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老冒574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土木堡之變大家熟吧,熟我就不多說了。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被俘,京城三大營損失慘重,朝廷內部吵成一鍋粥,有人主張南遷,有人主張據守。這幫文人為了洩憤,甚至還在朝堂上亂拳打死太監王振的心腹。


于謙非常冷靜,他知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沒了,沒了主心骨,於是他就聯合一大幫大臣把明英宗的弟弟明景宗扶上皇位。

明景宗初登皇位是一萬個不願意,他被嚇到了。一來這是一攤爛攤子,處理不好自己就得遺臭萬年。二來朝臣此時非常瘋狂,殺了許多王振心腹,都殺紅眼了,自己要是沒弄好說不準也得倒黴。

但是當北京保衛戰勝利後,明代宗漸漸體會到皇位的好了,他哥哥被放了回來,按理說你應該把皇位還給我了吧,明代宗不,他把他哥哥幽禁了。

說會明代宗,于謙是保衛京城的首功,同時也是擁護自己上位的大臣之一,而且於謙非常有才能,所以明代宗對於謙是言聽計從,非常信任於謙。其它人因為嫉妒紛紛彈劾于謙,但是明代宗力排眾議,對於謙是信任有加。在哪個外人看來,于謙都是明代宗的心腹。

于謙性格剛毅,不懂變通,有啥是啥,對那些無能的大臣們從來都毫不掩飾的鄙視。因此他得罪了大批朝臣和王公貴族。

石亨是保衛京城的大將,和于謙一起配合打敗了也先,原本二人關係還行。石亨有一次嚮明代宗舉薦于謙之子為官,于謙不僅沒領情,還狠狠羞辱了石亨一頓。說石亨從來沒有推薦過一個隱士名人,現在卻來推薦我兒子為官。我雖然有功,但是絕對不敢用兒子濫領功勞,啪啪打石亨的臉。

後來明代宗病重,石亨為首的重大臣擁立明英宗復辟。明代宗不行了,在眾臣眼裡就代表著于謙沒了靠山,於是有仇報仇,甚至有人主張要族誅于謙。

明英宗本來很猶豫,但是一想于謙不管是不是,明面上他都是明代宗的心腹,如果不殺于謙,就表示自己這復辟不完全。任何東西在皇位面前都不算東西,那點憐憫很快就被皇位的誘惑沖淡了。於是便依了大臣們的心願,殺了于謙。


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後的結局——斬決。史載:天下冤之!


守仁讀仁


于謙於國有不可磨滅的功績,然而於明英宗個人的“家”卻是大大不利,這就是他被殺的主要原因。

國家國家,在統治者眼中,統治者的家就是國,或者說是放在國之前的。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蒙古人俘虜,蒙古大軍直逼大明首都,在大明面臨亡國之危的險峻情況下,于謙力主英宗之弟繼位,使國家有主心骨,然後主持北京保衛戰取得了勝利。

于謙此舉可謂力挽狂瀾,拯救國家及民族與危亡之中,相當於再造大明。

然而對於明英宗來說,他的國保住了,但是他的皇位丟了。

人都是有私慾的,對於皇帝來說,他的私慾往往就當成國家利益來考慮。

當明英宗通過奪門之變再次登上帝位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了于謙的下場。

于謙之死,是明英宗和一些大臣聯手製造的,明英宗假大臣之手處死於謙,大臣們察言觀色利用明英宗的心思殺死於謙。

簡單說,是皇帝和大臣相互利用,處死於謙。

明英宗復辟當日,于謙即被逮捕下獄,誣陷於謙等製造不軌言論,又陰謀迎立襄王。石亨,徐有貞等人就利用這個罪名,以謀反罪判處於謙死刑。

石亨,徐有貞等人要殺于謙,很大程度上是對於謙不滿,要借英宗復辟殺死於謙。這裡面帶著私怨。比如徐有貞,在土木堡之變後曾建議南遷,遭到朝野內外的一致譴責,更被于謙斥責為“罪當斬首”,以至於終景泰帝一朝徐有貞都不受重用,仕途受阻。其中也曾通過於謙的門生求于謙向景泰帝舉薦,于謙也確實舉薦了,但景泰帝對他的印象很不好,一聽其名想到這不是那個主張遷都的小人嗎?沒有采納于謙的建議,但是徐有貞認為是于謙作梗對於謙懷恨在心。

