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坑是不是戰場上最安全的地方?

第一軍情


在沒有掩體的情況下彈坑確實是很好的選擇,但也不是說跳進去就絕對安全,只能說比你傻傻的站在平地上等著捱打要強。而且彈坑只是個應急之策,如果有更好的掩體或者工事的話沒人會選擇跳進彈坑裡。隨著電子技術和火炮精度的提高,跳彈坑這種存活手段會越來越沒有市場。

先說下彈坑相對安全的道理吧,先是一坑落兩彈的概率問題。其實從理論上講,各個炮彈的彈著點之間是沒有任何因果關係的,每發炮彈的彈著位置都是獨立事件,前後互不影響,所以一個坑落2枚炮彈甚至更多枚炮彈是完全有可能的,從概率上講並不能用彈坑來降低你被命中的概率。但是把這個問題放到實際當中就沒有這麼理想了,因為任何一個參數的變動都可能造成彈著點的偏差,比如火炮射擊後坐力造成的火炮微小後移、短時間內多次射擊導致炮管溫度上升等等不可控因素,再加上風向風速的變化實際都在潛移默化的改變彈著點的位置。所以,我們可以粗略的認為同一門炮前後出膛的炮彈很大概率不會落在同一個點上,就憑這個概率也能為自己的生存帶來一絲希望。

不過,概率只是一個方面,關於彈坑為什麼相對安全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下面這個圖有很好的解釋(圖片來自知乎)。彈坑說白了就是個低於地面的凹坑,炮彈的傷害主要來自衝擊波和彈片,而彈片和衝擊波是向四周分散的,但是如果你跳進那個凹坑裡面就比地面要低,那個坑剛好就幫你降低了被衝擊波和彈片命中的概率,相當於提高了存活概率。這個時候就算你周圍沒有坑,只是臥倒在地都會大大提高的你的存活概率。

但是我也說了,跳到彈坑裡只是相對安全而已,不可能保證你100%的存活,特別是隨著現代電子技術的發展。現代火炮比二戰時期的火炮在技術手段上更為先進,戰場的氣象、風速、溫度、溼度等重要參數都會由計算機統一測算和評估然後得出射擊參數,先進的還會加GPS、慣性導航等等,炮彈散佈會做到非常小。如果上制導炮彈的話,那麼這個射擊精度會更驚人,美國的XM982“劍神”155毫米制導炮彈曾經有過10發彈誤差不超過3米的記錄,這個精度足夠往一個彈坑內打了。

而且現代火炮炮彈的裝藥和引信也是多種多樣的,甚至有專門用於對付步兵的,比如下圖為130毫米箭式榴霰彈,內部含有數千枚類似於鋼箭的東西,這種彈不會在地面爆炸,而是在空中爆炸,爆炸后里面的鋼箭會在空中向四周散射,這個時候即便躲在彈坑內也要完蛋。在1984年老山,中國曾經遭到過越南方面的空炸榴彈的攻擊,炮彈直接在空中爆炸。

所以說炮彈坑這個東西只是比你直接暴露在外面相對安全一些,但是也沒有那麼絕對。如果有堅固的工事和坑道,那麼趕緊轉移進去,彈坑這東西只能用來應急而已。


雛菊西瓜Peterpan


要說到彈坑在戰場上安不安全,就要涉及到幾個問題,

第一個,就是是什麼彈導致的彈坑,是大型的航空炸彈還是小型的航空炸彈導致的,是大口徑火炮還是小口徑火炮導致的彈坑。因為,這是不同的,有區別的。像抗美援朝戰爭的時候,美軍的大型航空炸彈可以導致十幾米深的深彈坑,人要是在邊上不注意,掉下去,十幾米,就摔死了!現代,在伊拉克敘利亞等中東地區,美軍的航空炸彈,也有導致十幾米深的大的深彈坑的,這種彈坑,不注意,掉下去也會就摔死了!上幾個圖,大家看看。

上圖是在伊拉克拍的彈坑之母的照片,圖中文字說,這個坑有135 英尺寬,40英尺深,其中含有15英尺深的積水,(1英尺=0.3048米,算一下,就是直徑41.148米,彈坑深12.192米,其中含有積水深4.572米),這是一個叫“RED HORSE”的26人小隊,在這個大彈坑邊上的合照,這種大彈坑,這麼深,不注意,掉下去就肯定摔死了或淹死了。

還有一個,就是不同的炮彈導致的彈坑深淺也是不同的,炮彈口徑不同,威力也不一樣,還有就是土壤或岩石的軟硬程度不一樣,導致的彈坑深淺也會不一樣,有一個粗略的簡易示意圖,大夥看看,實際的戰場上,它的真實深度還要根據戰場的當時地面情況再說(像花崗岩的岩石,那肯定是不管你是什麼炮彈或航彈,一炸都是一個小白點!根本你就炸不動!實戰中的例子,就是朝鮮戰場上的上甘嶺,整個山就是一個花崗岩的大石塊,志願軍硬是用火燒法(岩石燒熱後用冷水激,熱脹冷縮把它給弄開)、雷管炸、鋼釺鑿,一點一點掏出來的坑道,當時這種花崗岩的山,美國的炮彈和航空炸彈炸就不開它!當時也有所謂的鑽地炸彈,沒用,花崗岩,你就鑽不了,炸不開,否則,你以為志願軍的坑道能守得動!?)



