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前11個月7家壽險公司原保費破千億元

元旦前的最後一個工作日,銀保監會公佈了2018年行業保費數據,去年全年的各險企保費收入及市場份額情況也因此愈發清晰。從《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的情況來看,2018年1月份-11月份,有7家壽險公司原保費突破千億元。

從增速來看,可對比的81家壽險公司中,有25家負增長,有56家正增長。值得關注的,有8家壽險公司原保費同比大幅下滑超過50%,包括和諧健康、華匯人壽、安邦人壽等險企。

7家險企保費破千億元

18家險企市場份額超1%

從去年前11月份的保費數據已可窺見2018年競爭態勢。

銀保監會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1月份-11月份,人身險公司原保費收入24790.70億元,同比下降0.50%。

總體而言,去年前11個月原保費排名前10位的公司分別為國壽股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華夏人壽、太平人壽、新華保險(01336)、泰康、人保壽險、富德生命人壽、中郵人壽,原保費分別為5123億元、4145億元、1957億元、1471億元、1169億元、1161億元、1138億元、905億元、672億元、567億元。不難看出,上述保費排名前10位的險企中,前7家原保費超過千億元。

從市場份額來看,去年前11個月,國壽股份市場份額為20.7%,仍為壽險市場“老大”;平安人壽次之,市場份額為16.7%;太保壽險位列第三,市場份額為7.9%;華夏人壽位列第四,市場份額為5.9%;太平人壽位列第五,市場份額為4.7%。

若壽險公司以1%的市場份額為分界線,則在目前的91家壽險公司中,有18家險企市場份額高於1%,有73家壽險公司市場份額不足1%。

2018年壽險公司的馬太效應同樣明顯:保費排名前十的險企合計市場份額達到73.8%,其他81家險企合計市場份額不足三成。其中,國壽股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四大上市險企合計市場份額為50%,仍佔據了壽險公司原保費的半壁江山。

實際上,大型險企不僅在市場份額方面佔據優勢,在今年整體保費增速不及往年的情況下,大型險企依然保持快速穩定增長。對比來看,1月份-11月份,國壽股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這四家險企共實現保費收入1.26萬億元,同比增長12.1%,遠好於行業-0.5%的增速。

三成壽險公司負增長

5家險企同比下滑超50%

儘管上市險企增速遠好於行業均值,但2018年壽險行業原保費增速依然不及往年。2017年前11個月壽險公司原保費收入24914.21億元,同比增長高達21.11%,而2018年前11個月同比負增長。

對此,長城證券分析師劉文強認為,去年年初受到134號文件和經濟下行的影響,年金險受到極大的衝擊,保險公司銷售策略紛紛轉型和主動被動調整,保費增速放緩。去年年末,銀保監會公佈《關於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設立專項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和《保險資金投資股權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加大對外開放力度,險資入市,加強市場流動性,促進保險行業穩定健康發展。

此外,壽險公司此前幾年原保費的快速增長,往往依賴營銷員的快速增長,而2018年保險營銷員增速的放緩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壽險行業整體保費增速。

東北證券分析師戴紹文認為,相對於代理人留存難這個始終存在的問題,新增人力減緩則是壽險行業目前面臨的新難題。“根據我們前期草根調研的結果,多數保險分支機構均表示2018年新代理人擴充難於往年,我們對此的理解主要是前期高速的代理人擴張佔用了以後年份的人力資源,現在已經開始體現。市場上有一種觀點是在經濟下行階段,就業緊張將使得保險代理人崗位吸引力提升,助於代理人的新增;但是經濟下行同樣會制約保險的購買需求,從而加速存量人員的流失,增減對沖後綜合的結果是偏中性。就短期來看,我們認為行業整體代理人規模將維持現有水平。”

從不同的壽險公司來看,2018年前11個月可對比的81家壽險公司中,有25家負增長,約佔三成,有8家壽險公司同比大幅下滑超過50%,包括和諧健康、華匯人壽、安邦人壽、安邦養老等險企。

伴隨著保費下滑,部分險企償付能力也“亮起紅燈”。例如,吉祥人壽去年前11個月,原保費收入27.4億元,原保費同比下滑48.3%。其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根據償二代監管信息系統的結果通報,公司2018年第二季度風險綜合評級結果為C。三季度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85.43%,處於不達標狀態。

本文源自證券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