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ofo的一票否決權,掌握公司控制權的9大騙局

上週ofo的消息滿天飛,竹子花4天收集資料寫這文章,不是為了八卦或雞湯,只希望分析他人的經歷提升自己的水平,不犯他人犯過的錯,將他人的失敗變成自己成功之母。

注:本文資料來源於各媒體報道,不一定準確。我們無法核實,只希望從中學習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就好。

由於媒體報道有些相互矛盾,我們取捨的原則:採訪戴威或其他人實名所說的優先相信;因經緯從B輪開始投資ofo,所以經緯創投微信公眾號文章的內容我們也會相信;其他內容則結合邏輯分析有選擇性的採信。

由於ofo可能已在2016年10月塔建VIE架構,而且採用的是非典型VIE架構,國內查到的資料不一定能準確體現ofo的股權結構。

關於VIE架構,可看竹子之前寫過的文章。

最近的報道說,ofo排隊退押金的人超過1200萬人,欠押金在10-20億元間。

而早在2018年4月就有文章說,ofo的負債接近65億元,已有多家公司起訴ofo。

由於近期的押金擠兌風波,媒體上的文章不再是ofo還能撐多久、ofo會走向何方等等,而是誰殺死了ofo等話題。

一、ofo被否決權殺死?

否決權的意義是:不管持股比例多少,只要有否決權的股東不同意,事情就無法通過。

1.1 否決權殺死ofo?

2018年12月20日 ,馬化騰在朋友圈留言指出,ofo潰敗的原因在於否決權。

殺死ofo的一票否決權,掌握公司控制權的9大騙局

而歡聚時代董事長兼CEO李學凌轉的觀點說:

Ofo的真正死因在於“一票否決權”,目前,戴威、阿里、滴滴、經緯都擁有一票否決權。5個一票否決權,啥事都不通過。很多創業公司不太注意法律的設定,留下很多的法律漏洞,這樣的情況下對公司來講可能造成致命的威脅。國內的律師事務所一般都不太專業,所以也是一個非常頭疼的原因。

殺死ofo的一票否決權,掌握公司控制權的9大騙局

曾經的Uber中國高級副總裁、現今日頭條企業發展高級副總裁柳甄說:錯不在於一票否決權,而在於誰有否決權?

1.2 掌握ofo否決權的人

有媒體說,在ofo董事會中,最初有一票否決權的是四家:戴威、滴滴、經緯、朱嘯虎。

朱嘯虎退出後,在ofo董事會中,管理團隊有五個席位(戴威行使全部投票權),滴滴兩席,阿里一席,經緯一席。戴威、滴滴、經緯擁有一票否決權,阿里是否擁有一票否決權無法確定。

有媒體說,朱嘯虎退出時否決權轉給了滴滴,也有媒體說轉給了阿里,而阿里曾否認有否決權。

1.3 被否決權左右的ofo

戴威的創始人團隊擁有多數董事席位,如果董事會的決策是按一般的人數過半規則,理論上戴威方可以控制董事會。

比如趕走滴滴派駐的三名高管,戴威決定後並沒其他方股東出來否決。

但是,投資人的否決權可能是在融資方面,融資如果不經有否決權的股東同意,就算獲得超過2/3投票權的股東同意也無法進行。

具體還要看他們的公司章程或協議如何,否決權不一定是什麼事都可以否決,也可以規定否決權的具體內容。

下面是傳言影響ofo命運的幾次關鍵否決,但我們無法核實真假:

(1)戴威否決ofo與摩拜合併

隨著共享單車燒錢不斷,投資人越來越不滿,2017年9月朱嘯虎喊出“ofo與摩拜只有合併才有出路”的話。

ofo第一大股東是滴滴,摩拜的第一大股東是騰訊,而騰訊又是滴滴的股東,在朱嘯虎的撮合下,2017年10月摩拜與ofo坐到了談判桌前。

合併方案是:合併後由滴滴任命董事長,公司設立聯席CEO制度,由摩拜CEO王曉峰和ofo創始人戴威分別擔任。

也有傳言說:合併後由滴滴任命董事長,摩拜王曉峰任CEO。

不管是聯席CEO還是王曉峰任CEO,ofo和戴威的命運都不難預料。

戴威將喪失控制權,可能被出局,阿里也將徹底與單車賽道第一梯隊無緣。

戴威多次強調方案對ofo不公平,戴威在內部講話中表示:就算合併也是我們合併摩拜。

報道說,ofo的大部分股東支持合併,但戴威激烈反對,最終否決了合併。

傳聞說:戴威否決與摩拜合是得到阿里了支持,阿里不希望重蹈滴滴與快合併的覆轍,更不希望共享轉投入騰訊陣營。

合併不成後戴威說:非常感謝資本,因為資本助力了企業的快速發展,但是資本也要理解創業者的理想和決心。

在2018年3月張穎和戴威的對話中,戴威仍回答:合併概率小。

(2)滴滴否決阿里的投資

阿里與滴滴的糾葛,也許在滴滴與快合併時就埋下了吧?

2017年7月,阿里領投ofo的7億美元融資,據說這筆融資曾短陣受阻,最後放行,不知道是否與滴滴有關?

2017年9月,朱嘯虎開始放風:ofo與摩拜只有合併才有出路。

而此時ofo聯合創始人楊品傑表示,ofo擬進行新一輪融資,金額將超10億美元。

據說此次融資是阿里領投,融資的錢可用於回購主張合併的老股東股份(有人說是指滴滴)。

報道說,阿里不希望“滴滴快的合併”的案例再上演,希望拿到OFO的絕對控制權,希望藉此機會稀釋滴滴的股權,並拿掉戴威的一票否決權。

為此,阿里曾拿出方案希望對滴滴的股份進行回購,同時變更董事會關於融資的規定,砍掉 “一票否決權”。

傳言說:此次融資被滴滴否決,這筆由阿里領投的10億美元融資最終流產。

滴滴方表示,滴滴從未在ofo融資方面行使過一票否決權。

有人說:滴滴不會直接否決或不簽字,就是說我們再評估一下,打電話不回或者稱在忙其他事情…

而在阿里領投的7億美元之後,同在2017年7月傳出滴滴幫ofo引入軟銀18億美元融資。

同時滴滴派三名高管入駐ofo,4個月後的2018年11月,戴威發怒將滴滴系高管趕走。

2017年12月,傳出軟銀放棄投資,傳聞說與滴滴的阻撓有關。

阿里領投的10億美元融資流產、ofo與摩拜的合併被否、軟銀的18億美元融資也流產,戴威趕走滴滴派駐的三位高管,ofo與滴滴的矛盾公開化,差不多都發生在這段時間。

但這段時間ofo卻在瘋狂燒錢擴張,比如花2000萬元給衛星冠名,花1000萬元請鹿晗做代言人,開展免費騎、一元月卡等活動。

瘋狂燒錢卻融不到資,也許是實在撐不下去了,就有了2018年2月ofo繞開滴滴、抵押共享單車向阿里借款17.7億的事。

關於此事件的分析,可看竹子之前寫過的文章。

(3)阿里否決滴滴收購?

