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導彈危機中,為什麼是蘇聯先認慫?

軍事一點通


“桌面戰爭兵棋”專注于軍事領域的耕耘,堅持原創,堅守初心。歡迎您的指點。


和其他回答者相比,我的觀點可能會比較特別,歡迎前來探討。和大部分回答者從經濟角度解讀不同,我個人認為古巴導彈危機其實是一場地緣危機。

對蘇聯來說在美國的後花園古巴架設導彈本來就是一個“幹成了大賺一筆,幹不成也無傷大雅”的計劃。20世紀60年代屬於冷戰早期,此時美蘇之間的差距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如果差距真有網友所評論的那麼大,那麼也不會有冷戰中期勃列日涅夫強勢的轉守為攻了。

之所以蘇聯會在“古巴導彈危機”中先認慫,鄙人認為主要因素還是地緣決定古巴離美國太近,又離蘇聯太遠,到人家家裡去搞事情,遇事不對當然要撤退。次要因素是蘇聯的長處還是鋼鐵洪流的陸軍,而不是古巴危機中最需要的強大海軍。至於核恐嚇也只是屬於政治需要,你有我也有的東西,who怕who?

歷史其實是有驚人的相似的,無論是2008格魯吉亞戰爭,還是2014年的克里米亞事件。早已不是世界兩極之一的俄羅斯反而不慫,倒是經濟優勢愈發明顯的美國選擇了隔岸觀火,你能說是美國先認慫嗎?小孩子才將對錯,大人的世界只有利弊。在俄羅斯家門口鬧事,強人政治也沒有用。

還可以做類似參考的是香港迴歸問題。撒切爾夫人是世界公認的“鐵娘子”,但在中國的家門口香港依然是不敢造次的。當然,一切地緣危機都是建立在雙方實力基本對等的情況下,就不要舉馬島戰爭的例子來打倒我了。


桌面戰爭兵棋


蘇聯的綜合實力本身就和美國不是一個量級的,在關鍵時候強人政治也只能認慫了。

冷戰期間,美國在工業、鋼產量、GDP等等經濟指數上常年是蘇聯的幾倍,即使兩國激烈對抗,美國也能遊刃有餘。

二戰期間,蘇聯和歐亞大陸一片廢墟,在戰後艱難恢復和發展,而美國藉助戰爭,GDP翻了一番還多,工業產能得到了急劇的提升,綜合實力大大加強,戰後藉助軍事和金融霸權,一統西方資本主義世界。

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等方式,把那些破敗的盟國的經濟都給恢復了起來,包括日本、韓國、西歐等國的經濟都在戰後得到了飛速發展,成為經濟強國。

在整個冷戰期間,美國除了法國戴高樂不太搞的定,其他西方國家均在美國的絕對掌控之中。

而蘇聯,戰後經濟一塌糊塗,好不容易恢復了起來,後來和中東歐的一幫小夥伴搞了個經互會,實質上冷戰期間,這些盟友幾乎就淪為蘇聯的政治和經濟附庸,經濟得不到有效發展,還經常被蘇聯剪羊毛。

而在政治上,蘇聯對盟友的欺壓就有點過了頭,入侵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交惡,控制東歐諸國的內政外交……蘇聯的小夥伴們對這個老大哥可是敢怒不敢言,結果蘇聯剛一解體,小夥伴們統統奔向西方。

美蘇博弈上,美國能打的牌太多了。

美國的經濟、軍事觸角遍及全球,盟友不僅比蘇聯多幾倍,經濟也更好,“忠誠度”也更強,聯合國的話語權高於蘇聯,把持世界經濟秩序,經濟、金融手段繁多,隨便搞點花樣,蘇聯就很受傷,尤其是在蘇聯核心的石油價格上,若不是蘇聯和他的小夥伴整的是比較封閉的經濟圈,蘇聯估計也撐不到1990年代。

