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全家搶著看電視的日子,40年前的北京家家都想要一臺“牡丹”!

年前,家裡剛剛換了一臺電視機,65寸的液晶顯示屏,清晰無比,看著十分帶勁兒。想來,這已經是家裡的第四臺電視了,從小時候全家人擠在一起看的黑白電視,到後來的結婚三大件彩色電視,再接著是液晶電視,直到今天的4K智能電視。不同年代裡,更新換代的電視成為人們抹不去的記憶。要說印象最深的,還是80年代風靡一時的牡丹電視機。

怀念全家抢着看电视的日子,40年前的北京家家都想要一台“牡丹”!

北京人心中的“牡丹” 京報網 張寧/攝

千辛萬苦買臺“牡丹”

如今在地鐵10號線上有一站叫做“牡丹園”,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這裡就是因牡丹電視機廠而得名。

怀念全家抢着看电视的日子,40年前的北京家家都想要一台“牡丹”!

位於花園路2號的牡丹集團 京報網 張寧/攝

上世紀70年代,政府批准設立了北京電視機廠,正式開啟了中國電視工業的發展之路。幾年之後,這裡生產的牡丹牌電視機,成為全國熱銷的產品。

怀念全家抢着看电视的日子,40年前的北京家家都想要一台“牡丹”!

牡丹電視機廠原廠部樓,現在是中關村數字電視產業園 京報網 張寧/攝

怀念全家抢着看电视的日子,40年前的北京家家都想要一台“牡丹”!

牡丹電視機廠原組裝車間,現在是翠微百貨牡丹園店 京報網 張寧/攝

80年代,是牡丹電視機賣得最火的時候,廠裡引進了三條國內最先進的電視機生產線。有員工回憶,“近百臺電視機挪著步往前走,一個個熒光屏閃爍成長長的一串,下線直接拉走,還帶著熱乎氣兒!”

怀念全家抢着看电视的日子,40年前的北京家家都想要一台“牡丹”!

1978年北京電視機廠一景

1990年,每年從這裡上市的彩電將近80萬臺,卻依然供不應求。1990年到1991年,北京電視機廠先後與北京電子顯示設備廠和北京東風電視機廠合併,成立了牡丹集團。

怀念全家抢着看电视的日子,40年前的北京家家都想要一台“牡丹”!

今日的牡丹集團 京報網 張寧/攝

鼎盛時期的“牡丹”,職工超過8000人,家屬眾多,還有專門的職工幼兒園。那時候能在廠子裡工作,真是一件十分令人羨慕的事情。

怀念全家抢着看电视的日子,40年前的北京家家都想要一台“牡丹”!

1981年北京電視機廠二車間彩色電視機生產流水線一角

計劃經濟的時代,電視機屬於統購統銷,必須有電視票才能買得到。老員工回憶,80年代的牡丹電視機廠門口,常常擠滿了求購的顧客,大貨車就在製造部門口排隊,電視包裝完了下線直接拉走,根本沒有庫存一說。

怀念全家抢着看电视的日子,40年前的北京家家都想要一台“牡丹”!

裝滿牡丹彩電的卡車發往全國各地 圖片來自《首都建設報》

電視機廠的職工有福利,一季度能得一張電視票,因此也成了“香餑餑”。牡丹集團副總裁傅東翔回憶,“我一位在杭州公安系統工作的舅舅當時來北京開會,委託我給他買一臺牡丹牌電視機帶回去。”

“牡丹”質量有保障

在傳統的顯像管電視機時代,“牡丹”一度佔據了國內彩電市場份額的半壁江山,能買上一臺牡丹牌電視機,曾是很多家庭的夢想。當時還有句火遍全國的廣告詞:“牡丹雖好,也要愛人喜歡。”

怀念全家抢着看电视的日子,40年前的北京家家都想要一台“牡丹”!

家裡有了牡丹電視機,一家人十分喜悅

不過,人們青睞“牡丹”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它的質量有保障。傅東翔講過一個真事兒。80年代中期,武漢的一群孩子在江邊戲水,腳下碰到堅硬的異物,大家好奇,便合力將硬物挖了出來,沒想到是一臺牡丹牌電視機。那時候普通人的月工資也才幾十塊錢,買這樣一臺電視得要三四百,如此貴重的東西,孩子們就將其送到了附近一家修理鋪,還馬上報告了派出所。令人驚訝的是,維修師傅在拆開電視機外殼、將內部一一吹乾後,電視機除了揚聲器,其他部件竟然完好如初,更換了揚聲器插上電源,還能顯示清晰的畫面!後來查實,原來是有小偷一個月前將電視機從一戶人家偷走,因沒地存放,便埋在了當時因旱季還很乾燥的沙灘裡。

這個故事傳開,牡丹牌電視機的質量引起一片讚歎。

怀念全家抢着看电视的日子,40年前的北京家家都想要一台“牡丹”!

