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各軍閥的軍費是怎麼來的?

眨眼的星星828


在沒有建立起正規的現代化金融制度以前,民國各路軍閥籌集軍費基本靠土辦法。

話說甲午戰爭的時候,日本可以依靠發債籌集軍費,添置幾艘新的戰艦,而當時的清政府只能靠徵收農業稅來增加財政,財政的汲取極為有限,收多了還怕官逼民反。在此之後,我們很少看到政府發債來籌集軍費的,除了一味的加稅增收外,還有多種原始手段,最終竭澤而漁,民怨沸騰,被推翻。

北洋時期的軍閥軍費的一大來源就是向西方列強的洋行借款,以當時的財政算,三分之一用來還列強的款,剩下的軍費預算和財政開支根本就入不敷出,只能以新債還舊債,為此不惜以出賣國家的主權為條件,例如鐵路的修築權,經營權,礦產資源的礦權全都作為抵押,借來的錢大都充作軍費,用來擴大地盤和進行爭霸戰爭。

第二位的就是徵收苛捐雜稅,據說某一地方的稅種多達200多種,已經提前徵到了建國後的1950年; 第三種就是種植鴉片,強迫本地區的老百姓種植鴉片,然後以低價收購高價賣到上海等大城市,賺取不菲利潤; 但是到了北伐戰爭的新軍閥出現後,情況又發生了些變化,進行了一些財政改革,蔣介石控制著江浙一帶的稅源,宋子文一年能為蔣介石籌得9000餘萬元的財政收入,處於絕對優勢狀態。

閻錫山在山西推行新政,經濟發展,稅收也不斷增加,也成為一霸。 不過真正財政能力搞起來,在那個時代非得土改不可。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



關於軍閥軍費那點事,其實說來挺搞笑的。眾所周知,民國初期大小軍閥林立,有幾個鎮子都能成為一方軍閥。養軍隊那是要花錢的,先不說武器裝備,就連最起碼的吃飯穿衣,也是一大筆花銷。



作為大軍閥來說,一般背後都有列強的支持,除了自己地盤上面的稅費徵收外,還可以向列強伸手,或是尋求支援,或是向其借款,不僅能夠得到裝備更新,還可以擴大利益。例如張作霖就是尋求了日本人的幫助才進了北京。可惜,張作霖並沒有給日本人相應的利益,結果在皇姑屯給日本人炸死了。

大軍閥可以如此,一些小軍閥可就沒有這麼好的命了。他們就得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最搞笑的就是四川的小軍閥們。這些人為了搞錢,那真的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小軍閥們地盤小,所以能夠收得上來的稅也少,所以他們必須巧立名目,多進行一些攤派,將各種稅費都攤派到地方上。但是,他們也知道,把老百姓逼急了,第一他們要造反,第二不利於已經徵兵。所以他們還得想別的辦法。

最簡單的是自己做走私生意。例如大家所熟悉的四川軍閥範紹增範哈兒就通過長江水道,從四川走私貨物到上海,通過杜月笙等人銷贓,從中掙錢養軍。範哈兒這還算是在省外有杜月笙這樣的關係,能夠幫他做生意。



最搞笑的軍閥竟然是靠賭博來養軍,賭場就是他的銀行。第28軍一位姓謝的旅長,一旦軍需官向他告急,他便去賭場賭上幾個小時,出來之後,一個裝著幾萬大洋的口袋就放在軍需官面前了。


傅斯鴻


民國時期軍閥的軍費來源比較多樣,但也有規律可循,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北洋軍閥混戰前期的徵稅;北洋軍閥混戰後期的整頓,提高汲取能力;國民黨新軍閥的進一步汲取三個階段。

1、第一個階段

在袁世凱死後,最高權威的喪失,加上北洋系統的內鬥,中央權威急劇削弱。軍閥也開啟了問鼎與混戰時代。這時候軍閥的軍費主要來源,就是傳統的稅收系統。

同等條件下,誰佔據的地盤人口多,稅基就大,稅收就多。

(民國財政史)