古巴導彈危機,歸根結底還是雙方的一次實力較量,一次戰術博弈,蘇聯最終還是慫了。

事情的起因也很簡單,美國人不顧蘇聯的面子,跑到土耳其部署導彈,赫魯曉夫自然不滿,就想把導彈部署到古巴,直接在美國後院、美國的下腹部對其造成威脅。

美洲向來是美國人的後院,美國人也只喜歡和蘇聯在亞歐大陸上進行博弈,眼瞅著蘇聯導彈跑到自己家門口,自然是雷霆大怒。

肯尼迪雖然年輕,但在這事兒上也牛氣沖天,直接把古巴圍的跟鐵桶一般,搞封鎖,要求蘇聯撤導彈,不然就開打吧。

那幾天,美蘇雙方的領導人們自然是緊張的睡不著覺,全世界的人們也跟著度過了驚恐的一分一秒。

在千鈞一髮之刻,蘇聯人拋下了古巴,和美國妥協了,美國人也賣了蘇聯一個面子,撤出了土耳其的導彈,但從此古巴就被封鎖+制裁幾十年,成了美蘇爭霸的犧牲品。

而此次危機中,蘇聯除了實力欠缺,更要命的是海軍實力太菜,根本不足以去捍衛古巴,去阻止美國的艦隊。

二戰後,美國海軍就一直是全球最強悍的海軍力量,從航母戰鬥群到核潛艇,震懾世界各大洋。

而此時的蘇聯不光沒有航母,連大型艦艇都很缺乏,在運送導彈到古巴的路途中,蘇聯也僅僅派出了四艘潛艇護航。

而美國為了應對此時,竟然出動了8艘航母,2艘巡洋艦,118艘驅逐艦和13艘潛艇,還有大批的艦載機隨時待命,而這僅僅是美國大西洋海軍的大部分兵力。

在這個情況下,蘇聯即使派出所有的艦隊力量去古巴水域,那也只是去送人頭的。

最終,赫魯曉夫還算理智了,做了理性的判斷。


雲中史記


古巴導彈危機的結果讓蘇聯很沒面子,不管後來美國有沒有偷偷的把導彈從土耳其撤出,明面上蘇聯的尊嚴都丟掉了,甚至還深深的傷害了古巴人的心,在美國嚴陣以待,誓死維護自己權益的一系列動作後,赫魯曉夫迅速向肯尼迪示弱,在得到美國的回覆後,立刻把在古巴的導彈拆卸打包運回蘇聯,連卡斯特羅都顧不上了。



為什麼“鋼鐵洪流”蘇聯會這麼容易就認慫?這還要從蘇聯的經濟開始說起,赫魯曉夫當政後,開始了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革,除了在政治上批判斯大林和進行平反工作外,在經濟上,赫魯曉夫也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革。長期以來,蘇聯只重視重工業,而忽視了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導致蘇聯經濟產生嚴重問題。



蘇聯在1952年時宣佈穀物產量達到了13000萬噸,宣佈農業問題得到了永遠徹底的解決,但實際上只生產了就千多萬噸糧食,越往後糧食產量越低,到時候魯曉夫還鼓動了30多萬志願者來到東部墾荒,但是因為蘇聯沒有調查和準備這場運動,幾年內成為農業和生態上的災難,國內矛盾日益加重。



這個對外宣稱是超級強國的蘇聯,實際內部危機重重,哪怕是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國力達到最強大的時候,也只有美國的60%,所以當蘇聯面對美國的圍困,赫魯曉夫甚至蘇聯根本都耗不起雙方對峙時間越長,對於蘇聯來說,損耗也就越大,赫魯曉夫很怕禍起蕭牆,但是又不敢真的和美國開戰,最不得已只能退出。


琅琊利劍


說蘇聯先認慫不能算不要臉,但是肯定缺乏歷史知識!

嚴格地說,蘇聯在這場危機中成功達到戰略目的,挽回了核威懾弱勢;而美國在保住了面子的前提下做出了讓步。

危機發生前,美國的核威懾已經全面覆蓋蘇聯國境,蘇聯陷於戰略困境

按照當時美蘇兩國的軍事技術,兩國都有洲際導彈可以向對方發起核攻擊的能力。

兩國遠程核攻擊導彈數量對比為200:50,蘇聯明顯落後,但是遠程核武準備發射至少需要5分鐘,飛躍地球抵達轟炸目標需要30分鐘,因此,雖然美國可以核滅蘇聯4次,蘇聯在滅國前有足夠的時間做出核反擊,和美國同歸於盡。在遠程核打擊方面,雙方保持了互相威懾的力量。

但是1959年到1962年之間,美國開始在意大利和土耳其佈置大批中程導彈。這些導彈可以在5分鐘之內快速發射,實現對蘇聯的第一波快速核攻擊。這等於消滅了蘇聯的核反擊能力,讓蘇聯非常擔心。

