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中,日本也曾攻打印度,為何只打了一仗就選擇撤軍?

liyanpengjia


當年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曾經打著一個響亮的口號: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但是在侵略中國的時候,也並沒有明確說明大東亞到底是指哪些地區?一直到了1940年的時候,日本明確指出,大東亞共榮圈包括了下面這些國家:



中國、朝鮮、日本、滿洲國、法屬中南半島、荷屬印尼、新幾內亞等大洋洲,及澳洲、新西蘭、印度及西伯利亞東部等地為大東亞之範圍。

日本有這麼大的野心,當然也有著相匹配的實力。在非常短的時間裡面,就攻打著東南亞絕大部分的國家。截止到1942年年底的時候,基本上整個東南亞,也就只有印度地區,日本只是派遣了一小部分的兵力。甚至正如題目所說,僅僅只是打了一仗,便立刻敗走。

其實印度之所以能夠活躍在世界舞臺上,還要拜它的殖民者英國所賜。英國曾經帶領印度兩次踏上中國領土,經過英國幾十年的殖民下,印度也自然而然的把英國當作他們背後最大的後盾。其實不僅僅是印度,英國作為日不落王國,在當時殖民了基本上整個東南亞地區。


所以說日本要建立自己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他的敵人不僅僅是東南亞地區的各個國家,還有這些國家背後的主人——英國。英國作為一個老牌的王國,在歐洲地區也享有著舉足若輕的地位。而希特勒試圖統一歐洲的聲音,自然免不了與英國的碰撞。

為了減輕自己在英國的壓力,同時也是更好的達成他們所謂的法西斯陣營。希特勒攢動的日本,前去攻打印度。印度本來就是自己攻打目標之一,自然而然的作為順水人情答應了下來。但是這個時候,戰爭已經來到了1944年,日本早就沒有了剛開始時候的囂張跋扈。

由於之前幾年的作戰,英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大部分兵力,基本上都縮在了印度地區。以及一部分中國遠征軍,也是被日本攔腰截斷在了印度。而印度和日本發生的這場戰爭,其實名字叫做英帕爾戰役。雙方最高指揮將領,分別是牟田口廉與蒙巴頓。牟田口廉雖然有著小東條的稱呼,可惜並沒有東條英機的智慧。


在1944年的3月8日,牟田口廉帶領著10萬人的部隊,趕著一大批的活牛、活羊,跨過了印度與緬甸的邊界,拉開了這場大戰的序幕。為了抵擋日軍的進攻,蒙巴頓立刻在欽敦江建立起了防禦戰線,並且提前佔領了英特爾地區。在先天優勢上面,就給了日軍一定的打擊。

因此當時的日軍部隊,不僅要背靠欽敦江作戰,而且他的後勤補給線也有著非常大的問題。因為當時緬甸與印度交界處都是山嶺地區,日本又沒有在印度擁有補給點,因此所有的補給必須全部來自不可靠的叢林補給線。再加上盟軍飛機時不時的轟炸,日本補給一直是斷斷續續。

再加上當時雨季馬上來臨,原先乾枯的河床即將變得洶湧,所以日軍必須在雨季來臨之前,將這場戰役打下來。因此在剛開始的時候,日軍的進攻勢頭非常的兇猛,甚至一度兵分兩路包圍了英帕爾地區。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蒙巴頓不得不向美國空軍求助。在美軍的幫助下,英印聯軍終於取得了暫時性的勝利。


由於長時間緊張的作戰環境,再加上斷斷續續的後勤補給,日軍部隊的戰鬥力開始急劇下降。原來的口糧從目前的六兩,最後降到甚至連半兩都不到。反觀英印聯軍,不但毫不擔心補給線的問題,甚至時不時的還能抽上香菸喝上甜酒。

在多方的幫助下面,英印聯軍把整場戰役拖到了雨季。原本就泥濘不堪的叢林,在雨水的沖刷下,走路都已經成了問題,更不要說用來作戰了。這個時候的日本已經基本上沒有太多抵抗力了, 原來10萬多的日本部隊,也漸漸被衝散為四五萬一支。雖然日本本來的目的就是分兵包抄,但是沒想到分開之後就再也無法合起來。

然而這些還不是摧毀日本最後的稻草,由於雨季的來臨,軍隊內部爆發了瘧疾、霍亂、流感等眾多疾病。最多的時候,日本內部有將近3萬人感染疾病。患有疾病的士兵根本沒有力氣提起武器,再加上沒有足夠的食物補充,一個個都餓得骨瘦嶙峋。


