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為什麼能從敦刻爾克成功撤退?

陳杰101771946


英軍能從敦刻爾克成功撤退,首先是因為德軍在進攻時裝甲部隊進展太快,步兵沒有跟上,而此時盟軍發起了一次小規模的反擊,德軍擔心裝甲部隊損失太大,所以龍德施泰德向希特勒請求讓A集團軍停止前進,等步兵跟上來。

這一停頓給了盟軍重整防線的時機,兩天後德軍再進攻時,已經無法突破盟軍防線,給了英軍撤退的時間。

其次,英國為了保證儘可能撤退被圍的盟軍,也做了很多努力。在德軍攻佔布洛涅和加加萊以後,英國緊急徵用了大量的船隻,除了從敦刻爾克港撤退士兵外,還徵集大量的小型船隻,在海灘直接接運士兵。

為此,英國把泰晤士河上的拖船、快艇、漁船、駁船、遊艇,甚至班輪上的救生艇,只要可以在沿海使用的小型船隻全部徵用,盡一切可能的運送士兵。其中還有很多平民,自己駕船前去。

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包括英軍在內的336427名盟軍士兵被救出了包圍圈,為繼續和德國戰鬥保留了實力。


不沉的經遠


這個提問直到今天也許還是一個迷?歷史上對於英法聯軍逃亡在只有3.4萬人囗的法國港口敦刻爾克小鎮,英法40萬聯軍在德軍的300架轟炸機和500架戰鬥機的打擊下,儘管英國也出動了200架戰機,那也很難逃脫德軍予以殲滅的打擊?更何況德軍於40年的5月27日投下了1.5萬噸高爆炸藥及30000枚燃燒彈,敦刻爾克頓時成了一片廢墟。我們來回顧一下敦刻爾克當時的情節吧。

1940年5月10清晨,德軍兩個A.B集集團軍群,136個師在300多輛坦克的引護下,進攻比利時和北邊的荷蘭,英法急著前去支搖。

其實,德軍主攻的重點是左翼。A集團軍群以強大的裝甲部隊繞過了馬奇諾防線的北端,此防線被英法認為是坦克不能通過的。然而德軍神奇般地出現在了阿登山區,並發動了進攻,通過這個缺口,成攻地避開了英法的防禦。

於是德軍A.B兩路會擊,在西線發起了大規模攻勢。這裡須提到的是:法國多年所採取的是姑息、縱容的綏靖政策,也緣於法國戰鬥力薄弱。14日,英國遠征軍兩側的比軍和法軍陣地先後失守。儘管法軍已經是全力以赴,可在戰略上忽視了必須的預備部隊。這就給來勢洶洶的德軍裝甲部隊僅用了10天時間就橫貫了法國大陸,並直插到英吉利海峽岸邊。


21日,英法聯軍在阿拉斯的反攻失敗,英國遠征軍和法軍3個集團軍與比利時軍殘部,均被德軍逼到比利時和法國沿海狹小的佛蘭特地區。

隨著比利軍隊在5月27日的投降,英法40萬取軍只剩下敦刻爾克這個只有3.4萬人口的小城鎮可以容身。而唯一可以脫身逃往英國的就是這個敦刻爾克港口。

敦刻爾克小鎮原系英屬的一塊飛地,17世紀給英國查里斯二世以40萬英鎊賣給了法國。然而這個小鎮極易受到轟炸和炮火的持續攻擊,在德國炮火的猛烈轟擊下,要使40萬人從這個港囗撤退,幾乎希望十分渺茫!這是一個萬分危急的時刻,40萬?可是一個國家的生力軍啊!英國首相丘吉爾萬思之餘,只有向全國發起了動員令:要求全國人民執行代號為“發電機”的撤退計劃,動員英國全國人民來營救這支軍隊,海軍部當在執行命令之中,泰晤士河的所有船隻都在聽取了政府廣播後迅速行動了起來。此時大小船隻紛紛湧向敦刻爾克,其中就有客輪、拖駁、漁船、貨輪、汽艇共800多艘船隻。這些船主奔著一顆愛國熱情之心,心中抱著即使犧牲也要為國家出一份力。一邊,德軍的飛機和大炮仍在轟炸,此時,英方已有200艘船隻已被擊沉。但由於英國人民的高漲熱情,原計劃在9天時間裡運走4.5萬軍人卻出現了奇蹟,這9天竟然運走了34萬大軍!

