驚呆了。蘇東坡有詩云:“胡椒八百斛,流落知為誰”,也就是從這裡來的。

南宋袁樞的《通鑑記事本末》記載,元載被砍頭時,行刑的劊子手問他還有什麼要求,他央求到:“希望讓我死得痛快些!”劊子手說,那倒不難,不過要委屈相公。於是,剝下他的臭襪子,塞進他的口中。然後,刀光一閃,人頭落地。“宋朝羅大經在他所著的《鶴林玉露》一書中為此做了一首詩加以嘲諷:“臭襪終須來塞口,枉收八百斛胡椒”。

宋元時期,中國同東南亞的胡椒貿易更為繁盛,貿易量也逐年增加,但胡椒真正進入日常百姓的生活中應當是在明代。明代鄭和下西洋帶來了繁盛一時的朝貢貿易,包括今天的印尼在內的廣大東南亞國家都曾嚮明朝廷進貢過胡椒,數量之大遠勝前朝,根據估算,15-16世紀通過朝貢貿易流入中國的胡椒每年就達5萬包,或者250萬斤。這些胡椒都堆積在朝廷的庫房裡,為了充分利用這些異域香料,朝廷創造性地想出了以胡椒、蘇木等香料來代替銀兩,給官員發放俸祿或者賞賜,以此解決朝貢貿易帶來的財政危機。

官員們得到胡椒之後,用不完的部分就會拿到市場上出售,通過這樣的方式,胡椒大量流入了日常百姓家中。胡椒味辛而芳辣,是調味佳品,而且有食 療功效,明人認為胡椒能“殺一切魚肉鱉蕈毒”,只是不宜多食。明代胡椒食用更加普遍,上至宮廷,下至百姓,無不 喜愛,明代飲食類著作如《遵生八箋》、《竹嶼山房雜部》、 《易牙遺意》等多有利用胡椒烹飪的記載。在烹飪中,胡椒不僅可單獨入料,如製作“辣炒雞”、“蟹生方”等菜,亦可用其調製“五辣醋”等混合調味品,胡椒在使用時就更加方便了,也真正走入了百姓日常生活。故李時珍《本草綱目》裡談到胡椒時說“胡椒,今南番諸國及交趾滇南、 海南諸地皆有之… … 今遍中國食品為日用之物也。 ”

有一位中國廚師說過,“菜品的調味很重要,鹽是靈魂,胡椒是生命”,胡椒作為調味品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西餐對於胡椒的使用無處不在,用胡椒研磨器現磨的胡椒碎顆粒口味最佳,廣泛應用於開胃菜、蔬菜沙拉、主菜等,能夠為它們增添辛鮮香辣的風味。在南美,整顆胡椒也用於醃漬烤肉或燴燜肉類及蔬菜等,比如著名的“巴西烤肉(Brazil barbecue)”以及秘魯的“生拌海鮮(Cebiche)”等。

總體而言,西餐裡使用黑胡椒的比例更高。西餐使用黑胡椒來烹飪牛肉,經典菜式莫過於法式的“黑胡椒牛扒”。而白胡椒則更適合用於淺色原料如小牛肉、雞肉等白肉及魚類、海鮮類和野味菜餚,白胡椒相對溫和的口味與食材及菜餚清淡口味相得益彰。如法國菜的“阿爾伯特比目魚(Sole Albert)”、“奶油燴雞(Fricasseé de volaille)”中的少司就是用黃油將白胡椒和洋蔥等炒香後再調成。西班牙的“烤什蔬(Escalibada)”、意大利的“燉兔肉(Lepre in Umido)”也是以白胡椒提味。

中餐則更常使用白胡椒磨成的粉末來烹飪菜餚,胡椒粉有增加菜品風味和提鮮的作用,在粵菜等較清淡的菜系中,白胡椒粉使用的最為普遍,如傳統粵菜中的“金錢明蝦”、“百花釀蟹鉗”及“清蒸石斑魚”等。北方菜系則擅長使用白胡椒粉和米醋烹製“酸辣”及“醋椒”類味型菜式,如經典清湯類的“酸辣烏魚蛋湯”和奶湯類的“醋椒魚”等。烹製此類菜餚時,白胡椒粉應該在即將出鍋時填加,以保持辣的香氣。白胡椒粉在湯類菜餚中使用要儘可能分散均勻,避免形成小團。新派中餐中亦有不少借鑑西餐以黑胡椒為調料的菜式,比如“黑椒牛柳”等。

在東南亞及印尼本地菜裡,胡椒的使用範圍就更廣了,幾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新加坡“黑胡椒螃蟹”、“黑椒炒蝦球”及越南的“黑椒牛柳粒”都是典型的南洋風味。用胡椒新鮮或乾燥的根鬚煲湯、燉肉也別有意境。泰國菜則常常使用新鮮的綠胡椒來調味,有點類似川菜中使用的綠色的藤椒。印尼菜中,使用切塊後的時令果蔬,混入胡椒、辣椒、蒜和醋製成的醬汁及黃豆腐片,這道“雅加達鹹味泡菜”雖然口味偏重,但同時透著絲絲清涼。印尼菜口味較重,椰漿及胡椒、丁香、豆寇、咖喱等各種香料調味是餐桌上標配,同中餐以辣椒為主的火辣不同,印尼辣菜用濃郁的胡椒味給辣味賦予了更多層次。

(作者劉晶畢業於清華大學,美食愛好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