2018年4月,滴滴高層推進收購ofo的談判,據說最快可於6月官宣。

《每日經濟新聞》報道:8月時滴滴與ofo一度已經談攏,只差最後簽字,最終是阿里系與滴滴未能達成一致。

還有傳言說:之前戴威能這麼硬氣地趕走滴滴派駐的三個高管,很可能是得到了阿里的某些承諾。

但阿里方說,他們沒有否決權。

傳言說:當時阿里購買朱嘯虎的股份,滴滴利用了一票否決權否決了阿里獲得一票否決權。

阿里有沒否決權?是否用過?我們無法知道。

但到2018年4月ofo願意與滴滴談收購後,形勢已非常不樂觀,ofo已沒有了談判籌碼。

二、ofo由盛轉衰

ofo曾成為發展最快的公司,2017年10月,ofo的日訂單突破3200萬,突破3000萬訂單ofo僅用了兩年。

而淘寶從成立到2011年日訂單量突破千萬,用了八年;滴滴從成立到2016年3月19日快專車訂單量達千萬級用了三年半;美團用了三年。

2017年胡潤百富榜顯示,戴威以35億身家成為首位上榜的90後。

戴威創辦的ofo獲得了互聯網史上最快最炫目的“融資加速度”,共享單車席捲全球,成為“新四大發明”之一。

戴威曾說:終有一天, ofo會和Google一樣,影響世界。

2018年3月,ofo以估值30億美元(近200億人民幣)融資。

而早在2016年4月時,ofo的估值僅為1億人民幣,在一年多的時間裡ofo的估值翻了近200倍。

但次融資估值與2017年7月的融資估值相同, ofo的頂峰已停留在2017年?

殺死ofo的一票否決權,掌握公司控制權的9大騙局

2.1 創業初遇天使

在2015年4月之前,戴威他們還沒做現在的ofo,還在做其他項目。

當時資本市場很火,戴威用三個月聊了幾十家投資機構,沒有一家肯投錢,當時只剩下400元。

2015年5月,決定轉型做共享單車,但大部分人都不認可,找了之前項目的天使投資人,他二話沒說借給100萬,當時非常感動,所以戴威後來說很感謝天使投資人。

2.2 早期不受資本待見

2015年9月ofo正式上線,上線第一天就湧進200多個訂單,上線10天后,單量達到1000多,當時戴威的第一反應是:“這事靠譜了”。

但購車、開發、技術、運營等高額成本隨之而來,100萬天使融資很快就用光了。

四處碰壁也沒融到錢,最後是東方弘道投了300萬的pre-A輪才挺過來。

戴威說:整個2015年幾乎都是在借錢中度過的,直到金沙江創投的A輪融資進來。

2.3 ofo被朱嘯虎看上後轉運

2016年1月29日,ofo日峰值訂單接近兩萬單,一個自稱是“投資人”的人打電話到ofo客服,後來才知道那個人是金沙江創投的副總裁羅斌。

當時戴威已對融資喪失信心了,打算春節後再啟動融資,以為羅先生是騙子,抱著懷疑的態度回了信息,“感謝關注,有機會上門拜訪”。

意外的是,對方秒回:明天早上10點,國貿三期56層。

去金沙江創投面談之前,戴威並不知道會見到朱嘯虎。

見面介紹時說對方是Allen,談完出來查資料才確定剛才見面的人是朱嘯虎,是投了滴滴的著名投資人。

回到公司,戴威又諮詢了當時在機構實習的大學同學,得到的回覆都是:金沙江是你們這個階段能找到最好的投資人。

第二次見面後,雙方簽訂了融資意向,朱嘯虎投了1000萬元。

戴威說,金沙江創投最初給的估值並不高,當時預期是1億估值,最後打了六七折的樣子。

2.4 滴滴猶豫後入局

在ofo擴張的同時,2016年4月摩拜單車正式在上海試運營,8月開始在北京投放,掃碼、無樁、電子鎖等設計引爆媒體,共享單車的概念在街頭巷尾被熱議。

摩拜的高調亮相,讓ofo走出校園的腳步瞬間提速。

一位投資人說:當時滴滴猶豫要不要自己做,資本市場的觀望情緒比較大,投資人分別見了ofo和摩拜,但都不敢出手,投ofo的最大風險是滴滴投資摩拜或者滴滴自己做共享單車。

作為程維和戴威“紅娘”的朱嘯虎說:當初投ofo時跟滴滴說好,因共享單車和滴滴的業務有相關性,先做早期佈局,等時機成熟了滴滴再進入。

終於在2016年9月,滴滴和戴威在金沙江創投辦公室敲定了融資意向,戰略投資數千萬美元。

在接下來的幾輪融資滴滴繼續跟投,2017年上半年滴滴已躋身ofo第一大機構股東,擁有近30%股份、兩個董事會席位、一票否決權。

2.5 滴滴投資後ofo受追捧

在滴滴投資ofo敲定後,其他投資人迅速跟進,ofo的估值一下子從此前的1.5億美元上漲到3億美元。

半個月後的10月份,ofo又進行了新一輪融資,投資人陣容豪華,包括: 美國對沖基金Coatue、小米、中信產業基金領投,經緯中國、元璟資本、滴滴、金沙江等跟投。

據說機構的體量都很大,意猶未盡,幾家機構的高層打電話來問:能不能再多投一點?

