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歐美戰爭片裡炮彈上膛後還有藥包,而有些國產片裡是整發炮彈一次上膛呢?

孤舟重洋


這個主要是口徑決定的,其次是炮的種類決定的。

一般來說,榴彈炮通常會傾向於採取分裝式彈藥,因為有的時候會進行大仰角間接瞄準射擊,這個時候需要對裝藥量進行調整來確定射距。如果採取定裝彈藥顯然辦不到這一點,但是榴彈炮的口徑如果很小也無所謂。按照物理學的原理,肯定是距離越遠初速度決定的差異越大。

至於加農炮,因為彈道比較平直,通常是對視線範圍內的目標直接進行射擊,所以也就犯不上對發射藥的多少進行調整,通常就採取定裝彈藥。

另外一個因素則是因為炮的口徑決定的,當炮的口徑超過130毫米又會出現炮彈的重量過大,如果仍然採取定裝彈藥人力裝填已經辦不到了。比如我們經常見到的中國130毫米加農炮海軍岸炮所用的整裝炮彈重量超過了33公斤,這時候如果仍然採取人力裝填已經非常費勁,所以我們的五九式加農炮陸軍型就採取了分裝,至於海軍岸炮部隊仍然採取定裝,那是因為海軍的岸炮部隊一般有固定預設的陣地,可以採取半機械化或者機械化自動裝填。

至於炮的口徑超過130,那就沒有懸念的,只能採取分裝。下面是部分世界主要國家主流的155或者152炮彈彈丸的重量,比利時 MR148榴彈,彈丸重 43.3kg,美國 M107榴彈,彈丸重43kg,蘇制152榴彈(中國83式)全彈重86kg、彈丸重48kg、發射藥重21.7kg。

我們可以看見,152或者155炮彈的彈丸一般在40公斤左右,發射藥的重量還有20幾公斤,加上藥筒的重量,一發炮彈的整體重量超過80公斤,這已經絕對不是一個人能辦得到的,甚至兩個人都不順利。那就沒法子了,只能進行分裝。

至於歐美國家的海軍大口徑艦炮,他們不介意整個泡的系統重量可以造的重點,因此,他們的炮閂可以造的比較大,這樣子他們能比較好的密封火藥燃氣,可以省去藥筒,畢竟在船上堆著一堆空藥桶也很煩。艦炮的射擊距離還比較遠,那麼更需要調整裝藥的量,所以乾脆直接用藥包。

回頭說到電影的問題,我們國家的電影通常展示的戰爭場面都是解放戰爭左右,只有少數電影是展示對越自衛反擊戰和兩山作戰。那麼在解放戰爭左右,中國因為當時非常不發達,所以道路條件非常的破,大口徑火炮機動不便,當時炮兵的主力,基本都不會超過105。只有個別的日德150重炮。

在這些小口徑炮上當然是採取定裝彈藥比較方便,因為這有利於提高射速。而歐美的戰爭片中,他們從來都不缺少大口徑火炮,因此就有機會看見各種分裝彈藥。



千里巖


戰爭電影是很多的人都喜歡看的,他能體現出愛國和堅持等情懷,還能夠緬懷以前因戰爭而失去生命的先人以及犧牲的革命烈士。不管是年輕人還是中年人都非常的喜愛。我們都看過很多的戰爭電影和電視劇在這些電影或者電視劇中有很多軍隊之間的對抗,我們也能從中瞭解到很多的武器,其中就有火炮之類的武器。

我們知道火炮是由炮筒將彈藥發射出去,我們在電視劇或者電影的戰爭中總是能看到火炮的發射,有時候是在炮彈上膛之後留下藥包,有的是一整個炮彈直接上膛。而那些一整個炮彈直接上膛的還大部分出現在我們的國產影片中。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和中國影片還是歐美影片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只是和影片所描述的時代有關係。就比如中國的戰爭電影或者電視劇大多數都是描述的抗日戰爭時期的景象。在那個時候所使用的炮彈還沒有那麼的先進,所以也是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所選用的都是彈頭和發射藥不是在一起的那種炮彈。當時的中國只能用不是太先進的武器和敵人進行對抗。

