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軍都打到莫斯科了,為何日本就是不幫希特勒一把?

用戶65825501629


因為當時日本人相信德國能夠像解決掉法國一樣擊敗蘇聯,而且當時日本和英美之間關係極為緊張,日本大本營已經決定對美英荷開戰了,也不可能在實力有限的情況下去進攻蘇聯。

雖然德意日是在1940年才正式締結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但是德國和日本的關係其實很早就已經發展的極為緊密了。1939年8月蘇軍和日軍在諾門罕交戰時,德國和蘇聯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直接讓日本很是被動,一旦蘇聯決心擴大戰爭日本會陷入巨大的困境,不過後來日蘇都選擇停戰。日本也就此放棄了向北進攻蘇聯的戰略,開始謀求奪取東南亞的利益。

後來隨著攻下海南島、日本進入越南等問題,英美等開始對日進行制裁,最後的日美談判也以破裂告終,美國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財產,並停止石油鋼鐵的出口,這直接影響了日本這臺戰爭機器的運轉,此時已經是1941年8月,日本已經下定了對美英荷開戰的決心。

與此同時,德國的巴巴羅薩行動進展十分順利,日本自然也認為德國能很快解決掉蘇聯,然後投入對美國、英國的作戰。11月時,德軍已經兵臨莫斯科城下。12月7日日軍開始了對英美在東南亞的軍事基地以及美國太平洋艦隊駐地珍珠港的進攻,而在此前2天的12月5日,德軍開始敗退,蘇軍已經開始了反攻。


戰爭之王


說到二戰日本和蘇聯那些事,有一場戰役不得不提-諾門坎戰役。這場戰役改變了日本對蘇聯的看法,直接影響了整個二戰期間的日蘇關係。

圖為日俄戰爭時期的漫畫,當時沒人看好日本

其實日本對蘇聯態度極為複雜,明治維新後日本日益強大,眼光已經不再侷限於亞洲,不再侷限於曾經視若神明的中華帝國,他們的目標是世界強國,而要達到這個目的獲取世界列強的認可,那麼找一個真正的強者打一仗就必不可少了,而這個強者就是當時的沙皇俄國。日本俄國爆發的日俄戰爭,經過浴血廝殺,日本舉國之力最終在陸戰和海戰上全面戰勝老牌強國俄國,自此以俄國為踏板成為世界列強之一。

圖為蘇聯坦克部隊

自那之後,日本終於成了世界強國,而沙皇俄國緊接著爆發了十月革命,日本竟然趁著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立足未穩時扶持反對勢力也就是白軍。所以說日本與蘇聯在歷史上早就成了老冤家。日本覺得我打敗過俄國,現在就能再次打敗蘇聯,這就是諾門坎戰役爆發前的日蘇兩國態勢。

日本狂熱軍國主義分子辻政信,諾門坎挑釁蘇聯的主要策劃者

在二戰時期,日本還有個特點:軍國主義到了瘋狂的地步,軍隊中的狂熱分子經常違抗大本營的命令進行各式各樣的軍事冒險。雖然也取得了一些戰果,但這樣直接導致了日軍上下均高估了自己實力。在佔領北平、南京後,日本覺得中國戰事已經大局已定,所以接下來就該選選下一個目標了。當時二戰還未全面爆發,日美關係還算正常,於是離得近、又自認為實力遜於日本的蘇聯成了新的目標。

圖為諾門坎的蘇軍部隊

諾門坎位於中蒙交界,戰役自1939年5月11日打響,至9月份停火,由於名義上衝突雙方主角是蒙古國和偽滿洲國,所以日蘇雙方並沒有宣戰,這次戰鬥也更具有挑釁和試探的味道。諾門坎戰役中,蘇軍損失2.5萬,日軍損失1.7萬,蘇軍損失的坦克裝甲車輛等裝備也遠遠大於日軍。蘇軍最高指揮長官是大名鼎鼎的朱可夫將軍,可以說單看數據日軍並沒有吃虧,而且還佔了上風,尤其對方還是朱可夫,怎麼看都是贏了,但結果卻是日本徹底打消了在與蘇聯動手的念頭。