古巴危機,蘇聯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在1962年7月初批准蘇軍在古巴布置核武的計劃,等於對應美國在歐洲的中程導彈,在美國的後院把核彈頭瞄準了華盛頓。

8月份美軍的U2偵察機第一次在古巴發現了導彈發射裝置;美國一直吃不準蘇聯的真實目的,直到10月中旬,蘇聯已經全部完成在古巴的導彈發射佈置後,赫魯曉夫下令把五個導彈團中的兩個偽裝撤除,故意暴露給U2偵查機,向美國總統肯尼迪攤牌

面對現實的威脅,美國內部出現兩派:軍方主張直接打擊古巴的導彈設施;肯尼迪決定採用比較“溫和”的封鎖古巴的策略。

10月24日,美國海軍艦隊全面封鎖古巴。但是,美軍的封鎖遭到蘇聯無視,一艘蘇聯油輪強行闖關,美軍在沒有獲得開火命令的前提下,只能眼睜睜看著蘇聯油輪通過。封鎖期間,美軍千挑萬選,只攔截了一艘巴拿馬籍商船。

但是,考慮到運載核武的蘇聯商船在缺乏海軍保護的情況下可能會被美軍俘獲,因此蘇聯決定停止向古巴繼續運輸核武的行動。

10月26日,赫魯曉夫向肯尼迪遞交了第一份親筆信,表明只要美國保證不入侵古巴,蘇聯將撤出在古巴的核導彈;(赫魯曉夫完全可能先慫了!)

10月27日,赫魯曉夫再向肯尼迪發送了第二份信。這一次蘇聯口氣強硬,並修改了從古巴撤軍條件,指出美軍必須撤出在意大利和土耳其的中程導彈。(有分析認為,這份信表明蘇共中央否決了赫魯曉夫的第一份信,為解除古巴導彈危機劃下了不能認慫的底線。

10月27日是古巴導彈危機的高峰,雙方不但是劍拔弩張,事實上已經刀槍相見了。美國海軍向古巴附近深海投擲訓練用深水炸彈,逼迫蘇聯海軍潛艇上浮;但是美國不知道這些潛艇都攜帶著核魚雷,而且出發前已經接到指令,只要潛艇上三位最高指揮官一致同意,潛艇就可以酌情自行決定是否使用核魚雷攻擊。事實上,如果不是一位大副反對,其中一艘蘇聯潛艇差一點就對美軍使用了核武。

另一方面,在古巴空域,美國一架飛行在21336米的U-2偵察機被蘇軍防空部隊發射的三枚防空導彈中的兩枚擊中墜毀,飛行員安德森少校當場死亡;另一架美國海軍戰機也被37 mm防空岸炮擊中。

到底是肯尼迪慫了,還是赫魯曉夫慫了?

在美國戰機被擊落之後,美國軍方鷹派已經鐵了心要出兵還擊。

但是當天下午美國總統肯尼迪決定向赫魯曉夫發電,保證不入侵古巴,以求緩解局勢。

當天晚上7:45分,肯尼迪總統的胞弟,美國司法部長羅伯特·肯尼迪再親自趕到蘇聯大使館,表示肯尼迪總統可以口頭保證撤除意大利和土耳其的導彈,但是迫於美國軍方壓力,肯尼迪無法把該保證落在紙面。羅伯特·肯尼迪甚至把美國軍方準備在29日凌晨發起攻擊的計劃和盤托出,告訴了蘇聯大使。

當天深夜,美國華盛頓的肯尼迪總統鑑於蘇聯方面的堅持要求,已經下令律師起草從土耳其和意大利正式撤出導彈的保證,準備把保證書交給蘇聯;但是在接到保證書之前,莫斯科的赫魯曉夫在衡量得失之後,

決定接受肯尼迪的口頭保證,下令蘇聯宣佈從古巴撤除所有導彈

1962年10月 28日,蘇聯官方廣播宣佈了從古巴撤除導彈的決定;在蘇聯導彈部隊離開古巴之後,美國也從意大利和土耳其悄悄地撤除了佈置在那裡的中程導彈設施。危機至此完全解除。