當然還有一條就是加派,把稅收收到n年後,竭澤而漁解決。

直皖戰爭、直奉戰爭前後大家都是這麼依託這種稅收方式作戰。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供養的部隊少。

2、第二個階段

戰爭改變制度,這是常識,也是公理。為了獲得勝利,軍閥需要有更多的錢糧,部分軍閥開始了改革,典型的是東北的張作霖與山西的閻錫山。

(閻錫山提高了汲取能力)

閻錫山推行六政,禁止士紳干涉地方行政,提高政權汲取能力。在清末,山西和安徽的收入差不多,都在600-700萬元左右;到了民國十年,山西的收入已經是安徽兩倍,達到1300多萬元。

東北的張作霖一方面提高汲取能力,另一方面進行壟斷經營,提高了實力。稅收就有3400萬元,自然能有入關稱霸的能力。

(二次直奉戰爭)

在南方統一廣東的國府,在財政專家宋子文的處理下,廣東一年收入一度達到9000萬。在未來他們自然都是有能力爭霸的。

3、新軍閥階段

東北軍幾次入關退出了關外。在國府北伐的時期,馮玉祥拿到了蘇聯的經費支柱,桂繫有整頓後的廣西財政支持,國府有廣東財政支持,閻錫山有山西財政支持。

(勢力圖)

相對於各地軍閥,他們的稅基、汲取能力、或者軍隊動員能力,至少有一方佔據優勢。在戰場上取得相對優勢也是自然的。

在新軍閥混戰中,蔣介石在財政上佔著江浙與廣東,處於絕對優勢狀態。

(國民政府)

戰爭開始的時候,大家用著傳統的徵稅方式,頂多加派;隨著戰爭的發展,部分軍閥開始了財政改革;到了國府時期,其汲取能力比起來北洋政府又上升了一個層次。當然真正打大動員要到了土改。

參考文獻:

李懷印 | 集中化地方主義與近代國家建設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中國自古就有“皇帝不差餓兵”的說法,對於本質上為暴力機器的軍閥軍隊來說,想讓他們如紅軍一樣,沒有軍餉,甚至吃不飽飯,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堅持打仗,還能打勝仗,無異於天方夜譚。

對於軍閥部隊而言,“當兵吃糧”才是天經地義的。因此,民國的諸多軍閥們,為了保持自己的地盤和權勢,當然需要足夠的金錢糧餉以維持部隊。至於為了更進一步或自保,參與軍閥混戰,“大炮一響,黃金萬兩”,軍費也就更為重要了。



那麼,民國時無數的軍閥部隊的軍費是從哪裡來的呢?

第一,向列強借款。辛亥革命勝利後,依仗北洋軍強大的實力,竊取革命果實成為大總統的袁世凱,以辦理辛亥革命善後為名,向包括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多國列強借了鉅額債款,這就是著名的善後大借款。

這筆總額高達2500萬英鎊的借款,除了維持政府的運行,大部分都用於北洋政府的軍政費。袁世凱利用這筆龐大的借款,擴充北洋軍,賄賂收買其他軍閥部隊,從而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不僅是袁世凱,曾經當政的各時期軍閥,或多或少都有向列強借款的經歷。



當然,借錢肯定是要還的,而一直倚仗龐大的實力趴在中國身上吸血的列強更不會發善心。這筆龐大借款的代價,除了高額的利息外,還是以海關和鹽稅等為抵押。而這種模式,正是列強侵略中國的重要手段,中國主權權益也在一筆筆借款中不斷喪失。

第二,壓榨統治區內的人民。我們一直說,民國期間,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種“水深火熱”,除了軍閥混戰、土匪、帝國列強、官僚買辦等等勢力壓迫造成的災難之外,作為直接統治者的軍閥壓榨,也是極為重要的因素。



為了維持奢侈的生活,擴充他們的命根子——軍閥部隊,軍閥們無所不用其極,他們巧立名目,不顧人民死活,徵收各種苛捐雜稅,極力壓榨統治區內的人民。民國時期的“民國萬稅”的說法,就是這麼來的。因苛捐雜稅導致家破人亡的平民,更是數不勝數。