圖為諾門坎向日軍衝鋒的蘇軍坦克群

在諾門坎,朱可夫才用的戰術比較簡單:你打掉我10輛坦克,我再增派20輛,你打100發炮彈,我就打1000發,總之一句話就是源源不斷、鋪天蓋地。打著打著,日本人終於發現了,自己不可能打的贏,因為他們面對的是蘇聯強大的國力,他們擁有漫山遍野的坦克、遮天蔽日的飛機和勇敢強悍的戰士。有人覺得此戰是朱可夫的汙點,其實不然,他就是要用這種不計代價的戰術讓日本清醒:蘇聯不是沙皇俄國,現在的蘇聯不是你能惹得起的。

蘇軍繳獲的日軍94型坦克,當時日本裝甲力量無法與蘇聯相提並論

事實也正是如此,見識了蘇軍強大的實力和強大的國力後,就連最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也清醒了,不可能打得過蘇聯。所以無論後來日蘇打的如何火熱,日本都沒敢輕舉妄動。


軍事新觀察


研究歷史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就是對歷史事件的發生,尤其是“先後順序”,有清晰的時間概念。明確了這個要求,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簡單。

莫斯科保衛戰開始於1941年10月。在此之前,1940年9月27日,日本駐德國大使來棲三郎、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意大利外長奇亞諾,在柏林簽署了《日德意三國同盟條約》。條約第三條規定:“三締約國中有一國遭到現在尚未捲入歐洲戰爭和日中紛爭的國家攻擊,將彼此給予政治、經濟、軍事援助。”但是,在1941年6月22日德國實施“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之前,1941年4月13日,日本和蘇聯已經簽署了《日蘇中立條約》。在蘇德開戰之前簽署這一條約,說明日本原本就沒打算在蘇德開戰後“幫希特勒一把”。

必須強調,1939年諾門罕戰役後,日本開始推動“日蘇”和解。蘇聯也顯示出了改善兩國關係的動向。以此為背景,松岡洋右繼承了前米內內閣的對蘇外交路線,電示日本駐蘇聯大使東鄉茂德採取行動,爭取使日蘇中立條約儘快簽署。蘇聯原則接受了日方的要求。

1941年1月21日,日本外相松岡洋右在帝國議會發表演說,提出要消除日蘇之間的誤會,重新調整兩國關係。2月中旬,松岡洋右又在日本眾議院聲稱,日蘇兩國關係“最近頗多改善”,顯示其對蘇外交取得成效。3月8日,英國《泰晤士報》刊登消息稱,日蘇兩國可能簽署中立條約。引起了廣泛關注。兩天後,英國路透社報道稱,日本外相松岡洋右將取道西伯利亞赴德國、意大利訪問,但他此行的真正目的,是前往蘇聯簽署日蘇中立條約。

日本的這一動向引起中國方面高度關注。4月12日,中國駐法國大使顧維鈞會見了蘇聯駐法國大使鮑格莫諾夫,根據《顧維鈞回憶錄》記載,他“急欲瞭解松岡兩次訪問莫斯科有何用意”。“鮑格莫諾夫表示不會簽訂任何重要條約,但是很可能簽訂一項協議,更完整、確切地闡明兩國貿易能夠得以發展的條件。” “鮑格莫諾夫說蘇聯和日本的關係固然很好,但和中國的關係更好。雖說中國正出現某些政治問題,他認為這純屬內政問題,不致影響蘇聯援助中國抗戰的政策。”

鮑格莫諾夫話音未落,4月13日下午3點,日本外相松岡洋右和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分別代表本國政府在克里姆林宮簽署了為期5年的《日蘇中立條約》,同時發表了《日蘇共同宣言》,強調:“遵照蘇日於1941年4月13日締結之中立條約的精神,蘇日雙方政府為保證兩國和平與友好邦交起見,茲特著重宣言:蘇聯誓當尊重‘滿洲國’之領土完整與神聖不可侵犯性;日本誓當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國’之領土完整與神聖不可侵犯性。”

圖:1941年4月13日,蘇日中立條約簽署。


馮瑋


二戰德軍都打到莫斯科了,為何日本就是不幫希特勒一把?其實這個問題首先是日本為什麼要在1941年秋天去幫助德國北上進攻蘇聯?有什麼好處?