徐有貞是帶著私人恩怨的。當明英宗看到對於謙的定罪,還假惺惺說“謙實有功”,有所猶豫,徐有貞勸說“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師出無名”,打消了明英宗的猶豫。

這裡有一點是需要指出的,明英宗也是想殺于謙的,只是不好直接明言,最終以徐有貞這一句為藉口,順勢殺死於謙,徐有貞也有點背鍋的意思。

于謙“憂國忘家,志存宗社”,他在土木堡之後“重社稷,輕君王”,造成了他日後的悲劇。其實他本可以不死,一在他可以在景泰帝病危之際帶頭迎立英宗,但是他重名節,輕名利;二在於明英宗可以寬恕他,然而明英宗並非明君,心胸並不寬闊。

明英宗對待弟弟景泰帝的八年統治也是否定的,景泰帝死後,英宗廢其帝號,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連廟號也沒有,更沒有將他葬在皇家陵園,根本就是不承認他的合法性。

對延續了大明江山的弟弟都是如此,更不用說于謙了。


微史春秋


說到于謙之死,就繞不過去明朝的兩大政治事件,一為“土木堡之變”當為國恥,二者“南宮之變”當為政變。

明宣宗去世後,剛滿九歲的皇長子朱祁鎮即位,史稱明英宗。但英宗年小不懂事兒,圖樣圖森破,寵信起了從小的伴伴太監王振,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小孩子嘛還是比較親近身邊人的。可這個王振王太監可不是一般的偽娘吶,而是胸懷大志的太監,誰說太監就不能帶兵打仗了,仗著小皇帝的信任,一衝動釀成了土木堡之變,自己也成了瓦剌的俘虜。



瓦剌抓住英宗後,覺得不錯,奇貨可居吶,想學學曹孟德來一出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戲碼,就計劃進行政治敲詐,嚮明朝索要金銀珠寶。此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 建議皇太后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年號景泰,尊英宗為太上皇。于謙的禍根也就由此種下。


瓦剌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做了一回流氓,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敲詐不成還要對朱祁鎮包吃包住的,開支也不小吶。於是英宗被俘一年後,瓦剌放他回來了,而朱祁鈺此時已嚐到了做皇帝的甜頭了,不想把皇位還給哥哥了,就把英宗囚禁在了南宮之中。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迎接上皇恢復了帝位,是為南宮之變。英宗宣諭朝臣以後,石亨等復辟功臣,緊接著又捏造了于謙“意欲迎立外藩”的“謀逆罪”,將於謙逮捕入獄。


對於于謙,英宗認為于謙曾有大功,不忍將其殺害,屬於可殺可流之列的。然而,徐有貞卻進言道:“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師出無名。”畢竟代宗是于謙擁立的。這使得英宗下定決心處死於謙。1457年,于謙慘遭殺害並被抄家。


冊小吏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奪門之變”爆發,石亨、曹吉祥、徐有貞密謀迎太上皇朱祁鎮復位,事情進展的十分順利,半夜謀事,天亮英宗就坐上龍椅接受百官朝拜,而當天晚上,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就被抓捕並判處死刑。

奏摺上去,英宗尚猶豫,他說道:"于謙實有功。"政變策劃者徐有貞說道:"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

這一番對答,決定了一代名臣于謙的命運,八年前他臨危不懼,擁護代宗登上大位,死守北京,維繫了明室江山,僅僅八年,就淪為階下囚,最終連性命也丟了,實在是冤屈。

但在當時,他的確是非死不可,即便不死,下場也好不到哪裡去。

英宗之所以急吼吼的被推上位,是因為代宗皇帝身體不好,且沒有子嗣(太子朱見濟夭折),京城中流傳吏部尚書王文打算推舉襄王的兒子繼承大統。先不說這事是真是假,於情於理都是不被大臣接受的。在眾人心目中,代宗不過是皇位上的臨時工,英宗皇帝才是正統,既然英宗已經回來了,你就應該主動讓位,但代宗皇帝不但不讓位,還打算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立為繼承人,明顯不符合皇位繼承規則,而朱見濟夭折後,又想著請藩王的兒子做繼承人,要知道此時英宗才三十多歲,英宗的兒子憲宗朱見深也活的好好的,怎麼也輪不到藩王的兒子來插一槓子。