這場危機,到底是蘇聯先慫了,還是美國慫了?各人自己理解吧。


七號臺


這事也不能說是蘇聯先認慫,而是赫魯曉夫和肯尼迪之間達成了利益交換,當時美國在土耳其和意大利部署了導彈,讓蘇聯食不下咽,擔心不已,這時候古巴和美國鬧翻,轉而尋求蘇聯的幫助,蘇聯如獲至寶,立刻答應幫助古巴度過危機,一起對抗美國,於是偷偷摸摸的往古巴運送導彈設備和技術人員,快到完工的時候,被美國發現了,美國立刻做出反應,派出重兵包圍古巴,海陸空軍嚴陣以待,彷彿戰爭立刻就要爆發。



蘇聯沒有想到美國反應這麼大,赫魯曉夫立刻給肯尼迪寫信,委婉的表達了蘇聯的願望,就是美國要保證自己和其他人不入侵古巴,同時撤出艦船,否則蘇聯會採取一些必要的手段,但是美國都還沒來得及回覆這封信,第二封帶著火藥味的信就又來了。



信可能是蘇聯外交部寫的,內容就是雙方各退一步,把導彈都拆了,土耳其的和意大利的拆除後,古巴的也會同時拆除,但是美國方面表示這兩者之間沒有關係,不會妥協,整個美國嚴陣以待,只等著開戰。



蘇聯有點慌了,好在肯尼迪給了回信,就是如果蘇聯可以停止在古巴的施工,危機可以隨時解除,赫魯曉夫深知再拖下去,蘇聯的損失更大,而且情報部門得到消息,如果蘇聯還不拆導彈,美國第二天就得開戰,所以立刻下令拆除導彈運回蘇聯,這時候古巴的卡斯特羅也顧不上了,一切又悄然恢復了平靜,不是蘇聯慫,是它的目的達到了,硬抗到底未必有好結果。


軍事一點通


就是實力。當時美國能打到蘇聯的核彈大約是蘇聯能打到美國的10倍。因為地緣關係。美國部署在歐洲,土耳其的中程彈道核導彈可以打到蘇聯。蘇聯中程彈道核導彈卻只能打到歐洲,只有為數不多的洲際導彈才能打到美國。考慮到這時的洲際導彈需要30分鐘以上時間灌注燃料,對美國威脅更低。所以莫斯科才冒險將中程彈道核導彈部署到古巴,以期望改變這種尷尬局面。

可惜的是蘇聯卻忘了,就是赫魯曉夫否決了航母提案。這時蘇聯還有第二個短板:海軍。美國部署的海軍把古巴圍的水洩不通。蘇聯海軍靠幾艘驅逐艦,巡洋艦根本不是對手。海軍開打的結局就是全軍覆沒。古巴成了孤島。

最終,赫魯曉夫妥協了。以美國保證不入侵古巴,撤出土耳其導彈為面子,撤出了全部中程彈道導彈。用毛主席的話講:“赫魯曉夫先是犯了左傾冒險主義,後來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長不了了。”果然不久以後赫魯曉夫被趕下臺。

但蘇聯反思卻沒完,以現在眼光看他們反思了一個半。一個就是大力發展洲際核武器,到勃涅日涅夫時期,蘇聯核武器是美國的2-3倍。美國第一次感到害怕了。半個就是加強為核潛艇護航的編隊(卻不是打出去的航母編隊),蘇聯在土耳其海峽,地中海,波羅的海,南中國海,日本海峽等地第一次具備了絕對優勢。后土耳其危機時,第一次逼退美國海軍。但這支海軍根本無法在三大洋與美國決戰。直到蘇聯解體才開始通過航母,進入三大洋。可惜這時離蘇聯解體也不遠了。


yyyysssswwww


不好聽地說,就是肉食者群體貪生怕死,榮辱在他們眼裡不算個啥。之前,關於認慫有美蘇實力對比說,還有赫魯曉夫本身性格原因說,實力對比說認為因為蘇聯國力遠遜於美國,真要打起來,打不過美國。確實有道理,不過,不是都有核彈嗎?打不過,蘇聯一發射核彈,共同毀滅,美國也勝不了。所以,這麼解釋,可以,但是沒那麼有說服力。