德國的對蘇作戰同與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時一樣,事先未給三國同盟的日本任何通告。希特勒對大島大使說:“對蘇戰爭是德國自己下決心進行的戰爭,不期待日本的任何援助。”日本和德國之間對戰爭的指導沒有直接協作。

俄軍對蘇戰爭遭到挫折以後,德國的裡賓特洛甫外長才力勸大島大使,希望日本也對蘇聯採取軍事行動,並且說這是在東亞除去蘇聯的好機會。

但是在1941年初,美國正式照會日本,提出了幾個必須完成的要求,否則就會在當年8月,全部凍結日本海外資產,對日本進行最嚴格的石油禁運,並且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

這些條件最主要的就是日本必須立刻從中國撤軍,並且不能索要賠償和割讓領土。否則,美國就立刻對日本進行全面制裁。

而日本拒不撤軍。幾個月的談判毫無進展。七月二十六日,羅斯福總統終於採取了決定性行動,下達總統行政命令,對日實施貿易禁運,切斷了對日本的石油供應,兩天後,又凍結了日本全部在美資產。

在石油和戰爭物資儲備告罄之前,日本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投降,要麼對美開戰。這個時候,日本已經沒有能力北上蘇聯,因為在40年代,西伯利亞油田還沒有發現,西伯利亞大油田是60年代才發現,70年代正式開採的。

那麼,日本要想獲得石油和資源,就只有一條路,南下與美國開戰。在 1941年,日軍北上完全沒有任何意義,除非能在2年之內打到高加索去搶石油。而且,還能順利的把石油運回日本,畢竟在美國對日本石油禁運的1941年8月,日本只有最多維持2年的石油儲備了,一旦耗盡,沒有補充,就只能舉國投降了。


深度軍事


日本問題還是由日本問題專家橋本來回答。


本次問題是二戰德軍都打到莫斯科了,為何日本就是不幫希特勒一把。不是日本不幫希特勒而是日本之前被德國耍了一次以後,日本國內的戰略發生變化,如果再要把國家的方向再改回來已經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就在日俄戰爭以後,日本的進攻方向一直就是緊盯俄羅斯的西伯利亞部分。在俄國10月革命以後,日本就曾經出兵西伯利亞,本來準備長期佔領,但戰局的進展並沒有如日本預計,蘇俄政權迅速與德國媾和,調轉槍口解決西伯利亞的保皇武裝問題,高爾察克武裝一敗塗地,最後日本軍也不得不撤出西伯利亞。


在柳條湖事變(中國稱九一八事變)日本獲得中國東北(滿洲)以後,蘇聯一直在這個地區牽制日軍,如積極支持抗聯武裝反抗日軍。在日中戰爭爆發之後,蘇聯又第一個成為i支持中國的國家,向中國提供大量的軍火,就是目的要拖延住日軍向蘇聯可能的進攻。在佔領滿洲之後,日本不斷向這裡增兵,使得這個地區日軍兵力最高時達100萬,而且全部裝備精良的武器,是日本軍中精銳中的精銳。日本曾經多次向蘇聯試探性進攻,其中有張古峰戰役與諾門坎戰役,這些戰役都因為蘇聯有準備,日本遭遇了空前的失敗,當時最強大的關東軍也對蘇聯的軍事實力有忌憚。


同時,德國在勸誘日本加入日德意三國共同防禦條約。日本陸軍不同意加入,因為當時日本陸軍正在與中國作戰,加入就是成為英美蘇的敵人,這樣日本腹背受敵。但日本海軍卻希望加入,這樣日本海軍就有用武之地,可以向東南亞進攻。最終日本內部以外務省以及海軍省的意見佔上風,日本最終加入了軸心國。但簽署這個條約,日本海軍還沒有一定要進攻東南亞,但這時德國與蘇聯簽訂了友好條約,日本認為當前日本進攻方向應該是東南亞,而不是蘇聯,並且日本加入德意日三國條約後,美國向日本提出最後通牒,要求日本撤出中國,撤出滿洲,否則美國將停止供應日本石油,燃油。


為了解除後顧之憂,日本選擇與蘇聯媾和,條件蘇聯停止支援中國,蘇聯承認滿洲國,蘇聯把中東路鐵路賣給日本等。於是日本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沒有想到2個月後,德國突然撕毀與蘇聯的友好條約進攻蘇蘇聯,日本在外交與軍事上已經做出了選擇,這時再要重新準備已經不可能,而且在與蘇聯接壤邊境的戰鬥中,日軍失敗,最終日本認為,蘇軍實力非常強大,當面還是由德國來消耗蘇聯國力,而日本趁法國,英國在亞洲勢力衰弱之機攻佔東南亞,這就是日本放棄北進(進攻蘇聯),選擇了南進(進攻東娜亞)。日本本來有自己的小九九,沒想到失去了最佳的時機,並且招惹美國,使自己失敗的命運早早決定。


