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發現的隋朝千年糧倉專家稱現代技術都無法超越,怎麼看?

小城市的奮鬥者


古人的智慧確實領先於同期世界上的很多國家,所以我們經常以古人的科技水平而驕傲,但盲目的誇大是不可取的。同樣越關並不否認隋朝的糧倉確實凝聚了我國古人超前的智慧,但是所謂的現代技術無法超越是不可能的事情。


隋朝糧倉

隋朝時期,隋煬帝為了方便南北運輸,所以開鑿了隋朝大運河。同時作為運河的配套設施,隋煬帝在周圍建造了很多大型的糧倉,其中以興洛倉、含嘉倉最為出名。

興洛倉又稱洛口倉;遺址在河南省鄭州市鞏義河洛鎮。這個糧倉始建於隋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史料記載,倉城之內有三千糧窖,每窖藏糧超過八千擔,守軍上千人,以此估計興洛倉城內共有2400萬擔糧食。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之時,李密投奔瓦崗寨翟讓後,曾經對翟讓說;佔據興洛倉便擁有了帝王之資,如果失去便會亡國。以此可見興洛倉的重要性。



含嘉倉;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北,倉城東西長度612米,南北寬度710米,佔地面積達到了43.4萬平方米,相當於60個足球場的面積。倉城內部擁有400個糧窖,最大的糧窖直徑12米,深度12米,最小的糧窖直徑8米,深度6米。

含嘉倉始建於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後經過唐朝的不斷加築,到唐玄宗時期成為了當時天下最大的糧倉。史料記載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含嘉倉的儲糧接近全國一半,為583萬石糧食。



糧倉建造標準

古代糧倉建造首先需要考慮交通條件和戰略意義,在滿足這兩個條件後,最需要考慮的就是糧倉選址和建造技術水準。

隋煬帝建造的糧倉一般選址在地勢較高的地區,這中地區相對而言,土質乾燥且堅硬。興洛倉便是位於鞏義河洛鎮的黃土嶺上,除去地勢險要之外,最大的優點便是土質乾燥堅硬,適合糧食長期儲存。



其次古人在建造糧窖的時候,首先是向下深挖橢圓形土窖,然後在裡面堆積木柴點燃,烘烤糧窖的底部和四周,以達到排出窖內水分的效果。最後在窖內的四周和底部鋪上木板、乾草、穀糠等物防潮。等糧食裝入之後,再用席、穀糠和乾土鋪蓋在頂部密封。

最後說一下,這種方法實際上應用非常廣泛,在幾十年前的農村地區依然有很多人在使用。所以並不存在現代科技無法超越的可能。


我是越關


哪個專家說的?報上名來!

什麼叫隋朝的糧倉現代技術都無法超越?這種話也敢說,服了。

首先,不可否認隋朝大糧倉確實很厲害,充分體現了古人的智慧。

洛陽發現的回洛倉遺址,屬於隋朝的國家級糧倉,整個倉城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65米,相當於50個國際標準足球場的面積,其內部存糧數量驚人。


隋朝糧倉的智慧到底體現在哪裡呢?