這是一次戰爭中的壯舉,讓英法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不得不說,這是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

那麼回過頭來細一想,德軍怎麼會留有那個9天的空隙時間呢?德軍在此強有力的打擊下,敦刻爾克地方那麼小,英法軍隊都集中在一起,要消滅這支40萬的軍隊也完全在掌控之中...這就讓軍事專家都感到不可思異的。這就給後來的諾曼底登陸和盟軍西線戰役留下了堅實的軍事力量。那麼這奇蹟又是在什麼情況下得以發生的呢?

5月24日,德軍從三個方向對敦刻爾克步步緊逼,德軍的坦克離港口僅僅只有十幾公里,英法聯軍被包圍得水洩不通,只有一條向海裡逃亡之路。就在這種完全可以取勝的時候,德軍A集團軍群的司令倫德施泰特卻命令部隊停止向敦刻爾克方向進攻。希特勒正在視察,也同意了停止追擊英法聯軍。

德軍這一停就是60個小時,這就使得英法聯軍獲得了寶貴的時間。英軍一方面加強敦刻爾克外圍的防禦能力。一方面正在實施“發電機”大撤退的行動。

5月26日下午,希特勒又重新下令裝甲部隊進行進攻,還有一些德軍部隊仍在觀望了十幾個小時後才發起進攻。此時晚矣!錯過了一舉圍殲聯軍的最佳機會。


那麼這裡邊又有一些什麼不解的疑題呢?希特勒突然命令德軍停止進攻敦刻爾克到底是什麼原因呢?至今尚沒能得到一個正確的證據和答案。無論參予過那埸戰爭的當事人,還是二戰歷史研究專家都有不同的理解。

有說當時德軍高級指揮官是出於對裝甲部隊的損耗擔心。有說裝甲部隊與步兵甩開距離太遠,停下來接應步兵。如果二者相距太遠,一旦聯軍反撲過來,德軍裝甲部隊就會陷入危險之中,甚至可能改變戰局。這是德軍從一戰馬恩河戰役提到的反思?

希特勒當時認為,單靠空軍800架戰機的空中力量就可對付英法聯軍大撤退時的戰鬥能力?

事後,A集團軍群司令倫德施泰特也承認,這次停止追擊給戰爭發生了一個重要轉折點。德軍著名將領古德里安認為,停止進攻敦刻爾克是“德國犯下的一個重大的錯誤”是希特勒犯錯誤中最嚴重的一個錯誤。

也有專家分析,認為希特勒當時深信,一旦英法聯軍離開歐洲大陸,就永遠不會再回來了,所以特意放他們離開。

還有二戰史學家認為,納粹在佔領波蘭後,希特勒曾試圖與英國達成一個和平協定,但被當時任英國首相的張柏倫所拒絕。由於這次德軍取得了敦刻爾克的巨大勝利,有人猜測希特勒是否想再次與英國議和呢?下令停止追擊是否存在這種想法呢?

還有人透露說,希特勒得到情報,據說英國喬治六世國皇會與丘吉爾陪同在法國同德國進行和淡?是否這也是原因之一呢?這裡似乎有一個證據;希特勒在命令停止進攻敦刻爾克後對將軍們宣告:“戰爭頂多還有幾個星期就將結束”

德國最高作戰指揮部的作戰局長約德爾將軍曾在日記裡寫道:“希特勒說,他將與英國達成公正和平的解決方案”……

1945年4月底,柏林已被盟軍包圍,德國敗局已定,據說希特勒在自殺前曾發表過一項聲明中稱:當年讓英軍從敦刻爾克逃回英國,是一個正大光明的姿態,是意圖與丘吉爾達成一項和平協定。也許正是希特勒當時存在這種願望而讓英法聯軍離開了敦刻爾克?……