有投資人說:如果你人不北京,基本上就投不進去了。

到2016年底,ofo完成了五輪融資,背後站滿了重量級的投資人。

2.6 阿里進場

2017年3月,ofo與芝麻信用合作,開始在上海地區試行免押金騎行服務。

2017年4月,ofo獲得螞蟻金服數千萬的戰略投資,雙方將在支付、信用、國際化等領域開展戰略合作。

但由於燒錢太快,到2017年6月ofo已出現資金緊張的情況,當時的ofo應付賬款是22個億,賬上卻只有5個億,供應商說:今天不付款,明天就要上新聞。

本來已談好阿里領投的7億美金融資,但在董事會層面上被卡住,無法進入。

到2017年7月終於通過這筆7億美元的融資,由阿里、中信產業基金、弘毅投資聯合領投,這輪融資後ofo的估值為30億美元。

戴威說,拿了這筆錢,到2017年底ofo計劃服務全球200個城市,進入20個國家和地區。

這筆7億美元的融資曾受阻,也許是ofo發生紛爭的前兆吧。

可在中國基礎還不牢的情況下,ofo要大規模向全球擴張?戴威是不是也太樂觀了?

2.7 軟銀變卦、與滴滴反目

在滴滴與ofo的蜜月階段,滴滴承諾幫ofo拉來軟銀的投資。

2017年7月,就在阿里領投的7億美元融資後,就傳出銀軟要投資ofo的消息了。

2017年8 月,ofo宣佈將與軟銀旗下公司合作進軍日本市場。

軟銀18億美元投資意向

在程維的撮合下,軟銀孫正義和戴威曾在美國、日本三次面談,最終敲定18億美元的投資意向,但前提條件是ofo在11月之前達成3000萬日單量的成績。

據說,當時關於軟銀投資ofo的新聞稿已經寫好,通稿上寫的融資額為18億美元。

為了達成目標,ofo開始瘋狂燒錢擴張,比如花2000萬元給衛星冠名,花1000萬元請鹿晗做代言人,小黃車的廣告幾乎席捲了北上廣的地鐵站和公交站牌,並開展免費騎、一元月卡等活動。

到2017年10月,ofo宣佈日訂單突破3200萬,同比增長超過31倍,並進入了全球16個國家,超過180座城市。

滴滴系高管進駐ofo後反目

滴滴答應拉來軟銀投資的條件是:接受滴滴高管進入ofo。

剛傳出軟銀投資的消息,滴滴系高管就進來了。

ofo的內部人員說:戴威年輕,不知道為什麼讓他們提前進來了。

滴滴系三名高管2017年7月進駐ofo,最高職位是ofo執行總裁,由滴滴品質出行事業群總經理付強出任,另外兩名分別是滴滴開放平臺負責人南山和滴滴財務總監Leslie Liu,分管ofo市場和財務部門。至此,ofo的執行總裁、首席運營官、財務部、市場部四大關鍵要位都已被滴滴系人員佔領。

滴滴說:作為堅定的戰略投資者,滴滴非常願意為戴威和ofo這樣的優秀創業者提供助力。付強和柳森森都是滴滴發展過程中快速成長起來的優秀管理者,相信他們豐富的管理經驗能為ofo的後續發展添磚加瓦。

戴威說:歡迎能力強的人來到公司,大家一起來產生化學反應,帶動整個公司進步。

但滴滴高管來到ofo後,迅速把持國內業務、市場運營、財務等核心部門,毫不客氣地在高管會上直接否定戴威的提議,包括不同意他收購小藍單車,ofo創始團隊被滴滴架空的傳聞也不脛而走。

滴滴系反客為主的舉措讓創始團隊大為光火,最終在2017年11月,戴威衝著電話那頭的付強發怒:滴滴的人都給我離開ofo!

至此,付強團隊離開,從滴滴成為第一大股東到決裂,ofo僅用了4個月時間。

有傳言說,戴威之所以敢將滴滴高管趕走,是得到了阿里的承諾。

Ofo的員工承認:滴滴強勢的同時,在產品、技術和管理上都比ofo團隊專業得多。但他們要得太多了,我們肯定不能答應啊。

軟銀的融資泡湯

另一方面,據說軟銀在2017年9月已完成盡職調查,但到2017年12月傳出軟銀已放棄投資的消息。

傳言說,因為戴威趕走滴滴系高管,惹怒了滴滴,直接拒絕在軟銀的投資文件上簽字。

也有傳言說:滴滴團隊到來ofo後,很快就把ofo的底牌摸得清清楚楚,以ofo管理混亂、內部貪腐嚴重為由阻撓軟銀的投資。滴滴對此進行了否認。

也有人說:ofo不斷被曝出內部管理混亂、貪腐嚴重、制度缺陷、戴威被架空等負面消息,讓軟銀最終放棄投資。

2.8 與摩拜的合併被否

由於共享單車燒錢太快,現金流幾乎只出不進,財務前景堪憂,還曝出挪用押金的消息。

到了2017年下半年,共享單車各家賬上都是鉅額的虧損,摩拜和ofo的投資人力推合併。

2017年10月開始實質性接觸,但合併談判只進行了一個多月,11月中旬合併之說終結,據說是不願意放棄公司控制權的戴威行使了一票否決權。

2.9 阿里繼續加持ofo

阿里在與ofo免押金騎行的合作中,已看到ofo的鉅額流量吧?

可之前10億美元的融資流產,更早的7億美元融資也曾遇阻,阿里想將ofo納入自己的陣營不容易實現吧?

阿里收購朱嘯虎股權

在ofo和摩拜的合併不成後,2017年12月,阿里以1.2億美元購買朱嘯虎的大部分股權,阿里在ofo的持股比例約為10%,並獲得朱嘯虎手中的董事會席位和一票否決權。

但後來阿里否認有一票否決權。

ofo從阿里借錢續命

與摩拜合併不成、軟銀放棄投資、阿里的融資流產、與滴滴鬧翻,被傳出挪用押金醜聞,ofo幾乎彈盡糧絕之下求助於阿里。

為了繞開滴滴的否決權,只能通過抵押共享單車借款,ofo獲得阿里17.7億人民幣的借款。

有投資人說,在戴威否決摩拜和ofo合併時,阿里對ofo的投資承諾已經明確,資金分兩步走,部分已經到賬。

所以,阿里的借款原是計劃之中?

