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73位帝王葬於此,堪稱“東方帝王谷”,這是怎樣一塊寶地?


有一句民間俗語,叫“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這個東方帝王谷,指的就是陝西關中地區沿著渭河一線的黃土原,這裡埋葬有中國古代從西周到唐代的諸多帝王,根據統計有73位之多,因此被類比成埃及尼羅河西岸的帝王谷,號稱“東方帝王谷”。

東方帝王谷之所以會在這裡形成,跟自然地理以及人文歷史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歷代帝王圖》(局部)


地形地貌

關中既是一個文化地理的概念,也是一個自然地理概念。我們先從地形地貌的角度來看看。

在地形上,關中既可以看作平原,同時也屬於更大範圍內的盆地,它北邊是黃土高原,南邊是秦嶺山脈,東界黃河,西鄰隴山,是一個相對獨立封閉的地理單元。

△關中地形圖

關中號稱八百里秦川,東西長,南北窄,中間貫穿渭河,渭河兩岸是面積廣闊的黃土臺塬地帶,當地直接稱為“原”,大家一定都聽過白鹿原,類似地,在關中地區還有咸陽原、銅人原、少陵原等多個原。原的特點就是水深土厚,黃土節理髮達。


人文歷史

歷史上,建都於關中的王朝是非常多的,假如不考慮短命的秦、隋以及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地方政權,則以周、秦(東周)、漢、唐為主。而這些都城,大多位於今天的西安和咸陽境內。

之所以選擇關中建都,其實跟關中的自然地理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一方面,關中還是有著不少的可耕地,在春秋戰國乃至漢初時,通過勤修水利工程,尚可提供充足的糧食;另一方面,關中地形封閉,安全係數比較高,在古代東西對峙時比較有優勢。


古代帝王修建陵墓,也不會距離都城太遠。自然而然,眾多的帝王們會選擇在關中為自己修建陵墓。古人修墓是有講究的,喜歡選擇“高敞”之地,也就是地勢高、周圍寬闊的地方。為何要地勢高呢?這樣做一則比較醒目,易於尋找、紀念,二則可以避免地下水的浸泡以及地面積水的滲透。

《史記》記載,韓信未顯達之時,“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顏師古為《漢書》做的注中也說,“諸陵皆據高敞地為之”。這說明當時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實際需求。

出於這個考慮,渭河岸的這些“原”,自然成了首選。

以西漢帝陵為例,西漢十一座帝陵,除了漢文帝霸陵位於白鹿原、漢宣帝杜陵位於杜陵塬外,其他均位於渭河北岸的咸陽原上,最東頭是漢景帝陽陵,最西邊是漢武帝茂陵,一線排開,非常整齊。

由於西漢帝陵把緊挨著渭河的位置都佔據了,所以到了唐代,皇帝們只能再往北挪一挪。除了唐昭宗李曄與唐哀帝李柷分別埋葬在河南偃師和山東菏澤外,其餘十八座關中唐陵,均位於渭河以北。

當然,除了帝王陵墓,很多勳貴大臣也埋在關中,這裡的“名人墓”可以說是非常多的,比如漢代的霍光、霍去病、衛青,以及唐代的程咬金、尉遲恭、徐茂公等等。根據一些老的飛機航片,關中黃土塬上的墳丘可以說是星羅棋佈,後來隨著大規模的平整土地以及今天的蓋樓,很多都徹底消失了,實在是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