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烏克蘭航空發動機合作的未來前景怎麼樣?


中國與烏克蘭航空發動機的未來前景不怎麼樣。《航空週刊與空間技術》雜誌2019年1月13日(截止日,我知道13號還沒到呢)報道2019年世界航發市場預測稿件《power pressure》裡,隻字未提烏克蘭。報道里提到通用電氣、普拉特-惠特尼、羅羅、CFM、賽峰、MTU、日本IFI、俄羅斯土星、中國航發,就是死活不提烏克蘭。不是網友都說烏克蘭是美國小弟為馬首是瞻嘛,美國的雜誌提俄羅斯都不提烏克蘭,可見烏克蘭航發已經沒有了市場份額,無論是寬體客機、直線客機、戰鬥機發動機、運輸機發動機,都沒有提及烏克蘭一個字,這也證明了烏克蘭航發已經失去了創新能力。



這樣的航發實力,中國與其合作,還有什麼意思呢?(郝雲老師語)的確,烏克蘭曾經有過發動機,也向中國提供過圖紙,但是烏克蘭沒有三氣流發動機圖紙,沒有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圖紙,沒有第六代戰鬥機、發動機圖紙,和它合作幹什麼呢?


換個角度,中國向烏克蘭提供WS-15圖紙,烏克蘭拿來幹什麼呢?那個公司有錢製造驗證機呢?放村東頭廁紙裡?拉屁股啊!


中國航發集體正在與俄羅斯聯合投資研發CR929適用的發動機,這個是航空週刊唯一確定的中國與西方之外的前蘇聯體系的合作。

因此,中國目前與賽峰、CFM、普惠都有航空發動機合作,相關消息都在中國航空報出現,就是沒有跟烏克蘭的航發合作。現在沒有,以後也不會有。航發不是誰都能玩的,烏克蘭玩不了!


軍林天下


其實跟烏克蘭之間的合作對我國軍工的發展確實起到的很大的幫助,而其中最受大家矚目的應該就是和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合作航空發動機技術了,有關這方面的消息在網絡上也傳的是沸沸揚揚,畢竟航空發動機技術可是有著“工業皇冠上的明珠”之稱的,掌握頂級航發技術的國家全世界也是寥寥無幾,目前在航空發動機技術這塊佔據了巔峰的主要是美國(普惠、GE)和英國(羅羅,即勞斯萊斯,不過目前主要是在民用領域)這兩個國家,俄羅斯跟烏克蘭跟他們差距也還不小!

而我國在小涵道比、大推力的軍用渦噴技術上距離世界頂級更是有著不小的距離,不過這是沒辦法的事,我們起步本來就晚,然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們又從沒友好過,在各種高精尖領域對我們進行技術封鎖,我們的航發技術能有今天的這個水平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因為目前只有美、俄、中三國能獨立研發大推力軍用渦噴,英國如果有需要的話也有這樣的能力,只不過人家現在只搞民用領域的而已!

而跟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合作航空發動機技術,對我國航發技術的整體提升肯定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在運輸機和直升機的發動機方面(中烏合作主要是在這些領域,涉及到戰鬥機的只有AI-222發動機,給教練機使用),雖然馬達西奇公司也早已經大不如前了(曾經可與美國通用電氣、英國的羅羅比肩),不過對於我國現階段的技術來講,互相合作仍然能帶來很大的好處,對我國在直升機、戰略運輸機或者其他大飛機發動機上的研發起到不小的促進作用!


當然,我上面說的前提是兩國之間能正常合作,但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面對這種情況是不會坐視不理的,他們一直都見不得我們好,所以,對於中烏之間的航發技術合作,西方勢力一直都有在阻撓,以經濟援助威脅烏克蘭終止與我們的合作,而且烏克蘭跟俄羅斯之間的矛盾也是日益激化,這就更加是把烏克蘭往西方推了,再加上馬達西奇公司自己內部的貪汙腐敗(主要受到寡頭政商的影響,比如庫奇馬政商集團長期掌控馬達西奇公司),中烏之間的合作可以說是縹緲不定的!


