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每天的伙食標準有多好?

晴天有時下豬


我之前根據清朝的檔案還原了一下乾隆時代的早餐,一頓飯差不多就是200來塊錢的食材成本。

自己做當然比較費勁了。但對今天的人來說,偶爾吃一頓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何況還吃不完。

一般來說,京城的宮廷菜總共由三個部分構成,一則是山東菜,也就是魯菜。這是由於明朝遷都北京的時候,大量的宮廷御廚都是山東人,所以魯菜在今天也被稱為“宮廷菜”,清朝入宮以後畢竟犯不上把山東廚子都趕回老家,所以一部分魯菜師傅就留在了宮中;

第二類是滿族菜,說白了就是遊牧民族的烹飪飲食,今天北京著名的醋溜肉片加木須(醋溜木須)就是從滿族菜中的羊肉菜中來的;

第三類是蘇州菜,這沒什麼好說的,乾隆皇帝特別喜歡,甚至在乾隆四十三年的時候皇帝出巡東北,還要帶著御廚張東官隨行。張東官80後的人應該比較熟悉,畢竟有一部由徐崢、張庭主演的電視劇《滿漢全席》,就講的他的故事。

所以我們從任何能找到的材料看,皇帝吃的都是相當不錯的。但是:

皇帝的飲食習不好吃,主要被兩個條件制約著:

第一:嚴格的記錄程序。

凡是皇帝吃過的菜都必須詳細記錄烹飪過程,這樣才能保證皇帝不論在什麼時候吃,都能保證味道的一致性。比如乾隆皇帝有天忽然想吃雍正下酒的煮毛豆,那御廚做出來的一定能夠是雍正在位時的味道,絕對不會走樣。

中餐啊,少了廚師的靈感,食材的靈性就沒有了。

第二:御膳房的注意力。

基於許多原因,皇帝無法在膳宮吃飯,但皇帝想用餐的時候,御膳房就必須隨時供應。不論皇帝想吃什麼,往往都需要在1分鐘以內端上來,所以儘管內務府中御膳房是最大的一個部門,但大家要解決問題的核心卻不在吃飯上,而在於如何及時的給皇帝供給食物上。

這樣一來,東西也就那樣,沒什麼特別的。

據說有個故事是這樣的,反正我聽完,就再也不想念宮廷美食了:

乾隆皇帝有一次下江南的時候,江南的一些地主老財們就紛紛出錢,精心準備了一桌江浙地區的吃宴請乾隆皇帝。我們知道乾隆皇帝吃到好吃的東西總是喜歡題字的,但那天乾隆吃完了以後,一言不發就回去了。大驚失色的地主富商們花了無數銀錢打聽到乾隆皇帝的貼身太監,最終才弄明白原委,太監是這麼說的:

如果萬歲爺吃了你們的東西覺得好,回去想吃,吃不到我們這些做奴才的該怎麼辦?如果一些新鮮蔬菜,比如春筍,萬歲爺冬天想吃,弄不來,我們做奴才的又該怎麼辦?於是每道菜上菜之前,我都給菜上加了一大勺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