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10多萬軍隊佔領了越南,為何會激怒美國呢?

鶴遊煙


大家都知道,二戰的罪魁禍首就是以德國,曰本和意大利為軸心的法西斯陣營,包括匃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與芬蘭這七個國家。當時全世界六十多個國家被捲入戰爭,二十多億人耳聞目睹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殘酷與慘烈,其中死亡近9000萬人。第二次世界大戰,也被稱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其面積規模之大,戰況之慘烈是人類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



二戰的爆發從1939年9月1曰開始,德國人首先進攻並以閃電戰佔領波蘭,又在不到四個小時內將丹麥打的投降。然後僅僅幾個月時間又將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武力佔領。而當這一切發生在眼前時,英法還在為同以德國為首的法西斯集團簽訂了可恥的《慕尼黑協議》而洋洋得意,似乎以出賣捷克斯洛伐克換來自己的和平為榮。然而當邪惡國家逐漸剪除了英法旁邊的小國後,德國對法國的進攻終於開始了,僅僅39天的時間也打得所謂強大的法蘭西帝國政府瞬間舉手投降,可謂讓世人笑話。



與此同時,當時地處東南亞的越南卻還在當時法國維希政府的殖民統治下,這個時候的曰本也正在侵略中國以及周邊許多小國家。由於戰爭消耗太大,曰本侵略者在同中國軍隊的戰爭中急需大量的軍事戰略物資進行補充,於是曰本政府就聯繫同盟國德國政府,想派軍隊進駐越南,為曰本侵略他國尋求更多的戰略儲備。而這個時候也正是法國被德國徹底打殘之際,於是曰本政府同德國人共同向英法施加壓力,當時的法國維希政府在德國人的淫威下就同意將越南北部的大片土地拱手讓給曰本政府。



但正是因為這一計劃,曰本人的邪惡,終於讓英美國家開始對曰本人進行貿易封鎖了,切斷了曰本同世界其他國家的所有貿易。石油,糧食,棉花,礦物等一律不準進入曰本,西方的繩索已經套在了曰本人的脖子上。



1940年9月,大約10萬曰本兵進入越南紅河以北的廣大地區。當時的越南,已經成為兩個侵略國家的私人物品與政治籌碼。在越南,曰本人強行奴役當地百姓,大量蒐集戰略資源,稻米,貴金屬錫,蔗糖,橡膠等源源不斷地被曰本人運往曰本,運往侵略軍的手中。曰本人在越南不僅殘忍殺害當地敢於稍微反抗的人民,還不但地向紅河以南的法屬殖民地進行擴張。在越南南北交界的地方,已經成為法國與曰本對抗的前哨。



德國侵略者的瘋狂,曰本人的不斷挑釁,讓美國與英國更加認定,法西斯軸心國的野心不僅如此,很有可能最終會向西方國家下手,法西斯軸心國的目的就是統治全球資源。如此一來,美國也感受到了威脅。要知道美國雖然是一個年輕的國家,但美國人骨子裡也同樣有著統治世界的野心。在歐洲,如果讓德國人的陰謀得呈,則對除德國軸心以外的西方國家簡直是惡夢。在東亞,如果讓曰本人在亞洲做大做強了,將不利於美國以後在全球的佈局。美國人的精明體現在對當時歷史大事件的準確觀察上,並且毫不猶豫的馬上付諸實施了對曰本人的貿易隔絕。



儘管曰本人在很多國家進行侵略與資源掠奪,但對過於龐大的侵略計劃卻無法保證巨大的物資需求。特別是英美對曰本政府的貿易阻斷,讓曰本政府如坐針氈,難以為繼。最終曰本政府鋌而走險,於1941年12月7曰天剛矇矇亮,不宣而戰,發動了震驚世界的珍珠港戰爭。



當然戰爭的結局並不是象曰本政府和山本五十六希望的那樣,將美國人徹底趕出太平洋,這一戰反而將不可一世的曰本海軍徹底打殘。

隨著美國對曰本的宣戰,曰本軍國主義和侵略者的末日已經越來越近了。



1941年7月25日,美國突然宣佈凍結日本在美全部資產,總額大約1.31億美元,幾天後又追加制裁,再宣佈對日本實施包括石油在內的全面禁運,日美關係一下子跌入冰點。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 開始,十年間美國一直對日本採取“姑息養奸”的綏靖政策,為什麼一下子就想通了呢?無它,因為日本軍隊前一天開進了法屬越南。



