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名字的由來有哪些?為什麼叫四川?

V觀天下事


近日,四川各地普降大雪,48.6萬平方公里的地域銀裝素裹。所謂瑞雪兆豐年,本就物產豐富、景色優美的“天府之國”,明年將會更加風調雨順。

作為一個四川人,你知道“四川”名字的由來嗎?這片有著貢嘎雪山、稻城亞丁、色達、九寨溝的美麗土地,為什麼不叫五川、六川呢?

四川省地圖

關於“四川”二字的歷史,要追溯到北宋時期。在北宋之前的史冊記載裡,是沒有“四川”一詞的。直到北宋鹹平四年(1001年),第一次出現 “四川路”這個地域名稱,及四川制置使 、四川宣撫使等官職。

下面就來看看,四川這個名字,到底從何而來。

一、民間釋義:四條大河流經之地

在古時,“川”字左右是岸,中間是流,最初的字義為河流,比如“川流不息”,而“四川”的意思指的就是四條河流。

位於四川省境內的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它們是目前四川的四大河流。此四大河流縱深南北,橫貫西東,剛好在四川彙集。

有一種說法便是,“四川”名字的起源是因為地處“四條大河流經之地”,故而叫作四川。

金沙江與雅礱江交匯於攀枝花

二、官方解說:宋代時期的“川峽四路”

第二種說法是當下官方較為靠譜的說法,來源於史冊。

“四川”這個名稱最早起源於宋代,而不是起源於“四條大河”之說。在現代“川”字的釋義裡,一代表河流,二代表平地、平野。因此,四川的釋義亦可延伸到平原,是“一馬平川”的“川”,而不是“川流不息”的“川”。

秦朝時,四川名為巴郡、蜀郡;商周時期,四川地區建立了由古蜀族為中心的蜀國,“蜀”地由此而來。到了漢代,四川又叫益州。

唐代時期,這片地域被改為劍南道,後分為劍南西川道和劍南東川道,分別在成都和三臺設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區劃,只有東、西兩川,所以簡稱“兩川”。

唐玄宗時,對此區劃作了調整,有了劍南西川道、劍南東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設置。這樣,便有了“三川”。

後來直到北宋鹹平四年(1001年),宋真宗在益州(成都)、梓州(三臺)、利州(漢中)這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節),於是,這一區域在宋代便被稱為“川峽四路”,後來就簡稱為“四川"。這就是目前被各界所認可的“四川"的真正來源。

相對而言,“四川”是因為巴蜀盆地四周高山環繞的地形而得名,這種說法較為具有信服力。一般巴蜀盆地可泛稱“四川”,而其東西南北部又可稱西川、東川、北川、南川或者是川西、川東、川北、川南。

四川·金川梨花

在四川的這四大區域中,川西是四川最為美麗的地方,除了九寨溝,大部分知名的四川景點都位於川西,例如蜀山之王、海拔7556米的貢嘎雪山,水藍色星球上的最後一片淨土稻城亞丁,攝影之都新都橋,信仰的天堂色達。

四川甘孜·稻城亞丁景區·珍珠海

不僅如此,川西還是318國道通往西藏拉薩的重要風景線,兩條川藏線(317北線、318南線)沿途自然風光綺麗多姿。

作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318國道川藏線一路高山巍峨,湖泊清幽,薄雲逶迤,大草原連綿起伏,藍天如汪洋一般流淌。如那句“九寨歸來不看水”,用在川西、西藏風景上,便是“川西、西藏歸來再無景。”

四川甘孜·海子山·姊妹湖

更多川西、西藏、川藏線旅遊資訊,有什麼不清楚的,都可以問我,也可以查看以下攻略,祝大家旅途愉快!