赫魯曉夫個性說認為赫魯曉夫生性魯莽,好發脾氣,好說大話,但是真到事兒上,有畏首畏尾,關鍵時刻怯戰硬不起來,於是退縮了。恩,大脾氣確實有,不過,其實赫魯曉夫沒那麼魯莽,也沒那麼膽小。經歷過二戰殘酷洗禮,赫魯曉夫對打仗並不怕。能解釋,但也不完全。

還有一種解釋那就是蘇聯形成了擁有封閉特權的既得利益集團,這些人佔據蘇聯高位,其他人根本進不去,有不滿也撼動不了這些人地位,所以在導彈危機中讓步,有損威武,人們不滿,也不能拿他們怎樣。他們根本沒有戰鬥精神,只顧自己幸福生活不被破壞,同時擔心自己奢華生活被炮火損毀,反正投降下層也不能拿他們如何,於是,後退得以順利進行。


北玄武


美國和俄羅斯最近圍繞《中導條約》的問題鬧得很僵,事實上《中導條約》的簽署就是為了控制雙方的核打擊能力,以避免出現不可控制的核對峙場面。再往前面推,就是一系列的激烈對抗,正因為對抗,才促成了《中導條約》等核裁軍協議的通過。而最著名的一次事件,就是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的古巴導彈危機,此次危機差點將人類推向核戰爭的深淵。

美國拍攝的導彈基地

對於古巴導彈危機,一般人會認為是蘇聯先認慫,因為蘇聯迫於美國的高壓,最終主動撤走了部署在古巴的導彈設備,以至於還影響了蘇聯和古巴的關係。但是事實上,古巴對蘇聯而言,就是一顆棋子而已,蘇聯要達到的是自己的目的。具體是什麼目的呢?蘇聯就是希望逼迫美國撤走部署在歐洲的導彈,因為這些導彈指向蘇聯的心臟。也就是說,蘇聯並不是真的要和美國搞核戰,而是為了逼迫美國做出相應的妥協。

所以從這一點意義上來講,蘇聯當時也不算認慫,而是在獲得了美國的承諾之後滿意收場。上世紀50年代末期,美國開始將“朱比特”和“雷神”這樣的中程彈道導彈部署在土耳其和意大利,直接對準莫斯科。蘇聯對此感到相當不滿,因此才決定要在古巴部署導彈。蘇聯的初衷是要通過部署導彈來扳回劣勢,當時蘇聯授權古巴導彈基地的指揮官,在特殊情況下可以自主決定是否啟用核導彈。而事實上當時的通訊條件也確實不好,指揮官往往也只能自己當機立斷。

根據後面解密的數據,古巴導彈危機雖然持續了僅僅13天,但是在這極短的時間內,美國和蘇聯其實已經有好幾次差點“擦槍走火”。因為美國誤判了古巴和蘇聯在加勒比海的實力,古巴軍隊當時已經不再是山裡的游擊隊,而是配備大批蘇式設備的正規軍,編制人數多達27萬人,肯尼迪政府雖然擁有龐大的核力量,但是當時在常規打擊能力方面凸顯不足,美國僅能出動12萬人左右進攻古巴。更為嚴重的是,美國當時以為蘇聯的核彈頭並沒有全部到達,但事實上蘇軍已經部署大批核彈頭在古巴,美國一旦動手,核戰就會被引發。

核爆炸模擬圖

當時還出現了美國U-2偵察機被蘇軍擊落的事件,美國軍方大為憤怒,決定空襲古巴導彈基地,幸好關鍵時刻被肯尼迪抑制住,之後又出現U-2誤入蘇聯領空一事,蘇軍出動米格戰機攔截,結果美軍又派出F-102戰機攜帶核彈頭前往支援U-2,如果雙方戰機交鋒的話,只要美軍飛行員按下導彈按鍵,核戰就會爆發。幸好又是在危急關頭,偵察機找回了航線,脫離了蘇聯領空,危機再次被化解。

事情發展到如此嚴峻的地步,美國和蘇聯都已經不敢再試險了。因此蘇聯方面才會主動尋求妥協,但是妥協其實是有條件的,蘇聯同意從古巴撤走所有導彈設施,對換的條件,就是美國也必須撤走歐洲的導彈。肯尼迪在明面上拒絕了這一要求,但是他也宣佈解除對古巴的封鎖。之後美國也悄悄從土耳其撤軍,實際上相當於滿足了蘇聯最初想要的結果。而在此之後,《禁止有限核試驗條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美蘇限制戰略核武器條約》的陸續簽署,使得美蘇雙方的核戰危險得到了充分管控。

