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買不到“低價房”,揭祕開發商突破限價的那些套路

當下房價的失真,已經是人所共知了。

這是調控的必然結果。我們每個人買房子所付出的購房成本幾乎都不可能簡單用“房價、首付、貸款”這三個指標來衡量,你可能還得額外掏其他各種名義的錢。

與購房者要仔細計算購房成本相比,其實賣房子的開發商也不容易,他們當然要仔細盤算房價之外可能獲取到的收入,其實最重要的還在於給房子定價,畢竟房子才是根本,它決定了回款的大頭,它也是房價之外潛在收入的錨。

這篇文章,我們就當下開發商定價策略稍作分享。這種策略與市場關係不大,與限價的關係很大。

開發商現在頭上的緊箍咒非常多,限價是最大的。

為了擺脫這種被動局面,螺螄殼裡的道場仍然是要做的,多賺一分錢是一分錢。要不然,限價如此嚴厲,你以為開發商創紀錄的利潤是如何產生的呢?

據我所知,限價之下,開發商在申請備案價方面仍有多種策略,本文略舉一二。

為什麼你總買不到“低價房”,揭秘開發商突破限價的那些套路

一、分類定價,力保高價房

當下的限價,最大的訴求是保住網籤平均價的穩定,既然是平均,那麼就有高有低。那麼對於開發商來說,可做的事情就多了。

比如一個項目多規劃幾種房型,有洋房,有小高層,有超高層,甚至還有別墅。

混搭是很重要的策略,對開發商來說,高層定價低一點,洋房別墅定價高一點,這樣不僅房子賣得貴,而且在裝修環節的價格也能順便往高了報。

除了同一個項目混搭之外,開發商同一個城市多個不同定位的項目也能互相配合,套路是一樣的。保高價房就能保住利潤。

而且對於開發商來說,分類定價還有更多套路。比如低價房雖然備案,但你就是買不到,可選的永遠是剩下的高價房。

為什麼你總買不到“低價房”,揭秘開發商突破限價的那些套路

二、永遠往高了看

現在已經有不少城市對開發商採取了一刀切的備案策略。這個一刀切對開發商幾乎是致命的。開發商仍然可以分期開發,分批預售,但價格一律向首期備案價看齊。

在這種情況下,以往步步為營,少量多次,房價逐步上漲的策略,現在不那麼好使了。

每一個城市都是分區的,分地段的。同一地段的項目也分高低貴賤的。他們在申請備案價時,必須環伺周邊,先把周邊在售樓盤梳理一遍,按照價格高低排序。再在這個基礎上做進一步合理篩選,這個“合理”非常微妙,它的原則是既要儘可能獲得比較高的備案價,又能順利獲批。

對於審批者來說,周邊的項目都賣這個價了,而且都是你自己批的,所以也不大可能猛壓這個項目的備案價。

這就是開發商往往都要找更高的參照物,永遠往高了看的基本邏輯。

當然,這只是開發商的首選方案,調控壓力大的時候,也並不好使。但對於開發商來說,還有備用方案。一個字:拖,兩個字:捂盤。

捂盤能製造兩個結果,其一是製造委屈的氛圍,不是我不想賣,而是我拿不到預售證。其二是等待行情整體抬升後再重新入市。比如廣州,一個多月前一批高價房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獲得了相對理想的備案價,集中網籤成交。

為什麼你總買不到“低價房”,揭秘開發商突破限價的那些套路

博弈一直在進行,妥協往往也是必然。對於政策來說,它面臨的壓力是多重的,限價是紅線,保剛需也是紅線。

大規模調控之後,購房者面上都是首套房剛需,你讓他們等太久,也會有怨氣。畢竟調控只定義首套還是二套,首套房買的是高價房,你能說這不是剛需嗎?不該保嗎?

來自購房者層面的壓力,開發商也會充分利用這股力量。而這也往往是高價房捂盤但最終獲得放行的重要原因。

調控之下,各方都在試圖合理突圍,開發商也不是省油的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