(時任美國國務卿史汀生)

大約十年前,張學良不戰而放棄東三省的時候,他與國民政府一起都在指望西方列強的所謂“干涉和仲裁”,蔣介石也曾經請美國出面主持公道,1931年10月8日美國國務卿史汀生公開答覆說:“我們不想去探究誰是誰非,我們保持不偏不倚”。而實際上,當時的美國總統胡佛正被經濟危機搞的焦頭爛額,根本沒心思關注萬里之外的東北,更不想得罪非常大的貿易伙伴日本,他甚至認為,公開指責或者制裁日本是危險的,否則就是“給老虎扎針”一般的刺激日本。

同時,美英等西方列強也包藏禍心,暗中希望日軍侵略東北後,會進一步圖謀進攻蘇聯,這個西方因意識形態的巨大分歧而最為仇視的蘇維埃國家,是他們試圖搞垮而沒有成功的對手,“禍水北引”正是他們潛意識中的渴望,因此什麼“國聯調查團”通通歸於形式。不僅如此,到1932年底之前,美國人還賣給了日本1.8億美元的軍火。

換句話說,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各國為了賺錢,不惜間接的支持日本武裝侵略中國。

(日軍侵入越南)

蘇聯其實識破了這一層,所以也宣佈保持了所謂中立,本來作賊心虛的日本政府發現世界各大強國一律“裝死”,自此大為安心,開始放膽全部佔領東北三省,美國雖然對此表示了“異議”(注意不是抗議),但僅僅是一種外交姿態,沒有任何實質性舉措。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開始全面侵略中國,戰火也燒到了美英重大利益所在的上海,蔣介石在淞滬會戰中投入重兵堅持,部分因素也是希望引起西方幹予,然而美國的表現讓國民政府大為失望。8月18日,英國曾提議將上海劃為“中立區”,由美、英、法三國共管,結果唯獨美國拒絕了,已經上臺的羅斯福對記者說:“制裁”是個可怕的字眼,言外之意,美國甚至不會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



(羅斯福對日宣戰)

事實也如此,從1937年到1940年,美國出口到日本的物資總價值高達9.867億美元,其中軍用物資價值超過7億美元,佔總額的71%,日本鬼子維持戰爭一半以上的原料,從牛肉罐頭到鋼鐵石油,都是從美國獲得的。美國一船船的生鐵廢鐵運往東洋三島,在那裡製造成槍炮子彈,再用來屠殺中國軍民。

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已經不僅僅是什麼“綏靖政策”,而是在縱容日本,甚至成為日本侵略的幫兇!

從1941年6月納粹德國進攻蘇聯開始,日本軍部一直糾結於南進或者北上的戰略選擇,7月24日,侵入我國廣西的日軍第5師團直接接到東條英機的命令,以一部兵力武裝“進入”越南,這意味著日本確定了“南進”的國策,也標誌著美國政府綏靖政策的徹底破產。小日本如此的“不懂事”,美國人很生氣,於是迅速行動並給予激烈的反應。



(宋美齡赴美求援)

然而,被美國驕慣了十年的日本軍國主義已經停不下來了,面對被激怒了的美國和卡脖子般強硬的制裁,其結果是在12月7日挑起太平洋戰爭。

血的代價讓美國人非常“事後諸葛亮”,1947年,那個前國務卿史汀生尷尬地承認:美國在“九一八事變”中採取的政策直接導致了珍珠港事件,而羅斯福後來的反思是:“任何人都不能靠撫摸把老虎馴成小貓”。那麼問題來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度度狼gg


當時的越南是屬於法屬印度支那的一部分,是法國的殖民地,也就是說歸當時的法國維希政府管轄,早在1940年日軍就已經進駐了法屬印度支那的北部用以封鎖中國,隨著1941年日軍對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的進駐,英、美、荷立刻宣佈了對日本進行資產凍結,日本完全喪失了液體燃料的來源,最終導致日軍同美國開戰。日軍這一行動被日本戰史評論為“決定命運的一步”。