橋本看日本


二戰蘇德戰爭爆發初期,德國保持了橫掃歐陸的王者氣魄。德國陸軍在很短的時間裡,就深入蘇聯國境,並與蘇軍展開大戰。由於遭到了蘇軍的拼死抵抗,德軍決定包圍莫斯科,給蘇聯的抵抗部隊以沉重打擊。

隨後的莫斯科保衛戰中,德蘇雙方陷入了苦戰,局面一度非常僵持。

雖然德軍在莫斯科攻得辛苦,但作為防守方的蘇聯紅軍損失卻更為慘重。此時,假如再有一路軍隊與德軍展開合擊,莫斯科必然會被攻陷。

(蘇德戰爭)

那麼,日本作為德國的盟友,並且距離蘇聯也不遠,為什麼不出兵支援德軍呢?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日德雙方互不信任。

早在1936年底,日德雙方就已經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簽訂該協定的主要目標,就是要讓軸心國集團同氣連枝,方便在未來的戰爭中共同征討蘇聯。

為了表達誠意,並且早一步瞭解蘇聯的戰爭實力,日本於1938年發動了張鼓峰事件。這場戰役的規模並不大,最終是以蘇聯的勝利而告終。雖然日本並沒有取得勝利,但卻使得日軍對蘇聯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助長了日方侵略蘇聯的氣焰。這也為一年後蘇日雙方的諾門罕戰役埋下了伏筆。

然而一年後,就在日本老老實實履行著反共協定,在諾門罕與蘇軍激戰正酣時,希特勒卻默默地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日軍高層在得知消息後氣得七竅生煙,日德之間的關係由此出現裂痕。

實際上,德國與蘇聯簽訂條約實屬無奈之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雙方在1939年8月簽訂的,而德軍在9月就閃電入侵了波蘭,其目的顯然是為了預防蘇聯在自己征服歐洲的過程中跳出來搗亂。

雖然後來日本也明白了蘇德簽訂條約是緩兵之計,但日本人依然覺得自己遭到了背叛。於是在1941年,在德國幾乎已經打下了整個歐洲,準備向蘇聯動兵時。日本卻突然跳出來和蘇聯簽訂了一個《蘇日中立條約》。

日德雙方作為盟友,不僅沒有誠心誠意地合作,反而還相互噁心,胡亂猜忌。這是日本不支援德國的第一個理由。

(諾門罕戰役)

第二,打蘇聯與日軍的戰略方針不符。

日軍並非對蘇聯沒有興趣,事實上他們努力過,結果發現打不贏。

由於日本國土貧瘠,戰爭資源嚴重不足,因而日本高層一直都有兩個戰略方針,分別是“北上”和“南下”的策略。

所謂的“北上”,就是通過偽滿洲國,出兵攻打蘇聯,掠奪蘇聯的資源。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就是日軍為“北上”邁出的第一步。

在日軍看來,蘇聯的國土面積龐大,前線一旦爆發戰鬥,蘇聯軍隊肯定會遭遇補給困難的問題,日軍要打贏並不存在多大的問題。

結果等戰爭一開打,蘇聯通過鐵路運來了源源不斷的物資補給,反而是日本人自己的補給出了問題。除了補給以外,蘇聯的現代化裝甲部隊和大規模的飛機轟炸也讓日本頭痛不已。

最終,蘇聯取得了戰役的勝利,而日本則從此放棄了“北上”策略,轉而選擇了難度同樣很大的“南下”策略。他們寧願硬著頭皮去打美國,也不敢去招惹蘇聯了。

(太平洋戰爭)

換個角度來看,德軍包圍莫斯科時,日本正和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打得熱鬧,同時中國戰場也相當膠著,日本軍力已經十分緊張了,哪裡還有多餘的兵力去打蘇聯?

就算關東軍可以抽調一部分去支援德國,但補給又能維持幾個月呢?

