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艇 “體格”大過航母 蘇聯締造世界之最

潛艇 “體格”大過航母 蘇聯締造世界之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從戰火紛飛的硝煙裡走出來的人們終於邁進了和平的世界,人類進入了新的篇章,可是以美國蘇聯為首的兩大超級大國在意識形態上存在嚴重分歧,為爭奪主導世界的權利,擁有新世界的話語權雙方展開了全方位的對抗,冷戰就此開始。

潛艇 “體格”大過航母 蘇聯締造世界之最

在海軍方面,由於太平洋戰爭中美軍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加上美軍多年來對海軍的重視,使得美國海軍獲得良好的發展,二戰結束以後,世界大洋上最強海軍非美國莫屬,而曾經不可一世的英國皇家海軍早已名不副實,世界大洋的主導權就此轉讓給了美國。可是作為冷戰的對手,當然容不得對方比自己強嘍,可是蘇聯人非常清楚無論是國力、工業實力、造船能力都是無法與美國相比的,況且此時美軍的航母戰鬥群模式已經非常成熟了,所以無論如何蘇聯人也是追不上了,並且在蘇聯軍方還充斥著航母無用論的思想。所以在海面上對抗蘇聯是不佔優勢的,但聰明的蘇聯人想到了不對等模式對抗,於是大力打造紅色水下海軍潛艇部隊,妄圖通過水下潛艇優勢獲得大洋對抗均勢。於是乎大批性能優良、型號多樣、數量繁多的蘇聯潛艇得以研製並裝備部隊。

潛艇 “體格”大過航母 蘇聯締造世界之最

1968年美國決定在新型運載武器的基礎上發展三叉戟戰略導彈系統,並於1976年開始建造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1968年,蘇聯得知該情況後,作為回敬,要求當時的紅寶石海軍裝備中央設計局,研製一型新的彈道導彈核潛艇,於是紅寶石設計局拿出了667BDR型戰略核潛艇,即後來的颱風級戰略核潛艇。經過一系列工程前的討論與項目審核,1977年3月3日,颱風級首艇在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潛艇製造廠北德文斯克造船廠開工建造,1980年9月23日完工。

碩大無比創紀錄,颱風級戰略核潛艇,蘇聯人將其列為水下重型彈道導彈巡洋艦。大家不要驚訝,颱風級的水上排水量是23200噸,這和彼得大帝號巡洋艦的排水量相當,而其水下排水量更是達到了驚人的48000噸,戴高樂航母也只有42000噸,這噸位堪比中型航母也不為過;其長度172米,寬度23米,是迄今為止最大的核潛艇記錄保持者。

潛艇 “體格”大過航母 蘇聯締造世界之最

非典型殼體,鈦合金製造。颱風級最獨特的地方是它的結構形式,一種非典型雙殼體結構。颱風級核潛艇為避免龜背現象,設計上在臺風潛艇的水平面上平行兩個耐壓艇體,導彈發射筒就佈置在這兩個耐壓艇體中間,而不是耐壓艇體內,以此達到外圍水平,從而避免了龜背現象。艇體採用鈦合金製作,大大的增加了潛艇的抗壓能力,而在艇體外面敷設一層消聲瓦,從而提高潛艇的隱蔽性,雖然颱風級體格碩大,但是其靜音效果非常好,即使是與美國的俄亥俄級潛艇相比也不遜色。

由於艇體過於巨大加上用了過多鈦合金等價格高昂的材料,使得颱風級核潛艇的造價高得十分嚇人,當時造價為5.7億呂盧布,而那時候匯率為1美元兌換0.6盧布,所以颱風級造價相當於9.5億美元。要知道同期建造的排水量10萬噸級的,美國尼米茲級動力航母二號艦艾森豪威爾號造價才7.44億美元,俄羅斯這一動作讓人豎起大拇指,更驚人的是這種潛艇巨大而精確的破壞力。

潛艇 “體格”大過航母 蘇聯締造世界之最

颱風級核潛艇裝備主要武器是P-39固體燃料導彈,(北約代號:SS-N-20)彈道導彈

P-39(SS-N-20)固體燃料導彈是專供“颱風”級核潛艇使用的彈道導彈。它採用固體燃料,而固體燃料在研發成本與製造工藝要求更高,但固體燃料可以避免火災、毒害等危害性,有效避免潛艇彈藥故障及事故,而颱風級核潛艇採用固體燃料安全性更高。

P-39導彈發射重量90噸,可攜帶10個分彈頭,射程8000~10000公里,圓概率偏差500~600米。P-39導彈每發可攜帶帶10個彈頭。這樣計算颱風級可攜帶20發P-39導彈200個彈頭。而在核爆當量都大約是0.1兆噸TNT(100,000噸,1兆=1,000,000噸),這樣看臺風級核潛艇的單艦破壞力是十分驚人的。

此外,為了防備低空飛機及直升機,颱風級在防空方面也裝備有利器,配備有8枚“針”式對空導彈,但是隻能在水面狀態發射。但是西方有報道說,颱風級可能已經裝備了最新的可從水下發射的對空導彈。

隨著冷戰結束,颱風級潛艇也已經淡出人們視野,在不復當年風采,而其碩大的體格依然讓人不寒而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