這種情形下,作為當朝最有權勢的大臣,于謙不僅不阻止,竟然還是傳言中的謀劃者,自然為大家所不能接受。按照這個邏輯推算,無論是誰上位,于謙必然是託孤大臣,權傾天下。對於剛剛從王振專權中逃脫出來的群臣來說,不願意看到這種場景,而於謙為官清廉、鐵面無情的行事風格也為群臣所不喜。官場講究規矩,于謙破壞了這種規矩,這就把私人的感情上升到了制度和文化層面,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英宗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復辟,而於謙被賜死也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反彈,因為大家都明白,殺了于謙的確冤枉,不殺于謙問題更多。

從歷史記載來看,英宗不能算是昏君,人品上更是非常不錯,不然也不會在殺伐決斷的關頭說出"于謙實有功"這種話語,但即便如此,他也對於謙有所不滿。當年英宗被俘以後被當做人質來攻打北京城,于謙說出個“社稷為重,君為輕”,告訴守城的將領只管守城,不要顧忌英宗死活,這話放在當時的環境沒有問題,但對英宗個人來說心裡總是個疙瘩。而英宗回到北京後被軟禁多年,作為權臣于謙毫無表示。代宗廢掉太子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于謙也沒有說話,諸多事情累計,在英宗那裡,于謙好與不好都與自己無關,于謙越好,對自己越不利,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是自己的東西好與不好有什麼意義?

而與于謙有私人恩怨的徐有貞十分明白這個道理,他也說的很有分寸: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名就是復辟的藉口,復辟是不合常理的權力交接,既然不合常理,就必須有不合常理的理由和不合常理的責任人,這個責任人只能是于謙。

許多人把于謙的死歸結為石亨、曹吉祥、徐有貞三人的誣陷,這明顯是低估了當時的環境,作為手握重兵的兵部侍郎,于謙可以輕鬆調兵平息這場半吊子復辟,但他沒有做,因為他知道復辟看似不合理,其實是一種不合理的糾錯,於理不合,於情有利。他的自尊和信仰不允許他這樣做,但他卻不阻止別人做。這正是他名節高貴的地方,而那些參與“奪門之變”的大臣們,也不能都歸結為自私自利,如藩王之子繼位這種謠言能夠快速發酵,必然有特定的土壤,那些年老成精的官場老油條,哪能看不透這背後的玄機,但他們聽之任之,卻也是各人打各人的主意,任由石亨、曹吉祥、徐有貞擺佈不過是順水推舟。

比如和徐有貞一起參與政變的楊善和王驥,一個早年毀家紓難,變賣家產頂住聖旨帶回英宗皇帝,一個七十多歲帶著兒孫一起參與“奪門之變”,他們年事已高,功勳卓著,看中的不是英宗復辟後的功名利祿,而是他們所忠於的信仰,那就是皇位繼承權的合法性,而作為這種制度的破壞者,于謙縱然有功,也必須受到懲罰。

如此這般,于謙就非死不可了,與其說他是死於陰謀,不如說是一場陽謀,這場陽謀的始作俑者就是專制社會的低下的政治倫理,勝者王侯敗者寇,輸了就的死。

至於後來憲宗皇帝為于謙平反,更像是另外一種糾錯,那就是于謙所為於皇帝不利,於社稷有利,既然先帝已經不在了,自然當以社稷為重。從這個角度來說,于謙的死是為朱家宮鬥背了黑鍋。



日慕鄉關


看到下面答的那麼長,我就說的簡單點了。

奪門之變是為什麼?明代宗重病,而且沒有兒子,皇位肯定要傳給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實際上還是要把皇位還給明英宗這一支。

但是,有三個政治投機分子編造了一個謊言,這三個人是徐有貞,石亨,曹吉祥,人送外號奪門三傑。編造了一個什麼樣的謊言呢?大意就是說要大臣于謙另外尋找藩王,繼承明代宗的位置。所以就奪門之變事後的合法性就來源於此。但是,事實上並沒有這回事。因為找藩王入京是要詔書的。但是奪門之變成功後也沒有找到這個所謂的詔書。