有的軍閥甚至貪婪到開始徵收“未來稅”,例如曾經統治熱河的奉系軍閥湯玉麟,在熱河向民眾收取的地畝稅,一直延伸到1972年,幾乎已經喪心病狂。


第三,種植鴉片,販賣鴉片所得金錢。自清末鴉片戰爭以來,鴉片就成為危害人民健康和精神的最大毒品。但是,因為其強大的上癮性和政府的不作為,使得鴉片在中國愈發流行。

而作為統治一方的軍閥,他們不但沒有遏制鴉片的流行,反而秘密或公開種植、販賣鴉片,從而獲取鉅額利潤。當時民國的軍閥,絕大多數都曾因種植鴉片、販賣鴉片獲利。


第四,財團支持。這方面的代表,也是最為成功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蔣介石了。北伐勝利後,掌握了軍政大權的蔣介石,唯一欠缺的就是財源,而這時,通過與宋美齡結婚,聯繫上當時中國最具實力的江浙財團後,蔣介石正式羽翼豐滿,成為當時民國勢力最強大的一方。

正是有了江浙財團的支持,才有了金元攻勢的無往不利,才有了蔣介石在蔣桂戰爭、中原大戰等軍閥混戰中的輝煌勝利。併為蔣介石最終名義上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當然,除了這三種最主要的方式,軍閥們為了籌措軍費,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有的如土匪一般公然搶劫,有的在統治地區濫發鈔票銀元,有的甚至對於封建王朝的古墓下手。


鳶飛九天2018


自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以後,中國就失去了海關厘金和鹽政這兩項最大的財政收入。因此,等到民國時期,各地軍閥為了籌集軍閥只能自己開動腦筋了。軍閥們籌集費的方式,主要是以下幾種。

第一種,以出賣國家主權為條件,向列強借款。

最先以國家主權為條件向列強借款的是袁世凱。

袁世凱掌權北京政府時,政府財政入不敷出。當時,財政收入只有5.97億元,還要拿出三分之一換列強的債。而1913年的軍費預算就是1.6億元,只靠財政是不行的。於是,在1912年,袁世凱就找西方銀行談判借款事宜。同時,袁世凱在全國推行精兵裁軍。

不過到1915年,袁世凱為了爭取日本人的支持和籌集稱帝的軍費,和日本簽訂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列強忙於歐戰,日本人處於“獨霸”中國的地位。袁世凱要稱帝,肯定要爭取日本人支持。同時他還需要向日本借款3,000萬元補充軍費,因此,袁世凱秘密與日本簽訂了“二十一條”。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開始四分五裂,更加肆無忌憚的出賣國家主權,換取列強給他們的借款。奉系軍閥張作霖也曾多次向日本人借款。

1917年段祺瑞上臺以後,為了武力統一全國,派曹汝霖和章宗祥向日本人借款5億元。以滿蒙鐵路、東北的鐵路、礦產等權益作為質押。很多人替段祺瑞洗白,說段祺瑞抵押的權益不在他地盤。這件事就不在這裡贅述,我的觀點是,段祺瑞依然屬於出賣國家權益。畢竟,他是當時的民國中央政府負責人。

第二種,徵收苛捐雜稅。

民國時期,軍閥在自己地盤徵收各種稅目:地稅,人頭稅,印花稅,契稅、牙稅、祭祀捐、祭典捐、祭孔費、祭品折價、祭肉折價、戲捐、考棚供給費、地畝學費等等,種類特別繁多。把名字全部寫出來,介紹清楚,都能出本書了。

而且,就算是這樣,還是不夠軍閥們支付軍費。於是,軍閥們就開始“預支”稅收。今年把明年,甚至後年的稅也給提前徵收了。

據說,北京宣武區一帶的“邊防保障特別稅”,在民國十九年已經被徵收到2035年了!

川軍將領陳光藻說:“軍費一般是靠徵收田賦,正稅不足,便行預徵,有一年預徵五六年糧賦的。到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時,有些地方預徵田賦已到民國一百多年的。”

第三種,買賣鴉片!

很多軍隊都從煙土上掙過錢,包括國民革命軍!!!

