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我們不是別人家的父母,為什麼要強求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呢

別人家的孩子都能考第一,為什麼你不行?"看著兒子59分的語文卷子,已經記不得這是第幾次吼他了。以前,孩子總是用他無辜的眼神看著我,但是這次兒子梗著脖子,回了一句:“你也不看看,你是別人家的爸爸嗎?”我氣的嘴唇發抖,卻無言以對。是呀,我們總用別人家的孩子來要求孩子,卻從沒有去想,我們是別人家的爸爸媽媽嗎?我們只是普普通通的上班族,不是那些家財萬貫的大老闆,也不是那些有高學歷的人才。我們沒有給子女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子女也沒有要求我們成為別人家的爸爸媽媽。我們又憑什麼要求孩子一定要考第一呢?

既然我們不是別人家的父母,為什麼要強求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呢

記得在《愛情公寓》中曾小賢曾成曾說過一段話:“我從小就有一個敵人,那就是“別人家的小孩兒”,他永遠比我聰明、比我用功、比我成績好、比我討人喜歡,我恨他!”。其實這也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從小到大,誰不是在“別人家的孩子”陰影下生活、學習、成長。在我們小的時候,爸爸媽媽不也總是拿我們的短處去跟別人家的孩子的長處去比較嗎?我們不也是很討厭爸爸媽媽老師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打擊我們嗎?當然,我們心裡其實都清楚,大人這樣做也多少有點“恨鐵不成鋼”意思。出發點都是好的,希望通過對比,來激發孩子的鬥志,加倍努力,達到自己理想中的成績。“這都是為了你好”是家長在教育中說的最多的話,但是你以為的“為你好”真的好嗎?有的時候,這樣的對比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適得其反,能不能“育人”反而“毀人”!

既然我們不是別人家的父母,為什麼要強求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呢

既然我們要求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我們就也應該反省一下,我們是否是別人家的父母,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不是向別人家的父母那樣有正確的方法。我們的孩子是不是也會在心裡默默地把我們和別人家的父母去對比,也許他們只是礙於父母的面子,或是攝於父母的威嚴,不敢提出來而已。

其實,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每一個我們用來激勵孩子的”別人家的孩子“基本上都有一對比較開明的父母,或者社會地位,或者家庭財富,或者學識水平有一定的過人之處。那種僅靠自己努力而優秀的學生其實非常少。

而且我們在拿自家孩子跟別的孩子對比的時候,往往是拿自家孩子的短處去跟別人家孩子的長處比較,跟鋼琴彈得好的孩子比音樂;跟跑步優秀的孩子比體育;跟學霸比成績……久而久之,我們的孩子可能從剛開始的難堪到後來對自己失去了信心,覺得自己是不是真的不行?真的比別人笨?

既然我們不是別人家的父母,為什麼要強求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呢

家長的想法很簡單,也很理想化,每個家長都覺得自己家的孩子是最棒的,巴望自家孩子全面發展,門門第一。但實際上,其實神童是很少的,我們的孩子一般來說都只是普通人。

”為什麼別人能做到,你卻做不到呢?我們經常對孩子這樣說當我們這樣說的時候,孩子們會不會也在想:“為什麼別人家的父母家財萬貫,學識過人,社會地位那麼高,而你們卻不行呢?

既然我們不是別人家的父母,為什麼要強求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呢

我藉著開家長會的機會,跟兒子班上的家長們接觸了一下,家長中有社會精英,也有凡夫俗子,這就決定孩子在教育環境,投入各方面都會有差距。所以,我們教育孩子過程中,多一點推己及人,不要過分苛責,過分強求。每一朵花都不一樣,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美,每一朵花開的季節都不同。對孩子的教育,多關注孩子努力的過程,期待但不強求努力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