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股權分光的段永平,為什麼企業反而越來越大?(思考)

現代社會,超級大富豪的財富規模已經太大了,跟幾百年前不同,錢越多,反饋給社會滾動的越多,用於個人消費的也就佔比越小。

科技發展的如此之快,很多富豪也都知道錢花不完,都應該乾點有價值的事情,蓋茨發起一個富豪計劃,號召美國的富翁們把一半的財產都捐贈出來。

巴菲特和扎克伯格都是響應者,小札甚至說要捐99%的財富,拉里·佩奇說要把財富捐贈給像埃隆·馬斯克這種改變世界的創業者,微軟創始人保羅·艾倫想著如何進行太空移民,喜歡投資搞各種太空實驗。

把股權分光的段永平,為什麼企業反而越來越大?(思考)


國內外都有一群更有前瞻性的創業者,他們本來可以把企業作為家族私有,卻為了做的規模更大,也為了一起打拼的兄弟們一起享受勝利的成果,刻意的把自己的股權消弱,甚至到了小小股東,有的連老闆都不幹了,最後企業沒有因為創始人股權的變動而減弱,反而越做越大,因為骨幹和員工都不再是替老闆掙錢了,都是給自己掙得,幹勁十足,激發出來的創新力驚人。

段永平:一個離去的傳說,嫡系弟子們正在跟小米、華為拼殺

一提起國內手機業的發展,大家都會說起雷軍、任正非啊,甚至魅族的黃章等等多麼傳奇。

把股權分光的段永平,為什麼企業反而越來越大?(思考)


其實憑藉超強的地面渠道滲透力,OPPO和VIVO這幾年也在快速蝶變,實現了向安卓智能機的轉型,機型以爆款為主,客單價相比小米高得多,普遍以2000~3000檔為主。

而且他們都沒有上市,一直是悶聲發大財的公司,去年的智能機出貨量在國內品牌中分別排名第三和第四,加起來就是第一。

把股權分光的段永平,為什麼企業反而越來越大?(思考)


大家都在思考風口上的豬的時候,看起來非常傳統的老牛也能實現快速蝶變,沒有重蹈諾基亞、moto的覆轍,本來他們比諾基亞還要諾基亞,門店又多,傳統經銷模式似乎跟不上互聯網思維的節奏,即使現在,電商渠道銷量也不到整體銷售額的2成,又重又慢,如何幾年就拼殺出來了?而且還能悶聲發大財,不是手機領域價格戰燒錢嗎?

OPPO也好,VIVO也好,幕後都有一個同樣的精神領袖和大老闆,他叫段永平

段永平在人大研究生畢業後,到中山一家企業下面的虧損小廠當廠長,研究後決定轉型做電子遊戲機,叫做小霸王。

那種可以連接到電視上,玩打蜜蜂或者超級瑪麗的老式遊戲機,現在看著有點傻。

把股權分光的段永平,為什麼企業反而越來越大?(思考)


但是那個時代,家庭玩遊戲,只能靠這種插入式的小型遊戲機,段永平親自管理研發和營銷兩條線,沒幾年銷售額就破10億了,那個時候,10億是相當驚人的數字,至少相當於現在幾百億規模的特大巨頭。

一手把小霸王帶大,畢竟段永平還是個打工仔啊,人都有想法,他就跟老闆提出了,要分點股份,還要給手下的骨幹也要分點股份。

老闆還是小心眼,認為給你點工資就行了,憑什麼還要股份呢?你打下的市場不錯,不過畢竟江山已經打下了,你還能再搶了去?

把股權分光的段永平,為什麼企業反而越來越大?(思考)


段永平當年的老闆心胸狹窄,你是願意手下出走,跟你對打,一無所有?還是想著分一半股份給能幹的手下們,自己還樂得逍遙,把企業搞成幾百億,自己沒事幹還能分大錢?一氣之下,段永平帶著骨幹跑了,自己幹去了,成立了步步高。

但是段永平還是很念舊的,當時雖然老闆沒有滿足他股份制的要求,但是還是為他開了歡送會,也是老闆第一次為員工離職開歡送會,段永平當晚大醉,很多小霸王的骨幹也大醉如泥,離別時老闆送他一輛奔馳作為紀念;

把股權分光的段永平,為什麼企業反而越來越大?(思考)


雖然後來他掙了大把的鈔票,一直開著那輛奔馳,一邊跟老東家廝殺,打的前老闆暈頭轉向,一邊又念著老闆的好,這種奇特的心裡,或許只有段永平才能體會到。

骨幹都跟著段永平走了,所以渠道、研發,步步高很快就侵蝕了原來小霸王的地盤,後來步步高推出遊戲機、學習機;

沒過兩年,市場已經盡為段永平所有,小霸王成了被遺忘的角落,後來推DVD、電話機,也是快速進入行業前一兩名。

把股權分光的段永平,為什麼企業反而越來越大?(思考)


但是小霸王的經歷讓段永平知道,家族式企業很難長久,必須讓骨幹員工們共同分享利益,這樣才能讓企業有持續的生機;

雖然一幫兄弟都跟著他,例如現在OPPO的老闆陳明永,還有VIVO的老闆沈煒,都是從小霸王帶走的骨幹;

但是家族式必然會導致事必躬親和親戚滿地,核心骨幹未必願意長期追隨,所謂“職業經理人”更適合中底層員工,所以段永平很早就有了分股權的想法。

把股權分光的段永平,為什麼企業反而越來越大?(思考)


步步高在2001年,就開始剝離事業部,段永平拍出3000萬成立了OPPO,陳明永作為負責人,旗下通訊事業部也獨立發展了,就是今天的VIVO;

沈煒是負責人,讓大家入股,稀釋自己的股份,那麼大家沒錢怎麼辦呢?段永平出錢來借給大家,掙錢了從紅利裡面還,賠了就不要了,這就是氣魄啊。

其實自從02年段永平就跑到美國搞投資去了,順便1美金購進大量的網易股票,在70美金的時候賣出,掙了10多億美金,被譽為“中國巴菲特”。

把股權分光的段永平,為什麼企業反而越來越大?(思考)


10多年以來,他每年也就回國幾次,開開董事會,見見手下,其實經營這麼多年都沒管過,不像雷軍一樣天天忙得要死,步步高裂變成多家公司以後,他僅僅在職務上作為董事長;

但是股權已經被他自己分光了,還放手讓骨幹也接著往下分,在這種感召下,OPPO的陳明永和VIVO的沈煒也大膽的往下分。

最後的格局是什麼?