星空89831416


英國遠征軍能夠從敦刻爾克成功撤退完全是得意於希特勒的“幫忙”,不管是出於軍事角度還是政治角度考慮,確確實實是由希特勒親自下達的暫停進攻命令,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停頓了兩天的時間,這段時間內英軍遠征軍和法國、比利時軍隊從比利時撤入敦刻爾克,從那裡登船撤退並加強了敦刻爾克的防禦,德軍錯失了奇襲的機會,只能通過強攻來拿下敦刻爾克,即使這樣也為時已晚,英軍已經全部逃脫了。

5 月22日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便已經到達了格拉夫林的阿運河那裡距離敦刻爾克只剩下10 英里的距離,而此時英軍的主力還在比利時境內呢,當前的運河防線上只有英軍一個營的防禦兵力,在強大的德軍裝甲部隊面臨這種防禦不值一提。而且由於德軍的進展神速,運河上的許多橋樑根本沒來得及進行破壞,德軍在23日即在運河對岸建立了許多前沿陣地。顯然河流就是這邊唯一的反坦克障礙,德軍已然跨過,再沒有什麼能阻擋德軍的坦克了。



但是就是在這關鍵的時候,德軍裝甲集群司令克萊斯特得到了停止前進的命令,而且不止一道,口氣越來越嚴厲,甚至命令已經渡過運河的部隊也要撤回,德軍裝甲部隊在運河附近滯留了三天。他們眼睜睜的看著源源不斷的英軍撤往敦刻爾克並加強了那裡的防禦,掩護他們的士兵登船離開。儘管德軍的前線指揮官不停的向陸軍總司令部發電請求恢復進攻,但是毫無音信。


關於希特勒為何無視前線指揮官的強烈請求而斷然下令停止進軍的原因有許多說法,一個是出於保存裝甲部隊的實力以備用於第二階段的進攻;另一個是認為弗蘭德沼澤地的地形不利於德軍坦克的作戰;還有一個是戈林在希特勒面前過度的吹噓了他的空軍的實力。這些軍事上的考慮都讓希特勒最終下達了停止前進的命令,當然還有一個出於政治角度的說法,即希特勒認為如果敦刻爾克的英軍全軍覆沒,英國人會臉面喪盡,會下定決心報仇雪恨,他希望放英軍一條生路,平息下英國人的怒氣,以便同英國謀求和平。不管出於何種的考慮,希特勒的錯誤命令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它甚至決定了德國最後的命運!


戰略論


首先,敦刻爾克地區確實不適宜裝甲作戰,作為德軍閃擊戰的主力先鋒,一路奔襲而側翼洞開的裝甲部隊此時沒有必要再冒險前進了,應該得到的是休整和維護,接下來還有的仗打。無論是誰都會認為,三面被包圍的英法聯軍插翅難逃;

其次,留給戈林的空軍解決一說也有依據。軍功之爭在戰爭中特別是這種掠奪戰爭中太正常了,同時期的日本陸海軍也是這樣。只是,天氣狀況幫了英國人一把,而戈林又低估了英國皇家空軍的戰鬥力;

最後,希特勒有意放盟軍以向丘吉爾示好也有可能。從法國戰役後德國對英國的不斷“勸降”到第二年副元首赫斯夢遊般駕機飛往英國,希特勒一直在釋放這樣的信號,自己的最終志向不在西方的不列顛而是在東方。英國即使不屈服,若能保持中立不把美國拉進來,這對德國來說就很好。散落在敦刻爾克的英國大量重武器裝備已被收入囊中,窮寇莫追,放走點人又能掀起多大浪?

