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來蕪湖半年只認識火車站


他來蕪湖半年只認識火車站

工人們正在查看管道流通狀態

如果市民開車駛過袁澤橋,就會發現橋西側有一處高高的黃色塔吊,塔吊的下方是新建的袁澤橋泵站工程。日前,記者走進袁澤橋泵站工程工地,看見幾十名工人在工地各處忙活著,有的在搭建腳手架,有的在焊接鋼筋,有的在製作安裝模板。冬季水量少,是水利工程建設的好時間,工人們必須加緊工期。

剛下過雨,工地地面還有點泥濘,工人們都在各自崗位。51歲的孟軍來自江蘇連雲港,他帶領一批家鄉來的工人,在工地負責製作模板。模板是一種臨時支護結構,使混凝土、構建按規定的位置、幾何尺寸成型,是保證工程質量、加快施工進度的重要一環。記者看到,現場散落著各種板材,有的是原材料,有的是成品。“制模板屬於木工,需要根據圖紙設計,將板材裁剪、拼裝成需要的樣子,最難的是異形結構、不規則的。”孟軍抽空和記者說。他幹木工20多年,基本都是跟著水利工程走,此前在鳳陽、南京建過泵站,在揚州、淮安建過船閘。今年7月來到蕪湖,“幹活吃飯睡覺都在工地,半年了從來沒有出去過,只認識火車站。”孟軍笑著說,這對工人們來說很正常,雖然待過的城市很多,但活動範圍都是在工地,幹活才是正事,“估計到臘月20左右才能回去吧。”

泵站前池是凹下地面十多米的施工現場。那裡,多名工人正在搭建起來的鋼筋“網”上忙著,天空陰沉還略帶小雨,焊接迸出的火花非常耀眼。

來自淮安的劉振太今年60出頭,他的皮膚呈古銅色,額頭上有一道道深深的皺紋,佝僂著腰蹲在地上忙著。“工地幹活很辛苦吧,為何不找個離家近輕鬆的活做?”記者問到。沒想到他的回答是:“習慣了就不累,我一輩子基本上都在工地上度過,回家種地反而不行,歇著太難受了。”

戴著護目眼鏡的田兆寶來自宿遷,一直在專注地焊接鋼筋,閃耀的電焊弧光讓人無法看清他的臉。他說家裡有三個孩子,大的剛大學畢業,小的17歲上高中,自己不累不行,每年10多個月在外面,每隔兩個月會回家看看孩子們。

沈新志正攀爬在鋼筋架上,離地大概幾米,一隻手拿著白色塑料管子,插入牆壁中預埋。“高的地方不好操作,要爬上來站著,一隻手扶著,另一隻手幹活,虎口容易磨破,最多一次站個把小時。”他說。

記者看到,工人們都埋頭幹自己手裡的活,沒有人說話,甚至相互間並不熟悉,有的連對方名字也叫不出來。記者問話,也只能泛泛說幾句,他們誰也沒有停下手裡的活,甚至連頭都沒抬。

據瞭解,新建的袁澤橋泵站工程設計排澇流量為30.5m3/s,裝機容量為3150KW。泵站規模為中型,工程等別為Ⅲ等,其主要建築物泵房、前池、壓力水箱等為3級建築物;該段防洪牆設計防洪標準為防禦長江1954年型洪水,堤防等級為1級,故出水涵、防洪閘等級為1級。在工人們的辛苦努力下,該泵站預計於明年汛期來臨前投入使用。

記者 李賈 文 許誠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