阿里領投8.66億美元的融資

在向阿里借款後,由阿里領投的8.66億美元E2-1輪融資,終於在2018年3月獲得滴滴的同意簽字。

此次8.66億美元的融資採用債權和股權並行的方式,包括之前的抵押貸款。

此輪融資由阿里巴巴領投,灝峰集團、天合資本、螞蟻金服與君理資本共同跟投。

這是ofo至今為止拿到的最後一輪融資,而這次融資和2017年7月的7億美元融資同樣估值,都是30億美元?與朱嘯虎2017年12月賣股權的估值相同。

就是說,ofo的最高估值已停留在2017年7月阿里領投時?當時各種負面傳聞都還沒發生,ofo與滴滴也還在甜蜜中。

戴威說:拿了這筆錢後,將在全球化上大量投入,還有物聯網、用戶體驗方面進行投入。

都這環境了戴威沒意識到風險嗎?還要在全球化上大量投入?是不是也太盲目樂觀了?

2.10 滴滴收購 ofo無果

在巨大的資金壓力下,摩拜2018年4月已以27億美元賣身。

資金告急的戴威不得不低下高昂的頭顱,與滴滴談收購。

此時離阿里領投的8.66億美元才1個月,是形勢轉變太快?還是戴威反應過於遲鈍?

2018年5月,滴滴方提出收購方案:

由程維出任ofo的董事長,戴威和創始人團隊可以留下來,但要被派去做相對邊緣的出海業務。

經過和各方股東1個月的談判,戴威同意了滴滴的方案,放棄獨立發展,首度同意交出ofo的控制權。

但在協議簽字之前滴滴反悔說:在盡職調查後,滴滴認為ofo的資產質量變得太差。

在巨大的資金壓力下,戴威在今年7月再次鬆口,主動找到滴滴同意被收購,但滴滴的態度反而不再那麼積極。

2018年8月,在股東的推動下,滴滴提出新的收購方案:

新董事會由5名成員組成,其中2名成員由滴滴任命,1名成員由戴威所在的創始團隊任命,2名成員由滴滴以外的其他投資者任命,還規定只有滴滴指定的董事會成員擁有一票否決權。

包括CEO等在內的所有關鍵崗位必須由滴滴提名、任命、替換或解僱。

此方案意味著,ofo的創始人戴威人等將被踢管理團隊。

就算是如此方案,在簽字前滴滴又以“董事會未同意這一方案”為由撤回了方案。

有人認為:ofo和滴滴就收購一事有過多次接觸,滴滴不斷降價,每談一次價格就要折損一次,滴滴意在拖延時間以更低價格接盤ofo。

也有傳言說:ofo的報價從40億美元下調到25億美元了,又降到20億美元以下,據說還降到5億美元甚至2.5億美元以下。

而滴滴說:從未有過收購ofo的意向,也承諾未來將繼續支持其獨立發展。

也有滴滴內部人士表示,他們被ofo的債務規模給嚇到了,不敢接手了。

8月24日滴滴順風車遇害案爆發,滴滴更是無暇顧及於此。

也有人說:阿里和滴滴誰都不想讓對方撿便宜,滴滴與阿里互相拖著不簽字,ofo收購案被擱淺。

2.11 戴威的反醒與自救

在2018年3月後ofo再無新融資,而被滴滴收購案也在2018年8月擱淺,加入阿里陣營的傳說也沒了蹤影。

Ofo在2017年最火,成為“新四大發明”之一;到2018年資本避之,用戶拋棄…

從天堂跌落地獄,前後僅隔數月, ofo也許是由盛轉衰速度最快的公司了吧?

其間,ofo裁員、押金難退、轉投區塊鏈、嘗試賣身、關閉辦公室等真假負面消息層出不窮。

供應商、合作方起訴ofo還款的數量在增加,至今已達到數十起。

2018年10月,傳出“”ofo開始準備破產重組方案”的消息。

到2018年12月,更出現鉅額的押金擠兌風波。

戴威的反思

在2018年3月戴威與張穎的對話中,戴威說公司已有3000多人,但管理制度跟不上。

比如有員工說:每一輪融資完都有新高管加入,一個領導來就招自己的團隊,原有員工被邊緣化,公司出現冗餘。

還有員工曝出內部管理漏洞,員工可通過報銷、虛報數據等拿到比正常收入還高的錢,而ofo也多資曝出含腐傳聞。

戴威曾說,去年在融資節奏把握上過於樂觀,2017年9月、10月,國際資本排著隊要投,從來沒想過自己會缺錢。

比如軟銀的18億美元融資、阿里領投的10億美元融資…都是那個時候傳出來的。

Ofo的員工說:錢太多了!花得瘋狂,比如花費1000萬請鹿晗當代言人,花2000萬元冠名衛星,為每個員工購置價值2000元的升降桌,還打算數千萬歐元贊助環法車隊…

因為投資人說了:你的任務是跑到市場第一,錢的事你不用管。

可後來軟銀和阿里的融資都泡湯了,又與滴滴鬧翻,ofo被資本市場拋棄,應了那句“樂極生悲”的話吧。

2018年12月19日發佈全員信時,戴威說,從去年底到今年初沒能夠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做出正確的判斷。

在2018年3月,好不容易拿到阿里領投的8億多美元時,戴威還說在要在全球化上大量投入。這樂觀是不是也過於盲目了?之前阿里、軟銀的融資受阻,就感覺不到有風險嗎?

Ofo的自救

2018年6月ofo開始從澳大利亞、德國、韓國、西班牙、以色列、美國和日本退出。

國內的多城市也開始撤退或大幅縮減,頻頻傳出ofo關閉辦公室、裁員等的傳聞。

戴威也說了,現在1分錢要掰成3分花。

Ofo自2018年4月成立B2B部門,內部實行 “全員B2B”計劃,鼓勵所有崗位人員去找廣告合作。據說在2018年6月,營收已超1億。

也許行動太晚了,雖如此還是走到今天的局面。

竹子想:據說哈羅用戶已達1.6億,ofo的用戶是不是也過億?

粉絲幾千萬的微信公眾號估值可達數億元,還有估值38億的微信公眾號。

ofo這麼多用戶,是不是可以找到其他自救的途徑?

假如讓交了押金的用戶轉成類似虛擬股的股份受益權,可享受同比例股份分紅和增值。

用戶用100多元去賭ofo的未來,他們會接受嗎?

也許可以解開退押金的困局,還可以拉攏數以億計的支持者?