綜上,能從敦刻爾克成功撤退得益於諸多因素,當然,團結英勇的英國人民更是功不可沒。


田瑞安


也許那時老天爺給予戰爭的賜福吧,生靈塗炭、家破人亡、顛沛流離等各種的人間的悲劇不斷在上演,上老天爺都感到辛酸與不忍心了吧。對於其真真的原因後世的各類專家們也眾說紛紜,哪怕是當時那場行動的參與者也無法講述其真真的原因。惜花從戰爭進度、情報傳遞及信任等方面為大家淺談一下。

一、戰爭進度

德軍採取新的作戰方式就像吹氣球一樣,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打敗那些所謂的“最為堅固防線”。號稱“當時世界第一陸軍”的法軍,及曾經不可一世的英軍。快速的勝利使得,裝甲部隊與其掩護部隊步兵隊伍及後勤部隊,存在較大的脫離。使得後進的部隊無法更上其前進速度,雖然前線戰果很大,卻一口無法吃完的局面。好像人吃飯一樣,面對眼前琳琅滿目的食物,卻已經吃飽了。食物再怎麼美味也無法提起食慾,因為已經吃飽了。當時,就存在此中情況,裝備部隊突進速度太快了,根本無法用原有的計算形式進行更加合理的調配軍隊。出現了計劃趕不上變化的局面。而裝甲部隊的連續作戰,裝備的故障率不斷的升高,人員也變得非常疲倦,各類彈藥也出現不足等。不管是士兵還是裝備都需要一個短暫的休整。

二、情報傳遞

英法聯軍敗的太快,前線的各類情報像雪花一樣的飄進後方指揮所中,一面是勝利的喜悅,一面使得後方指揮人員,更具戰場的形式。對於曾經的計劃進行再次的更加。使得部隊的調動非常的頻繁。作戰計劃更是一變再變,使得後方指揮系統出現了暫時性的混亂。是快速的佔領新納入的地盤,還是快速的消滅眼前的對手的有生力量,出現了分歧。還是兩者兼得,情報傳遞的太多,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決策層的對曾經的一些目標的決定。造成前方隊伍也跟著出現一定的混亂現象。從而浪費了寶貴的戰場時間。

三、信任

在戰前,不管是法軍、英軍及其他各國軍隊,作為老牌的列強國家。都是有著一幫非常不俗武力的軍隊。不管是從軍隊訓練、裝備水平、戰場指揮等等都不比德軍差太多。然而剛剛開打沒有多久,快速的勝利與對方的敗退速度。讓後方的指揮人員趕到有一種不真實感,對手快速的敗退,真的都不能相信。那些可是曾經給德軍留下非常多的痛苦記憶的英軍、法軍嗎?是不是前方軍隊存在謊報軍情等情況,後方指揮人員進行驗證及從新調整部署等等一系列其他的事項後,從而延誤戰機。使得給對手有了喘息之機。

各種機緣巧合下與人為因素下,造成短暫延誤戰機的情況,從而造就了至今都無法解釋明白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戰爭奇蹟。你覺得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足跡。


惜花公子


1940年春夏之交,德軍以閃擊戰,繞過法國的馬奇諾防線,侵入法國境內,打了英法聯軍一個措手不及。40 萬英法比聯軍被迫實行戰略大撤退,經過拼死奮戰,三十多萬聯軍將士,從敦克爾刻,橫渡多佛爾海峽,成功撤到英國。這是一個戰爭奇蹟。

英聯聯軍在德軍重兵圍困之下,能成功撤退,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英法聯軍將士的拼死奮戰。兵法上說"置之死地而後生"。當時的英法聯軍背水而戰,已陷死地。這就逼迫他們不得不拿出二倍三倍的戰鬥力,做殊死搏戰。正是這種拼死搏戰,阻遏了敵軍,為後面的救援創造了條件。

第二,以邱吉爾首相為首的英國政府和全體軍民的堅決的全力的營救。當時,英國政府動員了所有能動員到各類船隻,出動戰機達三千多架次進行空中掩護。

第三,德國海軍力量有限,沒有制海權。不能實施海上攔截。

第三,德國的指揮失誤。比利時投降三天前,希特勒曾下停止進攻的命令。此事撲朔迷離,但總之是對英法聯軍的撤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歡迎點評。


WM曉奇


英法聯軍能從敦刻爾克成功撤退,主要是希特勒錯誤的命令導致的!主要有以下幾點!一:德擊潰英法聯軍,太順利,太神速,連德最高統帥部都想不到!高估了對手,特別是英軍!

二:下令之前一二天,天氣不好,能見度差,使空軍無法準確地偵查到英法聯軍動向、及兵力!其它情報也有誤導,誇大了英軍實力!