1983年人們高興地抱著新電視回家

90年代,牡丹電視機已經成為北京家電的一面旗幟,在1992年到1995年間,連續4年獲得“全國最暢銷國產名牌商品金橋獎”。

國產彩電的“天南海北”

今天的孩子很難想象,在娛樂生活貧乏的年代,一臺小小的彩電能給人們帶來多少歡樂。

怀念全家抢着看电视的日子,40年前的北京家家都想要一台“牡丹”!

1984年東風市場顧客在選購電視機

在只有黑白電視機的年代,人們為了讓圖像色彩豐富一點,花十幾塊錢買一種彩色屏。這種屏幕上塗了紅、黃、綠三色,將它放置在黑白電視機前,看上去原本黑白的電視屏上就有了這三種顏色。不過這些顏色不協調,加了它看電視屏幕,也沒那麼清晰、透亮,沒過一段時間就在市面上消失了。70、80年代的電視機市場,最出名的就是“天南海北”四大品牌,分別為天津的北京牌、南京的熊貓牌、上海的金星牌、北京的牡丹牌。

怀念全家抢着看电视的日子,40年前的北京家家都想要一台“牡丹”!

1981年上海無線電四廠在大柵欄第二百貨商場舉行凱歌牌電視機展銷

這些品牌都是靠引進國外技術發展的,北京引進的是松下,上海引進的是日立,天津引進的是三洋。誰家有臺電視機,絕對能引來左鄰右舍一大群人,大夥兒坐在院子裡,圍著那個小小的匣子一直看到晚上。多少人結婚,都希望能置辦一臺自己的電視機。

一起看電視的日子

在那個沒有機頂盒、沒有遙控器的年代,換臺全靠一個按鈕“咔咔”地擰,最多也就接收8個頻道。電視信號很弱,就必須在室外安裝接收天線。一根高約5、6米的木杆子,頂端固定一個金屬鋁的篦子,拉一根專用電線到屋裡連接電視。還有人家用的是銅棍做的“魚骨天線”,更有甚者,還能用易拉罐自制天線,五花八門什麼樣的都有。屋內電視的圖像不穩定,時斷時現,常常是雪花一片伴著雜音,看到關鍵時刻,真能急死人。這時候,就需要有人到屋外不停地轉動天線,屋裡的人看著電視大喊“轉!轉!”

怀念全家抢着看电视的日子,40年前的北京家家都想要一台“牡丹”!

1999年春晚郭冬臨、蔡明、郭達表演的小品《球迷》,電視信號不穩定,看球十分著急

遇到天氣不好的情況,外面狂風暴雨,信號就更別提了,因此過去看電視還得看天氣。也正是這樣的難得,那些有電視看的日子更加讓人印象深刻。《大西洋底來的人》、《女奴》、《排球女將》、《血疑》等經典影片成為一代人的記憶。雖然節目頻道不多,但坐在電視機前總是看得津津有味。最討厭的是週二下午,1點到6點,因為檢修所有頻道都出現這個圖標:

怀念全家抢着看电视的日子,40年前的北京家家都想要一台“牡丹”!

週六日,《綜藝大觀》、《正大綜藝》成為家家戶戶都要看的節目,楊瀾、王雪純是人們喜愛的主持人。一到寒暑假,小夥伴們聚在一起,《小龍人》、《西遊記》、《封神榜》等都是百看不厭的劇集。

怀念全家抢着看电视的日子,40年前的北京家家都想要一台“牡丹”!

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看節目

後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視機成了再普通不過的家電,那些曾經風靡的品牌,也失去了往日的輝煌。電視機伴隨著我們的生活,也見證了我們的生活變遷。時過境遷,今天家家都有了電視,難得的卻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看電視的氛圍。安裝上數字機頂盒後,可以收到上百個頻道,卻少有能停下來耐心看的時候。移動設備的發展,讓人們有了更多看節目的渠道,卻也讓家失去了一些味道。

有時候,真懷念那些年和家人搶電視看的日子,打打鬧鬧,卻也熱熱鬧鬧,當時覺得電視真好看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