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學》:清華70歲老教授,如何通過養生遊一個迷你馬拉松?

1、從病床到演講臺,古稀之年也能逆生長?

讀書的最神奇之處,就是能跨越時空,和一個有趣的人對話。21日,我在杭州圖書館讀了一整天書,累了,就去城市陽臺散步。開闊的江面,本來就容易讓人生髮幻覺,況且眼睛剛離開書頁,走在江岸,彷彿和作者同行散步。

相聚1298公里,一個70多歲的老人,用蓬勃朝氣感染了我。

他叫周士淵,年過七旬,依然活躍在清華大學的講臺上,沒有囉裡囉嗦,沒有說教,他的言行舉止,足以讓臺下這幫大學生憧憬自己50年後的樣子。

66歲時,他跳下水池,腳不沾地,一口氣能遊3960米,接近一場迷你馬拉松。這只是常規操作,關於游泳,他還有一手絕活—“冰火浴”,先進桑拿屋,蒸一身大汗,然後扎進冷水池,遊兩個來回,然後再回桑拿屋蒸汗,反覆操作,像極了打鐵中的“淬火”。

六七十歲,多少人已經言語混沌了,周老師卻顯然有點“逆生長”,年少學理工科有點木訥的他,如今成了名大眾演說家,從清華的三尺講臺踏進大眾視野,08年時,還被北京奧組委請去提振士氣。

這麼一位有趣的老人,是年輕人最理想的忘年交,翻開這本《習慣學》,就像和老教授並排走在清華園裡,談笑風生。他會自豪地告訴你,他是如何憑著168個好習慣,抵抗老年斑和疾病的,也會突然哽咽,向你訴說不堪回首的過往……

1970年,25歲的周老師在畢業後留任清華,在那個年代,大學生是天之驕子,而他,又有幸成為最高學府的老師,沒有理由對生活不心滿意足。令人難以預料的是,僅僅一年後,他嘗試自殺,上吊,往嘴裡塞沙子,把98%的濃硫酸灌進年輕的身體。

接下來,就是長達多年的病床生活,自序裡,他說自己是清華園敗得最慘的人。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如此絕望,又是什麼原因,讓他從病床走向演講臺,在古稀之年“逆生長”呢?

《習慣學》:清華70歲老教授,如何通過養生遊一個迷你馬拉松?

2、養成生活好習慣,是對40歲容貌最大的責任

年少有成,在清華教書,捨棄大好的前途,一心想和生命做個了結,周老師的痛,大多來自那個荒唐的年代—幾千名清華教師被趕到江西勞改,那裡沒有太多廣闊天地,卻是血吸蟲的重災區。

出於看不到未來,他決定做個了結,多虧親人朋友的照顧,把他從死神的手裡硬拽了回來。常年的病床生活,讓他的內心變得柔軟,不再想著用極端的手段迅速改變現狀,或逃避現實,他發現了一個改變人生更有效的力量—習慣。

習慣比所有最激烈的革命,都更能革了歲月的命,這一點,周老師就是最好的印證。在25歲自殺未遂後十年間,他是清華園有名的重病號,先後病休四五年、住院二三年、身上開了三刀,幾乎九死一生。

轉變來自於智慧判斷,在《聖經》中,他發現了轉機:要有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有智慧判斷兩者的不同。

通過良好的生活習慣,冰火浴、學英語、公眾演講,在40歲之後,他變得從容自信,六七十歲,開始逆生長。打開喜馬拉雅APP,能找到一個《周老師話人生》的專輯,這是周老師的自媒體平臺,在裡邊,你會聽到他的聲音清亮有神采,以一種獨特的生氣打動你。

林肯說過:對於一個男人而言,四十歲前的長相,取決於父母,而四十歲之後,人應該為自己的相貌負責。在書中,周老師引用了拿破崙-希爾的一段話,表達了好習慣對於氣質的意義:

當你看到一個風度優雅、氣質高貴的風雲人物時,就應立即想到,她那優雅的風度和高貴的氣質絕不是天生的,而是由許許多多嚴格的自我控制所造成的。而培養良好的習慣,剔除不良的習慣,正是這種人的修煉過程。

在錢塘江邊散步的時候,我想到這句話,感覺更像是周老師的自白。

《習慣學》:清華70歲老教授,如何通過養生遊一個迷你馬拉松?

3、四步魔法,助你培養好習慣

通過多年的研究和練習,周老師總結出了習慣培養的4步魔法,通過這些方法,周老師征服了嗓子一講就啞的短板,成為“十大金口才”演講家,擺脫啞巴英語,和外賓談笑風生……

接下來,介紹一下這習慣培養的4步魔法:

第一步:必要性:明白這個習慣有多重要

周老師認為,好習慣的培養要和自己的人生難題掛鉤,補足發展的短板。雖然出身清華,但周老師在年輕的時候學的是俄語,畢業後又疾病纏身,外語清零。啞巴英語,成了他走向世界的最大阻礙,也成了一塊心病,這就是好習慣培養的必要性。

第二步:可行性:這個習慣是否能實施下去?

習慣雖好,但是很容易三分熱度,定下宏偉目標,然後逐漸撂挑子不幹了。好習慣的培養,必須具有可行性。從2000年開始,周老師就養成了每天清晨四點寫作的習慣,這對一個老人殊為不易,畢竟年老體弱,需要更多的休息,要想養成這一習慣,首先要解決睡眠不足的問題。於是,他決定每天九點睡,再加上中午一個小時的午休和半個小時的打坐,這樣,就有了充裕的休息時間,早起寫作,成為了一件可行的方案。

第三步:策略性: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老子說,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好習慣的養成,必然會和原有的壞習慣相沖突,所以困難時不可避免的,遇到困難,正面剛上,很容易堅持不住,不如先從這三個方面入手:

(1)從培養好習慣入手,明白克服困難是個長期的過程。

(2)從變化明顯處入手,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3)從改變自己入手,拿自己開刀,直接解決問題。

第四步:操作性:習慣鬧鐘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明確了方法和策略之後,關鍵是去做。在這裡,周老師介紹了一個習慣培養小妙招:習慣鬧鐘。具體方法就是從你的手機鬧鐘上找到“標籤”,然後輸入自己要養成的好習慣,比如“飯後散步半小時”,然後把時間設置在最需要提醒的時候,重複,用自己最喜歡的鬧鈴每天提醒。

PS:做讀書自媒體的一大幸福,就是能收到很多出版社寄來的書,總有驚喜。

這本書寄件地址是清華園,作者周士淵教授70多歲,依然在清華教書,和90後們聊生活之美。由於年代的緣故,文字中有種濃濃的時代感,初讀時稍微有點隔閡,讀到最後,不覺熱淚盈眶。

老先生與習慣結緣,研究大半輩子,寫出的這本新書。如果你想和這位爺爺輩的清華教授聊聊天,不妨讀讀這本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