因此,中烏之間的的合作很明顯是一個雙贏的局面,奈何干擾因素太多,烏克蘭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自己本身也是搖擺不定,反覆無常,很容易受到西方勢力和自己內部政黨利益糾紛的干擾,而且烏克蘭現在自己的軍工發展也是後繼無力,人才大量流失的情況在蘇聯解體後就就一直都存在,所以,我們跟烏克蘭之間的合作,未來還想要再攀高峰是很難的!


哨兵ZH


新中國成立之後,航空發動機產業空白一片,我們與蘇聯在技術上的合作,自50年代起便從未間斷:起初蘇聯調配圖紙、產品、專家,親身幾乎是手把手的指導;後期雖同蘇聯的關係僵化,但技術上的聯繫並未中斷,我國仍在大量應用蘇式技術;蘇聯解體後局勢動盪、經濟凋敝,俄羅斯、烏克蘭急需市場與用戶,需要同中國的緊密合作,而我國抓住機會,促成了諸多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

烏克蘭國雖小,但航空發展系統比較完善,具有自身的特色,蘇聯時代的分工,烏克蘭側重研製中短距的運輸機,還在航空發動機尤其是渦輪發動機方面具有優勢。例如,運-7的零部件很多是烏克蘭研製的,曾發揮過重要作用;烏克蘭研製的重型直升機米-26用發動機,在我國抗震救災中立下功勞。此外,我國與俄羅斯在“預先研究”領域的合作也取得良好效果,在聯合設計校評等方面的合作深度,其他西方國家是無法比擬的。蘇聯時代的多數老一輩航空發動機專家,多數在50年代到訪過中國,對中國具有一定的感情基礎,當蘇聯解體之時,俄羅斯烏克蘭普遍陷入困頓時期,航空工業發展受限,來中國可獲優越的研發環境和用武之地,獲得成就人生的機會,同時,中俄在航空領域的合作是互惠共贏的,豐厚的經濟收益,也使得俄羅斯截烏克蘭對與中國合作態度積極。

俄羅斯航空發動機的研發並不一定要規劃一個千億之類的大項目,但它的基礎跟實踐結合得非常緊密,多是從具體問題出發,有針對性地設計發動機型號。這方面就需要我們吸收借鑑。中國一定要從本土的實際需求出發來規劃發展,此前曾出現過一個指標:到2040年航發要搞200個型號!!!研發者不足10萬人,研製200個型號?!某國3萬航發人只研3個型號。值得深思。

實際上,就國際合作而言,俄羅斯或烏克蘭以及西方都是必要的,但是發動機真正的核心技術,永遠不能依靠別人給予,十年磨一劍,潛心認真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合作的關鍵。就國際合作而言,我們需要儘可能地運用外部力量,同時,必須立足自己的規劃,踏踏實實走我們自己的研發之路。


潮白河小魚



如果中國與烏克蘭航空發動機合作的未來前景,應該不是太明瞭。因為太多的內部與外部因素在其中。


在蘇聯解體後的混亂期,中國與烏克蘭在很多方面合作很成功,其中就包括用廢鐵的價格買來了航母的外殼,在此基礎上,中國進行改造與升級,最終造出自己的航母,背後也有來自烏克蘭與俄羅斯的專家幫助。除了航母,中國與烏克蘭還在艦船用的柴油發動機方面合作非常好。


除了這些合作之外,烏克蘭擁有前蘇聯的最大飛機制造公司,生產安東諾夫型飛機,其發動機技術也是比較先進,所以中國希望與烏克蘭的馬達西奇公司以及“進步”設計局聯合研發一款大涵道比航空發動機。替代目前的俄羅斯生產的D-30KP2發動機。研究基礎是D-18T發動機的基礎上進行,而D-18T是裝備在世界最大飛機安-225上的大型發動機,

但這樣的合作遭到了美國的不滿,美國要求烏克蘭停止這樣的合作。美國威脅烏克蘭,如果繼續與中國的技術合作,將停止對烏克蘭的援助,雖然烏克蘭沒有公開停止這項合作,但是烏克蘭方面對此並不積極,所以未來這項項目的前景並不明朗。


