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裡講的城市理論,在中國失靈了嗎?

《規模》裡講的城市理論,在中國失靈了嗎?

文 | 波波夫

久負盛名的理論物理學家Geoffrey West,本週旋風式地來華演講,為其新著中文版《規模》的熱度再添了一把火。

這本書的名字給人印象深刻,首先是它的長度,Scale: the universal laws of growth, innovation, sustainability, and the pace of life in organisms, cities, economies, and companies 其次是書名囊括了當下最重要的熱詞:城市、經濟、公司、增長、創新、普世法則,當然也是中國讀者高度關注和充滿疑惑的問題。

West經歷頗為人道之處在於,他在快五十歲時,研究方向突然從理論物理學轉向了生物學、城市學和公司組織學的研究。West1940年出生於英格蘭東南部的一個小鎮,13歲時隨家人遷居倫敦,在劍橋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後赴美國斯坦福大學深造。

畢業後,West在斯坦福大學工作一段時間後,去了大名鼎鼎的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該實驗室是美國曼哈頓計劃的核心機構,世界上第一顆核彈的藍圖,正在這裡——新墨西哥州的沙漠深處繪出。在1940年代,該實驗室的位置高度機密,以Project Y的代碼對外聯絡。後來,West又加入了同城的聖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並擔任所長。

或許正是跨學科的背景,讓West針對的城市的研究格外別具一格,在《規模》一書,他用一系列數據法則解釋了城市發展的秘密,特別是城市規模與其經濟和人類發展之間的密切關係,每一座城市看上去都是獨一無二的,但彼此內部系統又按照一系列神秘數字等比例縮放。

首先是,城市的0.85法則縮放法則。

即一座城市的人口規模每增加一倍,只需要增長85%的基礎設施即可,這一發現為類似「城市越大、越環保」的觀點提供了數據支撐。此外,他還發現,城市規模越大,人們的步行速度也越快。

其次是15%增長法則。

West的針對美國的研究發現,城市規模每增長一倍,人均工資和專利數也高出15%;對日本的研究發現,城市規模每增長一倍,人均犯罪案件也增長15%;針對荷蘭的研究發現,城市規模每增長一倍,人均擁有的餐廳數量也增加15%。這一發現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房價那麼高、空氣那麼差、地鐵那麼擁擠,人們依然要湧向大城市。

最後,West在書中還引證了齊普夫定律,揭示一國之內的城市間人口分佈規律。

一座城市的等級數字與其人口規模成反比,也就是說,規模最大的人口數量應該是第二名的兩倍、第三名的三倍。在2010年人口普查中,紐約以約849萬位居美國第一大城市,而人口第二三多的城市是洛杉磯(約392萬)、芝加哥(約283萬),與齊普夫定律大概符合。

West的這一發現固然妙趣橫生,但並不完全符合中國的情況。論城市人口,排名第一的上海(2418萬)和北京(2170萬),彼此相差不到10%,和紐約之於洛杉磯的情形完全不同。

分析箇中原因,可能在於,在美國,紐約是唯一的超級一線城市,而在中國北京和上海既同為直轄市,同時在社會和經濟影響力上也是可以相互比肩的超級一線,而同為一線城市的廣州和深圳,在行政級別上均低於北京和上海半級。

於是一個奇妙的現象也出現了,廣州和深圳的人口數量也與上海和北京相差一個量級。2017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廣州的常住人口約為1449萬,大概相當於上海的59%,北京的66%,而深圳市(約1253萬)的人口數量恰好為上海的51%,北京的57%。

West同樣檢驗了城市中人際關係的數字法則。

他發現,人們花在電話通信的總時長和總次數,會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而系統性地增加,如擁有56萬人口的葡萄牙里斯本平均每位居民與其他人相互撥打電話的數量是另外一個不足5000人小城利沙的兩倍,前者的通話時長也恰好是後者的兩倍。

不過,單獨個體的熟人網絡卻並不會隨著城市規模的變化而變化,他們緊密交往人數的上限依然是在150人左右,依然遵循著神秘的鄧巴數規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