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戏称为“世界最大浅水重炮舰”的皇家海军“纳尔逊”级战列舰


纳尔逊级战列舰(英文:HMS Nelson ),是20世纪20年代英国建造的一种战列舰。以英国海军上将,特拉法尔加海战的英雄霍雷肖.纳尔逊(1758-1805)命名。

一战结束后,英国曾计划建造N3型战列舰,因《华盛顿海军条约》夭折。根据条约最后妥协的结果,日本、美国可以保留完成条约规定的未完工的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的战列舰。

英国则能够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建造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的战列舰。根据这一协议,英国海军1922年11月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开始建造纳尔逊级战列舰。

纳尔逊级战列舰不再采用以往英国战列舰常用的艏楼船型,改用平甲板船型。首次采用倾斜布置水线装甲带,是当时舷侧水线装甲最厚的战舰,并且强化了水平防护装甲,增加水密隔舱等间接防御设施。

受条约规定35000吨的限制,纳尔逊级采用3座三联装主炮炮塔全部在舰桥之前,而动力机舱、副炮炮塔集中配置在舰体后部这种非常规的布局。

3座主炮炮塔聚集在一起,中间炮塔安装在高出其前后炮塔的位置上,呈金字塔状排列,为了配平重量舰桥位于舰体舯部靠后的位置。

如此设计的目的是将有限的装甲重量最大限度集中在重点部位,需要重装甲保护要害部位的范围被缩小到最小的区域,可以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

但是这样的设计造成主炮存在后方死角的缺陷,且密集排列的主炮一旦下方弹药库失火,连锁反应也令人担忧。受条约规定排水量的限制,决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动力性能,航速较慢。

火炮前置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它最早出现于浅水重炮舰上的。因此纳尔逊级建成后,由于其奇特的布局,被戏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浅水重炮舰。

采用全部炮塔前置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大大缩短军舰主装甲带的长度,节约大量的吨位。此外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向前的火力,但在对付尾追敌人的时候就显得十分被动。

解决的方法只能是精心设计上层建筑的外形,使火炮向后的射界尽可能大。全部炮塔前置还有利于在舰尾布置专门的航空设施,消除主炮和航空设施相互干扰的问题。

火炮前置型战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炮塔密集布置,战斗中有可能被一发炮弹击中引起连锁反应。另外全部炮塔集中在前部,给军舰的总体设计增加了极大难度。

由此带来的重心和稳性问题一直困扰着军舰设计师们。这些问题制约了火炮前置布局的推广,使纳尔逊级战列舰一直被视为另类。

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于1927年完工服役,与日本的两艘长门级战列舰、美国的三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等7艘当时拥有最大口径火炮的战列舰,被各国海军界人士称为"Big 7"。

纳尔逊级在服役后经过了数次规模不大的改装,主要是增强防空火力。二战时,由于航速的限制难以与新式军舰协同行动,该级舰大多是执行护航和为登陆行动提供火力支援的任务。

1941年,罗德尼号参加了围歼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海战,并与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一同将这艘德国新锐的战列舰摧毁。1943年9月29日在纳尔逊号上意大利的代表签署了投降的协定。

1944年纳尔逊号、罗德尼号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战役。1945年纳尔逊号开赴印度洋参加针对日本的作战行动,纳尔逊号见证了日军在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投降行动。

1945年战争结束后,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先后退出现役,"罗德尼"号在1945年转入预备役,1946年除籍,1948年2月被出售解体。"纳尔逊"号则在1946年被改为训练舰,但是仅仅一年以后,它也被除籍,在"罗德尼"号被出售一年后,它也被当作废铁出售了。

标准排水量36000吨,满载排水量43140吨;舰长216.6米,宽32.3米,吃水9.1米;8台带蒸汽过热器的海军部型3鼓水管燃油锅炉,2台蒸汽轮机;最高航速23节;编制1314人。

3座三联装Mark I型16英寸(406毫米)45倍径炮,6座双联装Mark XXII型6英寸(152毫米)炮;两具622毫米鱼雷发射管;

6座单联装Mark VIII型120毫米高平两用炮,4座双联装4磅高平两用炮,6座八联装41毫米"砰砰"炮,61门20毫米"厄利孔"机关炮。

主装甲带13-14英寸;横向装甲(前部)8-12英寸, (后部)10-4英寸;装甲甲板(动力舱)3英寸,(弹药库)6英寸;炮塔(正面)16英寸,(顶部)7英寸,炮座15-12英寸;指挥塔13英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