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核的組成部分是什麼?人類可否利用地核的”能源”服務於地球上的人類?

感受美好生活


因為,過去一直認為,地內核心很熱,個人提出懷疑,內溫過高,容易爆,情理難容,地球存在。

我想使用,現實東西,一梅雞蛋,自然推測,試談看法:

地核組成,存能顯示磁極,它應是一個比較堅硬;鐵錳為主,微鈷釘鎳等,類似純雞蛋黃,鐵分子內含更多重金屬分子,實心外鐵球。

只有金屬核為主,它才能夠調解:地幔層中;地球板塊;地球表面;地空以上;日月天間;宇宙銀河,自各個方向的電場;溫度;磁力等影響,保證地球運行規道,才不會亂。

較硬核心金屬球,外包象雞蛋清一樣的岩漿,它們的溫度才很高;由於長期受到,經緯地殼不同;板塊影響;氣壓作用;岩漿有厚也溥;皆在不同地段;不斷溫泉火山地震;為了調解內外能量平衡。

現在的很少地熱;溫泉;微可供人們利用。但將來地下能源,隨著科技發展,會有更大突破。


李志勇123569


人類的探測器可以抵達火星等星球探測地球外的世界,而天文望遠鏡則可以觀測百億光年外的宇宙,但是對於我們腳下的地球內部情況,目前除了地震波等簡單的探測手段之外,基本還只能靠理論推測。



簡單來說,地球的構造從外向內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層面,這並非科學家們主觀的臆測,而是科學探測的結果,前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契在1910年就發現地震波在傳到地下約50公里處有折射現象發生,於是他推測也是地殼的底層,下面應該是和地球不同的物質,而這個發生折射的地帶就是地殼和下不同物質的分界面,後來這裡被確認為地幔的上邊界,地質學上稱之為“莫霍面”。


到了1914年,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又發現在地下2900公里深處也存在著一個不同物質的分界面,後來確認那裡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地質學上稱之為“古登堡面”,而這兩個地質層面就把地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了。

地殼的厚度平均達17公里,其中海洋部分地殼厚度大部分在10公里以內,而大陸地殼厚度平均達33公里,最厚的地方在我國青藏高原的中心部分,地殼厚度可達70公里左右,但是相對於地球的整體厚度,它還比不上蛋殼對比雞蛋的厚度比例。



地殼的下面就是地幔了,地幔又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最上端為岩石圈,下面為軟流層,它的厚度約為2800公里,是地球分層構造中質量最大的部分。


地幔下面就是地核了,地核平均厚度約為3400公里,又分為外核、過渡層和內核,這裡是地球的中心,也是地球熱量最高的地方,外地核厚度約2080公里,一般認為是可流動的液態物質,地震的橫波不能在這裡傳播,過渡層的厚度約140公里,而內地核是一個半徑為1250公里的球心,一般認為這裡的物質是固態的。

地核主要由鐵、鎳、鉛、金、銀、鈾、鎢等金屬元素構成,以黃金為例,地球上99%的黃金都集中在這裡,這是由於地球剛形成的時期是一顆熔岩星球,重金屬元素更容易下沉,而較輕的元素只是浮在表面上,時間長了之後,大部分的重金屬元素都集中到了地核及其附近,就拿地球上的黃金來說,地質學家們認為地表上的可開採黃金量不足地球黃金總量的十萬分之一,而如果能將地核部位的黃金拿出來的話,那麼地球上每個人將可以分到1000噸黃金。



地核部位的溫度和壓力都很高,這裡的物質平均密度為每立方厘米13克,平均溫度在5000℃左右,核心溫度約6600℃,比太陽表面的溫度還要高上1000℃左右。


科普大世界


地核主要由處於熔融狀態下的鐵元素組成,溫度高達約6700攝氏度。地核是維持地球磁場穩定的重要因素,一旦地核凝固,地球的生命也就終結了。地球的生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地熱產生出來的,極有可能是它帶去了海洋有機物,並誕生了地表生命。



太極寄暢



彭曉韜


地核是很奇怪的,地球的場,與太陽相聯繫,與月亮制約,及自身調控萬物全靠它,並且自身有南北極,說明地核是極高的極,高溫靠的不是燃燒,而是分子的裂變,很特定元素的分子,裂變後才會有南北極走向


大海142581829


這個我知道地核內部有大米乾飯明天我找人挖出來給你吃O這種問題有值得評論?什麼高科技能鑽探到地核真是說夢話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