火炮最開始是中國發明的,最開始就是那種彈頭髮射藥為一體的炮彈,到了近代才開始出現那種彈頭和彈藥分離開來的炮彈。但是仍然有國家使用炮彈和彈藥不分離的那種炮彈,在這其中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會打炮的人並不多,可以說是稀有技術人才。所以很多都是使用彈藥不分離的那種。

還有就是這中彈藥不分離炮彈也不止中國自己使用,其實每個國家的炮彈都會有彈藥分離和不分離的種類。在西方很多國家也是這樣的。

在很多西方國家的電影中也有使用彈藥不分離的這種炮彈,但也是在老電影之中才會出現。所以對於這個問題的出現應該就是,電影的作者為了符合當時社會時代的背景來進行拍攝的。現在大多數的還是使用彈藥分離的炮彈的。但是這種彈藥不分離的炮彈是依然存在的。


諸葛小徹


火炮有分裝彈,還有定裝彈。

分裝彈是彈頭與裝藥分開,定裝彈是彈藥一體。

而我們多用定裝彈,是因為我們的影視劇中大部分是抗日劇,那個時候我們用定裝彈,因為我們能打的了炮的人都不多。現在我們也用分裝彈,只不過不會拍攝到。




孓邡


這個和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係,也和火炮的口徑有很大的關係,和歐美片還是國產片沒有必然的關係。

在火炮發展史上,最早的形式就是彈、藥分離,即彈頭和發射藥不裝在一起,後來小口徑火炮開始採取類似槍彈的彈藥一體,現代稱為定裝彈,再到19世紀90年代速射炮出現後,100毫米口徑以上的炮彈也開始出現採取定裝的做法。

當定裝彈成為主流之後,彈頭和藥包分離的做法仍然存在,主要是一些大口徑火炮,因為彈頭本身就非常沉重,動輒數百公斤,如果再把同樣很重的發射藥和彈頭整裝在一起,這種炮彈的儲運、裝填都是問題。


海研會


歐美戰爭影視取材二戰比較多,二戰歐美早已經普遍有了大口徑重型火炮。這些火炮採用分裝彈,即彈頭和發射藥分開分別裝進炮膛,發射。最典型就是戰列艦的主炮,有時還分三次才能裝完發射藥。

而我國戰爭影視以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為取材的比較多。因為抗日戰爭中我國幾乎沒有重型火炮,也就沒什麼機會向大家展視分裝彈了。最大的75野炮都還是定裝彈。

其實《三大戰役》裡面還是有超大口徑“火炮”用“分裝彈”的。我軍用汽油桶裡面放發射藥,將點燃的炸藥包“蹦”出去,這種炮被戲稱“沒良心炮”。




李勉9


定裝炮彈和分裝炮彈。國產劇裡105以上火炮很少出現最多日本的75野戰炮。

所以大部分是定裝炮彈。因為基本上是視距內幹仗彈道不怎麼需要控制

而大口徑榴彈炮,就需要根據目標的高程(目標和火炮陣地的海拔高度差),距離,目標種類。永備工事,坑道,戰壕,或者反斜面遮蔽坑道等。炮彈根據印信也可以分為空爆榴彈,高爆殺傷彈等。這時候控制彈道除了火炮俯仰角,方位角之外,還有對炮彈初速度的控制,這就需要分裝藥包了。彈道彎曲用一個藥包,彈道筆直點用兩個,要打超遠距離目標用三個。