走川西吃喝玩樂



 不是這樣理解四川省名的,但你要知道四川有幾個“川”我可以告訴你有:青川縣(隸屬廣元市)、沐川縣(隸屬樂山市)、北川縣(隸屬綿陽市)、汶川縣-金川縣(隸屬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通川區(達州市)…要告訴你的是四川省名由來: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


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注: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



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併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青松5698


有一種說法是這樣。“四川”的“川”字是“大河”的意思,顧名思義是“四條大河流經之地”。這四條大河也就是在四川境內的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嘉陵江。



第二種說法才是靠譜的。“四川”這個名稱最早還是起源於宋代,而不是起源於“四條大河”。雖然“川”字的最早意思是指河流,但“四川”的“川”其實不是指河流,而是指平原,是“平川”的“川”,而不是“川流”的“川”。(下圖金沙江)



上古時我們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創造了四川文化的那個區劃,在秦朝時置為巴郡、蜀郡、漢代叫益州。(下圖為雅礱江)



唐代改為劍南道,後分為劍南西川道和劍南東川道,分別在成都和三臺設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區劃,只有東、西兩川,所以簡稱“兩川”。唐玄宗時,他又對此區劃作了調整,有了劍南西川道、劍南東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設置。這樣,便有了“三川”。(下圖為岷江)



後來由於宋真宗調整,又在益(成都)、梓(三臺)、利(漢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節),於是,這一區域在宋代便被稱為“川峽四路”,後來就簡稱為“四川"。這就是“四川"的真正來源。(下圖為嘉陵江)



綜上所述,“四川”是因為巴蜀盆地四周高山環繞而中部平原或丘陵錦延這種地形而得名,不是因為具體哪條河或哪幾條河而得名。一般巴蜀盆地可泛稱“四川”,而其東西南北部又可稱西川、東川、北川、南川或者是川西、川東、川北、川南。


言勸


目前對於四川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誤讀,其一、認為因為四川境內有四條大河分別是長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故有四川之名。其二是認為四川為“沐川、青川、北川、汶川”四個川而得名。

以上這兩種說法都是因為“川”而望文生義,尤其是第二種,認為四川是上述四個“川”組合而成的解釋。其實,古代四川境內帶“川”並不僅限於上述四個,還有

青川、金川、通川等幾處。

四川名稱真正的出處是從北宋的“川峽四路”而來,但要說清楚“川峽四路”還得從唐朝說起。

唐太宗貞觀元年 (公元627年),李世民廢除了秦漢以降的州、郡制,將兩晉南北朝時代的益州(大致是今天成都平原)改為“劍南道”,而將原來的梁州(大致是今天陝西的漢中盆地)改為“山南道”

唐玄宗開元23年 (公元735年),劍南道又被分為“劍南西川節度”“劍南東川節度”,這是四川地名中“川”字第一次出現,

北宋建國後,為了加強對蜀地的控制,在滅掉後蜀政權(五代時十國之一,都成都)後,將川蜀故唐州縣大加減並,設置了“西川路”

宋太祖開寶6年 (公元973年),又分設“峽西路”,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 (公元981年),又將西川路和峽西路合併為“川峽路”

宋真宗鹹平4年 (公元1001年),將川峽路一分為四,即“益州路” (後改成都府路),“梓州路” (後改潼川路)、“利州路” (州治廣元)、“夔州路” (州治奉節),合稱為“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四川之名由此而得。

等到元朝建都北京,在各地設置行中書省,川峽四路並稱

“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四川省”之名自此問世,是為“四川”建省之始,行省衙門駐成都府路。

1938年(民國27年),國民政府採取了“川康分治”的政策,將現在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雅安市及西藏東部昌都地區、林芝地區合併,成立“西康省”,省會康定