要說到存糧,必須要保證三大問題:防火、防潮、防蟲。

防火主要是糧倉管理,暫且不細說了。至於防潮和防蟲,回洛倉選擇在洛陽,有著很大的地理優勢。

黃河的衝擊沉澱,導致黃土特別的厚實,可以挖掘出很深的儲糧倉窖。

古人在挖好大型倉窖之後,會在裡面用柴草進行燃燒,燃燒之後倉窖的壁面含水量更低,而且也更加結實。

此後,再塗一層青膏泥,然後鋪設木板和木炭,木炭層可以有效的防潮,上面再鋪設很多層席子,最後再放入糧食。

此時的倉窖不僅十分乾燥,而且經過火燒之後也降低了土壤內蟲卵滋生病蟲害的可能性。

最後,在糧倉入口處種植了小樹苗,一旦裡面的糧食受潮黴變就會影響樹苗的長勢,可以隨時控制糧倉的存儲情況。


所以,隋朝糧倉可以長時間存儲糧食,確實很厲害。

但是,但是,再牛的技術也只是利用了當時的材料,真能和現代化的倉儲技術相比?這讓我國的科研人員臉往哪擱啊……

所以,讚歎可以,別太誇張了。


七追風


隋朝時期,我們國家的軍事、經濟發展到了一個巔峰,與此同時,某些方面的技術,也達到了極致。

隋朝時期的倉庫,所採用的技術就非常高端。

這裡面說到的隋朝糧倉是隋朝時期的回洛倉,回洛倉是隋朝時期全國最大的一個倉庫。

從東到西有1000米長,從南到北有355米寬,面積總共有35萬平方米左右,相當於半個遼闊的故宮,極其地龐大。

不過我們要清楚的是,這個倉庫並不是單獨一個的龐大倉庫,而是一個規模宏大的倉庫群。


在這個巨大的回洛倉裡面,還有著其餘大大小小的小倉庫,回洛倉就是由這些小倉庫構建而成的一個倉庫群。

回洛倉的地理位置位於現如今的洛陽附近、隋朝時期的洛陽城外。

這裡主要儲存著從江南地區沿著大運河運到北方的糧食,因為這裡的地理位置以及天氣還有各種因素都非常適合保存糧食的原因,所以隋朝皇帝就在洛陽城外修建了這個巨大的倉庫,以戰略性地儲存足夠應付各種災難的糧食。

回洛倉的建造工序

關於這個倉庫是如何建造的,其實工序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複雜。

首先在建造這些糧倉之前,他們會專門挑選那些基本上很少下雨、天氣比較乾燥的地區。

在挑選好位置後,他們就可以開始開挖糧倉的坑洞了。

在挖這些糧倉坑洞的時候,他們會如同燒陶瓷一般把坑洞四周的泥土燒得更加堅硬、結實以及燒去那些可能會導致糧食發黴的水分。


在做好這些最基本的準備後,他們則會在四周鋪上一些粘性極大的青膏泥,然後在這些青膏泥之上鋪上各種可以吸取水分的木炭、乾草以及木板等物,以把四周封得嚴實,在做好一切妥當後,這才算基本完成了糧倉的建造。

然後再用嚴實的方法將這些糧倉上方封閉好,這樣一個儲藏性能良好的倉庫就建造成了。

回洛倉的落寞

在隋朝末年爆發農民起義時,這個身處在洛陽城外的巨大糧倉成為了亂軍以及唐軍的主要爭奪目標。

在打下這個倉庫後,李世民甚至說出了這個糧倉中的糧食足夠再吃幾十年之類的話。

不過因為吸取到隋朝時期回洛倉建造在洛陽城外容易受到敵人攻擊的教訓,因此在唐朝建立之後,唐朝就把回洛倉的主要職責轉移到了洛陽城內,建造成了後來著名的含嘉倉。

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回洛倉才一步步走向落寞,直至最終消失在了歷史之中,直到前些年才被考古學家們發掘了出來。

不過提問中所說到的“專家稱現代技術無法超越隋朝時期糧倉”之類的話,在現實中是沒有人說過的,大家大可不必把這句話當真。

只不過是我們現如今已經不需要如此戰略性地儲存糧食物資,才沒有在這方面投入太多研究以及精力罷了。

隋朝的強大

以上就是回洛倉的大概,如果大家還有時間,可以往下了解一下隋朝的強大以及滅亡。

隋朝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差勁,如果我們仔細瞭解隋朝和唐朝之間的區別,那大家或許就會發現一個自己有些無法相信的事實。

那就是隋朝在繁榮和強大方面一點都不比我們時常唸叨著的盛世大唐差。

隋朝的底蘊非常深厚,在隋朝之前,隋朝已經有了西魏和北周兩大王朝的深厚積累,通過這兩大朝代的積累,隋朝在篡奪了北周皇權後,他們很快就走上了一個實力的巔峰。


接下來他們憑藉著強大的底蘊以及關隴貴族府兵制帶來的強大軍事能量收服了南朝,自此統一了分裂已久的南北兩地,重築起了中華江山。

不僅如此,他們在重鑄了中華的原本國土之後,他們還發動著強大的軍隊征討了青藏高原中的吐谷渾和一直威脅著西北邊疆的突厥,自此奠定了他們在西北地區的霸主地位。

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甚至被西域各國以及草原中的各族尊稱為了“聖可汗”。

從這個名號中的“聖”字來判斷,我覺得當時隋朝在這些地區的地位一點都不比唐太宗時期在這些地區的地位低。

隋朝滅亡的主因是關隴貴族的激烈反撲

一般我們會覺得,隋朝是因為數次征討高句麗失敗以及挖掘京杭大運河帶給了百姓們巨大的負擔,導致民不聊生,才會引發了動盪整個隋王朝的農民起義,造成了隋王朝最終的滅亡。

但實際上這些問題並不是隋朝滅亡的真正原因,隋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因為隋朝的兩代皇帝得罪了支撐他們皇權的重要勢力關隴貴族。