段永平自己只佔OPPO的大概一成股權,大概VIVO的不到2成;

其實陳明永和沈煒也只佔自己公司的1成左右,其他都是核心員工和老員工們所有;

從股權關係上,沒有控股股東出現了,段永平也不管經營,僅僅掛著董事長的名頭,還作為旗下公司的“精神領袖”的角色。

把股權分光的段永平,為什麼企業反而越來越大?(思考)


一個十幾年不管事的人,主動將股權稀釋到一兩成,甚至管理層(其實管理層是控股方)的董事們都可以幹掉他,讓董事長換人,但是一直這麼多年,沒有人替代他;

他不管事了,企業也沒有敗落,而是頂住了手機換代的風險,有無數門店和複雜的經銷體系的大包袱,卻沒有重蹈諾基亞和moto的覆轍;

轉型之後,OPPO和VIVO跟華為、小米繼續廝殺,甚至在渠道上佔據明顯優勢,研發上也沒有落下,這是為什麼?難道甩手掌櫃的模式還更有效?

把股權分光的段永平,為什麼企業反而越來越大?(思考)


陳明永也好,沈煒也好,都跟隨了段永平二十多年,一是領悟了渠道管理和產品研發理念的精髓;

二是領悟了段永平“大舍即是大得”的道,願意將利益分享給打拼的兄弟們,還有跟隨多年的代理商。

所以無論面臨什麼“互聯網思維”的衝擊,這群骨幹其實都是給自己幹活,他們都是股東,掙了錢都一起分,離職率極低,大家都有血肉的感情,願意一起與風暴中的大船共存亡。

在談什麼互聯網思維的時候,OPPO和VIVO一年好幾十億利潤,骨幹們都拿著幾千萬百萬的分紅,這是段氏思維的紅利:將自己的股權分光,讓所有打拼的兄弟一起分享。

把股權分光的段永平,為什麼企業反而越來越大?(思考)


三年前有雜誌採訪陳明永,讓他談談段永平,他是這麼說的:

“他都沒有回國啊,等到他回國的時候我們都已經做好了。他一年大概回國兩三次,加起來時間不超過一個月。

他回來之後,我們會一起聊聊天啊、打打球啊,可是僅限於娛樂。阿段說過的話很多,其中一句話是,這個事情交給你們幹,你們就好好幹;

如果做不好,你們就幹好一件事,你們就把這個企業好好地關掉;不要指望我再做什麼,我心早已不在此了。”

把股權分光的段永平,為什麼企業反而越來越大?(思考)


真是徹底甩手了!

一位前VIVO高管這樣評價段永平和老闆沈煒:“阿段是一個把激情隱藏在從容後面的人,甚至若干年之內,步步高缺了任何人都仍然能走下去,包括他自己。

vivo也是如此,沈煒在延續著阿段的邏輯。”一位不願具名的vivo離職高管這樣評價他曾經的兩個老闆。

段永平建立了一種機制,這種機制甚至讓他自己權力空心化,手下可以拿他當符號化的“精神領袖”,甚至當年陳明永想在步步高之外再建一個手機品牌,向大老闆段永平請示,畢竟關係到兄弟相爭嗎?

把股權分光的段永平,為什麼企業反而越來越大?(思考)


段永平說只要步步高的管理層同意,他就沒問題。這像是大老闆說的話嗎?

不過段永平還是組織步步高集團旗下幾家公司聯合注資3000萬,他自己親自帶頭投錢,後來陳明永買斷了品牌,跟步步高其他業務模塊斬斷了股權關係,但是段永平的股權保留了下來。

一個大老闆,把自己股權折騰沒了,甚至說個話都不一定算數,骨幹們是一手帶大的,都已經羽翼漸豐,各個帝國雛形已經形成,自己也安心做甩手掌櫃去了,這才是偉大的企業家,具有傳承精神的企業家,他的價值觀、理念和管理模式已經根植在步步高每個關聯公司的血肉裡。

把股權分光的段永平,為什麼企業反而越來越大?(思考)


懂得分享的老闆,才有機會贏得未來

無論任正非還是段永平,都明白財富的真諦,到底是選擇一個人累死,讓一幫打拼的兄弟拿死工資,最後只能做個小生意。還是反過來,通過股權的分享,讓員工一起分享企業的成果,最後是一群人幫你分擔,一起打拼,因為企業不再是一個人的企業,而是一群人的。

把股權分光的段永平,為什麼企業反而越來越大?(思考)


西方的股權激勵制度已經逐漸影響中國了,像阿里、樂視、小米和騰訊等也都拿出了很多股權給核心高管,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一開始融資,就有了股權激勵計劃,投資人跟創始人一起協商,拿出多少股權來給高管層和員工層,將來的公司機制裡,只有將股權激勵進行的越徹底的企業,也有機會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但是國內那麼多百億千億的企業,真正將自己的股權稀釋到極低的水平,併成功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從而影響企業很多年的,形成根治到骨髓的企業文化,或許只有段永平和任正非兩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