像406口徑的彈坑5米深,掉下去也不得了,305口徑的也有3米半深,掉下去,往出爬也不容易,也會影響進攻和觀察。
第二個,就是,如果是一般的小炸彈或小炮彈導致的彈坑,大致1米或1.5米深~2米左右深的彈坑,那麼,這就有個“彈坑理論”和“散兵坑”的概念了。

“彈坑理論”,認為,炮彈因為受到溫度、風力、後坐力、彈藥填裝藥包、火炮精度等一系列問題的影響,概率上,基本上是同一個彈坑被擊中的概率在萬分之一~百萬分之一。除非你的點太背了,太正了!

再一個,就是“散兵坑”的概念。“散兵坑”就是一種單兵掩體,士兵在裡面可以觀察、射擊、掩蔽等工事,上面一般沒有掩蓋。一般對於敵人的輕重火力(手槍、步槍、輕重機槍等)、炮彈彈片、飛機的掃射、轟炸、坦克的碾壓等,可以提供較佳的防護。(注:這需要根據當時的土壤岩石的軟硬,以及你挖的散兵坑的深度等,它所能提供的防護力是不同的!再一個,就是有矛就有盾,這是一定的,像現在發明了一種空中爆炸的炮彈,離地面幾米十幾米的高度爆炸,這種散兵坑的防護就有限,還有就是像喀秋莎火箭炮的面殺傷,或雲爆彈、燃燒彈等,把爆炸的地區氧氣耗盡,溫度提高的,防護力也有限)

在這種情況下,小彈坑其實就是和“散兵坑”是一個意思了,唯一不同的就是一個是炮彈或航空炸彈炸出來的坑,一個是人用鐵鍬或單兵挖坑炮彈炸出來的而已罷了!大家可以看看,無論是在抗美援朝戰爭還是美國的伊拉克中東地區的戰爭或蘇聯等,都有這種挖坑保護自己的,下面有圖,大夥看看

這是我英勇的抗美援朝的志願軍戰士的“散兵坑”
這是蘇聯的偉大的衛國戰爭的“散兵坑”(注:這個是電影潘菲若夫28勇士中的劇照,是個示例圖)
這個嘛,嗯,就是美國大兵也是一樣要用的,可能因為敵軍沒有什麼像樣的大口徑火炮或航彈,挖的散兵坑也是比較隨意。


當然,他們挖的散兵坑,美國大兵還可以在裡面睡覺、看書休息。

像這種,地面比較硬的散兵坑,相對來說,防護力就要強些。

當然了,還有像這種比較複雜一些的散兵坑。

總之,總體來說,像這種小炮彈、小航彈導致的1米~2米左右的小彈坑,其實就是類似於“散兵坑”,在裡面,還是相對來說安全的,可以起到相當的防護的,實際上,在戰爭中,看很多老輩人的回憶錄,都有利用彈坑進攻和防守的。


播撒希望收穫未來


我們看影視劇和各種戰史資料的時候,都知道在打仗的時候,往往新兵的傷亡率總要比老兵多,這是因為新兵戰場經驗不足,要適應戰場環境還需要一定的時間。而老兵們往往憑著一些老道的戰場經驗,能夠迅速做出有效判斷完成任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救自己一命。那麼在戰場上,什麼地方最安全呢?有老兵就說了,在沒有掩體的情況下,躲到彈坑裡面就能保命,到底這種經驗對不對呢?

有句話說的好,新兵怕炮,老兵怕槍。在老兵看來,戰場上的炮彈基本上不可能同時落在一個彈坑中,因為這樣的幾率小的不能再小了,基於這樣的認識,躲在彈坑中要比外面挨槍子要安全的多。而且彈坑本身是下凹的形狀,而炮彈落地後爆炸產生的碎片基本都會向四周輻射,躲在彈坑中可有效減輕被彈片擊中的概率。當然了,這要看什麼炮發射的炮彈了,比如說榴彈炮和加農炮他們就會向同一個方向延伸射擊。