當時法屬印度支那主要給日本供應大米、橡膠、錫等資源,不過由於法國戴高樂政府以及當地華僑的策動,日本從法屬印度支那獲取的資源越來越少,同時日本同荷屬印度支那的談判也以破裂告終,日本認為自己正面臨著美、英、中、荷的聯合包圍陣勢,想打破這種封鎖,但是日本又想避免同英、美的直接衝突,於是採取了一個自認為比較謹慎的防禦型策略,那就是先拿法屬印度支那開刀,這裡屬於法國維希政府,而維希政府已經是德國的附庸,日本可以通過德國的關係來迫使維希政府同意,日本當局認為此舉比較溫和,不會引起英、美的激烈反應。



然而事實並不如日本所想象的那樣,英、美認為日本對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的軍事佔領顯然是在針對他們,認為這是日軍即將入侵新加坡、荷屬東印度的第一步,認為日本的戰爭機器已經開動,遂全面同日本斷絕了經濟開往,日本同日元集團以外地區的貿易被斷絕,日本將失去包括石油、橡膠在內的重要戰略資源的來源,英美希望通過嚴厲的封鎖來迫使日本屈服,放棄其侵略的政策。


日本當局確實沒有意識到進駐行動會遭到英美如此激烈的反應,這一在日本看來是防禦性的部署被英美視為了入侵行動的前奏,這也是為何美國會有激烈反應的原因。


戰略論


這就是著名的印度支那進駐事件,直接促成了美國、西方和日本徹底撕破臉,沒幾個月,日本人的炸彈就扔向了珍珠港。

1940年夏天,法國向德國投降,南部成立了維希傀儡政府。

這法國人一倒,日本人就動起了小心思:德國大哥搞掉了法國,那法國在印度支那的殖民地,是不是可以進去轉轉?

這印度支那是法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包含今天的越南、柬埔寨和老撾,核心是越南。雖然法國戰敗了,但是維希政府還是在當地派駐法軍維持秩序的。

於是,日本人就通過德國向法國發出了“進駐”要求,法國人一開始其實是拒絕的,畢竟這個事情太“喪權辱國”,尤其是屈服於亞洲人的要求,傲慢的法國人受不了。

不過納粹可沒那麼多的耐性,一施壓,法國人也只能同意,不過還是略顯傲嬌地要求談判確定日軍進駐越南的時間和方式,也算給法蘭西殖民帝國留下一點點顏面。

日本政府同意了,大家一起商量好日軍進駐越南的時間和地點,就等時間一到,日軍進駐。

不過,為所欲為下的日本軍隊“犯上”的事兒經常乾的出來的,日本第五師團的一支日軍就覺得越南盡在我皇軍掌控之中,還要整那些條條框框幹啥?直接在1940年9月從鎮南關進入了越南,控制了越南北部。

法國人不高興了,雖然我是傀儡政府,但是我也是有自尊心的好不好?

法軍進行了抵抗,在越南北部和日軍對峙,形成了僵持,不過事情也算沒鬧大,只是英美荷等國有點坐不住了。

東南亞的印尼是荷蘭的殖民地,馬來西亞文萊新加坡是英國的殖民地,菲律賓是美國的殖民地,日軍的行動已經開始威脅到他們的殖民地安全。

於是,英美等國向日本發出了嚴厲的警告,要求它“規矩”點。美國直接停止對日本輸出航空汽油、潤滑油、上等鐵屑等物資。

這事情讓日本政府也覺得很沒有面子,最後象徵性懲罰了肇事者,也好生安慰了法國了,好說歹說,總算是再次確定了日軍進駐時間。

當然,在北部的日本兵,肯定是賴著不走了。

但是,這次日本軍隊又沒聽命於政府的安排,直接在1941年7月強行進駐越南中部,為了顯示皇軍軍威,還是以海陸空的立體攻勢。

以外交手段能解決的事情,日本軍隊非要用武力,這就很要命了。

英美等人領導人沒想到日本人的野心竟然這麼大,關鍵是還對洋大人動手,這個信號就很嚴重了,日本的行為已經很明顯了,英美荷等國在亞太地區的殖民地非常危險,日本人隨時會對這些地方動手。

