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科技盛宴”,北京拿下69個獎

今天上午,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大會共評選出278個項目和7名科技專家。其中,

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錢七虎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他們頒發了獎章、證書。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有多牛?

也許很多人只是聽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個名字,但是並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厲害。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主要獎勵在當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或社會效益的傑出科學家。

兩位院士獲獎

这场“科技盛宴”,北京拿下69个奖
这场“科技盛宴”,北京拿下69个奖

今年變化:最高獎獎金提高到800萬元

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以下簡稱《方案》)。2018年是《方案》進入正式實施階段的第一年。

根據《方案》,調整國家科學技術獎獎金標準,增強獲獎科技人員的榮譽感和使命感。經批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獎金標準進行了調整。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額度提高60%,由500萬元提高到800萬元。同時,獎金分配結構也同時進行了調整,“原來是500萬元裡面50萬元歸個人,450萬元用於科研工作,現在全由個人支配”。

該負責人說:“這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設立近20年以來,首次對獎金額度和分配結構進行調整,充分體現了黨對科技工作者的激勵和關懷。”

此外,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獎金額度提高50%。特等獎獎金由100萬元調整到150萬元,一等獎獎金由20萬元調整到30萬元,二等獎獎金由10萬元調整到15萬元。

歷年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國家最高科技獎每次授予不超過兩名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個人,獎金500萬元。自2000年設立以來,共有31位科學家登上了我國科技界的最高領獎臺,其中2004年度、2015年度出現空缺。31名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只有1名女性,就是2016年度獲獎者屠呦呦。

除了獲得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的劉永坦院士和錢七虎院士外,其他29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如下:

这场“科技盛宴”,北京拿下69个奖

北京69個項目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在今天上午揭曉的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中,北京主持完成的69項成果獲獎,含一等獎6項、二等獎63項,佔全國通用項目獲獎總數的30.8%。

其中,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主持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在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眼中,“這是一個諾貝爾獎級別的成果”。

這也是自2016年以來,北京第三次斬獲該獎項,此前這一獎項曾九度空缺。

連續三年摘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作為科技創新的源頭,基礎科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決定著國家原始創新的動力和活力。北京堅持在戰略領域和關鍵“卡脖子”領域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不斷加大經費投入,給予持續穩定支持。

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主持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这场“科技盛宴”,北京拿下69个奖

這位41歲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院士之一的學者,6年前帶領實驗團隊,在世界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這是一種在不需要強磁場的情況下,實現無能量損耗的電子運動,在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眼中,“這是一個諾貝爾獎級別的成果。”這是世界基礎科學領域的一項重要突破,促成了我國在相關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也為拓撲絕緣體各種量子效應的實現和應用奠定了基礎,使我國在信息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中搶佔了先機。

從2016年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的中微子振盪新模式”到2017年的“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再到2018年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北京已連續三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越來越多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的出現,提升了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國際影響力。

北京還主持完成了12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涉及信息科學、物理、化學、數學、材料科學、生物學等諸多領域,基礎研究呈“全面開花”之勢。其中,李永舫院士主持完成的“帶共軛側鏈的聚合物給體和茚雙加成富勒烯受體光伏材料”項目,在國際上首次提出通過共軛側鏈來拓寬共軛聚合物吸收光譜的設計思想,形成一類有代表性的高效給體光伏材料,對國內外聚合物太陽電池光伏材料的研究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高精尖領域湧現多個大獎

作為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城市,北京堅持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立足首都功能定位,制定並狠抓“10+3”高精尖產業發展政策落地。如今,戰略佈局成效初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新材料、智能裝備等重點發展領域產生了一批代表性獲獎成果,推動高精尖產業加速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梅宏主持完成的“雲-端融合系統的資源反射機制及高效互操作技術”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項目研發了支持雲-端融合系統高效互操作的燕雲平臺,與神州數碼、聯想、科大訊飛、阿里雲等企業聯合推出多種產品和解決方案,支撐了國家大數據戰略的實施,為我國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大數據產業鏈、價值鏈和生態系統提供了源頭創新技術。

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中,“大國氣象”展區透明展櫃中,小小的腦起搏器引起不少觀眾的注意,這項源於清華的技術可用於治療帕金森、肌張力障礙等疾病。此次,清華與北京品馳醫療設備有限公司等單位完成的“腦起搏器關鍵技術、系統與臨床應用”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項目在國內首次自主建設了系列腦起搏器產品生產線,並在全球首次建成腦起搏器遠程程控系統。目前,該產品已在全國160餘家醫院完成8500餘例次植入手術,2017年國內植入佔比已達到約60%,並開始出口到國外。

在新材料領域,北京科銳配電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完成的“國產非晶帶材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開發及工程化”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在智能裝備領域,北京理工大學教授黃強主持完成的“仿人機器人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項目解決了仿人機器人多模態多關節協調的運動規劃與控制難題,研製了國際首個具備行走、爬行、翻滾、摔倒保護等多模態運動的仿人機器人,推動我國仿人機器人研究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北京獎超8成來自中關村

2018年,中關村科學城區域內單位主持完成的國家獎獲獎項目達59項,佔北京獲獎總數的85.5%,佔全國通用項目授獎總數的26.3%。

中國人民大學與北京人大金倉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數據庫管理系統核心技術的創新與金倉數據庫產業化”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項目突破了數據庫管理系統高可靠、高性能、高安全、大數據核心技術,形成應用最廣泛的國產數據庫品牌產品,全國累計部署超過50餘萬套,遍佈全國3600多個縣市,全面提升了國產數據庫產業化水平。

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與鴻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完成的“筆式人機交互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項目在多源筆交互信息感知技術、複雜筆跡結構理解技術、筆式智能交互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代表性的成果,通過院企合作加速了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實現了5大系列20多個品種電子白板、交互式平板的產業化,覆蓋國內30多個省市,並推廣至29個國家,以四分之一的市場份額居全球首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