在這些關隴貴族對他們爆發的反撲下,隋王朝才會在農民起義中被這些關隴貴族給顛覆了。

關隴貴族在歷史中是一個實力非常恐怖的軍事勢力,一共支撐了四個王朝的建立,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就是在這個龐大勢力的支撐下安穩強大起來的。

隋朝取代北周,其實就是關隴貴族勢力內部的換血,唐朝取代隋朝,也是關隴貴族勢力內部的洗牌。


這幾個王朝的皇帝在建立王朝之前本身就是關隴貴族中的一部分,只不過在他們成為皇帝、登上那冰冷的皇座後,他們卻又同時變成了關隴貴族的敵人。

身處權力巔峰的人,往往對那些對自己具有威脅的人是非常忌憚的。

他們本身就是從關隴貴族本身發展而來的,又怎麼可能不知道關隴貴族勢力對他們的強大威脅?

因此在他們從關隴貴族的一分子成為皇帝后,他們一般都會選擇剪除其餘關隴貴族的勢力,以防止他們會把自己推翻。

隋煬帝在這麼做的時候,他丟掉了江山,而李淵和李世民在成為皇帝后,他們因為吸取到這個教訓,所以不敢輕易動手。

一直到唐王朝建立了許久,直到武則天成為皇帝后,她才憑藉著自己狠辣的手段徹底除掉了關隴貴族的威脅。

所以說我覺得提問中所說出的這種狀況應該是不存在的,現代的技術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不堪,我們並不能以一概全,而是要全面地看待問題。


孤客生


實際上,並沒有哪個專家親口說過“隋朝千年糧倉現代技術都無法超越”之類的話,只不過是一些人的傳言罷了。但洛陽城邊的千年糧倉確實稱得上一個偉大工程,體現了隋朝在科技方面的卓越技術和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隋朝(581年——618年)只存在了38年,稱得上是我國曆史上一個相當短命的王朝。雖然歷史不長,但隋朝在各個領域的發展和貢獻都可圈可點。

在政治上,創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指把全國官僚機構劃分為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六部是尚書省下屬的吏部、禮部、戶部、兵部、工部、刑部,是國家最核心的權力機構。每個部又下轄四個司,構成了科學而完善的國家管理機器,對中央政權的鞏固作用不言而喻。

在文化建設上,隋代推行的“科舉制”,可以說是為古代知識分子走向仕途、報效國家提供了極大便利,是一個利國利民的創舉。

在民生和軍事上,人們熟知的“隋唐大運河”,是605年——610年由隋煬帝(569年——618年)動用上百萬工匠開鑿通了許多河道,把它們貫通後形成的,隋唐大運河是我國古代非常著名的水上交通大動脈,不論於國家和百姓都是居功至偉。

隋煬帝即位後的第二年,即606年,就把都城從長安遷徙至洛陽。畢竟是新建的都城,況且一下子讓洛陽城增加了許多人口,隋煬帝擔心糧食供應不上,就決定在大運河·洛河岸邊建造三個糧倉,回洛倉、含嘉倉、洛口倉,以此來滿足城內居民的糧食需求。

其中,“回洛倉”是最大的糧倉。2013年被考古發現的就是回洛倉。

回洛倉是名副其實的超級糧倉,整體造型接近長方形,東西長1000米左右,南北寬約355米,總面積達到了驚人的35萬平方米,堪比50個足球場的面積總和。據推算,整個回洛倉可以儲存糧食大約3.6億斤,而隋朝總人口約為5000萬,都城洛陽人口將近100萬,如果按照當時每人每年消耗700斤糧食計算,也就是說,僅僅一個回洛倉的糧食,就足夠洛陽城居民食用半年。

建造這樣的糧倉時,實際上跟過去黃土高原老百姓開挖地下窯洞的工序相類似。現在地上挖出一個道“凸”形的大坑,接著,用特製工具把大坑的表面夯實,讓其達到較高的強度和韌性。之後,在倒“凸”形中間的環形臺階上,挖出一圈圈直徑10米、深度10米的倉窖,最後,用乾柴烈火來燒烤大坑和倉窖,使它變得更加結實、牢固。