三、ofo的投資人

ofo從2015年成立到2018年3月,共完成10輪融資,據說累計融資金額高達150億元,背後站著滴滴、阿里、小米、螞蟻金服、DST、中信產業基金等近20個明星資本。

曾有入職ofo的公關人員問戴威:這麼多投資人,哪些比較重要、需要我具體維護。他說了四個。

是哪四個?我們不得而已,下面是四個對ofo較有影響的投資人吧?

3.1朱嘯虎從站臺到拋棄

朱嘯虎於2016年1月投資ofo後,幫介紹了很多著名的投資機構,併為ofo引入滴滴的投資。

戴威曾說,朱嘯虎的這輪融資是ofo最重要的一輪,成為ofo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從拿到金沙江的錢後,ofo的擴張就開始了。

戴威說:在朱嘯虎投資之前,ofo完全是一個在校園內自己進行一些小實驗的創業項目。

朱嘯虎他們投資後,就變成了要做一些事情的創業公司了,朱嘯虎幫介紹了很多著名的投資機構。

朱嘯虎多次為ofo站臺:

2016年9月,朱嘯虎曾說,摩拜布一輛車,ofo 可以布 10 輛。成本低是王道,90 天共享單車的戰爭就會結束。

後來眼看90天解決不了戰鬥,朱嘯虎改口說:一年解決戰鬥。

2017年6月, 朱嘯虎和馬化騰為各自投資的共享單車站臺。

在推動與摩拜合併無望後,2017年12月,朱嘯虎將股權出售給阿里和滴滴,退出ofo。

朱嘯虎說:最討厭認為自己什麼都是對的的創業者。

但之前朱嘯虎投資ofo後曾說:過去十年,我們一共投了兩個大學生創業公司,一個是張旭豪創立的餓了麼,另一個是戴威創立的ofo。

這兩個人都非常特殊,雖然剛剛畢業,但都非常成熟,有天生的商業敏感性。

有報道說,朱嘯虎投資1000萬元,以估值30億美元出售,收穫兩三億美元,不到兩年時間20-30倍的回報。

Ofo現在的困局,幾乎套住整個利益鏈條中的所有人,用戶要不回押金,供應商索債無門,股東可能血本無歸,ofo公司和高管團隊債臺高築,唯一的大贏家是朱嘯虎。

還有人說:當初鼓吹三個月回本,ofo高舉高打、猛鋪規模,最終殺敵800,自傷1000,都是朱嘯虎鼓吹的,他們誤導了ofo團隊。

朱嘯虎說:我們投資人,能投的企業是一年之內能賺回來的企業,我們最希望是六個月能賺回來的。兩年才能賺回來的,這個商業模式就是龐氏騙局。

朱嘯虎投資的餓了麼,在合併了百度外賣後,又以95億美元賣給阿里,朱嘯虎說:感謝阿里巴巴,讓財務投資人全身而退。

科技自媒體老道消息說,朱嘯虎是那個敢在一個人3歲時就大膽投資,然後大聲告訴全世界這就是姚明的人。而至於這個人什麼時候能真的成為姚明,根本不重要,也不是朱嘯虎需要關心的,反正長到5歲就被其他人買走了。

有人說:作為一個無利不起早的財務投資人,賺錢是朱嘯虎的本分,無需指責他什麼。創投名利場,只有投資人,哪裡有天使呢?

3.2 經緯從支持到沉默

2016年6月,經緯領投ofo的B輪融資,金沙江、唯獵資本跟投,後來經緯又在C和D輪持續加碼。

經緯創始人張穎自己說:當時戴威本來跟其他家談的,對方希望ofo不要和經緯籤。

我們覺得這個案子非常有潛力,能賺很多錢。那天晚上見完戴威後,同事把戴威鎖在了我們辦公室,沒有給他吃飯、喝水。當晚就簽了投資意向書,並拿下一席董事席位。

據說經緯投資的估值還比別人低,這也許是品牌或人格魅力的作用吧。

在公開場合,張穎還對戴威說 “打敗摩拜”,引起場內一片譁然。

張穎曾說:很感謝戴威接受了經緯的投資,這是滴滴快的之後的又一個神話,這個公司未來可以成為幾百億美元的公司。

在2018年3月戴威與張穎的對話中,張穎還說ofo是行業絕對領先的企業。

張穎還說:北大學生會出來的年輕創業者的成長,遠大於40多歲的職業經理人。

戴威成熟不太浮躁,成長速度很快,對很多東西的思考也讓他很佩服。

還說:戴威對於非常討厭的東西,會剋制壓抑著不表現出來。

3.3 與滴滴從甜蜜到反目

滴滴投資ofo後,ofo一片歡騰,以為 ‘爸爸’來了,‘大腿’來了。

在資本狂熱的2015年ofo融資艱難,到了資本寒冬的2016年,ofo卻在融資道路上一路狂奔,這也許有滴滴助力的效果吧?

在Ofo與滴滴的“蜜月期”,戴威以導師和知己來看待程維,幾乎逢人就讚美這位“給錢、給人、給資源”的“貴人”,程維也毫不吝嗇地給這位年輕後生指導,與戴威分享創辦滴滴初期的心得。倆人稱兄道弟,在辦公室經常一談就是幾個小時。

2017年3月《中國企業家》專訪戴威時,他反覆提到程維說:在戰術打法上程維給我的建議很重要,畢竟滴滴打過那麼多仗。

時隔三個月後,戴威說他和程維的交流越來越多:我們很多理念很一致,比如用最快的速度一直融資,不要太糾結股權和估值,沒有出現過什麼分歧。

在發展初期,ofo需要滴滴的投資和背書,對滴滴敞開大門。

而滴滴想將ofo納入自己的大出行佈局中,但戴威不想成為滴滴的附庸,更想自己獨立發展。

就如曾經的ofo高層說:戴威把程維看作兄弟,程維只把和戴威看作父子。

相互定位上的差異,隨著合作日漸深入,矛盾也變得突出。

有人說:之前ofo拼命想跟滴滴搭上關係,後來急於擺脫這種關係。

在與滴滴出現矛盾後,ofo希望引入阿里的融資削弱滴滴的控制權,把它變成純財務投資人,可惜並未成功。

或者是知道ofo意圖引入阿里資本對抗滴滴,滴滴自己做了青桔,還接手了小藍單車。

據說ofo與滴滴有競業協議,ofo不可以做網約車。可競業協議沒有說滴滴不可以做共享單車麼?