在日軍高層看來,派兵支援德國,純屬浪費人力和有限的補給,因為蘇聯方面只需要把鐵路炸燬,日本軍隊甚至連戰場都抵達不了,就得打道回府。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日本、德國、意大利的三國軸心,堪稱上個世紀最沒有默契的結盟,豬隊友互坑的典範。早在侵華戰爭爆發前,日本就跟德國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依照這個協定,雙方有夾攻蘇聯的義務。結果等到日本陸軍大臣板垣徵四郎把德意日三國結盟的議案提交內閣後,海軍的某些將領又不幹了。陸軍和海軍的代表在內閣會議上大吵一架,當時甚至傳出了海軍大臣被陸軍刺殺的消息。

這場爭吵最後以陸軍勝利告終,因為內閣首相平沼騏一郎支持陸軍的決定,也支持日本與德國結盟的議案。作為結盟的誠意,日軍在已經有張鼓峰失敗教訓的前提下,又發動了諾門坎戰役。然而正當日軍和蘇軍還在諾門坎廝殺的時候,希特勒搖身一變,居然與斯大林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頓時間,日本感覺被德國人給出賣了!軍政兩屆一片譁然,平沼內閣在大丟面子的情況下宣佈辭職。

日本與德國夾攻蘇聯的計劃也隨之擱置



時間轉到了諾門坎事件後的第二年,隨著德國在西歐的大殺四方,下一個目標顯然就是蘇聯了。於是三國軸心,共同對付蘇聯的提案又被拿上了檯面。這一次三國終於是結盟了,但是日本因為之前吃過德國的啞巴虧,所以這一次即使跟德國結盟了,日本也沒有進攻蘇聯的完整方案。而且由於日本和德國結盟,以及日本國內的南進政策,惹惱了美國人

。美國警告日本:再敢窺視東南亞,就完全斷絕日本的石油和鋼鐵出口供應。

但是此時日本國內主張南下東南亞,對英美開戰的一派佔了主流,日本於蘇德戰爭爆發的當年年初就確定了南下的國策。也就是說,不管德國跟蘇聯是打還是和,日本都已經決定對美國開戰了

尤其是當時日本海軍的槓把子永野修身,他是留過美,知道美國有多強大的人。但是他就堅定的主張對美開戰。並且還一口咬定了如果日本跟美國談判破裂,日本的石油最多隻能堅持一年,對中國的戰爭最多隻能支持兩年,日本必亡的論調,所以日本一定要跟美國開戰,奪取東南亞的石油資源。至於別人問他:如果美國報復,你要怎麼應對的時候,他就故意避而不答。

由此可見,當時的日本高層,普遍沒有一個長期的戰略規劃。說白了就是走一步看一步,先把美軍打出東南亞再說,奪取了石油以後再看下一步該怎麼走。並沒有滅掉美國的野心,也沒有跟蘇聯開戰,聯合德國滅掉蘇聯的信心。妥妥的豬隊友啊!




而希特勒一方,也是豬隊友。德國對蘇聯開戰的計劃,希特勒壓根就沒有通知日本!一直到開戰前的兩個月,日本駐德大使才收到希特勒的通知,德國決定對蘇聯開戰了。但是!德國並沒有直接告知日本大使具體的行動時間。日本方面對此也是很無奈,大哥,您到底什麼時候動手,給個準信行不?

備註:其實也不能全怪德國,希特勒也是被墨索里尼這個豬隊友給坑了。當時意呆利要吞併希臘,戰爭打了半年,意呆利不僅沒有滅掉希臘,反倒被希臘打的半死。希特勒為了救這個豬隊友,只得把進攻蘇聯的時間一推再推。

等到德國準備完畢後,日本駐德大使才根據與希特勒以及裡賓特洛甫會談結果,猜測德國進攻蘇聯的確切時間,此時距離蘇德開戰已經只剩下半個月左右的時間。


日本這邊本來都已經確定了南下對美宣戰的計劃,但突然有一天傳來了消息,蘇德戰爭正式開始了!這一下支持北上進攻蘇聯的人又佔了上風。在這些人的影響下,日本製定了一個非常不合理的新國策。這個新國策的具體方案如下:日本陸軍以關東軍特別大演習的名義向滿洲地區、朝鮮地區調動二十五個師團的兵力和物資。其中關東軍和朝鮮駐屯軍佔大頭,一共要出動十四個師團;此外再從日本國內和中國關內調入十一個師團。另外再從中國關內再抽調六個師團作為總預備隊。

如果按照這個調配方案,中國關內要抽出十個師團,而且還都是精銳部隊,國民政府的正面壓力會大大減輕。但結果一算賬,發現這個新國策計劃根本執行不了。因為當時關東軍所儲備的彈藥、糧食、汽油,分別只能滿足北上參戰師團,三個月、一個月、兩個半月的作戰消耗。