最後,給大坑和倉窖表面塗抹一層白膏泥,就是製作陶瓷的高嶺土,質地細膩,黏性較大,不容易滲水,當受潮時,會呈現出青灰色,因此,俗稱“青膏泥”。最後,再把平滑的木板挨個固定在上面,再鋪設一層草蓆,倉窖就算建造完工,可以直接存儲糧食了。

整體來分析,建造一個糧倉並不見得需要多高的技術含量,只不過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很高,建造工序很複雜,在古代科技不算髮達的情況下,建造它們是名副其實的大工程。據史料記載,當時是大臣楊素作為總監,每月從全國召集200萬人次來建造三個大糧倉,用時將近一年。

以現在的技術來看,建造它們很輕鬆。


鴻鵠迎罡


怎麼看都是專家在扯淡!

現在的技術不如以前?



周星星看星星


說起古代的糧倉修建,不得不提一個人,那就是被黑化嚴重的隋煬帝。隋煬帝的功績,可以用四點來概括。興建兩都,廣設倉庫,開通大運河,修築馳道。在隋煬帝修建的這些糧倉中以洛陽的含嘉倉最具代表性。



那麼他修建的這個糧倉有何奇特之處呢,其一規模大,據史書記載,在當年,含嘉倉儲存了數以萬石的糧食,其儲存量足以存儲唐朝一年糧食產量的一半。




其二在於他的修建十分科學,首先他的選址在地勢較高的地方,這裡水位較低。修建的時候每一道步驟都很細膩,當時人們封存糧食時,採用的是席子夾糠法,(將窖壁挖好後用火烤乾,把草木灰順勢攤在窖底,上面鋪上木板,木板之上再鋪上席子,席子上墊穀糠上面在鋪席子),使糧窖隔溫保溼。



糧倉建成之後整個洞穴都被火烤乾了,這就導致了糧倉內十分乾燥,不會產生寄生蟲和水分,為糧食存儲提供了一個完美的儲存環境。據說在專家挖掘的過程中,發現了糧倉下面還有糧食穀物,神奇的是,沒過幾天種子意外的發芽了。

這麼大規模的糧倉,考古人員也是第一次見,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智慧。


古今譚


只能感嘆古人的智慧,要說現在的技術造不出來這樣的糧倉那是假的,古今建築的區別在於,古人的建築可以千年不倒,如今的建築也就幾十年面臨倒塌。言歸正傳,根據描述,這個糧倉應該就是你著名的“回洛倉”,回洛倉的面積如何?儲存量有多大?竟然到唐朝還沒有吃完,裡面的構造又怎樣?

01

隋煬帝登基之後,先是開鑿了貫穿南北的隋唐大運河,運河的開通,使得南北距離縮短,南糧北運也是極其便利,但是隋煬帝細想,總不能每次北方需要糧食都要南方運過來,這樣成本太高,於是決定建立糧倉,儲存糧食,於是在洛陽城外建立了“回洛倉”,用來儲存天下糧食。

回洛倉在洛陽城北邊一公里的地方,也就是現如今的瀍河區小李村西,屬於國家糧倉,隋朝對糧倉的建設比較看重,《隋書》裡面提到,全國有6座大型糧倉,其中回洛倉是隋朝的根本,也是國家的命脈所在。

02

回洛倉的倉城是長方形,由管理區、倉窖區、道路和漕渠組成,通過數據得出大約有50個足球場那麼大,之所以能夠儲存大量的糧食,根據考古發掘來看,倉城中有700多個倉窖,每個倉窖可以儲存50萬斤糧食,整個倉城可以儲存3.55億斤糧食,完全夠洛陽城中的百姓生活所需。

如此大的儲存量,糧食如此之多,這也意味著需要長時間的保存這些糧食,一是放火而是防潮,考古學家確實被古人的智慧驚到了,因為倉窖全部都在地底下,呈口大底小缸,最主要的就是防潮,一旦環境潮溼,稻穀很容易發芽。

03

所以這700多個倉窖,每一個都是先用火烤乾,之後再塗抹上一層青膏泥,最後還要鋪上木板,木板上還要鋪葦蓆,考古人員看完之後也只能感慨隋朝時期儲糧食的技術的確發達。隋煬帝之所以如此重視糧倉的建設,和當時關中地區有關,當時關中地區人多地少,糧食供應長期出現困難,也時不時出現旱災導致人民饑荒,自從有了回洛倉,隋煬帝再也不用擔心這些問題。

