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輕的寡婦是如何度過自己的後半生的?

喬喬


實際上,過去對待

寡婦改嫁並沒有非常苛刻。

婦女地位也不是一直很低下。

商代以前,婦女可以有獨立的封地,甚至組織軍隊,履行對主君的協助做戰義務。自漢至唐宋時期,婦女地位開始呈現逐步下降的態勢,但依舊有獨立財產權,甚至可主動與丈夫和離,然後攜帶自己的嫁妝離開。比如李清照48歲時改嫁了張汝舟,顯然說明中上層婦女的改嫁沒有任何理論障礙。

理學佔據全面統治地位的元明時期,民族思想逐步趨向保守,也才開始有了寡婦不能改嫁的要求,然而這也僅僅限於中上層婦女,她們才真正被所謂禮制所束縛。比如關漢卿的《竇娥冤》明確說到,竇娥的婆婆都還改嫁給張驢兒的父親。因此即便就是到了清代,下層婦女再嫁的情況依舊廣泛存在。

對於這些中上層婦女,譬如明清的公主,正常生活都很憋曲,生活在單獨公主府裡,駙馬想親近公主得向管事麼麼行賄。而公主被禮制限制,則羞於主動召見駙馬。所以,清代公主甚少生育,多早逝。道光時期,大公主見皇帝后找機會問,我的額駙是誰啊?一年都見不到面。道光才下令禁止管事麼麼阻攔駙馬請見公主。大公主回家召見管事麼麼以皇命訓斥之後,就與丈夫和和美美地生了四個孩子。

所以真正被約束不敢改嫁的都是有一定身份的女子。

她們的寡婦生活很慘。如果來了性慾,既不能喊叫也無法悲鳴。只能採取其他方法來釋放。譬如抓一把銅錢丟在地上亂滾。然後蹲下去,一個,又一個,逐個撿拾起來,緩慢移動腳步。最終,等二三十分鐘之後,慾望消退,再將銅錢裝回去。

如此種種。

理學害人不淺。


四川達州


說起寡婦,她們也是人,人都有氣情八欲。可惜在宋以後的朝代,寡婦的命運不太好。

就拿宋朝時來說吧,朱熹就規定女人死了丈夫就不能再嫁人。一天有一個16歲的寡婦來找朱熹,她說自己年紀輕輕的死了男人,也沒有孩子,你叫我以後怎樣過。朱熹一看小寡婦長得相當漂亮,就叫她住在自己家的後院。於是,就將小寡佔為己有。但是沒有不漏風的牆,有人告發朱熹窩藏小寡婦,朱熹無奈就將小寡婦放了。

自從有了宋朝的《程朱理學》,到了明朝,對寡婦非常扣剋,一般不允許寡婦再嫁。寡婦沒有辦法只能當尼姑。當尼姑不等於不想男人,於是出現專門奸笑書生的事。有一座尼姑痷,看見有窮書生去趕考,或者沒錢住宿,就將書生騙進去,好吃好喝的招待,晚上有幾個尼姑陪睡,最後書生力不從心死在痷內,尼姑們將他葬在痷內後花園。這樣弄死了幾個書生,最後被人發現報官。東窗事發後,官府將尼姑全部斬首,尼姑痷燒掉。

這些都是明清時期寡婦的遭遇,現代人不可想像。時代的進步,這些寡婦的事情將一去不復返


牛頭對上了馬嘴


古代寡婦度過後半生方式依然也有很多,畢竟在歷史上寡婦也不少,總會想出辦法來解決自身問題,當然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自身謀生問題了。

改嫁

在古代寡婦度過後半生最多、最好的選擇就是改嫁了,畢竟再嫁組建家庭,對男女都好,有利於資源優化配置。


先秦戰亂、東漢末年等時期,人口稀少,為了鼓勵生育,增加人口,都蠻支持寡婦改嫁。像越王勾踐,亡國後為了快速壯大,改嫁生子的還有獎勵。曹操也蠻支持的,為了給大家立個好榜樣,曹操自己就先娶了寡婦,給士兵們起了個帶頭作用。之後還頒佈了規定,強徵境內所有寡婦,把她們集中起來,帶強迫性質讓她們改嫁給前線打仗的士兵。