按照這種戰爭儲備,蘇軍根本就不用跟日軍正面交火,只需要把鐵路線扒了,公路炸掉。等半個月以後,日軍就要往回撤!(走過去要花半個月,往回走還需要半個月)



就在日本發佈新國策計劃後,美國也迅速做出反應。羅斯福總統宣佈美國將會凍結日本的海外資產,並且宣佈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這等於直接把繩索套到日本人的脖子上了。

羅斯福的這次講話後,日本參謀本部立即下令取消北進計劃,除了留下十六個師團防備蘇軍外,其餘兵力和物資一律調往中國關內戰場,為南下作戰作準備。(所以日軍在當年在中國關內發動了五次大會戰)

至此,日本對美宣戰,對蘇防禦的政策算是基本確立了。但是,這個時候日本高層的吹牛皮老毛病又犯了。

日本偷襲珍珠港前夕,裕仁天皇召見了日軍總參謀長杉山元,當時裕仁問了他一個問題。裕仁問道:如果日美要開戰的話,你認為要多久才能打贏?杉山元回答說:只需要三個月!天皇老鬼子當時就怒了!質問杉山元:當年跟中國開戰時你特麼也是這麼說的!我問你要打多久,你說三個月,可是現在跟中國打了四年了還沒完!怎麼解釋?杉山元急忙辯解道:中國腹地深遠,拖這麼久真沒想到。裕仁大聲喝問他:是中國大還是太平洋更大?你憑什麼這麼肯定說三個月能打完?!

杉山元頓時語塞,無言以對,隨即退出了皇宮。

又過了幾天,也就是日本和美國談判的最後截止時間(美國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否則就不再供應日本所需的石油和鋼鐵),天皇又再次召見衫山元。這一次他拉上了內閣首相近衛文麿和海軍軍令部長永野修身一起進宮,向天皇稟報大本營聯絡會議的結果。杉山元說:帝國軍人有把握在五個月的時間佔領東南亞,並奪取印度尼西亞的石油

。這一次天皇也不好再說什麼了,於是同意了衫山元和近衛文磨的作戰方案。日本隨後偷襲了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對蘇聯的開戰的計劃也就完全放棄了。

希特勒聽說日本要對美宣戰後,感到十分的氣憤,他讓東條英機等一等,並且還說如果日本對美開戰,德國將推遲對美開戰的時間,不配合日本的作戰。結果東條英機根本不鳥他,你不配合就不配合吧,日本單幹!接著希特勒又希望日本能夠截斷美國至蘇聯海參崴的援助運輸航線,日本也以避免引發對蘇戰爭為由而拒絕了。簡單來說,日本就是鐵了心的不打算摻合蘇德戰爭的事了!(典型的豬隊友互相坑)

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後,日美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日本要單獨面對美國,也就不可能再對蘇聯開戰了。

當然了,日本國內也是有明白人的。比如陸軍的石原莞爾,海軍的米內光政和百武源吾等人就是反對跟美國開戰的代表。

其中米內光政還是北上政策的支持者,他認為日本應該對蘇聯開戰,甚至有一次還在內閣會議上說:

蘇聯是人類的公敵,北進蘇聯是日本的主要國策之一。因此我極力主張在張鼓峰和諾門坎兩地對蘇聯發起攻擊,試探一下蘇聯佈防在兩處的軍事虛實,為以後的全面進攻蘇聯作準備。

只不過像石原莞爾和米內光政這樣的人,在東條英機時期都靠邊站了。後來戰敗審判時,這幾個人也是屁事沒有。尤其是石原莞爾,侵華的元兇。他自己主動去投案,結果美軍根本不抓他。美軍覺得他又沒有打過美國,算什麼戰犯?(媽賣批的!)



總的來說,日本不配合希特勒,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日本和德國並沒有默契。基本上是各自為戰,所謂的共同防共只是停留在紙面上,從來就沒有一個具體的合作計劃。

第二、日本和德國從沒有真正信任對方。日本對蘇開戰時,德國為了自己的利益跟蘇聯媾和了。等德國開戰後,日本也一樣。

第三、日本的後勤補給能力太差。陸軍基本上是打到哪,搶到哪。日軍在西伯利亞,除了看到大雪和北極熊,什麼也沒有。以日軍的機動能力估計都走不到莫斯科就全部餓死了。(參考英帕爾戰役的結局)

所以,真心不是日本不想配合德國,而是日本做不到啊~~~!!!