還是滴滴太有經驗,戴威太沒經驗了?有時候真是一個條款決定生死哦。

3.4 與阿里的若親若疏

Ofo於2017年4月獲得螞蟻金的戰略投資,有人說這次融資只有1000萬美元,因為戴威不想站隊,雙方首次合作淺嘗輒止。

到2017年7月阿里領投7億美元融資,傳聞說這次阿里的投資只有3000萬美元。

後來ofo與滴滴反目,戴威希望引入阿里制衡滴滴,但阿里提供的回購滴滴股權案被否。

當時阿里應該是想積極介入的吧?根據2018年3月ofo的官宣,自ofo實施芝麻信用免押金一週年,累計免押近3000萬人。

而芝麻信用平臺截至2017年底,各個行業累計所免除押金的用戶數是4150萬。

就是說,僅ofo一家就佔了芝麻信用70%的用戶數,ofo對阿里的戰略意義很明顯吧?

有報道說,2017年9月22日ofo上線微信小程序,惹螞蟻金服不滿,但官方進行了闢謠。

事實上,ofo的小程序是比較晚上線的,竹子曾想過用ofo,因沒有小程序不想下載APP就放棄了。

馬化騰曾說:共享單車被當作支付的推廣工具了,可憐了其餘小股東被鎖死。

傳聞說:戴威得到阿里的承諾後,否決ofo與摩拜的合併,趕走滴滴系的高管。

在戴威的同意下,阿里通過購買朱嘯虎的股權獲得一席董事席位,持股10%。

後來ofo資金緊張,與滴滴反目後只能尋求阿里的資金支持,此時就算ofo不想站隊也難了吧?

在摩拜被收購前,戴威陪同蔡崇信手握近20億美元,企圖阻止美團收購摩拜,並進一步達成ofo和摩拜合併,並但未成功。

在2018年4月4日美團宣佈收購摩拜後,戴威在群裡說了句“真的很可惜”。

有報道說,阿里曾有意讓哈羅單車與ofo合併,也向ofo遞交了幾次併購意向,但被滴滴否決了。

而現在ofo節節敗退,哈羅單車在三四線城市市場佔有率比ofo要高,對於阿里而言,收購ofo僅僅是錦上添花,並非雪中送炭了吧。

再說,有滴滴的否決權在,阿里就算心有餘也力不足吧。

有人說:當摩拜沒有聲量後,ofo成了阿里的意志和滴滴的意志之間的競爭,滴滴和阿里都是成熟而世故的那種公司。

3.5 錯過騰訊投資

報道說:2016年5月,經朱嘯虎牽線,戴威和曾主導騰訊投資滴滴案的騰訊投資合夥人夏蕘已經認識,騰訊很大可能會在ofo B輪融資進入。

但在ofo要不要入城的問題上兩人產生了分歧,夏蕘曾三次勸說ofo入城,均被戴威秒拒。

戴威認為ofo的校園模式基本跑通且開始盈利,這給了他足夠的自信。戴威認為騰訊在投資ofo上有顧慮,說:要不然騰訊C輪再投吧,讓經緯先進來B輪。

但是,在ofo拿到經緯領投的B輪融資一個月後,騰訊轉投了摩拜的C輪,此後領投了摩拜的D、E輪。

有人評論說:錯過騰訊投資,錯過進城的最佳時機,在競爭的關鍵節點,ofo陷入了被動境地,把行業老大機會拱手讓給了競爭對手摩拜,戴威和資本的關係也進入了微妙的階段。

四、創業者與投資人

4.1 同投異夢的股東

Ofo背後站了眾多知名投資人,各種投資人有不同的訴求:

財務投資人希望:快速投入搶佔市場,逼著頭部一二名合併後獨霸市場,抬升估值後出手。

戰略投資者希望:將其納入自己的版圖,要控制權、要聽話,否則另寵他人。

創始人則想要:獨立發展心。

各路人馬相互穿插,新仇加舊恨,還有滴滴和阿里的糾葛。

戴威這個27歲的年輕人, 面對一群經驗成熟、手段老道的資本高手,怎能擺平?

從2016年11月起,ofo就多次傳出戴威被架空的傳聞,戴威說:從2016年11月張嚴琪加入ofo後,每次出國都傳說被架空了。

而ofo在2017年3月的D輪融資,被投資人曝出:

誇大融資金額,都是老股東頂一下,硬想把估值頂到10億美元,新投資人不敢跟進。

曾是ofo公關部的人說:我剛得知一個壞消息,半小時後媒體就爆出來了。

股東太多,利益方太多了,到後面不只是競爭對手搞我們,而是我們的資方搞我們。

在ofo陷入困局後,無論是急於出手的小股東、意圖壓價的收購方,還是對價格不滿的當事方,都在試圖通過製造有利輿論,以達到自身目的,Ofo可以算緋聞最多的公司了吧。

許多投資人希望能通過滴滴或阿里的接盤儘快從ofo中退出,但長久以來的輿論干擾,可能已經對ofo收購案產生了較大影響,而各方持續的相互試探、多輪博弈,更是讓這一筆原先被認為是既定事項的收購交易越來越充滿變數。

4.2投資人求錢創業者追夢

ofo由盛轉衰,有人指責戴威幼稚、自私、固執,在ofo身價尚高時否決與摩拜的合併,將自己的權益凌駕在所有投資人的權益之上,葬送了ofo的機會和未來。

第十七屆中國股權投資年度論壇,幾乎被投資人開成了ofo的“吐槽大會”;摩拜投資人、紅杉資本的周逵則含蓄地批評戴威缺乏“CEO的格局和胸懷”。

有人說:風險投資越來越變成一場無聊的堆錢遊戲,他們嫻熟地操縱這一切,越來越不把創業者的感受和夢想當回事:你能拿到我的錢是你的運氣,我完全可以去扶持別人。

戴威高估了2018年融資的機會,低估了投資人的心狠。

2017年3月時戴威坦言:我不是一個擅長融資的人,我的判斷主要基於雙方的價值觀是否有認同感,但這不是一個常規的融資辦法。尤其是在B輪融資的時候,我們選擇的甚至不是價格最高的那個,而是和公司的感覺最像的那個。

有人說:任何一個想幹出一番事業的創始人,站在戴威的位置都會做出相同的選擇。

資本在下注時,看中年青創業者的創造力、勇氣和夢想。

想套現走人時,創業者的勇氣和夢想卻成了固執、自私、不識抬舉。

資本要投資一個聽話的、乖巧的提線木偶?還是有勇氣堅持夢想的創業者?