國民革命軍成立初期,其軍費來源最主要是來自‘禁菸特別捐’和‘防務經費’。‘禁菸特別捐’,說是“禁菸”,其實就是鴉片稅!每兩煙土課稅在一元以上,收入非常可觀。

從鴉片獲取軍費最出名的應該是滇軍。《李宗仁回憶錄》中有滇軍在行軍途中買賣煙土的描述。

李宗仁:加以滇軍餉糈鴉片煙維持,沿途銷售鴉片,尤妨礙行軍速度。據說唐繼虞即有數百萬兩煙土,隨軍攜帶,因候滬、漢一帶商人前來販運,致耽擱行軍日程。

插一句題外話,很多人對川軍的印象是:一身單衣兩支槍,其中的一支槍就是煙槍。但是,川軍的煙槍不是鴉片槍,而是抽葉子菸的煙槍。川軍抽葉子菸主要是為了暖和身體。四川作為抗戰大後方,前後派出350萬川軍支援抗戰,傷亡60多萬人。這樣的軍隊,值得我們尊敬。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大小軍閥都很注意擴充自己的實力,而大量的軍隊就需要大量的軍費,各個軍閥的軍費來源各不相同。

對於控制中央政權的大軍閥來說,最大的收入是鐵路、郵電等收入,所以當時交通部權力很大。另一個是關稅結餘,清末民初中國對外國舉債,大多是關稅做擔保,扣除外債賠付部分以後多餘的部分,叫關餘。當時控制中國海關的都是外國人,特別是英國人。因此只有得到列強承認的政府,才可以拿到關餘,這也是列強控制中國的一個重要手段。

其次就是向列強借款。比較有名的有袁世凱的善後大借款,段祺瑞的西原借款等,這些借款都以中國的權益做抵押。

還有一個就是發行鈔票。北洋軍閥時期不僅中央政府發行鈔票,各省也很多自己發行本省鈔票的,比如東北的奉票、雲南的滇票等等。軍閥們急用錢的時候,往往就會開足馬力印一批,結果就是鈔票貶值比如奉票,從1919年到1931年12年間,奉票貶值14498%。

另外對於地方軍閥來說,最直接的一個軍費來源,就是對自己控制地盤的盤剝搜刮。

軍閥依靠自己所掌握武裝力量大小,往往會控制大小不等的地盤。大的軍閥比如北洋系統裡的皖系、直系、奉系,都有幾個省的地盤,次一點的控制一個省,比如閻錫山長期盤踞山西,再次一點的,則控制幾個縣。

軍閥控制了地盤,就可以自己隨意加派或者截留稅收。比如四川廣安,到1935年時,田賦已經收到了1990年,四川省另外一位叫周玉順的農戶,其家庭稅款被預徵到了2012年,而北京廊坊一帶的邊防保障特別稅在1937年時已經收到了2035年。

軍閥還會巧立名目隨意,在正稅之外徵收各種稅費,像根據學者統計,河北一個縣就有300多種新立的各種雜稅,比如殺個個豬要交稅,捆豬的繩子也要另外交稅,船開要交稅,船不開也要交稅,上下船還得單獨交稅。在軍閥楊森治下,甚至連進城挑糞的農民也要交糞捐。所以當時有人諷刺“自古未聞糞有稅,如今唯有屁無捐。”

其他還有零時性的收費,《林家鋪子》裡就提到一支部隊過境,到商會借餉,開口就要2萬,最後商會答應給5000,林老闆也分攤到20。

不過這都還算好的了,有些部隊是綠林出身,那麼還有開發點副業,比如種植鴉片、販毒、綁票等等。

至於沒地盤的軍閥,那麼就只能到處依附其他人過活了,標準的有奶便是娘,誰給錢就幫誰。比如有名的東陵大盜孫殿英,有了部隊以後先投靠鎮嵩軍的憨玉昆,被任命為旅長。不久,憨玉昆戰敗,孫殿英就改投國民三軍副軍長兼第二師師長葉荃部。國民三軍去陝西以後,孫殿英又流竄到山東,被張宗昌收編為第三十五師。北伐軍擊敗張宗昌後,孫殿英又改投蔣介石,之後又依附馮玉祥和閻錫山。中原大戰又歸順了張學良,妥妥的牆頭草。