Mer86


日本倒是想幫啊,或者說,日本倒是很想借著小鬍子打到莫斯科的機會在背後偷一波塔,北上蘇聯撿洋落去,奈何……

鬼子在搗鼓出“九一八”事變之後,隨著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加劇與地緣政治迴旋餘地越來越少,對外實施戰爭擴張的訴求不斷上升。就下一階段的擴張方向而言,形成了不同的派別:一是“苦練內功派”,以戰略家石原莞爾為代表,力主日本依託現有的“偽滿洲國”基地,

將東北、朝鮮、日本本土聯成一片,充分發揮資源地帶的優勢,打造出一個產業集群,待發展較為充分後同英、美等國爭奪太平洋制海權,促成日本成為一個海陸二元型帝國;二是“懲膺暴支派”,可以說是“苦練內功派”的升級版,以昭和參謀和“擴大派”為代表,他們的訴求是現在日本國內矛盾深重,必須立刻打出去,以最快的速度滅亡中國,再轉入“苦練內功、意圖決戰”;三是“北上徵蘇派”,又稱為“北上派”,以搗鼓出“關特演”的東條與板垣徵四郎為代表,意圖爭奪蘇聯的濱海邊疆區乃至後貝加爾地區,至於戰略目的十分不明,可能是出於徹底消除蘇聯對“偽滿洲國”軍事威脅的考慮;四是“南下討英美派”,以搗鼓出“北法屬印度支那進駐事件”的富永恭次、佐藤賢了等人,還有後來的開戰派為代表,要求一波流攻佔南洋資源地帶,寄希望於第一波打趴下英美鬼畜之後米國能和鬼子締結“光榮合約”。幾個派別既互相掣肘,又互相關聯,勾心鬥角的撕逼和合作就這樣貫穿了整個30年代的日本大本營。

但是隨著1937年的“七七事變”導致“懲膺暴支派”取得了勝利,鬼子的擴張方向一下子就被吸引到了中國大陸一帶,其結果可想而知:中國大陸巨大的戰略縱深與無休止的消耗戰像海綿一樣吸收著鬼子的軍力和財力,高昂的佔領費用與從中國的土地上攫取的東西根本不成比例不說,指望著“迅速打垮中國”再“掉頭回去跟英美鬼畜決戰”的打算落了空——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投入到中國戰場這個無底洞裡去了,還怎麼北上去搶蘇聯的洋落去?

其結果就是,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鬼子的“白兵主義”和孱弱的火力在蘇軍坦克與重炮的威力下被毫無懸念地教做人,北上跟蘇聯剛正面的打算被兜頭一盆涼水;而更大的驚喜還在後面,1941年6月衛國戰爭爆發後鬼子一瞧機會來了,以東條陸相為代表的勢力又忙不迭地想北上徵蘇,結果就是1941年7月的“關特演”計劃,該計劃的要義是待蘇軍遠東方面軍向西線戰場調動集結後,集結25個師團大約70萬兵力橫掃蘇聯遠東地區,一是作為小鬍子的策應,二是趕快搶一波濱海地區作為新的戰略後方。但是俗話說理想很美滿現實很骨感,鬼子為“關特演”準備的大約70萬兵力不假,但是隻給50萬人提供了堪用的武器與冬季裝備,為進攻蘇聯所準備的彈藥、油料、備品也是嚴重不足。計劃之草率與異想天開弄的昭和天皇都極為鬱悶,接連質問東條陸相“此為何意”,而東條陸相的回應更加爆炸:“進攻蘇聯的目的我們還沒開始考慮。”

既然進攻蘇聯的計劃一開始就是一場鬧劇,那最後肯定就演不下去了。再加上遠東地區的蘇軍始終沒有向西線開始軍事運輸,初始作戰條件始終無法達成,“關特演”自然就只能無果而終了。隨後的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領導的美國準備親自下場,對日本的包圍圈“ABCD”開始不斷收緊,鬼子不得不再度調轉槍口南下跟英美搶奪南洋資源地帶,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攻擊蘇聯的問題就更加沒人再提了——小鬍子的軍隊在莫斯科城下困苦不堪之時,小鬼子的南進兵團正在印度支那地區自我感覺良好呢。

以上,歡迎評論區大神指正!


