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房、養雞、種茶、入股……河源紫金縣這樣脫貧

“活了這麼大歲數,沒有想到我們村會變得越來越靚。”在河源市紫金縣水墩鎮黎坑村,一名古稀之年的阿婆感慨道。煥然一新的村居環境、便民利民的民生設施、淳樸鄉村的文化味道……一幅融合嶺南文化的新農村圖景展現在大家面前。

黎坑村的變化只是廣東精準扶貧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紫金縣實施產業幫扶、勞動力就業、社會保障等八大扶貧工程,加大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三保障”力度,為實現貧困戶穩定脫貧打下了堅實基礎。2017年,紫金縣共有8090名貧困人口達到當年脫貧標準。

引進雲南高腳雞建起養殖場

貧困戶楊百雄正在家門口拾掇蘭花、發財樹、金銀花等。他說,這其中一部分是從妻子孃家雲南移栽過來的。他家除了這些花草,致富的“敲門磚”高腳雞也是從雲南引過來的。

45歲的楊百雄早年外出務工時被鐵架砸傷手臂致殘,返村後靠打零工為生,連住的地方都沒有。

轉機出現在2016年。“我們對全村貧困人口情況摸底,瞭解到了楊百雄家裡的情況。”黎坑村駐村工作隊隊員黃錦文說道,在宣傳了危房改造政策後,楊百雄表示願意建新房,“考慮到他家裡的經濟情況,我們資助了他3萬元建房資金。”

房子有了,可生活來源怎麼解決呢?2016年底,在幫扶單位每年給予人均2000元發展資金和扶貧小額貸款的支持下,楊百雄決定引進養殖妻子老家雲南的高腳雞。河源市財政局、環保局等幫扶單位投入4萬元左右幫楊百雄建起了養雞場,並從雲南引進200只雞苗,目前楊百雄的雞場規模已超過千隻。

荒廢茶園重現種茶熱潮

在黎坑村,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還有後山廢棄的茶場。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水墩鎮選擇在此試點辦茶場,1989年因經營不善而關閉,這些山頭就此荒廢了。在幫扶單位的資助下,如今的山頭又重現昔日的茶場盛況,全村藉此掀起了新一輪種茶熱潮。

當地扶貧幹部解釋,這水墩鎮算不上紫金的茶葉大鎮,然採茶、種茶對黎坑村來說,卻是傳統產業。田崗仔海拔將近400 米,群山蒼茫,森林蔥鬱,種茶得天獨厚。

自去年3 月份至今,茶場已種下200多畝茶苗。除興建茶園外,幫扶單位還投資20 萬元入股當地三紅蜜柚產業基地,2017年開始以固定分紅返利貧困戶,每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可享受2000元的資產性收入。

3年後茶葉便可產生經濟收益

談及現在的收入情況,楊百雄介紹,首先是幫扶單位統籌資金幫其入股了村裡的三紅蜜柚種植基地,每季度分紅500元,年終還有6000元分紅,加起來有8000元。

此外,通過同樣的幫扶方式,楊百雄還入股了茶葉種植基地,按1人1.5畝的標準分配給貧困戶。楊百雄一家三口分得4.5畝,3年後茶葉便可產生經濟收益。

截至目前,紫金縣已投入產業幫扶資金1.789億元,發展培育中長期扶貧產業項目200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