在唐時期女性得到空前自由,改嫁之風更是成為潮流,一般只要想改嫁的女性都能輕而易舉的選擇改嫁。

寡婦不能隨意改嫁是在宋之後樹立起來的,宋之後朱熹理學成為了正統,女子就只能守節了,當然也不是說女子就不能改嫁,畢竟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不能改嫁,她們只是受當時守節思想影響很難再改嫁,改嫁估計也得被人噴死了。

在宋朝之後,寡婦多為在家守節,後來有孩子出生的在家帶孩子,沒孩子的照顧好年邁公婆,為了生存還得一人操勞農活,一輩子算是被禁錮住了。

就業

丈夫死了,就得獨自賺錢養活自己了,所以她們要就業。古代很多女性也有女強人,在她們不選擇改嫁的情況下,她們會選擇做生意,獨自養活自己。

唐朝是女性經商的高峰期,洛陽最出名的女商人叫高五娘,從事冶煉業,靠自己賺了不少錢,她就是個寡婦,據說還非常漂亮。清朝寡婦更多選擇守節,守節之時也有做生意的,乾隆年間高密寡婦傅單氏守節31年,成家業五倍於原產,成為遠近聞名的女強人。

稍微富裕的寡婦也會選擇開個小賣鋪、開飯店、等行當,當個小老闆娘來持家。當然窮苦人家寡婦,可以賣賣菜做個小販貼補家用。

當尼姑

也有不少心愛的丈夫死了的,看破了紅塵,她們選擇了當尼姑,之後青燈古佛度日。這不僅是一個寄託,也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當然有權有勢的女寡婦,怎麼過就不用愁了,她們甚至不需要考慮再改嫁,因為她們可以天天換男寵。


夏目歷史君


去年熱播的《那年花開月正圓》裡的周瀅就是典型的古代寡婦,她年紀輕輕就守了寡,悲痛之餘,她把整個身心都放在了事業上,並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逐漸接手了家族的產業,生意也是做得風生水起,最終成為清末一代傳奇女子,還受到了朝廷的一品夫人誥封,給她寫墓誌銘的人也是不得了,是溥儀的老師朱益藩。

和周瀅類似,今年播出的《巴清傳》裡的巴清,也是戰國末期的一個豪強家族的寡婦,面對家族紛爭、他人覬覦,她一手挑起了家族產業,併成為中國最早的女企業家,當然,不能拿改編過的劇情來比對她。

如果是好人家的寡婦固然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事業家業上,但大多數普通人家的寡婦,大多也就自此孤獨一生了,而寡婦門前是非多,坊間難免各種閒言碎語,為了彰顯自己的清白,她們還要經常遭受各種歧視和不公正待遇,甚至被迫自殘來自證清白。

明朝有個老太太死前拿出了100枚幾乎被磨光的銅錢,周圍人不解,她說,自己20歲丈夫就死了,守了50多年的寡,漫漫長夜,為了排解寂寞,她就把這些銅錢扔到地上,再一枚枚撿起來,循環往復,直到有了睏意再睡覺。

在程朱理學興起之前,也就是宋代前,社會對女性的束縛還是比較寬鬆的,寡婦改嫁雖不多但也正常,宋真宗的皇后劉娥就是改嫁的,也成了國母,並很好地輔佐宋真宗治理國家,被後世譽為“女中堯舜”。

還有一個不算主流的,就是私通,和喜歡的人私通無可厚非,但在古代,發生在寡婦身上,這對寡婦的風險是很大的,搞不好就要受到浸豬籠等殘酷懲罰,乃至被趕出家族等,真要做這個事情,隱蔽性很重要,不過年輕寡婦放哪兒都是焦點,很難藏得住。

