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傍晚,臺灣都會出現這種獨特“景觀”!

我國經濟發展迅猛,在農村也能體現出來,有的鄉村蓋起了一座座二層小樓,有的農村家家都買起了小轎車……總之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農村的環境越來越差,沒有了往日的生機,垃圾越來越多,汙染也越來越多,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垃圾。在這個層面,我們可以借鑑一下臺灣的生活垃圾都是怎麼處理的。

在臺灣某區域,每到傍晚時分,人們就會從家裡走出來,人手一袋垃圾,齊刷刷的站在路邊等著垃圾車的到來,蔚為壯觀!

每天傍晚,臺灣都會出現這種獨特“景觀”!

原來,除了車站、影院等公共場所之外,在街道上很難看到垃圾桶的身影。許多遊客都有捏著一張廢紙或空的礦泉水瓶,一路上找不到垃圾桶,直到回酒店才得以放下的經歷。

或許在我們看來,這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麻煩,但在臺灣人看來,他們寧願麻煩,也要保護環境的整潔。

最初,臺灣的垃圾採取露天堆置、填埋,致使垃圾汙染、填埋場爆滿,新的垃圾場地址難以找到,不管選擇哪裡,都會遭到民眾們的抗議。有人提出垃圾焚燒,但很快因為空氣汙染被各種民間運動所抵制。於是,從1996年至今,臺灣都推行"垃圾不落地"和"三合一資源回收計劃":

第一,垃圾費隨袋徵收,丟垃圾要用專門的垃圾袋,袋子費用包含了垃圾費,垃圾越少,花費越少,不用指定的垃圾袋丟垃圾要罰款;

第二,垃圾強制分類。丟可回收的垃圾,如飲料罐、紙類、玻璃瓶等免費;

第三,取消小區門口及街道上的垃圾桶,每天定時有垃圾車來收,家庭垃圾不許丟在路邊上,如果被發現或者被舉報,將罰款1200元到6000元不等,舉報者可獲得罰款的50%。

每天傍晚,臺灣都會出現這種獨特“景觀”!

每日傍晚,當地清潔隊都會一次來兩輛車,一輛是可回收垃圾,一輛是一般垃圾,廚餘垃圾會倒入垃圾車中的專用廚餘桶,拉回市裡後,交給專門的處理機構,以此為原料,做成有機肥。一部分用於市裡的公共綠地,另一部分用來生產有機蔬菜。

這種觀念也影響到了上街擺攤的菜農們。在臺灣新社的菜市場,農會外面的街兩邊,連綿幾百米,沒有攤位費、不用交稅,地點自選。果菜雖然凌亂豐富,但大多嚴守界限,退在路兩側的一條白線以內,白線是道路和路肩的分割線。收攤後,菜農們會清掃攤位,用水龍頭沖刷地面。

在大陸,垃圾分類的觀念雖然早就提出,街道上的垃圾桶也都分為可回收與不可回收,但真的有人這樣放垃圾嗎?每天傍晚,菜市場攤販們離開的時候,誰會主動清理垃圾呢?我們最需要的不是政府的監管,還是自身的覺悟!

城市裡的垃圾處理還有一定的壓力,如果要求農村的生活來及也能夠及時處理,這個要求有點高,但是不妨礙我們對於生活環境的高要求,每個鄉鎮可以自發的組織起來,維護生活的大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