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年:年輕就是,我偏要勉強

-01-

年輕就是,我偏要勉強!

一段哈佛耶魯聯隊vs人大,決戰水立方的辯論賽視頻流傳於網上,哈佛博士詹青雲的演講引起全場轟動,這場辯題為“年輕人該怎麼面對這個時代呢?”辯論值得我們每個人去觀看。

當天的比賽辯題出自米蘭·昆德拉在小說《不朽》對人類靈魂的分類:一種是做加法的靈魂,一種是做減法的靈魂。

參賽雙方就“21世紀青年人,做加法/做減法更幸福?”這一極具社會價值的嚴肅話題,激辯浮躁紛亂時代下,當代青年的人生道路與方式如何抉擇。

哈佛博士詹青雲以一句“年輕就是,我偏要勉強!”擲地有詞的表達了年輕人就是要去拼,就是要去試的觀點。

商品、營銷、成功學,房子,車子,還有二胎,壓在這屆年輕人肩上的是一拖四的養老局面,頂在他們頭上的是階級固化的不公和心酸。

喪情緒成為一種會感染的疾病,佛系成為不少人的選擇,一眼就能看到老的工作,一眼就能看到盡頭的生活,努力的跟狗一樣買不起房,找不到對象,不努力的有錢人什麼都有。得過且過,歲月靜好也不失為一種幸福的選擇。

-02-

我不是最差的,為什麼要回去

老鄉的第二個孩子即將學會打醬油,家裡的同學終於考上了的編制;

28歲的碩士女生面對父母的催婚只能妥協著接受,在外打拼的女孩生怕自己成為下一個大齡單身女。

住在城中昂貴的小區,加班加到惶恐的等待最後一班公交,坐在公交站等車的時候,也會羨慕朋友圈裡秀恩愛曬娃的同學。

再過幾年,是否只能回家將就,還是在外面的世界早早做好孤獨終老的準備,任何的選擇都有不甘。我們這群女人虛榮,有慾望,有野心,想要看看更好的生活,想要看看自己到底能拼搏成什麼模樣。

“我不是最差的,為什麼要回去?”

致青年:年輕就是,我偏要勉強

畢竟我們都不甘心“找個差不多的人,辦個差不多的婚禮,過和父母一樣差不多的日子”。

確認過眼神,都是不甘心的人。

-03-

確認過眼神,都是不甘心的人

同事小水也是一個不甘心的人,本科不強,畢業好幾個月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工作,生活費不夠了,家裡人開始催了。

父親低下姿態一杯酒一杯酒換來的工廠裡的職位,母親心疼父親的付出也站在了父親的戰線,小水回家了,畢業近半年還沒找工作的她被家裡人拉了回去。

但是她真的不甘心,從來不會失眠的她,回家的那幾天夜不能眠,她不甘心跟父母一樣在工廠上著沒有雙休的工作,她不甘心在見到繁華之後還是隻能找個差不多的工作。

小水最後投了一份簡歷,自己喜歡的工作方向,她跟父親打賭如果這個面試再過不了,自己就安心去工廠工作。

結果還是好的,面試過了,她進了那家她喜歡的工作,到現在快一年了,職位升了工資漲了,搬了房子之後有了自己的空間。

她可以週末逛街看電影,可以休息時曬太陽看書,最可貴的是,在外面的世界,她可以遇見很多優秀的人,看見自己更多的可能。

其實我們早就確認過眼神,都是不甘心的人,確認過代價,卻還是要留在外面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