不沉的經遠


1921年華北大旱,“東北王”張作霖借“賑災”之名強迫東北農民以半價向奉軍出賣糧食,然後由他組織手下到北京和天津售賣,一轉手就是三四倍的差價,每天的純利潤高達9000大洋,只要手裡有兵有權,各路軍閥們多的是摟錢的辦法。

(段祺瑞在天津調停張作霖、馮玉祥)



普及一下“大洋”與現今貨幣的大概比率,在民國時期大洋的購買力是非常“硬通”的,有專家測算過,根據各地經濟水平的不一,一塊大洋在上海相當於60元人民幣、在廣州相當於80人民幣、在北京相當於120元人民幣,而在經濟落後的東北,價值高達200元人民幣。

靠賄選當上“大總統”的直係軍閥曹錕,據稱身家達到5000萬大洋,折算起來約有六億元的資產,就算進不去“福布斯排行榜”,也絕對是鉅富了。接替袁世凱任大總統的馮國璋所發的橫財是“數萬萬”,估計馮鞏看見都得嚇著;徐世昌也達到這個數字,張作霖稍遜,也足有“萬萬”。



(曹錕)


軍閥們講究的是土皇帝般的“家天下”,軍隊和錢財既是“政府”的,也是私人的,所以他們的軍費來源和開支仍然是不分彼此,袁世凱曾向五國銀行集團借款,拿到錢後直接將其中的2000萬大洋存入自己的私人帳戶,再弄到青島的德國銀行轉存。

當然,軍閥混戰、軍隊增加、軍費巨增時,指望軍閥們把揣進腰包的私財拿出來是不現實的,怎麼辦呢,那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第一,對統治區域徵收苛捐雜稅。


為什麼軍閥都追求擴大地盤呢?為什麼都喜歡搶佔富庶之地呢?無它,稅收來源的大小決定著軍閥的硬實力。四川軍閥混戰時期,田賦可以一年兩徵、三徵、四徵,最多的竟然一年八徵。劉文輝剛剛徵收了田租賦稅,可轉眼功夫又被劉湘趕走,而劉湘對剛剛徵收過的田租賦稅根本就不予承認,這樣,貧苦百姓只得勒緊肚皮再交一次。最聳人聽聞的是灌縣和安縣,灌縣預徵到了1991年,而安縣則預徵到了1993年,這就是瘋狂的“刮地皮”。

第二,向列強和財團、銀行等借款。

袁世凱以鹽稅、關稅為抵押,僅1912年“善後大借款”一次就向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團借債2500萬英磅,年息5釐47年償清,本息共計67893597英鎊。張作霖向日本舉債的“西原借款”也達到1.45億日元,這在當時可不是一個小數字。



(唐繼堯)

第三,利用地理條件走私和販毒。

地處邊陲的西南軍閥則主要依靠走私和販賣大煙來籌集軍餉,居然也“刺激”了西南地區的經濟發展。雲南當時盛產鴉片,所謂“雲土”的質量更是遠近馳名,窮兵黷武的唐繼堯就曾大肆出售煙土牟取暴利;包括新桂系軍閥李白黃的崛起,很多學者經過考證認為,他們治理廣西的資金來源,相當一部分是“雲土”路過廣西運到廣東的過路費和運輸費。

第四,利用權力在當地買官賣爵。

曹錕在河北保定舉辦六十大壽,順便封官許爵,北洋政府各部門大小官吏、高級軍官、平津及河南河北兩省富商均到場賀壽,自然厚禮相送,所收禮金和賄金據稱“總價相當於中人之產千餘戶”,這幾乎是一個民國中小型城市的民間資本總額了。



(張宗昌)

第五,直接創辦銀行進而濫發紙幣。

比如奉系軍閥的分支“狗肉將軍”張宗昌,在取得山東統治權後,於1925年9月在濟南開辦“山東奢銀行”並代理省財政金庫,大肆濫發山東省銀行票、軍用票、金庫券、公債等,督魯三年前後共發行金庫券1600萬元;銀行累及發行鈔票2300萬元。