幾千年的漫漫長夜,大多數寡婦還是在平凡中靜靜地生活,默默地死去。


雲中史記


寡婦門前事非多,古今一也。在古代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對年輕守寡的女人態度不一樣。比如說漢朝時期,政府是千方百計想增加人口鼓勵生育的,女孩十二三歲要出嫁,不出嫁的要加幾倍交納賦稅。當然也鼓勵寡婦再嫁。比如說朱買臣之妻,司馬相如之妻卓文君。卜按照三綱五常儒家理論,女子在家從父,父死從兄,兄死從子。一個女的年紀輕輕種地生活非常艱難也只能再嫁。唐朝時候風氣比較開放,公主們有再嫁三嫁的。民間亦然。宋代也比較寬容,比如陸游的前妻唐婉是他的婊妹,兩個人離婚後十年在沈園見面了,唐婉已成他人婦,陸游感慨萬端留下一首著名的《釵頭鳳》:紅酥手,黃騰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到了明清時期,受程朱理學影響,是禁止女子再嫁的,女人年輕死了丈夫鼓勵守寡,政府還要在女的門前豎個"貞節牌坊”給予表章並大肆宣揚以示容寵。實際上這是對人性的一種戕害。當然也有熬不住再嫁的,不過到時候得到寺廟裡捐個門坎兒,要不然到了陰間以後,女的會被兩任丈夫用鋸斷成兩截兒。致於說各人的生理需求是無法繞過去的,出土文物已經證明了,有錢的人家用青銅鑄成唯妙唯肖的"人祖"用來自慰,沒有錢的人家只能臨時找個種臨時物品比如說黃瓜之類的度過漫漫長夜,漫漫人生了,嗚呼!古人的智慧也是非常高的哦!




關東俠客


在古代封建社會中男尊女卑,因此形成了“好女不嫁二夫”的說法,正所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個扁擔抱著走。”但實際上南宋以前的寡婦是可以再嫁的,甚至政府會鼓勵寡婦再嫁。



先秦時期,民風開放,根本沒有從一而終的說法,

寡婦再嫁的事情也是屢見不鮮。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的夏姬就曾改嫁了三次,有過四任光明正大的老公,還有好幾個偷情的情夫。

秦漢時期更是如此,《史記》記載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八個老婆,其中有五個人明確記載都是二婚女。而且他的謀士陳平在沒有發跡之前,娶了一個嫁過五次的寡婦。再說漢武帝時衛青的老婆平陽公主,嫁給衛青的時候已經是三婚,第一任是曹壽,第二任是夏侯頗。即便是到了三國時期,曹操和劉備都曾經娶過寡婦為妻。



唐代更不用多說,社會風氣極度開放,李世民以身作則娶了好幾個因自己喪夫的美女寡婦,其中有齊王李元吉的老婆楊氏,還有廬江王李瑗的老婆。甚至在自己死後,自己的老婆武則天還被兒子李治收了過去。

宋朝時期程朱理學誕生,封建社會對於女性的約束也隨之開始,明朝時從一而終成為女性的基本準則,寡婦再嫁也變得難上加難,其結局也是非常悽慘的。



明清時代為了鼓勵女子守寡,興起了建立貞節牌坊的風俗,當然修建了貞節牌坊後,官府也會給予一定的物質補貼,類似於今天的貧困戶補助,寡婦們靠著政府補貼和自己出去幹零活獲得一些收入,勉強度日。

如果生活實在過不去的話,很多寡婦也會迫於無奈和輿論壓力改嫁,畢竟填飽肚子更重要。當然也有一部分無法改嫁的人會被迫賣身為奴。



至於明清時寡婦的情感生活,大部分選擇了壓抑,當然也有一部分選擇了通姦偷人,但是一旦被發現就會被族長懲罰或者被浸豬籠致死。


我是越關


也許有人會認為古代年輕的寡婦會隨意改嫁添丁,一方面是因為打仗幹活都需要壯丁,另一方面的原因,畢竟寡婦不同於“黃花”,智慧之門已經開啟,守活寡?豈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古代的士兵戰死或者普通人家的男人死亡,留下的年輕貌美的妻子,她們大多數都是要“從一而終”的,不像現在的人們,離婚或者改嫁都是那麼自然。