三:英軍的兩個裝甲旅,在法軍協調下的一次成功的反攻,使德一先頭部隊受挫!而進攻敦刻爾克的先頭裝甲軍,脫離了後續部隊;希特勒怕再次受挫;所以下令停止進攻,給英法聯軍有了三天準備撤退和築起遲滯德軍進攻的防線!

另外,邱吉爾指揮海空兩軍協調有力,英民族心強,百姓自己冒死駕大小船隻,在有力的指揮下,井然有序地晝夜行駛在海峽間運輸部隊!共七天的撤退中有四五天好天氣!其中英戰機對德空軍牽制也相當有效!法軍築起的防線遲滯德軍也相當不錯!

所以英法聯軍得以成功撤退二三十萬大軍,給德後續全線作戰、埋下了極大的隱患!


208735757


首先應該說,希特勒並不是一個戰略家,只能算是一個冒險家。從他發動二戰來說,以一個歐洲內陸國家而與整個歐洲為敵,顯然是太過託大了。唯一的盟國意大利之實力真的可以忽略不計。

由於屬於冒險的成份居多,則勢必會影響到戰略上的正確判斷。象這次敦克爾克戰役就是這樣。如果說希特勒是故意放水,顯然在戰役進行之中才考慮與英國媾和,說出來都沒有人相信了;而且即便是要媾和,但戰役已經發起,則宜以大量消滅敵方有生力量為更有利;如果讓英軍僥倖逃脫,使英國保存了有生力量,英國憑什麼還要跟他講和呢?這應該是一個比較基本的政治和軍事常識。那如果說希特勒並不是故意放水,又是怎麼回事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輕敵了。在希特勒看來,英軍短時間內不可能集中運走40萬大軍的船隻,所以暫時讓他的裝甲部隊對英軍形成圍而不殲的態勢,以等待陸軍的到來,然後更乾淨地殲滅之。從英軍船隻不斷被德軍擊沉的情況來分析,更是如此。他斷定英軍在短時間內逃不脫他的掌心。所以我的判斷是戰略失誤加戰術上的輕敵所致。

其次,這次戰役也可以作為毛主席人民戰爭理論無比英明正確的一個典型案例。這是英國人民的勝利,是希特勒做夢也沒有想到的結果。


亦喻之


這個我記得我之前回答過,再來一次,當時的確盟軍已經被趕到敦刻爾克,照道理應該是全軍覆沒,可為什麼沒有,首先敦刻爾克那邊有很多泥沼,陸軍坦克很容易陷進去,而對於希特勒來說,他的日耳曼士兵是很優秀的,而且德國坦克一輛的造價也是不菲,而且德軍高層之間也是有權利鬥爭。這陸軍已經建立很多功勞,如果再來一次全殲,那陸軍地位就高於其他部隊,尤其以空軍,所以德軍空軍將領也看出希特勒的顧慮,向希特勒建議,使用空軍轟炸,這也就給了盟軍喘息的機會,英國看中機會,發動舉國上下的人民有船的全部開到敦刻爾克,當時所有英國人也感到如果盟軍全軍覆沒,那麼英國也就離滅亡只有一步了,所以當時英國所有有船隻的人民開船來幫助盟軍撤離,雖然有德國空軍在天空轟炸,可是都是轟炸的大目標,大型艦船,而小型船隻目標太小,而且當時的載彈量也少,扔完就得返回補充彈藥及燃料,然後再次進入轟炸行列,所以希特勒這陸軍一停,給了盟軍喘息的機會,最終將近20萬盟軍來到英國,這也為後來反撲作戰保存了可用戰力,反正這希特勒也經常腦子一抽,這勝利的天平就發生了傾斜。


陳之煜


對敦刻爾克的大撒退,本人歷來有看法。幾十萬大軍不戰而逃,擠在一個港口上,還剩了二萬左右沒撤走。值不得大加謳歌。把此役吹得神乎其神是丘吉爾自己給自已抹粉。當時納粹主力方向臨時轉南,否則後果很難想象。英國電影巜贖罪》以此役為歷史背景,披露現場混亂悲慘的另一靣。去看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