不過這種保命手段僅僅適用於一戰和二戰這樣的老戰場了,放在如今現代化信息化的戰場中,就完全是一種找死的行為了。畢竟現代的武器基本都是紅外製導,雷達探路,精確射擊,甚至有些高精度的火炮能夠精確到每平方米發射兩枚炮彈,在這種武器面前,什麼老道的保命手段都派不算上用場,就算是一隻蒼蠅都有可能被發現而被擊中的可能,更何況人這麼大的目標物呢?(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各位軍迷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五軍二十九師八十七團一個老兵的經驗告訴你,跳彈坑是在密集火炮覆蓋下無工事活命的最有效方法,因為炮彈短時間內掉在同一個彈坑的幾率是最小的,即便遇上了也是很光彩的事情。面對非近炸引信,彈坑也是躲避彈片的最好掩體。抗美援朝,志願軍老兵是很珍貴的,祖父曾經拖著新兵跳彈坑,美國鬼子的火炮急襲後,新兵的褲襠全溼了,一條生命全靠老兵拖著活了下來。新兵的戰鬥技能和生存技能全靠老兵帶,老兵也是部隊戰鬥力的基礎,老兵生存能力強,戰鬥技能過硬,能熟練操作多種武器,是贏得戰爭的重要資源。祖父曾在夜間連續射擊重機槍,把槍管打得通紅,用尿降溫。祖父在朝鮮戰爭第五次戰役多次負傷,前幾次都在康復後返回了戰場,最後一次因為被重機槍飛彈射中腰部,炮彈近炸導致失聰,才被送回國。


沱江打魚郎


這個問題最有權威回答的是我國各大靶場周邊撿彈皮的當地老鄉。我到過幾乎所有的炮兵靶場和實驗基地,每到之處無不有此無畏之人。只要紅旗高升皆潛入,只要不是航彈,火光閃過遂入坑內,先入者利最大。試射、極速射,齊射皆先知,聞天空轟鳴即知何彈何炮。最喜火箭彈,一來體大不碎、二來跳一坑而永逸。嗚呼!勇之,莫如此也!


霹靂火線


看對於什麼情況了,要是用來防炮彈的話那麼就不是,首先通過概率論進行一下解答,過去的炮彈大家都知道對一個地方的轟炸是沒有特定目標的,而每顆炮彈的落地點概率都是相同的,就算上一發炮彈炸出了彈坑,你躲進去,下一發炮彈還是有落入彈坑的危險的。我相信看過美國大片兄弟連的夥伴們對其中的一個鏡頭肯定記憶深刻,那就是他們在樹林裡敵軍用炮彈轟炸,有的人跳進彈坑,在招呼他們也進去,他們在往過跑的時候正好有一枚炸彈落入彈坑,這個情節不是導演為了讓觀者感受戰爭的殘酷,而是確實會有這種情況。不過躲到彈坑了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防止破片的殺傷,還是具備一定的防護效果的。

如果用來躲子彈還是可以的,畢竟子彈算是直射兵器。


那些年我們看過的電影


戰場上,彈坑是不是最安全的地方?肯定是!只要參加過經歷過戰鬥的人都知道,這不用猶豫。但是,事情也不完全是絕對的。

炮兵被譽為戰爭之神,可見炮兵對一場戰爭,一個戰鬥的作用是何等的重要。相關近代和現代戰爭炮兵作用的資料在網絡隨處可見,就不在贅述了。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我在這裡對我在八四年老山輪戰期間經歷的一些有關見聞說一下對這個問題的認知。

在十年老山輪戰中後期,我軍依靠先進的軍事科技的支撐,作戰能力和後勤保障已經遠遠超越對手。我強大的炮兵更是根據戰場的情況,時時推陳出新,創造出很多重創對手的優秀戰例。

激烈的戰鬥中,彈坑相對比較安全,這是很多年戰爭中總結出來的一種經驗,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固定思維。我軍炮兵很多次就是利用對手具有的這種固有思維,改變戰法。

以前,幾發炮彈試射,然後修正引導炮擊。現在則要求精確確定目標,炮群首發必須全部覆蓋。讓對手沒有還擊的準備。

反覆進行區域覆蓋,加大落彈點的密度不留死角,遠近程不同種類火炮的混合使用,各有重點,對一個目標區域進行清掃等非常規戰法,讓對手損失慘重,吃盡了苦頭。

我們觀察排的觀察員就在一次戰鬥中,用高輩望遠鏡看到了對手在我軍炮火密如雨點落下時無處躲避,只有等死的那種絕望。

特定條件下的優勢戰爭,彈坑已經不再安全,反倒成了埋葬對手的墳墓。

我是頭條作者大風呼呼,謝謝大家!


老去的老兵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老兵怕槍,新兵怕炮”,說的是對炮擊的恐懼。老兵聽得出炮彈的飛行軌跡、彈種,躲炮有自己的招。其中一點,就是懂得找彈抗、找掩體。如果在沒有掩體的開闊地,彈坑就是最好的掩體,彈抗越深越好!