美軍洲際導彈發射

總計而言,這並不是一次誰先認慫的對峙,而是一次決定人類命運生死存亡的對峙,過程雖短,但是好幾次差點就爆發核戰了。蘇聯和美國後來都意識到沒必要這麼玩命,所以當蘇聯首先發出和解信號時,美國也立即就回應表示歡迎了,這是大國之間的默契,也是對於共同利益的認可。至於憤怒的古巴,在那個時候被拋棄也是必然的。當然話說回來,如果不是蘇聯拋棄古巴,那麼第二天美國的空襲部隊和登陸部隊就可能會行動了,到時候,古巴要付出的代價就難以想象了,而且全世界都會因此遭殃。所以說蘇聯退出古巴,也沒有對不起古巴的地方,古巴甚至還應該感謝蘇聯,因為蘇聯並沒有把更大的災難帶給這個生機勃勃的世界。


白虎堂


蘇聯從來就比較慫,二戰後期,蘇軍本來可以輕鬆佔領朝鮮半島全境,美軍當時離朝鮮千里之遙,蘇軍就被美軍嚇唬停在了三八線;朝鮮戰爭開始,本來和中國商量好中國出陸軍蘇聯出空軍,臨了蘇聯害怕直接和美國對抗,藉口空軍沒準備好,推遲出動,害得志願軍入朝被狂轟濫炸,後來他的空軍來了也是不敢過鴨綠江。後面還有很多這種例子,往往是嘴巴叫的兇,動手的時候就慫了。


大海的秋天483


在古巴導彈危機中,蘇聯並不算是認慫了,蘇聯最終撤走了部署在古巴的導彈也並非是認慫的選擇,而是和美國達成了利益交換,只不過因為當時的新聞報道和現在的西方輿論,最後把說成了是蘇聯認慫。

圖為美國在冷戰時期打造的全核艦隊。


誠然,古巴距離美國很近,美國海軍也比蘇聯強大,輕易就能完成對古巴的封鎖,但是超級大國的對抗從來都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僅僅侷限於一個點。美國手裡拿著距離很近的古巴,同樣蘇聯也距離歐洲很近,蘇聯主導的華沙條約組織一直都有一週推平歐洲,直達大西洋的計劃,美國的陸軍同樣不如蘇聯強大,而且距離上也同樣很遠,所以在戰略全局上實際上美蘇各佔優勢。

蘇聯在陸地上的優勢無與倫比,圖為蘇聯為主的華沙條約組織的地緣形勢,他們可以直達世界所有熱點區域,當時有個說法是,蘇聯的地緣就像拿著手槍,對準西歐,隨時準備扣動扳機。


蘇聯重點發展的軍事力量是陸軍和空軍,尤其是戰略空軍和遠程空軍,重點發展空降兵,因此蘇聯的直升機規模和運輸機規模一直比美國要大,蘇聯的空降兵戰鬥力很強,是機械化的空降兵,原因就在於蘇聯國土廣大,橫亙在亞歐世界島的最北端,幾乎全球的軍事政治熱點地區和資源產地都在蘇聯邊境附近,比如中東西亞地區、南亞地區、東亞地區、東歐地區等,蘇聯觸手可及,因此也一直沒有過於發展海軍力量。

圖為美國軍機在跟隨蘇聯的運輸船。


所以,蘇聯面對美國封鎖古巴,手裡可以打的牌有很多很多,而且歷史上,蘇聯確實在古巴危機期間在歐洲地區展開大規模軍演,開展高頻次的戰略轟炸機帶彈飛行,目的就是對歐洲造成軍事壓力。最後迫於蘇聯的壓力,美國選擇了撤走部署在土耳其的導彈作為蘇聯撤走在古巴的導彈的交換條件,該條件由美國先提出來,蘇聯才選擇了罷手。

圖為美國的反潛機跟蹤蘇聯的核潛艇。


因此,超級大國的對抗絕非是簡單的一個點的較量,兩個世界級強國的對抗是全球化的,從全局來看,蘇聯也並沒有吃太大的虧,體面的下了臺階,就連美國也認為,美蘇對抗沒有贏家,核武器的存在讓戰爭沒有了勝負之分,所以冷戰才進入了一個新的平穩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