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炒油”鉅虧?兩高管被停職,幕後“灰犀牛”到底是什麼

撰文 | 菲尼克斯

2018年國內的最後幾個證券交易日,對中石化來說非常難熬。

12月27日下午A股開盤後,中國石化突然“閃崩”,收盤最終大跌6.75%,其港股當天也跌了4.68%。業內認為,這源於有外媒報道:中國石化旗下的全資子公司“聯合石化”疑似發生交易虧損且主要負責人已因工作原因停職。


中石化“炒油”鉅虧?兩高管被停職,幕後“灰犀牛”到底是什麼


當天晚間,中國石化發佈公告證明了上述報道:公司瞭解到子公司聯合石化在某些原油交易過程中因油價下跌產生部分損失,公司正在評估具體情況。公告同時表示:聯合石化總經理陳波和黨委書記詹麒因工作原因停職,由副總經理陳崗主持行政工作;目前,聯合石化生產經營情況一切正常。

這份公告並未說明聯合石化兩高管停職的具體原因。不過,據《中國證券報》報道,有聯合石化的內部人士透露,兩人被停職的原因是“公司下半年市場嚴重誤判,影響巨大”。

根據公開資料,聯合石化全稱為“中國國際石油化工聯合有限責任公司”,1993年註冊,註冊資本30億元,主要業務為原油及石化產品貿易。《中國石化報》2018年11月15日的頭版頭條報道中稱:聯合石化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原油貿易公司,2017年進口原油1.85億噸,佔中國原油進口總量的44%。

12月28日,中金公司發佈研報,估算聯合石化的交易損失可能是因為採取了買入看漲期權的同時,賣出看跌期權的策略;大多數虧損可能產生於賣出看跌期權的過程中。因為一旦市場出現極端下跌的情況,這樣的策略就會有巨大的虧損風險。而現實的市場情況是,自2018年9月底以來,國際油價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美國油價從76美元高位下跌至40美元附近,跌幅高達47%;布倫特原油從86美元跌到50美元,跌幅同樣超過40%。


中石化“炒油”鉅虧?兩高管被停職,幕後“灰犀牛”到底是什麼


而之前網絡上流傳的一些說法稱,聯合石化的總經理陳波“在70多美元的時候做多原油期貨,據說買了3000萬-7000萬桶,給公司虧了數十億美元。”

當然,這個虧損數額究竟是多少,目前並不能確認。但可以查證,陳波在2018年9月底的年度亞太石油會議上稱,鑑於全球市場當前的供需態勢,原油價格在每桶60-80美元是正常的,對油價看漲。

並且,人們可以知道的是,12月28日中國石化A股再次下跌3.81%,H股下跌5.088%,兩天之內在兩個證券市場上市值共蒸發681億元人民幣。

有不少人驚呼中石化遇上了“黑天鵝”。然而,從近十幾年的實例來看,大型央企“炒油”鉅虧的悲劇一再重演,這不能不讓人思考:歷次相似事件背後或許並不是“黑天鵝”,而是一隻只體積龐大的“灰犀牛”。


中石化“炒油”鉅虧?兩高管被停職,幕後“灰犀牛”到底是什麼


中石化此次“炒油”虧損的消息一出,很多人立即將之與2004年中航油事件對比,認為兩者非常相似。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是中國航油集團的子公司,當時也是進行了石油期權的交易,只不過,彼時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是看跌油價。而後來國際油價一路飆升,它又出售大量看漲期權,並且沒有及時止損,導致最後5.5億美元的鉅額虧損。時任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總裁的陳久霖因“公司沒有向新加坡證券交易所呈報虧損”等罪名,被當地法院判處入獄服刑四年零三個月。


中石化“炒油”鉅虧?兩高管被停職,幕後“灰犀牛”到底是什麼


2008年,東航也因為“炒油”,買入和此次聯合石化同樣的石油金融衍生品,最後操作不當,鉅虧60多億元人民幣。

這樣的類似案例還有不少。理論上,這些大型企業在進行金融產品投資時,都有一套完整的風險控制流程。例如,據媒體報道,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風險管理手冊》與其它國際石油公司操作規定基本一致;公司內部也有風險管理委員會,由七人組成,包括四名專職人員、一個運作部主任、財務部主任和一名財務經理,均為新加坡公司員工。風險控制的基本結構是從交易員-風險管理委員會-內審部交叉檢查-總裁-董事會,層層上報。每名交易員虧損20萬美元時,交易員要向風險管理委員會彙報;虧損達37.5萬美元時,向總裁彙報;虧損50萬美元時,必須斬倉。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最後損失達5.5億美元,這意味著要觸及其內部規定的斬倉線1100次。所以,有制度卻不執行,再好的制度也會成為空談。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也好,東航也罷,他們的決策層在面對事件中最初產生的數額尚小的虧損時,其實和許多股市散戶的“賭徒心理”並無二致:寄希望於市場行情會發生扭轉,就可以翻盤盈利,抵銷當下的浮虧;這樣,就把之前設置的止損標準拋之腦後,或者一再延遲決策,結果沒想到“地板之下還有地下室”,一虧再虧,釀成悲劇。這樣的人性弱點,千百年來早已有之。


中石化“炒油”鉅虧?兩高管被停職,幕後“灰犀牛”到底是什麼


也有人認為,不少企業栽在高管的相關知識、能力不足。中投證券金融衍生品部總經理張曉東數年前接受《新民週刊》採訪時就表示:中航油、東航等購買金融產品鉅虧的事件暴露出企業的決策層對相關金融知識並不瞭解,卻又購買一些過於“高級”的金融衍生品。“這就好像沒學過加減乘除,卻直接接觸微積分了。”另有業內人士表示:金融產品交易是一塊非常特別的領域,它很新變動很快,它的邏輯是沒有現成的教科書可學的;這對企業的決策層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同時,中航油、東航以及此次中石化虧損事件中,向企業銷售金融產品的金融機構中都有高盛等國際投行的身影,這在某些業內人士看來,或許並不是巧合。張曉東曾表示:許多個人投資者和國企有“媚外”心態,把高盛和一些國際投行“神化”了,仰視它,匍匐在它的面前,這樣是很可悲的。他指出,實際上有些事件中,國際投行對中國企業存在金融欺詐行為。


中石化“炒油”鉅虧?兩高管被停職,幕後“灰犀牛”到底是什麼


菲尼克斯認為,中石化應該認真對待、徹底調查後把這次事件的來龍去脈尤其是“灰犀牛”因素到底有哪些,透明地公之於眾,以為自身和他者警誡。因為中石化代表的是大型央企,如果它們一再踏進同一條河流,虧傷的除了投資人,還有老百姓的心。

部分資料來源:《中國證券報》《財經》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