2017年“架空傳聞”時,《中國企業家》曾問戴威,“你更在意事情本身能不能成功,而不是誰把它做成功?”

他的回答很堅決,“不。我把這件事情做成,比什麼都重要。”

有人說:戴威的最大錯誤不是固執,而是輕信。

相信了資本說:3個月就能回本的商業模式。

相信資本說:“錢的事你不用管,你的任務是跑到市場第一” 的承諾。

可竹子想說:如果別人說什麼你就信什麼,你確定自己有能力做好CEO麼?

沒有自己的判斷能力,怎麼領導企業往好的方向發展呢?

我們在給創業者設計超級控制權時,也會因人而異。

有配得起的能力和品德,才給設計超級控制權,否則會害了其他人哦。

五、掌握控制權的九大騙局

5.1 假的絕對控制權

傳說持股67%有絕對控制權,是有沒有設計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稍加設計持股67%就沒有控制權哦。

比如下面案例中的中審公司,持股87.5%的股東沒有控制權,因為公司章程規定需全體股東表決通過。

類似的案例,在竹子寫的那本書裡還有多個:

比如森林公園公司持股70%的股東無控制權,需要持股100%才有絕對控制權,因為公司章程做了規定。

新雅樂房地產公司,持股90%的股東無控制權,需要持股100%才有絕對控制權,因為公司章程做了規定。

保力公司,持股90%的股東無控制權,需要持股100%才有絕對控制權,因為公司章程做了規定。

遠大智能,持股89%的股東無控制權……

5.2 騙人的最優股權結構

專家說7:3是最優股權結構,但在竹子寫的書裡,森林公園公司的股權結構就是7:3,但卻鬧至公司僵局而被法院判決解散公司。

世上並不存在最優結構,只存在合適與否,比如下面文章中17家成功企業的5種股權結構,沒有一種是專家說的最優股權結構。

你相信擺在眼前的事實?還是專家的高論?

再說,股權分配不是小孩子過家家,並不是你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

想融資、拿投資人的錢,不用出讓股權麼?員工股權激勵不用股權麼?

各方都需要股權,難道為了保住最優股權結構不融資?不做股權激勵?

股權設計、股權分配,不是套公式的簡單數量題,如果是,讓5歲小孩做就好了,何必這麼麻煩呢?

5.3 AB股的無力時

說到公司控制權,好些創業人一來就說要做AB股,好象有AB股就有金剛不破神功似的。

其實AB股也有其侷限,並非萬能,在竹子研究過的多家AB股公司中:

在美國上市的拼多多,黃崢持有10倍投票權的特權股,如想擁有超過2/3的絕對多數投票權,則持有特權股的比例不能低於17%。

在美國上市的京東,劉強東持有20倍投票權的特權權,如想擁有超過2/3的絕對多數投票權,則持有特權股的比例不能低於10%。

而在香港上市的小米,雷軍和林斌持有10倍投票權的特權股,如想擁有超過3/4的絕對多數投票權,則持有特權股的比例不能低於24%。

這種普通的AB股並不能確保掌握控制權,當創始人的持股比例低於某個數時,將可能失去控制權,這或許也是阿里沒有采用AB股制度的原因之一吧,因為馬雲的持股比例已經很低了。

其實,有一種比AB股更能確保控制權的方式,比如史玉柱為收購遊戲公司設計的境外特殊目的公司。

我們也提供了一個比AB股更有效掌握控制權的公司章程模式,不過好象大家並不太感興趣而已,倒是AB股更受追捧。

說明:高明的營銷,比有效的招數更容易讓人相信吧。

歡聚時代董事李學凌說:國內的律師事務所一般都不太專業…

其實不是律師都不太專業,而是你懂得分辨誰更專業嗎?

5.4 合夥企業未必有控制權

竹子曾分析過螞蟻金服的股權設計,通過合夥企業的多家持股平臺,馬雲可以持股1%控制公司。

有很多專家宣傳合夥企業的作用吧?普通合夥人持0.01%就有控制權?

其實未必,有限合夥企業的執行事務合夥人有的只是執行權(就是幹活的權利),不是決策權。

合夥企業法第60條規定,在有限企業那章沒規定的,適用普通合夥企業那裡的規定。

按普通合夥企業的規定:修改合夥協議、向外轉讓合夥份額…除合夥協議另有規定外,須經全體同意。

所以,沒有設計的合夥協議,並不是執行合夥事務的普通合夥人說了算哦。

想掌握決策權,仍需要有設計的合夥協議,並不是做執行事務合夥人就必然有控制權。

5.5 一票否決權非萬能

在ofo的案例中,有三方或四方有一票否決權,多方有否決權的利益衝突難以協調,成了今天的局面。

而且,有否決權只能阻止事情的發生,卻無法讓事情往自己需要的方向發展。

有決定權,才可以讓事情往自己需要的方向發展哦。

對於不負責企業經營的投資人來說,有否決權就夠了。

但對於負責企業經營的創業者來說,只有否決權是不夠的,有決定權才能掌握方向哦。

5.6 脆弱的一致行動協議

一致行動協議,是A股上市公司常見的做法,有人是為了真的掌握控制權,有人是為了符合關於實際控制人的認定而為之。但是,一致行動協議是比較脆弱的。

比如2010年2月上市的藍色光標,五位創始人各人持股不足10%,五人加一起共持股47%。五人在2008 年簽署一致行動人協議,為加強約束力又於 2010 年籤補充協議約定:違反協議要付1000萬元的違約金。

這麼重的違約責任,是沒有人違反了。但是,有人減持了。

到2017年9月30日,5人的持股比例從47%減少到了19.42%,已減持大半。

反正都要減持了,乾脆解除一致行動協議,改為委託投票,5人共同控制變成1人控制。

就是把投票權委託給你,你愛咋控制就咋控制吧,反正我要把股票賣掉了。

5.7 同股不同權與A股

有專家說,同股不同權的公司無法上A股,所以不建議採用同股不同權設計。

可是,你確定你能走到上A股那步嗎?