1955年,新中國人民政府撤西康省,以金沙江為界東部康區歸屬四川、西部康區歸屬西藏。

1997年,重慶市與涪陵市、萬縣市、黔江地區從四川省整體劃出組建重慶直轄市。至此川渝分治,最終形成了現在四川省的行政區域。

說完了四川名稱的由來,順便說幾個四川城市名稱的出處。

成都的來歷

四川盆地最早的政權是古蜀國,古蜀國的都城並不在成都,而在郫縣(就是出豆瓣醬的地方)。

公元前4世紀,周代末年時期,古蜀國第九代王決定遷都,並借用“周王遷岐一年而所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典故,取而得名蜀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

因此,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後的都邑”。

廣元自詡為一代女皇武則天的故里,不過如果你有機會去問武后,她一定不會說自己老家是廣元,因為,唐朝時這個地方叫利州

廣元名稱的出現來自於元朝,據說忽必烈時期,取“廣我元路”之意將其命名為廣元

遂寧的名稱據說始於東晉時期,當時遂寧則屬於十六國中的成漢國。各國之間的連年混戰,使得人民痛苦不堪。

公元347年,東晉大將桓溫伐蜀,滅成漢國,結束了四川長達50多年的混戰。凱旋時,為表功績,期望“平息戰亂,達到安寧”的意願,將地名改為“遂寧”。

綿陽名字由來是因為城北二里有一座綿山,古代風水學的理論中,“山南、水北為陽,”當時縣城在綿山之南,故名綿陽。

與此類似,資陽縣因位於資水(沱江)的北面,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135年)將其定名為資陽。

中國古代以山水向背作為地名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說咸陽,就是因為位於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陽,而得名。

甘孜在藏語裡的意思是“潔白美麗”,又因為有甘孜寺的存在而得名。

但古代藏區,以地名命名寺院,和以寺院名、王朝名命名地名的情況都曾多次出現,比如說象雄、吐蕃、古格、拉達克,都既是王朝名也是地域名。所以,很難斷定甘孜是先有地名還是先有寺院名。

阿壩州的名稱目前尚無定論,因為阿壩州的地理位置離四川盆地較近,中原王朝歷史上曾在此設郡。

戰國時,公元前316年秦置湔氐道(今松潘),西漢則設置了汶山郡。據說,唐朝時吐蕃王朝向東擴張,松贊干布曾遷民於松州(今松潘)以南地區,並在此繁衍生息。遷來的藏民自稱為“阿里娃”,在綿長的歷史年代中,逐漸變音為“阿壩”



藏地讀行0白髮布衣


川者,江河也。四川有四條江: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嘉陵江。然而四川其實並非得名於四條江,而是源自歷史。



這一切要從宋太祖滅後蜀說起。

話說乾德二年即元始964年,宋太祖派兵征伐了那個曾寫出中華第一幅對聯,又寫出“爾俸爾祿,民脂民膏”的名言,還擁有國色天香的花蕊夫人卻又愛金夜壺的後蜀國君孟昶。

乾德三年即元始965年,宋太祖於蜀地置西川路。

早在唐肅宗至德二年即元始757年,蜀地就被分為劍南東道(川)、劍南西道(川)。這裡的川應當指的是平原、高原、丘陵。



開寶六年即元始973年,從西川路析出峽路。

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即元始981年,西川路與峽路合併為川峽路。川是平原、峽是山峽。此後四川習慣稱呼為川峽兩路。

宋真宗鹹平四年即元始1001年,川西路分為益州路、利州路。峽路分為夔州路和梓州路。


宋仁宗嘉佑四年即元始1059年,益州路改為成都府路。後統稱此四地為川峽四路,簡稱川四,即為四川也。

東川(川東)夔州(駐奉節縣)路。

西川(川西)益州(駐成都市)路。

南川(川南)梓州(駐三臺縣)路。

北川(川北)利州(駐廣元市)路。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廿三年即元始1286年,設“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即為今日四川省得名之始。



四川省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國色如星,易守難攻,號為“天府之國”,令人心馳神往。


福垊


如果你隨便問一個人關於四川的來歷,一般會告訴你,是因為四川有四條江的緣故,然而這是一個不缺少江的地方,這是一個因汶川、北川、青川的"川"而在2008年5月12日震驚了世界的地方,可是為什麼不叫五川、六川?四川只有四條江嗎?