第六,開辦公司“官倒”和挖掘礦藏。

這就屬於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了,管理海岸線和港口城市的軍閥,可以不受限制的倒賣軍火、奢侈品等洋貨,那佔據山區的軍頭就可以挖煤礦、挖金礦。

(袁世凱和列強代表)


度度狼gg


據資料統計1912年全國有軍隊100多萬,當年軍費預算是1.6億元,佔財政支出的四分之一強。而這些錢經過層層剋扣,根本到不了每個士兵的口袋裡。民國陸軍總長黃興就說,南京這邊的軍糧已經出現了嚴重短缺,士兵潰散已成定勢。

這可是剛剛推翻清朝的革命軍隊,卻因為軍餉不到位說散夥就散夥,毫無革命精神。而1912年一年時間內,因軍餉問題引起的大規模兵變竟然有30次之多,可見軍費對於民國軍閥的重要性。

其實說白了誰有了錢誰就有勢力,“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可不是白說的。那麼民國各路軍閥是如何解決軍餉問題的?

一、借外債

袁世凱掌權時基本就是靠借外債度日的,不過當時的中國一窮二白,袁大總統只能以關稅、鹽稅為擔保,通過在西方發行債券向各國借款,這筆錢分期47年至1960年到期還清。袁世凱死後,後繼者繼續償還借款,直到抗戰時停止交付。

段祺瑞奪權後為擴大軍備,以東北鐵路、礦產、森林為抵押,通過西元龜三向日本借款八次。這一借基本就把東北賣給日本人了。蔣介石在1927年下野後,前往日本借款三千萬日圓,暫時維持了南京政府的基本運作。抗戰和內戰時,老蔣又大規模向美國借外債,甚至不惜派老婆宋美齡前去遊說美國各界。

二、借內債

外債通常是有一定實力的軍閥才能借到的,其他小軍閥借不到外債,轉而借內債來解決問題。比如許諾辦一些工程事業,向當地富商百姓發債券,運氣好的還能兌現,但這些債券基本上和廢紙一樣,他們根本不會還。

再比如預徵田賦等其他賦稅,一下子徵收十年的,這些軍閥當時拍板說一次性交齊,以後再不收,基本是空頭支票。有些地方的田賦甚至已經預徵到了一百年之後,連孫子輩的稅也一遍提前交了。讓人瞠目結舌。

三、苛捐雜稅

民國各路軍閥在當地就是土皇帝,他們通過設立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橫徵暴斂來籌措軍費、聚斂財富。比如四川的劉文輝、劉文彩兄弟,壟斷了當地商貿,巧設稅目,大發橫財。據不完全統計,民國時期的各種苛捐雜稅大概有700多種,也就是說吃喝拉撒都得交稅。

四、鴉片貿易

鴉片又稱煙土,是當時中國的“硬通貨”,實打實的暴利行業。民國軍閥為了軍費基本都在後方種植鴉片,一方面自產自銷,一方面賣到別處。西南地區的貴州、雲南和四川是鴉片重災區,當地的軍人基本上人人抽大煙,菸袋不離手,尤其是黔軍。

而各地對鴉片徵收重稅,此項收入竟然佔了當地財政大頭。

五、產業壟斷

除了借債、賣鴉片,一些軍閥也會發展一些產業,並依靠自己的權力形成壟斷,諸如銀行、礦山、賭場。像張作霖在東北開礦無數,個人名下有許多銀行、錢莊。執掌山西的閻錫山則比較重視發展實業,算是另類。


石頭說歷史


其他的答友都提到了民國時期的軍閥常採取方式籌集軍費。我來說一個比較特殊的便是:孫殿英盜東陵籌集軍費。


這東陵是清王朝入關之後的兩座皇陵之一,與清西陵共同構成了是清朝皇帝的壽陵。清東陵、清西陵共埋葬了入關後清王朝的九位皇帝。清東陵之中葬著滿清入關後的第一任皇帝:順治皇帝。這地址也是由順治皇帝在狩獵時,路過此地。見此處青山綠水,物華天寶,群山環繞,藏風聚氣之風水寶地。於是當即下旨親自指定自己百年之後安葬於此,將此處作為自己的壽宮。