雖然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也沒有任何一個朝代有法律明文規定女人在丈夫死後必須守活寡。但是,古代對於女性的要求和約束是非常嚴格的,“女子無才便是德”這種思想已經植入到每一個人的思想中,深入骨髓。

古代的女人不能像現在的女人一樣,學習各種知識,天南地北的闖蕩,這在古代是完全不現實也是不被允許的。她們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失去了權利,根本不能自主決定自己的命運。嫁為人婦後,更要嚴格遵守三從四德的規定: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她們根本沒有自由可言,一輩子活在男人的陰影之下。

既然古代女性一輩子活在男人的陰影之下,那麼她們就不能反抗,不能有逾越行為,稍微過分一點的頂撞,在當時來說都有可能被毒打一頓,甚至被休。女子的反抗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是被當作“異類”來認為的。

如果女子的丈夫不幸去世,那對於女性而言,精神上可能不再受到指責,可能是一種解脫。但身體上卻是漫長的折磨,即便再怎麼“孤單寂寞冷”也不能越雷池一步,獨守空房,孤老一生,是大多數古代寡婦的真實寫照。因為她們會受到當時整個社會的監督,“寡婦門前是非多”,真要是被抓個現行,女人必定逃不脫干係,她們將會遭到像浸豬籠似的殘酷懲罰。

你可能會說,唐朝不是很多女人都改嫁過嗎?比如,唐朝的太平公主先嫁給了唐高宗的嫡親外甥薛紹,在薛紹死後,又奉武則天的命改嫁武承嗣,雖太平公主罷婚,但後來還是在武則天的命令下嫁給了武攸暨;另外,安定公主,先是下嫁王同皎,因王同皎有罪,又改嫁韋濯,在韋濯死後,又改嫁崔銑。

沒錯,唐朝的確有很多改嫁的案例,但這並不能說明古代的寡婦就可以輕鬆的改嫁。

究其根源,主要是因為唐朝民風相對比較開化,於婚假方面,對女性的禁錮也要比以後的明清兩朝少很多。再加上,武將戰死沙場的幾率要高些,即便不是武將,官場官員的意外死亡率也要比平民高些,因此對官場的要求相對就沒那麼嚴苛了。


小小嬴政


這個得看朝代劃分!宋朝以前,寡婦與非寡婦並沒有很直接的區別。在唐朝,寡婦甚至會成為搶手貨,這是草原民俗胡化到中原的原因。在草原上,死了丈夫的產業會被劃分成幾份,每個孩子跟妻子都有繼承權,可以分走家產。如果娶了一個寡婦跟她的孩子等於可以帶走這些產業當嫁妝,這使得草原地區,寡婦比黃花大閨女更搶手。甚至還出現兒子娶小媽的怪誕行為,說到底是為了家產。

其次,在當時的傳統思想裡,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些寡婦已經證明過自己能生養了,因此,價值就倍倍兒增加了。這也就是唐朝喜歡胖女人的理由,胖不是因為真的胖,只是因為熟透了。

不過這種想法到了宋朝以後就全變了。程朱理學的誕生使得寡婦再嫁便成了障礙,寡婦再嫁成了被人唾棄的事。在當時,寡婦留宿單身漢叫失節,按著禮法是要浸豬籠的。理學在明清時候開始廣泛流傳,成了統治國民思想的主要禁錮。甚至到現在都依然受其影響著。所以,寡婦的生活就很辛苦了,她們只能自己撫養孩子長大成人。


優己


現在我們一提起古代的婦女,就會想到她們的地位比較低,每當自己的丈夫去世之後,她們大多不能再嫁別人,只能自己生活,其實這一看法是錯誤的。在古代尤其是在南宋之前,寡婦的自由是不被限制的,並且在某種程度上,寡婦被鼓勵再嫁。