隋煬帝每次等到南方糧食成熟之後,就開始通過大運河,最後運往回洛倉,年復一年,回洛倉的糧食越來越多,裡面取糧食也是先進先出,不會存放太久,糧食從不短缺。回洛倉的發展,一度成了各方勢力爭奪的目標。

都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瓦崗寨就曾奪取回洛倉,之後李世民也率軍攻取回洛倉,據說隋朝滅亡時,回洛倉內還有糧食,唐朝時期的百姓還能吃到前朝儲存的糧食,從另一方面來講,唐朝的繁榮,隋朝可以說是為其奠定了基礎。後來回洛倉被廢棄,又經歷風吹雨打,尤其是雨水的沖刷和淤積,在金元時期又遭到破壞,大部分失去了原來的模樣。

回洛倉遺址

2014年,回洛倉成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6月22日,也成了中國申報的“中國大運河”核心組成部分內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羽評郡主


哪個專家?是磚家吧!只是不知道是搬磚的磚家還是拉磚的磚家,也或許是挨板磚的磚家。福垊看到這個題,倒懷疑是題主替專家發言了。準確的問題應該是:被發現的隋朝千年糧倉,專家稱在當時世界各國都無法超越,您怎麼看?

我們先看看被發現的是哪個糧倉?

為配合2014年的“隋唐大運河申遺計劃”,考古專家們於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對隋朝的天下糧倉——回洛倉進行保護性挖掘。回洛倉亦名興洛倉,其標準稱呼為回洛倉城,其實回洛倉城,早在2004年9月,因為洛陽一拖廠區修建工程而發現。直到2009年7月,才初步勘探。勘探結果為倉城東西長646米,南北寬355米。然而2012年10月,鑽探後發現其東西長達到1000米,面積達355000平方米,與50個國際標準足球場大小相當。

隋朝糧倉有那些領先世界的技術?

第一、規模宏大,機構健全。回洛倉城由倉窖區、管理區、通道、漕渠組成,其中倉窖有710座,每座倉窖外徑17米,內徑10米,深12米,每座倉窖可儲存50萬斤糧食,回洛倉城是隋朝最大的糧倉,其存糧不要說吃到唐朝沒吃完,至今挖掘時也能發現糧食。不過,它們並沒有發芽,但是已經碳化了。因為隋朝有的是辦法做到防潮。

第二、防潮、防水、防坍塌技術。首先,他們先挖一個深1.5米到2米,外直徑16米到17米,內直徑10米到12米環形基槽,並對基槽夯實,如此可以防水、防坍塌。其次,再挖一個深10米,直徑為10米窖坑,並以火燒烤坑底和坑壁;然後塗抹青膏泥,粘上木板,木板上再鋪上一層席子。這種方法處理後,可以有效地防潮溼。而且糧倉頂部也做好了通風處理。

另外,在防火、防盜、防搶上,糧倉都有重兵把守,並有專人負責日常維護,足以做到萬無一失。

福垊的看法

隋煬帝開鑿、疏通大運河,建立大糧倉,形成了國強民富的盛況。然而,由於他好大喜功的地折騰,這些個大運河、大糧倉都為他人做嫁衣。還有就是人類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隋朝的建設糧倉的技術雖然很先進,但它還是無法與後來的朝代尤其是今天相比擬。福垊真的不相信專家會說出這樣的話。


福垊


這個說法有點誇大其實了,古代的東西現代無法超越那進化這麼多年不是白白的進化了?的確很多古代的東西很神,那是站在那時候角度去看的,而這個隋朝的大糧倉就是一個神奇的東西,在那個時候可以造出這樣的大糧倉的確需要智慧,不然很多點都是不可能達到那個高度的,那個這個糧倉有哪些令人驚奇的地方呢?



首先是面積大的驚人,整個大糧倉東西可達1000米,南北可達到355米,當然包括了很多座的,並不是一座這麼大,但是在當時來說也算是很大的了,不愧是隋朝國家級別的糧倉了,大的好處就是儲存糧食的量也是巨大的,據說當時儲存的糧食到了唐朝都還沒有吃完,這就足以見得這個糧倉的實用價值很高,當然這個大並不是我們現在建在地面上的建築。



他這個糧倉是挖在地下的,挖在地下就比在地面上建築起來難得多了,所以才會讓人歎為觀止,不過好在是洛陽那邊,黃土厚實,如果在水土多的南方地區,這樣的建築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南方多雨水,往下挖個十幾米就是水了,儲存糧食很難。儘管洛陽地區相對來說比南方好一點,但是保存糧食最重要的就是防潮。