清東陵除了坐落著清世祖順治皇帝的孝陵以外,清東陵還有皇陵四座:清聖祖康熙皇帝福臨的景陵、清高宗乾隆皇帝弘曆的裕陵、清文宗咸豐皇帝奕詝的定陵、清穆宗同治皇帝載淳的惠陵,以及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等滿清王朝的後陵4座、皇妃園陵4座、公主陵墓一座,共計埋葬著14位皇后和136個皇帝妃嬪。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園之一。


東陵大盜孫殿英

孫殿英,河南永城人,出身于軍旅之中,興起於行伍之間,原本本是北洋的一個小軍閥,後來被蔣介石招安之後奉命駐紮在清東陵附近剿匪,做了第四軍團十二軍軍長。

蔣介石雖說收編了孫殿英,但是卻沒有給孫殿英的部隊撥發軍餉。考慮到河北地區匪患不絕,蔣介石便委任孫殿英率領12軍住紮在河北馬家峪附近,消滅像馬福田這種悍匪。這馬福田一直想要盜取清東陵的寶物,馬福田被孫殿英趕走之後,孫殿英又打起了清東陵的主意。用來資助軍餉擴充軍隊。


就像上文提到的這樣清東陵總共埋葬了五位皇帝,其中乾隆皇帝作為盛世皇帝生前便喜歡鋪張浪費、大搞排場、大肆修建園林;另外慈禧太后作為實際統治中國數十年、晚清時期最為窮奢極欲者之一。因此這二人的陵墓成為了清東陵最為豪華的兩座陵墓。這也成為了孫殿英最為惦記的兩座陵墓。


1928年夏,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為名清空了清東陵附近的守護人員以及其他閒雜人等,大軍悄悄的開赴清東陵內開始盜墓。對盜墓毫無經驗的孫殿英部隊亂挖亂掘了一番,終於在三天後找到了地宮的入口。用火藥炸開地宮大門之後,孫殿英成功的盜取了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東陵。將裡面的陪葬文物全部拉了出來。

後來事情敗露,民國政府以及全國人民要問最孫殿英,然而這孫殿英一方面變賣文物轉化為金錢,一方面選取了一些國寶級文物送給了南京方面的高端人士。孫殿英就這樣逃過了全國人民的聲討,即得到了軍餉又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而且不久之後還升官了。

功過誰人評?

孫殿英曾經這樣為自己辯解:滿清政府害了我祖宗三代,我這是不得不報仇為革命!

功過自有後人評,你如何看待孫殿英盜取東陵一事?


珞珈山的貓


北洋政府有著嚴重的財政危機。

中華民國成立後,繼承了清朝的不平等條約和一系列外債。因此在整個北洋政府時期,財政一直處於窘迫的狀態。

一,舉債度日。中國民國成立伊始,曾發行軍需公債,定額一億元,實際僅招募七百餘萬。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稱帝,財政變得愈發困難,歐洲一戰,外債逐漸變少,只能發行內債。

二,田賦、關稅、鹽鐵稅。這些是北洋政府主要的財政收入,但田賦被各地軍閥把持,北洋政府鞭長莫及。關稅又是外債的擔保,袁世凱逝世後,各地軍閥又與北洋政府爭奪鹽鐵稅。因此北洋政府是真的窮。

三,軍事開支。軍事開支是北洋政府主要財政支出,另一項是債務費。袁世凱逝世後,各地軍閥混戰不斷,軍費開支逐年增加,有人估計,最高時一年開支達到6億。

面對如此高昂的軍費開支,貧窮的北洋政府是如何籌集軍費的?

一,舉債度日,向西方列強借債。每個軍閥背後都有列強的支持,他們提供經費和軍事援助,但背後是利益上的交換。

二,剝削百姓。各地軍閥把持田賦和鹽鐵稅,苛捐雜稅不斷。

三,拖欠軍餉,各軍閥的士兵只能稱為“兵痞”,他們的軍餉基本被剋扣,為此,他們只能搶劫,導致民怨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