橋本看日本


眾所周知,蘇聯在解體之後我國就開始從前蘇聯的加盟國哪裡吸收養分,例如烏克蘭與俄羅斯,說我國現代的航空工業基本師承前蘇聯都不為過,畢竟我國最先進的戰鬥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就是從俄羅斯採購來的SU27戰鬥機,前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根本無法養活那麼多的戰鬥機與各種軍事物資,只好廉價出售給我國等需要這些武器的國家。

畢竟連飯都吃不飽武器再怎麼先進也沒有多大的用處,俄羅斯變賣家產是實在沒有辦法了於是我國等需要這些武器的國家本著趁火打劫的心理從俄羅斯廉價採購。我國目前在航空工業主要是與烏克蘭的共同研發,這一點是最為重要的,因為我國的航空發動機其實在許多方面還是比美國的差一些,重點在於我國的發動機扇葉其實是略差於美國的,只有這點追上美國才有可能造出與美國同樣好用的引擎。

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完全靠氣動外形才能在機動方面與美國的戰鬥機差不多持平,甚至略微處於劣勢,所以目前來講我國與烏克蘭合作是有利可圖的這個也只是目前來講,總有一天我國的航空工業會超過烏克蘭,因為我國的經濟方面的確比烏克蘭要好許多,至少不會因為經濟問題而怠慢科研,等到真正超過烏克蘭的那一天,我國與烏克蘭的合作也將沒有任何意義,到那時候我國就不需要烏克蘭了,畢竟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楠竹一


中國和烏克蘭官方合作現在受到美國干預,前景不容樂觀。

其實烏克蘭的航空技術就是兩家,一個是安東諾夫飛機,一個是進步發動機。如果烏克蘭好好整合一下,在大型運輸機上是可以做出好產品的。但是烏克蘭一直在與俄羅斯的關係上糾結。讓航空工業止步不前。

蘇聯的大飛機技術做軍用品還可以,做民用的就差很多。蘇聯的民航客機主要是依柳辛和圖波列夫,安東諾夫基本上是軍用運輸機。這讓烏克蘭無法進入歐盟市場。

烏克蘭的產品和技術非常適合中國的需要。中國是以軍用為主,民用為輔。中國和烏克蘭在航空領域合作是互補的關係,互利共贏。烏克蘭發展民用客機也容易從西方得到相關技術設備。起碼基礎條件比巴西好吧?

烏克蘭工業沒有繼續發展,也是西方不願意培養一個新的競爭對手。冷戰結束後,歐洲各國都縮減軍備。軍工產業萎縮,連美國的飛機公司都關停並轉了,麥道、通用、羅克韋爾都消失了。水池子小了,水淺了,養不了這麼多魚。關鍵是烏克蘭的航空工業缺乏研發資金。與西方的合作也非常曲折艱難。

現在是烏克蘭政治上轉向西方,但是西方不願意接納烏克蘭的經濟和工業。對西方來說,烏克蘭的航空工業是競爭者,也是蛋糕。消除競爭最好的辦法就是吃掉蛋糕。

這就是國際叢林法則的真實寫照。

唯一對烏克蘭不夠成威脅的只有中國。中國需要一個和西方關係密切,又對中國友好的國家。烏克蘭的工農業都是中國需要的。對於烏克蘭而言,自己是一個弱國,政治上不易樹敵。弱者沒有與人為敵的資本。


天明遙遙山海關


前景,吃幹抹淨走人。

烏克蘭航空發動機的積累不可不深厚,但是接近30年沒錢搞新傢伙了,D27本來可以爽一下,結果沒錢做試驗掛了,到了現在也不太行了,30年間發動機技術不斷進步,那時候再牛的東西也意義有限,何況他們一直比美國落後一代到半代,到現在為止落後最少3代了,烏克蘭的技術嚴重老化,不過為我國剛剛起步的航空發動機提高一個參考罷了,過去幾十年基本美元咋花錢整。就像這個東西,吃完快走人