軍武次位面


這個問題我替“元首”回答了,你日本還是消停點吧,別再給我添亂了!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日本這個豬隊友是真心靠不住啊!

別以為當初元首沒有這麼想過,歷史上吃盡了兩線作戰苦頭的德國人太明白這裡面的道理。因此老早就邀請日本進攻蘇聯,以牽制住蘇聯遠東方面軍不讓其西調。

德國人本以為日本在東北盤踞了70多萬關東軍,隨時能夠出動。可是結果並不是如德國所想的那樣。可日本人一點也不傻,他們覺得進攻蘇聯不是什麼佔便宜的好事。

日本人也不是沒試過,諾門坎戰役開始那叫一個囂張,本以為能趁著“肅反”,佔佔蘇聯的便宜。可結果卻被朱可夫率領下的蘇蒙聯軍一路吊打。這場仗讓日本人結結實實明白了像蘇聯這老油條,不是輕而易舉就能拿下的,搞不好還會遭到瘋狂報復。

再說了,攻打蘇聯對自己也沒有什麼好處,反而會大大折損自己的兵力。為了做做樣子,日本當時只派了少量日軍前去演戲一下,並沒有出動70萬關東軍。就算出動70萬關東軍協助德國拿下蘇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德國,對於日本並沒有什麼幫助。

德國把資源豐富的歐洲地區佔領,留給日本的也只是資源稀少的亞洲地區。蘇聯的主要資源和財富都在歐洲,而亞洲地域非常瘠薄,這筆既折兵損將又沒有利益的買賣,日本人才不會蠢到替德國人去火中取栗。與瘠薄的遠東苦寒之地相比,日本人更希望把戰略中心放在東南亞。因為那裡才有他們最急需戰略資源,做夢都想要地石油還有橡膠。至於西伯利亞的凍土層嘛,那個實在是太難啃得動了。

也正因為處在日軍按兵不動,推進到莫斯科城下的德軍已成強弩之末之際,蘇軍以100個師的強大兵力發起反擊戰。經過40天激烈的戰鬥,德軍向西潰退了150~300公里。發揮關鍵作用的就是從遠東調來的那大批適應寒區作戰的生力軍。

而斯大林之所以敢於將遠東蘇軍西調,恰恰是因為得到了日本不會貿然進攻蘇聯的可靠情報。這個天大的功勞要歸功於兩個人,一個是傳奇諜報員佐爾格,另一個則是中國人閻寶航。


諸葛小兵兵


二戰德軍的確是打到莫斯科了,有人要問日本怎麼不在這個時候幫一把希特勒,可是日本拿什麼去幫希特勒呢?不僅是日本沒能力幫助德國,日本也不會想著去幫他的。打仗肯定是得有點利益的吧,日本人真的去幫助希特勒的話,日本能夠得到什麼好處呢?假如說日本人真的出兵去幫助希特勒,那他們也得不到什麼好處。

蘇德戰爭爆發的時候,日本正深陷於中國戰場,而且這個時候日本還將注意力放在了太平洋,早就無心去顧及德國和蘇聯的戰爭了。實際上日本也打過蘇聯的主意,日本人曾經也想過去侵略蘇聯,當他們登上西伯利亞平原的時候,被蘇聯紅軍狠狠的給教訓了,日本人清楚自己和蘇聯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所以說要他們去幫希特勒,他們也得掂量一下。

入侵蘇聯的話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需要大量的士兵,當時日本陸軍的數量是有限的,而且這些士兵都被拖在中國境內,假如說日本真的不自量力派了大量的士兵去幫助希特勒,那估計這些士兵剛走,留在中國的日本兵可就慘了,估計不用多久就會被趕走。

我們再來看看當時的國際環境,美國停止了對日本的一切資源供應,日本內憂外患,日本首先要保住中國戰場的戰果,而且他們還想著侵略東南亞,來獲取各種戰略資源。他們這個時候是無力來配合希特勒的,並且進攻蘇聯很明顯不符合日本當時的利益。

日本人其實也不想讓希特勒贏得那麼幹脆,他們也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二戰的時候德國那麼的強勢,日本人也害怕他們,假如說德國真的戰勝了蘇聯,那以後的事情就不好說了。假如說日本當時真的選擇長途跋涉去進攻蘇聯,那日本恐怕會敗的更快。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