智慧之處就是在於這裡了,古人為了防潮先用火把坑的壁和地都烤了一遍,這個過程第一是為了殺死那些地表的蟲子,第二是為了把坑的壁烤乾便於黏貼青膏泥。然後在塗抹青膏泥,還黏貼了木板在上面,青膏泥本來就可以做到防水,加了木板即更好了,木板上面還放了席子和木炭,都是防潮的重要保障,最後才把糧食放在上面。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要防止的就是糧倉的坍塌,糧倉雖然不是1000米一個整體的,而大大小小的多個組成,每個的外徑一般都是在17米左右,內徑大約10,而外大內小就是防止坍塌的關鍵所在了,因為他這個放糧食的坑死層層縮小的,也就是沒下去一段都有一個基槽,一層一層下去自然就很難坍塌了。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真的千年無法超越?未免有些誇大其詞了,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以我們現代科技建造技術還無法做到比隋朝好?筆者不太贊同這種說法。

不過,以當時的技術,能做成這麼大,而且儲存效果這麼好的糧倉確實是一大奇蹟。眾所周知,古代匠人總是能做出一些巧奪天工的神物,古人的智慧以及奇技淫巧確實在許多方面值得後輩學習。

隋煬帝楊廣為何要建如此“高精尖技術”的糧倉?

說到糧倉,我們就需要提一提隋煬帝楊廣(個人崇拜隋煬帝,實乃大才,和始皇帝相媲美)這個非常有爭議的帝王。

在任期間奠定科舉制度(貧寒學子的出路),修建大運河(古代南北交通命脈),攻滅吐谷渾,征討契丹開疆拓土,三徵高句麗揚我國威。 可惜這一切都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濫用民力,導致天下思亂,農民起義軍各處冒出。

而隋煬帝本人也是享樂主義,極盡奢侈,荒淫放縱,導致天下大亂,隋朝無力鎮壓,最後讓唐朝摘了桃子(實際上更多是觸犯了關隴集團的利益,導致關隴集團內部的一次洗牌)。


而糧倉就是開鑿大運河之時伴隨產物,有些是重新建立,有些是以前糧倉重新修繕,一共六個,分別是含嘉倉、回洛倉、黎陽倉、廣通倉、河陽倉、常平倉。

糧倉的規模、建造工序,以及申遺

古代糧倉更多是為了給帝王使用,一般會靠近當時的政治中心,而隋煬帝遷都洛陽,所以著重修建了回洛倉與興洛倉。

回洛倉是隋朝的命脈,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55米,大約是50個足球場那麼大,有約700個差不多大小的糧窖,每個糧窖大概是可儲存50萬斤糧食,所以總共可儲糧3.5億斤糧食。

儲存糧食需要一個乾燥的環境,所以古代匠人建造的糧窖都是口大底小,所用的技術先是火烤倉壁,然後在塗上青膏泥,外鋪木板,再加上席子,之後方可投入使用,工程巨大。


之所以要建設糧倉,主要是因為當時關中時有旱災,而且人多地少,土地貧瘠,不易耕種。所以隋煬帝就非常重視糧倉,主要就是為關中地區解決糧食問題。

每年南方糧食豐收都會通過隋唐大運河,運往六大糧倉,糧倉中的糧食一年一換。所以回洛倉也是備受各大勢力的重視。唐朝的快速建立也是基於李世民先行搶下回洛倉的原因。

2013年1月,這個沉寂千年的糧倉重見天日,專家對它進行了保護性的發掘(其實再怎麼保護,你只要挖掘就是在破壞)。裡面還遺留很多糧食,有些還能做種子,種下後依然發芽,堪稱奇蹟,可見糧倉儲存效果的強大。在各方專家努力下,2014年回洛倉成功申請了世界文化遺產。

雖然,古人的智慧確實讓人感嘆,很多技術都是我們現代人無法解釋的,而且值得借鑑的地方很多,但是這個糧倉,我們現在很多地方依然在使用,建造難度也沒有想象的那麼困難,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問題,不能一味地聽信專家所說的現代技術無法超越隋朝千年糧倉的建造技術,作為號稱基建狂魔的中國工程隊,技術含量世界一流的三峽水電站都能建造,世界頂級的港珠澳大橋都能建造,難道一個單純的儲備糧庫還能建造不出來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文|歷史微旅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