先來談一談先秦時候的社會風尚,在那時寡婦再嫁是很常見的事情。比如春秋時期著名的美女夏姬就曾經改嫁高達三次,人們所知道的老公差不多就有四個左右,這還不包括那些情夫。

秦漢的時候,人們對於寡婦改嫁也不是很在意。比如漢朝的建立者劉邦,他娶過八個妻子,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女子都是嫁過人的,皇帝尚且不在意這些寡婦敢娶他們,那麼民間的男子對此自然也沒有那麼在意。再比如衛青的妻子,雖然是一個公主,但是嫁給衛青的時候已經結過三次婚。三國時期,曹操,劉備這些領導者也曾娶過寡婦做妻子。

到了唐代,我們都知道社會風氣比較開放,因此寡婦再嫁就不是什麼有悖倫理的事情。當年李世民就娶了多位寡婦,其中還包括李元吉的老婆。而李世民的妻子武則天,在其去世之後也是改嫁給了李治。

宋朝的時候,人們的思想被限制了,因為程朱理學的產生,這時候的女性不像先前那樣自由。明朝時候寡婦的地位也是一再下降,比較難改嫁,結局也就沒有那麼好了。並且在清朝,人們開始注意“貞節”,因此出現了鼓勵女子不再嫁的思想,甚至專門給她們一定的補助,目的就是讓她們守寡。

但是在這時候婦女首先考慮的依然是自己的生計問題,如果不改嫁會讓餓死的話,她們還是寧願被人說三道四也要嫁人,這是人正常的私慾。只是在這時一些比較殘忍的酷刑也出現了,比如浸豬籠。


奇點歷史


簡單來說,分時代。

在元以前,寡婦改嫁並沒有多大阻力。

關於女子貞潔、三從四德的說法很早就出現了,女子從父、從夫、從子的男權規則是早就形成的,這種規則慢慢就涉及到寡婦改嫁。

秦始皇第一次以政令形式對貞潔提出要求,但要求並不嚴格,與今天的二孩政策類似,鼓勵生育,但不強制。


在這種情況下,從先秦三代至兩宋時期,寡婦改嫁並不難。在風氣開放的春秋時期,夏姬甚至先後七次嫁為夫人,共有九個男人因為她而死,被稱為"殺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國兩卿"。

即便進入帝制時代,漢朝皇后並不乏改嫁的,最著名的如漢武帝之母王太后,入宮前生有一女,漢武帝不僅與之相認,還賜錢賜地,榮寵無比。

魏晉南北朝,曹丕乾脆是在父親死後繼承了自己的一眾庶母。而胡漢激進融合的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改嫁就更不是事了,畢竟連年的戰爭需要足夠的人口,怎麼可能讓人守寡。

隋唐時期由於民族融合,具有不少胡風,從李唐皇室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的事蹟就可以窺得一斑。

就算到了宋朝,還鬧出宰相為爭一寡婦的風波,雖跟財產有關,但也反映出,宋朝的寡婦同樣是可以改嫁的,比如李清照。

在元之後,寡婦改嫁越來越難

元只是一個分界,改嫁變難的原因來自於南宋時期成型的理學,真正實施則在明清時期。

理學雖然在南宋即逐漸成為思想界的主流,但其最貞節的強烈影響還需要時間發酵,在宋元時期,仍有不少寡婦改嫁。據《元典章》卷十八記載:宋代直至元代,“婦女夫亡守節者甚少,改嫁者歷歷有之”。

到了明清時期,整個國家上上下下宣揚婦女守節,女性別說留別的男子(丈夫以外)過夜,就是跟別的男子有肢體接觸,也會被人指指點點,重要的是,經過從小到大的洗腦,往往婦女自己也認為這是不對的。

所以現在所謂的貞潔牌坊、貞潔烈女的記載,明清為最。據《山西通志烈女錄》不完全統計,該省貞潔烈女,在元代以前僅有幾人,元代增至25人,明代增至677人,清代上升到1830人。

數百年的禮教束縛,直到民國時期仍然難以擺脫,民國劇中所謂不娶寡婦的傳統,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