英宗當時是很猶豫的,到底該不該殺于謙。因為于謙的功勞太大,風評太好。但是我們的徐有貞同志就比較有本事了,說了一句話,直接讓英宗下定決心處死於謙。這句話是什麼呢:不殺于謙,奪門無名。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如果不殺于謙,這件事情是沒有名分的。畢竟奪門之變編造的謊言裡,起因就是于謙。

後來李賢揭破了這個謊言,英宗後悔萬分。從此不準再提”奪門“二字。所以于謙的死,基本可以看做是奪門三傑直接造成的。

喜歡就關注唄: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同的故事。


侃砍歷史


于謙一生兩次處於皇權更迭的中心。第一次是在土木堡之變之後,力挺朱祁鈺即位。之後,成功組織北京保衛戰,挽救大明朝於將傾之際。第二次是在奪門之變之後,于謙被迫處在中心。


公元1449年,對於大明王朝來說是艱難的一年,北方的瓦剌大軍來犯,御駕親征的明英宗率領20萬大軍,卻被瓦剌大軍包圍在土木堡,最終明軍被瓦剌大軍擊潰,連英宗皇帝都成了瓦剌的俘虜,而且瓦剌以英宗作為人質進逼北京城下。



大明已經處在了崩潰的邊緣,首都附近的軍隊都已經在土木堡一戰之中被全殲,防守空虛,皇帝被俘虜,眼看首都也要不保,一時間人心惶惶。

為了應對眼前的困境,監國朱祁鈺召集群臣商議對策,一個叫徐埕的大臣提議南遷避敵,這個建議遭到了時任兵部侍郎于謙的斥責,于謙提議“凡是建議南遷的都該殺”,其餘大臣也表示贊同于謙的觀點。

事實證明,于謙並不是那種只會講空話的書呆子,他雖是文官,卻通曉軍事,登基繼位的景泰帝朱祁鈺任命于謙為兵部尚書,負責京城的防守。

于謙整頓軍備,安排京城的剩餘兵力進行防守,並且派人到附近徵兵勤王,在於謙的指揮和明軍的英勇作戰下,明朝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將大明從崩潰的邊緣挽救回來。

因為保衛北京有功的于謙被景泰帝任命為內閣首輔,而且在之後的八年裡對於謙信任有加,而於謙也盡忠職守,將大明的朝政打理的井井有條,更加難得的是于謙為官清廉,從來不收受賄賂,也不貪汙腐敗,是個既清廉又能幹的大臣。且那麼英宗被俘,于謙反而擁護代宗上位,這讓英宗心裡有個結,為什麼沒去不去救他反而擁護代宗上位?于謙立了新皇帝,那就說明英宗在也先手裡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隨時可能被殺掉。

但是被瓦剌俘虜的明英宗最後卻被放回來了,其實也先就是想看內訌。回朝後的英宗被景泰帝所忌,景泰帝將英宗囚禁在廢棄的南宮之中,在南宮之中,英宗和他的皇后兩人相依為命,連個服侍的太監和宮女都沒有。皇位和權力讓親密的兄弟變成了仇人,英宗心中的感激、平和慢慢被仇恨所取代。

1457年,景泰帝病重,景泰帝沒有兒子,所以英宗被幾個別有用心的小人蠱惑,發動政變,入宮復辟。這次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太上皇明英宗在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貞等人的幫助下重新登上帝位。



從奪門之變中可以看出,明英宗並不是自己發動政變,而是在石亨等人出兵迎立的形勢所迫下登上帝位。那麼石亨等人自然是有功之臣,要得到重用。

但是,石亨等人卻和于謙這樣的忠臣有間隙,容不下於謙。於是,在徐有貞(當年他提議遷都,被于謙怒斥,心中有恨)、石亨、曹吉祥汙衊于謙冊立襄王。明英宗本人對處死於謙有些猶豫,說“謙實無罪”,徐有貞說,不殺于謙則奪門之變則無名。於是就定了,冤殺于謙。



