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三思而後行”其實下句才是重點,一千人只有十人知!

小北說史

凡事“三思而後行”其實下句才是重點,一千人只有十人知!

眾所周知,孔夫子不僅是儒家創始人,更是現在眾多老師拿來教育學生的口頭禪,不說其他大道理,光是“三思而後行”這就話就不知道被多少老師拿來教育過學生,“三思而後行”這句話意在告訴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多多思考之後,理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在謹慎行動。偉大教育家孔子的“三思而後行”和經常說道“小心駛得萬年船”的道理是一樣的,並且都是極為正確的,不過“三思而後行”這句話其實並不完整,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並且這句話一千個人裡只有十個人知道才知道!

那“三思而後行”的下半句到底是什麼呢?今天就和下片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凡事“三思而後行”其實下句才是重點,一千人只有十人知!

很多小夥伴都知道“范進中舉”的故事,范進讀書幾十載最後一朝中舉,高興地直接得了失心瘋,在被殺豬的岳父打醒過來之後,范進成功上任,不僅做了大官,還是造福一方的好官。這是范進中舉的完整故事。而很多小夥伴都知道上半部分:范進得了失心瘋,並不清楚以後的范進的後來,而“三思而後行”就和“范進中舉”一樣都是有下半部分故事的。

凡事“三思而後行”其實下句才是重點,一千人只有十人知!

“三思而後行”整句話出自《論語·公冶長》,完整的故事是:當時的魯國大夫季文子,做什麼事情都要反覆多次的思考,不惜花費大量時間著很多小事上面,孔子聽說季文子的謹小慎微之後,很是嘆息,之後約見季文子,說“再,斯可矣”(做事情幹嘛要想那麼多遍啊,老兄,考慮兩次就足夠了)。很明顯,孔子贊成“三思而後行”,但是這個基礎上,孔子更主張“當斷則斷”。“再,斯可矣”考慮兩次就足夠了,考慮的次數太多,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更實惠適得其反,甚至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凡事“三思而後行”其實下句才是重點,一千人只有十人知!

所以通過“三思而後行,再,斯可矣”這句完整的,沒有經過閹割,沒有斷章取義的名言就能知道有些事情需要“三思而後行”,有些事情則需要果斷處理,機會是留給善於把握機會的人的。面對事情考慮“三思”的次數太多,就會變成瞻前顧後,猶豫不決。俗話說的“秀才舉兵三年不成”就是這樣的典例。所以有些事情當斷則斷

對聯:“清官難斷家務事”竟然還有上一句,上一句你絕對想不到

自學成才的張大千,一幅潑彩《桃源圖》賣了2.254億元,轟動香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