大水


單純合資個發動機生產線某些型號發動機也能上去,但後繼發展和進步會很緩慢。烏克蘭噴氣發動機技術是前蘇聯二戰後從德國連人帶設備搶來的包括火箭發動機,開搶的還有英國美國等,噴氣戰鬥機,火箭、導彈就這樣遍地開花了。只不過蘇聯成體系的搶,拿東德技術就跟拿自家的一樣。蔡司相機連鑼絲都沒剩一根兒,就是後來的基輔相機,從此蘇聯光學進了一大步,曲軸鐓鍛,從此蘇聯坦克拖拉機等曲軸是整根的不是一段段裝配式的,硬質合金、水壓機、薄板聯軋、高分子化工⋯。為什麼冷戰期間兩霸技術如此趨近互相上下時間同步,看來戰爭確有好處。假設德國沒有發動二戰,有沒有二霸工業基礎還真不好說。話說回來,烏克蘭發動機技術要從體系上引進,包括教育。從根基上學起看似很慢,但隨時間推移後勁兒十足,引進工作要克服輕浮,也不要看不起沒落的烏克蘭。好在我們和烏克蘭技術理論和工業標準是一脈的,行話能說到一起,發動機事業大有希望,趕上羅羅是體系建設問題也就是時間問題。


手機用戶6106568202


中國的"航發”問題必須痛下決心 ! 必須儘快走獨立自主的研發之路 ! 再也不能老是離不開洋柺杖 ! 這幾十年基本上就是在照貓畫虎,連同整個人才團隊都是離不開這個洋柺杖,這怎麼能成功呢?幾十年都在急功近利/短期行為 ! 整個航發系統都患有嚴重近視病 ! 長話短說 : 強烈呼籲中國"航發系統"徹底進行整改 : 分兩步走,一 : 暫保留維持現有飛行機種的急需所需用各型號航空發動機的常規生產與維修 ; 二 : 建立新的中國"航發"自主研發人才團隊 ; 這個團隊一定要足夠強大/強勢/強化 !


黃斌HB


覺得,烏克蘭只要作為1個國家存在,估計在航空發動機方面與中方的合作就能持續下去,直至中方沒有了合作的技術需求,這不僅依據過去所行合作所具有的長期性,50多年去烏、到中的合作,而且,依據伴隨長期性顯現的下述特徵。

全面性。從零部件設計到整機研製再到技術體系和研製體系構建,從項目研究到故障攻關再到經驗總結,幾乎無所不包,而且有增無減、有擴無縮,相應地,合作遍及雙方的上與上、下與下、內與外,也就有了瞭解深知與和諧融洽,生騰著友誼之情,全面性塑就了親近性。

深層性。不僅全面,更有深層,深入到了原理、機理、數據,也就是深入到了烏方技術的底蘊、積累、沉澱、精華,儘管未必逼近了壓箱底的絕活兒,這1個"依據力″大了去了,都知道烏方即是前蘇聯方,而前蘇聯則是世界第二航空發動機大國、強國,雖然分離後,烏方基本上僅為繼承、守成,不少技術卻仍在世界上比較先進,這是不爭的現實,當然也比中方先進,所以,就能理解深層性在既往合作上的意義,也能據此性而對合作前景作樂觀預測,深層性塑就了牢固性。

"單向″性。旁觀者也都知道,雙方彼此也明白,在技術上,是我方有了需、提了求,是烏方應了求、供了需,應和供因求和需而起、而續,並且,儘管自己是基於不同於對方的所需、所求,但技術上實為僅僅是1方之應和供,全是給對方解多求、解長求、解深求,熱情、慷慨、積極、直接、透明、堅定,甚至有主動,而求仍有、還頻且長,雖然會越來越不深,而如此的一方之應、之供,即只聚焦和只投向1方的技術合作,關乎了以至鎖定了前景之遠、之好,單向性塑就了不渝性。

"偏遠"性。對烏中合作,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不滿,並施壓、扯拉,俄羅斯也未必爽,然而,畢竟視烏方技術為落後於己,畢竟視中方也是,就"落後性″技術而行的合作所成就的將仍然是航空發動機的落後,所以,並不太在意烏對中供技術,沒有危機感和緊迫感,於是烏中合作是處於偏遠之偶,差不多屬不常被關注之地,特殊、獨有,偏遠性塑就了安靜性和穩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