定裝炮彈一般是彈道都是固定的沒法調節。

比如152自行榴彈炮,和125毫米坦克炮。一個分裝炮彈,一個定裝炮彈,但然特90,特72系列為了自動裝填使用分裝炮彈。

實際上迫擊炮也可以為了改變彈道使用環式藥包增加炮膛初速度。這也是考驗炮管壽命和質量的辦法。


風車騎士45541173eg


問題提問的不準確,電影裡當然是簡化了的,實際中國很多火炮在增程彈上也是有火藥包的,特別經典的是八二無後坐力炮的炮彈,就有配藥包的,並且在七九年自衛反擊戰中大量使用,因為是特殊列裝的彈種,只在特定戰場使用,因此很多人不是很瞭解,電影中使用的一般都是模擬彈,空包彈,因此不會使用增程彈,顯然就看不到藥包的。我就是親身經歷了八二無後坐力炮帶藥包的炮彈威力的,七九年我們一個炮班六個人四個人要背一個基數炮彈,其中就有增程彈一半,這一點毋庸置疑。


司馬釗


現代火炮採用模塊化藥包是火炮先進性的一個重要標誌,根據彈頭種類與射程採用不同尺寸的藥包,可以打擊不同種類的敵人目標如裝甲、步兵、火力點甚至空中目標,也能實現對敵人近中遠距離目標的打擊,而以前一體裝藥的炮彈一般只能通過調整火炮仰角來實現,這種調整範圍是明顯有限的,很多情況下火炮不得不機動到更前沿位置,被敵人反擊的風險很大。


星星之火58500


這跟哪個國家沒關係,各國都有定裝分裝。後裝身管火炮,一次上膛的,是定裝彈藥,彈頭和藥包分兩次放入的,是分裝彈。現代火炮用定裝還是分裝,主要是看口徑。大口徑火炮彈藥重,定裝的話一兩個人都搞不定,必須分裝。而且分裝可以通過調節發射藥的多少來改變射程。中小口徑就可以用定裝彈藥,比較快捷。至於影視作品裡的表現,只能說國外影片比較寫實,注重細節。國內呢,戰爭影視大多是反映抗戰時期,那時候窮,沒什麼大口徑火炮。即便現代片,國內軍方一般也不會把大口徑火炮給你拍片,即便軍方允許,導演也沒興趣拍攝這些細節。所以國內導演通常是隨便找些道具或資料剪輯應付一下寫意不寫實。


錫兵中士


使用定裝炮彈還是使用藥包發射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只不過是習慣問題。炮彈裝填以後還要在裝入藥包的是使用分裝彈藥,一次裝填就完事的是整裝彈藥。

使用的彈藥是分裝還是整裝或者叫做定裝彈藥是要看火炮的具體情況,並沒有什麼好壞,各有各的好處。使用定裝彈藥的發射速度快,而且對於特殊的彈藥,比如穩定翼脫殼穿甲彈,使用整裝彈藥,穿甲彈的彈芯可以做得比較長,可以提高穿深。象一些口徑比較小,而且要求高射速的火炮,象坦克炮/反坦克炮,或者122毫米的榴彈炮,都是使用整裝彈藥,象反坦克炮為了提高射速,還有自動退殼的設計。

而大口徑的加榴炮一般使用分裝彈藥,一方面分裝彈藥可以用藥包的數量來調節火炮的射程,而且大口徑火炮的炮彈很重,如果是整裝彈藥,炮彈的長度和重量都太大了,象155級別榴彈炮一發炮彈都要2個抬,還有一個人推炮彈入膛,而且用藥包不方便使用自動裝填系統,當然現在有了模塊化藥包,分裝彈藥也可以使用自動裝填系統了。

對於電影中,其實西方國家的105榴彈炮最大射速可以達到15發/分的最大射速,這也是使用定裝彈藥的,一般使用分裝彈藥的壓制火炮,就是象155這個級別的榴彈炮最快射速也就是2發/分,一般是1發/分。國產的電影裡邊也差不多是這樣,不過在老電影中,中國的火炮通常口徑都不大,所以使用定裝彈藥的時候比較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