美國也是輿論譁然,之前光榮孤立的輿論開始消退,羅斯福趁機宣佈對日本實行貿易禁運。

尤其是日本最急需的石油,美國給禁了,而日本大多數的石油來源於美國,美國的石油生產量佔當時世界的一半以上。

日本的石油儲備只有三個月,三個月一到,日本的海陸空軍就全都要成渣。

後面的事情我們也知道了,英美等國以日本“退出中國”等條件作為解除制裁的要求,日本自然做不到,日本人選擇了反擊,背水一戰,以求生機。

之前日本和大清、沙俄打過兩場仗,都是險勝,每一次賭國運都硬了,日本人也因此過於迷信自己的實力,對於美國的“挑釁”,日本人決心反擊。

日本想的很天真:一次性打殘美國在太平洋的實力,一巴掌拍疼他,讓美國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只能對太平洋望洋興嘆,然後日本人利用這一年的時間,迅速擴大戰果,形成對西太平洋地區的絕對控制,奪取這裡的石油生產基地,鞏固戰果後,再和美國談判,撈取一個好價錢。

想法很美好,現實很骨感,日本人小心謹慎、千算萬算,就沒算一下美國人的工業實力!過了4年,日本人還是乖乖地做了美國的小弟,還被壓得死死的。

這都是自己作出來的。


雲中史記


主要是因為日本的這些行動直接引起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忌憚,這已經顯示日本已經開始有了奪取西方國家在東南亞等地區利益的野心,美國等國自然十分惱怒。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逐漸開始陷入泥潭之中,遲遲無法解決中國戰場的問題,反而由於戰爭的巨大花費而開始陷入困難。當時日本所需的鋼鐵、石油等,絕大多數都是從美國進口的。美國認為此時日本已經嚴重損害了其在華利益(中國市場幾乎全歸日本了),所以此時美國已經開始逐步採取制裁了。

與此同時,德國開戰,擊敗了法國荷蘭等國,英國也已經元氣大傷,這樣一來日本自然就盯上了這些國家在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的殖民地。像越南,一方面有大量的自然資源,另一方面又能從南方封鎖中國,而且法國已經亡國,此時只有維希法國的駐軍,奪取起來比較容易,因此對日本的吸引力自然很大,最終日本派兵佔據了越南

但是這已經激怒了美國,越南已經失陷,中國也岌岌可危,日本下一步必將直接侵犯美國等國在東南亞的利益,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在1940年5月,美國太平洋艦隊就已經從西海岸轉移到珍珠港,就是為了更好的震懾日本。在和日本談判失敗後,美國便開始了貿易禁運,包括鋼鐵石油等都被禁止出售。

最終日本在一片狂熱之下,選擇了和美國開戰。


戰壕


威脅到美國人的利益了唄!說起二戰,中國人一直感謝美國人的援助。但其實美國人的援助從來就是為自己利益服務的!在日本沒威脅自己利益前,日本侵華的石油和鋼鐵都是美國人賣給日本的,可以說沒有美國人的幫助,日本人根本沒有工業實力侵略中國!美國人實際上就是侵華日軍的幫兇!只是日本自我膨脹動了美國人的蛋糕,才想起來終止這種助紂為孽的貿易!說這些不是為了拉仇恨,是要認清,在國際關係面前,誰都不是善男信女,都是以國家利益為重,只是有的目光短淺,有的更注重長遠利益而已!美國基本是屬魚的,只有七秒鐘記憶。只是這魚太厲害了,看誰不順眼就咬誰,咬錯了誰大多也只好認倒黴。看誰順眼就幫助誰,至於他幫助過的人是不是會幹壞事,甚至回頭咬自己,那都是換了總統,或者說下七秒的事了!


tigerslc


俗話說得好,可一可二不可三,兩個大國被幹過了,第三個還會嗎,什麼事兒都不能賭運氣,可日本人喜歡,呵呵!第二次的時候,俄國佬已經橫了,要賠款,沒有,要幹可以再來,可惜日本人還是沒有吸取教訓,小動物永遠不是大型獸類的對手,狂妄不羈的結果!


lily的天空


因為東南亞的西歐母國雖然敗給三德子,但殖民當局尋求了米帝的保護。小鬼子不會只圖一個越南,它們看上的是整個東南亞,米帝當然警覺了。另外說一句,在此之前米帝對鬼子的鋼鐵石油無任何禁運。


Ssjun


日本動手前美國已經通過了要參加二戰的文案,珍珠港只是加快了參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笑該動人2


因為它佔領了太平洋的咽喉要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