比如現在的ofo快被否決權殺死了,離上市還遠著呢。

第一階段有控制權,才可以走到你想走的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股東不同,也許無法保持第一階段的強控制,可你已完成從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的任務了不是嗎?到第二階段再根據情況調整咯。

控制權在不同的階段起不同的作用,不一定要一成不變。

作為創業者,可以在每個階段盡最大努力掌握控制權,不要因為上A股不能用同股不權就從一開始就不用,否則可能連A股的影子沒見到就死掉了,還談何上市?

比如如果滴滴沒有ofo的否決權,如果戴威有決定權,也許阿里就進來解救ofo了?

也許阿里進來後可能更強勢,那就再想其他辦法解決咯,先過了臨死這步不是麼?

想引進明星股東做背書,就要做好與狼共舞的準備哦。

再說,有關部門正在考慮接納同股不同權的公司上A股,也許不久後就改變了呢。

5.8 融資有FA就夠了

有人說,我們融資有FA(財務顧問),不用擔心。

可是,難道ofo的融資沒有FA麼?為什麼是今天的局面?

摩拜的融資沒有FA麼?摩拜的團隊也沒有控制權哦。

這些明星公司的融資,不僅有FA,還是很知名的FA吧?

財務顧問負責對接投資人和創業者兩方,你讓他幫創業者設計控制權麼?那可能會損害投資人的利益哦。財務顧問如果這麼做麼?他以後還怎麼跟投資人混飯吃呢?

再說,就算財務顧問願意捨棄投資人而幫助創業者,他也要有能力做出超水平的設計哦。

面對那麼多專業的投資人,還有如此精明的滴滴,一般水平的設計是很難避免ofo這種局面的。

5.9 控制權不能掙錢

滴滴程維曾說過:每一次談判,每一個條款都可能決定公司的生死。不要心疼錢,要找好的中介。

創立趕集網後又創立瓜子二手車和毛豆新車網的楊浩湧也說:合同條款的妥協可能是致命的,帶來的傷害可能比10%的估值還大…

BiUP創始人劉勇說:2015年我帶領的熱酷也經歷了一票否決權的災難,導致熱酷無法順利拆除VIE架構轉回國內資本市場,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去了國內資本市場的紅利。

雖然控制權有時候可決定生死,但控制權並不能幫忙賺錢,所以很多人都不重視,更不願意為此花錢吧。

比如我們收費10萬做公司章程,大部分人都覺得貴,畢竟認識控制權重要性的人只是極少數。

連萬科那樣的明星公司創始人都被出局,而第二次創業的李想的汽車之家也無力對抗資本入局,何況還是學生的戴威乎。

一位匿名創業者告訴騰訊《深網》,年少不知道董事會席位意味著什麼,當時融1000萬美金後多給了投資人一個董事會席位,後來他作為創始人失去了公司的控制權。

戴威創業時還是個學生,據說在ofo早期融資時,戴威方的律師在審核投資條款時發現經緯創投、朱嘯虎都有著一票否決權,為了公平起見,也給ofo創始人團隊增加了一票否決權。

所以,戴威的否決權並非有意設計,純屬意外得來?

2018年3月,張穎與戴威對話時說:

開始融資的時候,條款都不砍。當時就覺得,投資人都投錢了,太感謝了,還談什麼條款。

後來覺得也是對公司不負責任,太弱勢了。後來融資時,對公司或員工有益的,是非常堅持的。

有報道說,ofo在2017年7月宣佈成立黨委,戴威當選為黨委書記,聯合創始人及核心高管當選黨委委員。此用意之一是希望在董事會之外設一層決策機構,以保證公司控制權。

其實,這種做法只能唬住內部員工,對投資人是沒有用的。

想掌握控制權,還需要充分運用法律的規則加以設計。

特別是面對精明的投資人時,更需要高水平的設計才可能保護控制權。

歡聚時代董事長李學凌轉的觀點說:國內的律師事務所一般都不太專業…

其實各行業都有水平高低,不是國內的律師都不專業,是你有沒有找到那個足夠專業的人呢?

六、投資人與控制權的抉擇

有意識的創業者想要控制權,而有的投資人不想給,或投資人自己就想要控制權。

連續創業者張現偉說:更希望找到不要一票否決權的資本,一個項目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哪一條路一定是對的,所以這個一票否決權給到投資人本身是不合適的。

而張現偉的一些創業者朋友,有很多接受了投資人的一票否決權才拿到融資的。

竹子想說:就算不得已給一票否決權,也可以設具體的條件哦。

經緯創投的張穎說:在融資過程中,如果創始人很強,數據很好,他又知道怎麼去周旋,他想要什麼都能達到。

不久前上市的蔚來汽車,股東包括:騰訊、IDG、紅杉資本、高瓴資本、愉悅資本、百度資本、順為資本、今日資本、聯想、華平投資,淡馬錫、TPG、GIC、Baillie Gifford、Lone pine,中金、國開行、招商銀行、興業、中信資本、華夏基金等51家機構,股東結構比ofo還要複雜。

上市後本斌的持股只有14.5%,上市前李斌團隊只佔11位董事中的4個席位,李斌並沒有佔優勢,但蔚來汽車沒有有曝出股東紛爭,好多投資人對李斌的評價還挺高的。

李斌說:不去主動找投資人,很多投資人都是來找我們的,想多投一點。

真正重要的就是信任,不說假話忽悠別人,你說話算數,大家當然就覺得OK。

所以,想在精明的資本面前掌握主動權,還有自己實力夠硬。

有能力帶著公司做出業績,增加談判的籌碼;同時還要誠信、不自私,自己人品正才能吸引同樣氣質的投資人哦。

回到ofo的故事,朱嘯虎投資時對ofo可以說是救命稻草,他要否決權難以迴避。

但經緯是搶進來的,如果戴威懂得把握,經緯的否決權也許是可以避免的。幸好傳說經緯很尊重創業者,也沒用否決權影響ofo的發展。

滴滴是打過大仗的,對控制權有深刻認識,而且投資ofo又有自己的戰略意圖。

如果創業者想獨立發展,這樣的投資人和融資協議都是需要非常慎重把握的。

可惜有些事情錯過了就是錯過了,對戴威而已,ofo走到今天自己也得到非常大的成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