那麼,作為被炮彈炸出來的彈坑,有沒有可能再掉入一發炮彈?這需要區別情況來分析。

一、在單炮組織試射、直瞄射擊、監視射擊、威懾射擊的情況的下,這門炮要加減表尺、方向,彈道會受到氣溫、氣壓、風速、風向等自然因素影響,射彈散佈是射擊規律,炮彈是絕對不會落在前一發炮彈的落點的,可以完全地判斷,彈坑是最安全的地方。

二、敵人以營、群規模進行急促射擊、覆蓋射擊時,彈坑並不是最安全的地方。道理很簡單,敵人萬炮齊發,單門炮的第二發、第三發炮彈固然不會落在前一發炮彈的落點,但其它炮的炮彈落點的分佈,並不因彈坑的存在而有例外。

三、安裝信息化火控系統的現代火炮特別是坦克炮,在距離不遠的情況下,對目標完全可以做到“兩彈穿心”。在我軍重大典型賈元友的公開宣傳中,就有“兩彈穿一靶”的事蹟。而且做到這一點,對坦克特級射手來說,並不是個例。你躲在彈坑裡?被直瞄火炮鎖定,第二發炮彈完全可以命中彈坑!

因此,在戰場上遭到炮擊時,實在找不到掩體才不得不躲進相對安全的彈坑裡。只要有掩體,還是趕緊躲到工事裡去才是正事!


兵說


在國內或者國外的各種戰爭片之中,觀眾經常可以看到遭到一方陣地遭到猛烈的轟炸,士兵們躲在炮彈爆炸之後留下的彈坑裡,最後在四處爆炸的火光裡倖存下來的情景。那麼,炮彈留下來的大坑是不是戰場最安全的地方呢?

在戰場上,很多有經驗的老兵都會往身邊的彈坑跑,因為在戰場上相對於其他地方而言,炮坑反而是最安全的地方,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這其中有一個基本道理,同一門炮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個炮手是不可能把第二發炮彈打進同一個坑的,這也就意味著躲在已經被轟炸出來的彈坑中,能夠在短時間內避免被第二發炮彈擊中。

另外因為炮彈的威力而形成的彈坑,會有一定的溼度,在此基礎上稍加加工,那麼就能成為很好的掩體,而在當空中肯定要比在平地上來得安全得多,因為彈坑都是有一定的深度的,都在彈坑中,相當於躲在掩體後面,對於四射的炮彈碎片也有一定的阻擋作用。




彈坑本身也許並不安全。尤其是到了現代,各種精確制導武器滿天飛的時代,躲彈坑就非常的不明智了。在北方聯盟聯合美軍攻打塔利班的時候,美軍炸彈一落地,無知的塔利班們也覺得,落下了炸彈的地方不會再落下另外一發,然後就爭先恐後的鑽到彈坑裡。然後,下一發炸彈就不偏不倚的砸進堆滿了塔利班的彈坑裡,把一群無腦的狂熱分子一鍋燴了。

而且現在很多炮彈,航空、制導炸彈都是大口徑、大威力,產生的爆炸波都會讓你死的很慘了,還等著躲彈坑?



如果是野外的平地,彈坑就相對要安全了。彈坑會使得這個位置比較低矮,可以躲避一部分破片和爆炸氣浪的傷害。比如在二戰的北非戰場,一旦步兵進攻不順利,那麼他們要麼暴露在沙漠上被射殺,要麼冒著嚴寒挖一晚上的戰壕,不然到天一亮密集的炮彈和子彈就會呼嘯而至。在沒有時間去挖屬於自己的散兵坑的時候,彈坑還是可以“將就用”的。



除了彈坑,很多士兵在戰場上都會挖出專門的散兵坑,大小和彈坑差不多大,這就是單人掩體,但是在戰場上這也要分情況而言,如果是迫擊炮,那麼就不能躲進彈坑中

因為一般而言迫擊炮的射程比較相近,發射出來受空氣影響較小,所以很有可能會落入同一個彈坑之中,如果是躲進去,那簡直就是找死了。


人笑百態


對,不講那麼多亂七八糟的。很簡單的,部隊訓練,戰場求生,炮火覆蓋就是要跑彈坑躲藏,一個是現成的掩體遮蔽物。最重要的是大概率事件炮彈不會落入同一個彈坑。炮彈受風力距離影響很大,而且後座力很強,一發出去移動一點,目的地偏差就好幾米了。我聽一個炮團的戰友說遠距離射擊偏個幾十上百米是很正常的。所以後方炮火一般都是覆蓋形式射擊。

我打過40火,40火無後座力,但是飛的很慢,可以看著它慢慢飛過去,受風影響也很大,40火300米設計能中,準是比較難的。風速修正完全靠標記物來估。炮彈很大,受風影響特別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