當然,謊言也總有敗露的一天,明英宗從李賢的口中得知了當年奪門之變的真相。原來,他明英宗不過是石亨等人利用的棋子,而且還借他之手處死了于謙。但那個時候後悔已經是為時已晚,明英宗也由此背上了誅殺忠臣的千古罵名。于謙也被稱為民族英雄,與岳飛、張煌言並列“”西湖三傑”。


浮塵孤星


賴有於嶽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這句詩的意思很淺白,也很真實。西湖因為有了岳飛和于謙,世間才覺得西湖的美麗。而於謙的遭遇告訴我們,在封建社會,當官有沒有功不重要,有沒有能力不重要,屁股坐在哪裡比什麼都重要 ,比什麼都重要!從這件事裡也看的出來,當年趙構的作法是多麼的正確。站在皇帝的角度去考量這個問題。于謙是必殺無疑的。

于謙讓大明續命二百年,卻在天下人都知道他冤枉的情況下被殺。就在1457年明英宗復位以後立即把于謙入獄。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後的結局——斬決。史載:天下冤之!遂溪的教諭吾豫(最混蛋的就是這樣的小人)說于謙的罪應該滅族,于謙所推薦的各文武大臣都應該處死。刑部堅持原判這才停止了。如果說”徐有貞執意要殺于謙是洩私憤的話,明英宗這個扣門天子要殺于謙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合法。換言之,只要明英宗登基。于謙的結果就只有死,有沒有徐有貞,他都得死,因為他威脅到了皇帝的地位,這就是中國的傳統封建政治的必然結果。 于謙缺乏政治頭腦。最大的錯就是不應該接回混蛋的扣門天子明英宗朱祁鎮回朝。明英宗混蛋,那麼景帝呢?一丘之貉罷了,就憑那句”景帝聞鐘鼓聲,大驚,問左右曰:「于謙耶?」既知為上皇,連聲曰:「好,好。」”可以說,假以時日,于謙早晚也得死在皇帝手裡。大明王朝皇帝殺功臣從朱元璋就是根。對於徐有貞,石亨等人來說,他們和于謙有著“深仇大恨”他們是絕對不會允許朱見深繼位的,雖然這樣明英宗朱祁鎮個人的政治環境徹底轉變,但他們將永遠成為罪人,成為歷史的惡人,必須也只有讓

明英宗朱祁鎮復位,他們才能制於謙於死地,而這一點和明英宗的個人目的完全契合,只有自己復位才有可能洗刷自己被俘7年。扣門天子的醜惡行徑。朱祁鎮是中國作為歷史上第一個親自做漢奸的皇帝。他也許不懈知道,如果沒有于謙,說不定大明立朝81年便成南明瞭。

任何一個時代,都不乏像遂溪的教諭吾豫這樣的小人

,這樣的人就是典型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這樣的人遠遠比徐有貞,石亨更可惡。天下既然覺得有冤、必然也就有恨,恨誰,恨的就是徐有貞,石亨這些亂臣賊子。而朱祁鎮一個皇帝親自喊話讓自己的臣子賣國,實在也是一代奇君!對比一下朱由檢自殺殉國,實在是太同情他了。扣門天子實在是對他最好的“讚賞”!朱祁鎮復辟之後給太師也先在京城修廟祈福,屠戮大明子民無數的瓦剌太師也先,居然能在京師立廟,也是千古奇觀了。(斯德哥爾摩綜合徵???)還給太監王振祀之智華寺,賜祠曰精忠。天下最滑稽的也莫過於此了。而於謙這樣的人,忠於的絕對不是大明天子,而是家國天下,社稷為重君為輕。是于謙這樣的人準則。這樣的人才是我們華夏的脊樑。永遠值得我們銘記。

朱祁鎮殺于謙的原因就是他關心的只是他的那條命。他的皇帝之位,他的身後之名。朱祁鎮是十分標準的昏君,但只要當皇帝,昏不昏的沒有關係,我俘虜都當7年了,誰當皇帝還能昏過我,現在已經無所謂了。“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和朱祁鎮無關。後主劉禪雖然“樂不思蜀”,但也沒有扣門招降。就這樣一個混蛋皇帝,居然也能夠善終。真是老天無眼啊。一個經歷坎坷的皇帝,他的智商和能力都應該有所提高。可偏偏這位朱祁鎮是一位“只磨練不成長”混蛋、。用最簡單的話話說。于謙是封建體制下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最後再溫故一下於大人的石灰吟吧:

石灰吟 于謙(明)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于謙大人一生的真實寫照。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明英宗朱祁鎮是個好人,但不是個好皇帝,這好像是歷史公認的一個評價。明英宗對自己身邊的人很好,廢除了殉葬制度,對弟弟朱祁鈺也只是廢除帝號,恢復其郕王身份,並能照顧朱祁鈺的女兒。

明英宗這樣的好人,為什麼要殺于謙?肯定是有深層次原因的。

按照明史記載,明英宗一開始並沒有想要殺于謙,是大臣徐有貞說,不殺于謙,奪門之變沒有理由啊。於是明英宗同意處死於謙。

明史的記載是乾巴巴的,而實際情況是極其複雜的。我們承認,于謙在土木堡之變後,為挽救明朝做了很大貢獻。但是,于謙也有很多問題,加之封建社會一朝天子一朝臣,明英宗殺于謙絕不是出於一是的憤怒,而是有深刻的原因的:



于謙


第一個原因:于謙的功勞沒有後世傳說的那樣大

1449年八月,土木堡之變發生時,明朝建國才81年,距離明成祖朱棣最後一次北征才25年,明朝國力雄厚,這個是歷史事實。明英宗出發時,給北京留了10萬部隊守城,以備不測,這也是歷史事實,也符合常理,總不可能將首都作為空城。而此時擊敗明英宗部隊的也先大軍,只是分裂後的蒙古的一個部落,總共只有五、六萬騎兵,打野戰,實力還可以,要想攻下北京,幾乎不可能。



第二個原因:向孫太后要求立朱祁鈺為皇帝

本來孫太后對土木堡之變後的危機已經做了應對,一是由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監國,立明英宗2歲的長子朱祁鎮為太子。這樣的應變措施,在當時的情況下已經比較穩妥。但是,朱祁鈺想當皇帝,暗示于謙等人向孫太后要求擁立朱祁鈺為皇帝,在當時情況下,孫太后只得同意。這樣明英宗就失去了皇位,這一點讓明英宗比較生氣,但不是于謙的死因。



第三個原因:沒有阻止朱祁鈺廢太子

當上皇帝后的朱祁鈺並不滿足於當個打工皇帝,當上皇帝的第四年,他廢除了明英宗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位,立自己的唯一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當時有些大臣有出面阻止,但于謙沒有阻止。這下,明英宗不但自己失去了皇位,連兒子的皇位也失去了,這個讓明英宗非常非常生氣。一年後,朱祁鈺的太子朱見濟夭折,朱祁鈺再也沒有兒子,大臣們紛紛上疏要求復立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為此還有人被朱祁鈺打死,最著名的的就是御史鍾同,而於謙始終沒有參與要求復立的太子的事情,這事讓明英宗太寒心了。



于謙的第一個行為對國家安全有功勞,但是不可誇大其詞,明英宗並非笨蛋,也會分析形勢,沒有于謙,大明朝完不了。

于謙的第二個行為破壞了祖制,明英宗有兒子,不要求立明英宗的兒子,而要求立明英宗的弟弟為新皇帝。這種行為,有違祖制。

于謙的第三個行為表明了自己是朱祁鈺的忠臣,于謙自始至終站在朱祁鈺一邊,完全沒有考慮明英宗的利益和感受,于謙是朱祁鈺的忠臣,不是明英宗的忠臣。至少,明英宗完全可以這樣想,明英宗這樣想完全有道理。當年朱棣靖難成功,看看朱棣對建文帝的舊臣是什麼態度,此事換做朱棣,于謙也難以活命,換做誰都難以嚥下這口氣,不知道明孝宗朱祐樘有沒有這個氣量忍得了這口氣?