問題還是出在這個"川"字上,川其實不單指江河,它還是州或平川的意思!如"八百里秦川"。既然為省名,那就得到行政區劃上尋找答案!

 四川,秦代置蜀郡。漢屬益州。漢末三國時為蜀國地。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

北宋滅蜀後,在公元1001年,趙恆一紙詔書,在當時的益(成都)、梓(三臺)、利(漢中)州三州之外,加了一個夔州(奉節),於是,這一區域開始被稱為"川峽四路"。其實就是四個行政區域,但有了這四個"川"之後,一直要到距宋真宗的這一決定大約110年後,那個創造了"瘦金體"、遭受"靖康之恥"的宋徽宗趙佶才在一份詔書裡,把這四州正式簡稱作了"四川"。從此,四川這個稱謂就一直沿用至今。


兩宋時期,地方實行三級行政區劃管理,路是一級行政區,下面還有州、府、軍、監的二級和縣(三級)行政區。川峽四路分設“成都益州、廣元利州(後遷漢中)、三臺梓州(後遷瀘州)、奉節夔州”四路首府。如果路不好理解,你可以把䕫州叫東川、益州叫西川、利州叫北川、梓州叫南川。這不就是四川!


手機用戶4142248477七王


四川,有種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四川本指境內的四條大河~~長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


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元朝在各地設置行中書省,川峽四路合併成四川行中書省,“四川省”名自此問世❕


(元朝的行省制度)

明朝設置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期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4個行政署,後合併恢復四川省,定省會為成都市❕
(建國初期的四川4個行政署)


四都火雞


有一種說法是,北宋真宗鹹平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合稱“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還有一種說法,“川”即“大河”的意思,四川,顧名思義,是“四條大河流經之地”。這個說法,彷彿有幾分道理。因為,現今四川省境內正好有四條自北向南流向的河流: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嘉陵江。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

▎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注: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

▎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併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蜀的國號其實是“漢”,劉備自稱漢家正統,不會別作他號,稱“蜀”是後人為區別“漢”而叫“蜀漢”,後來就簡單地叫“蜀”了。西川是古蜀國所在,現在發掘出來的三星堆文化就是古蜀國的文物。


壯士你褲子掉了


我是四川人,對四川簡單的說 ̄下吧!

四川是雲,貴,川,三省相連,山水一體的血脈相連。

四川是 ̄個盆地,四面高山,中間是個平原(成都平原),形成聚寶盆。

四川主要是由幾個川組成的,分別是汶川,青川,沐川,北川,金川……等,顧名思義稱為四川。

四川青山綠水,礦產資源豐富,長期地質災害(汶川大地震,茂縣山體垮塌事件……等)。

四川人口多(1億左右),民族多,地質寬大,主要以江河為主(長江),農副產品豐富,不擇土壤環境,什麼農作物都可種植(玉米,土豆,高粱,紅署,黃豆,碗豆,麥子,稻穀……等),是國家重視的自然保護區。





董永根


樓上各位,你們的四川地圖錯了。這才是真正的四川地圖



古代四川境內為蜀國(國都今成都附近),苴國(國都今廣元朝天區附近),巴國(國都今重慶渝中區附近)。後秦滅巴蜀,設蜀郡巴郡,唐宋有了川峽四路的概念,後元朝廢除郡縣制開始實行行省制,成立四川省。民國抗戰時,析重慶為陪都,建國後,重慶為直轄市(這個時候全國有十幾個直轄市,和現在的直轄市不可同日而語),1956年除京津滬外,其他所有直轄市全部撤銷,重慶併入四川省,1997年,四川省析重慶副省級市,萬縣地級市,黔江地區,涪陵地區成立新重慶直轄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