坐看東南了


明英宗朱祁鎮(1427一1464)是明朝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共在位二十二年。朱鄺鎮年輕氣盛在宦宦王振等人鼓惑下率五十萬明軍御駕親征立兒子朱見深為太子,郕王朱祁玉監國防守北京城,結果在土木堡之變(1449年)時全軍覆沒,本人也做了蒙古瓦刺部首領也先的俘虜。當時北京城中只剩下老弱士卒,大臣于謙調兵遣將防守北京城,國不可一日無君,于謙等大臣立郕王朱祁玉為帝,即景泰帝。也先率蒙古軍隊押著明英宗要進城,于謙等率軍抵抗打退了蒙古人進攻。隨著各路勤王兵的道來,也先看計劃落空就和明朝議和撤兵了,明英宗被送回來。這時朱祁玉當皇帝已經上隱了,他說我並不是想要帝位的,不是當初把我推上帝位的是你們嗎?朱祁玉把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奪了,立自己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尊朱祁鎮為太上皇幽禁在南宮,派禁衣衛專門把守,門鎖用鉛灌死,只留下一個小窗戶送飯。朱祁鎮頭半輩子混得真夠窩囊的。景泰七年(1456年)景泰帝得了重病不能上朝,大臣石亨看見朱祁玉已經不行了就和徐有貞,太監曹吉祥商議迎立明英宗複壁並得到張太后的允許。明英宗複壁,史稱"奪門之變"。明英宗斥責朱祁玉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往彰聞,神人共憤。”把他遷到永安宮居住,不久死去。明英宗經過一系列磨難政治手段己經相當成熟,他知道于謙是保衛大明的忠臣,但此時軍政權利掌握在徐有貞曹吉祥等幾個小人手裡,在他們耍求下把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等處死,家產充公,于謙舉薦的大臣也都受到牽連。直到明英宗晚年任用李賢等忠臣徐有貞曹吉祥等才受到處罰。明英宗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社會穩定,直到他兒子繼位才給于謙平反。





關東俠客


于謙這個人,真正做到了忠於國家社稷,而不是忠於某個人。


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落所擒,瓦剌攜明英宗進逼北京城,大明王朝危在旦夕,不少人主張南遷避難。這個人時候,于謙站了出來,力排眾議,堅決保衛北京城,與瓦剌決一死戰。國不可一日無君,為了穩定人心,于謙擁立朱祁鈺為君,這個做法和春秋時期宋國公子目夷對抗楚國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宋襄公不自量力,在沒有強大軍事力量的支持下,妄圖以仁義和周禮籠絡人心,當上霸主,反而弄巧成拙,被楚成王俘虜,目夷眼見營救襄公無望,逃回宋國都城。楚人兵臨睢陽城下,以襄公性命威脅宋人開城投降,宋人說宋國已另立新君,

楚人要殺襄公便殺,並拼死抵禦楚人攻勢。可以說,這兩個人真正做到了為國盡忠,而不是狹義的效忠於某個君王,某個人。


于謙為的是大明社稷,絕沒有私心,打退瓦剌之後也是兢兢業業,恪守臣子本分,為大明盡忠。可英宗為什麼要殺這樣一個社稷之臣?


一·英宗雖然復辟,代宗此時仍在,代宗雖然是在危難之時登位,但畢竟是正統皇帝,自己搶奪帝位,難免代宗朱祁鈺他日復辟,于謙足智多謀,而且在朝中很有威望,眾多大臣都支持他,不殺他,自己如坐針氈。


二·朱祁鈺登位時,答應離英宗之子為太子,後來英宗之子被廢,英宗一脈與皇權徹底斷絕,英宗自然懷恨在心。


三·小人陷害和權力的誘惑。徐有貞在土木堡之變之後曾主張南遷,被于謙怒斥,徐有貞也並非一無是處,于謙還曾向代宗舉薦過他,但是代宗因為徐有貞主張南遷一事,對徐有貞向來鄙夷,沒有升遷徐有貞,徐有貞認為是于謙從中作梗,從此懷恨在心。復辟之後,大權在握,一山不容二虎,所以徐有貞更要藉此機會除掉于謙。英宗也猶豫過,說“謙實有功”,徐有貞說“不殺于謙,此舉無名”,意思就是說,不殺掉于謙,我們名不正言不順,反而可能被人斥為亂臣賊子。英宗知道于謙有經天緯地之才,能匡扶社稷,但是于謙不死,自己師出無名,就算做了皇位,朝中難免有大臣不服,皇位無法穩固,于謙和皇位,自然是皇位更重要。


于謙一生忠於國家,他的死實在是令人扼腕嘆息,他是明代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