作為最高司令官的牟田口廉,也認為打下去並沒有什麼希望了,準備全線撤軍。在1944年的7月2日凌晨,日本東京大本營往前線發出命令,本次作戰停止全軍撤退。而且為了顧及到面子問題,竟然給這次退戰冠以“退卻作戰”的名義,實在是可笑。

日本此次作戰之所以沒有勝利,完全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沒有佔據任何一點。此次大規模的作戰沒有佔據任何腳跟,太平洋戰場中已經讓日本焦頭爛額,中國戰場當中也無法抽身,後來也就乾脆放棄了對印度的進攻計劃。


史之策


因為日本最初是沒有要攻打印度的。從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就可以看得出來,而大東亞共榮圈裡面根本沒有印度。

那日本唯一一次攻打印度,是因為軸心國的德國要求日本攻打英美荷在亞洲的根據地,牽制同盟國的兵力位歐洲戰場減輕壓力,當然也不乏日本的野心膨脹!

那一仗是英帕爾之戰!從緬甸的日本軍攻打印度的。當時他們是多線作戰,要應對緬甸本土,國民黨的遠東軍,還有英軍,英屬印度軍。日軍9萬軍傷亡6萬,英印本土作戰加上支援多傷亡4萬多。

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也是出師不利,開始了戰略上的收縮。所以印度躲過一劫。如果沒有太多客觀原因印度會死的很慘


丘比特懶


日本攻打印度已經是二戰後期的事情,到1944年,法西斯已經處於了守勢,早就沒有了二戰剛開始的伶俐攻勢。德國法西斯深陷俄羅斯冰天雪地之中,而日本在中國戰場已經打了七年多,太平洋戰場也是遭到了美國強有力的阻擊。

在這種明顯守勢的情況下,日本選擇對印度發起攻擊,已經是強弩之末時構想的自救方式,攻下印度佔據一個根據地,從外向內包圍形成東亞圈層。

日本派出了十萬部隊,長途跋涉到了印度半島,迎接他們的是英國將領蒙巴頓率領的英軍和印度軍隊。

日本軍隊趕到印度的時候,印度恰逢雨季,瘧疾盛行,本就勞累不堪銳氣大減的日軍,還未作戰就生病,根本無力作戰。



這種無方向無銳氣無體力的部隊,是不可能作戰勝利的。與蒙巴頓的部隊剛交火失敗,日本就撤出了印度。

強弩之末的日本在中國和太平洋戰場開始了節節敗退之路。


老李有刀


緬印邊境地形複雜,山高林密,所以即便在日本如日中天的時候也未敢輕易進攻印度。當牟田口決定強行實施烏號作戰計劃的時候,就遭到了其他日軍將領的強烈反對,如果不是東條英機極力支持的話,恐怕連這僅有的一次戰役都不會發生。另外,英帕爾戰役徹底結束時,都已經到了1944年中下旬,而此時美國海軍已經逼近到了菲律賓西線,日本法西斯已經到了強弩之末,又哪會有力氣再次攻打印度。



由於地形的限制,日軍的後勤補給本就困難重重,而牟田口不僅沒有重視這一隱患,反而狂妄的認為僅需20天的口糧和彈藥就能徹底擊垮英軍。狂妄的牟田口一意孤行,最終被盟軍東南亞戰區司令蒙巴頓抓住了軟肋,誘敵深入,一舉粉碎了日軍攻佔印度實現“東亞大共榮圈”的野心。



日軍在敗退的過程中,可謂走一路死一路,最終日本第15軍減員已經接近八成,遠超瓜島戰役的損失率,第15軍也直接由主力部隊變成了殘廢。英帕爾的慘敗讓日軍大本營震驚不已,牟田口等一大批日軍將領被撤職查辦。經此一戰,日軍僅撫平傷口就得花費一段時間,況且又有牟田口這個前車之鑑,恐怕日軍再瘋狂,也得掂量掂量!



英帕爾戰役於1944年7月正式結束,然而僅僅三個月後,美軍便在萊特島成功登陸,直接威脅著日軍佔菲律賓的安全。太平洋戰場早已讓日軍忙的焦頭爛額,日本法西斯已經毫無精力再去考慮緬甸戰場的問題。緬甸的日軍既沒有援軍,又沒人有勇氣敢去趟這渾水,所以沒有下文也就不奇怪了!


看更多軍事資訊,請關注歷史文齋!


歷史文齋


這主要是因為中國軍隊在緬甸浴血奮戰,切斷了日本進一步侵略印度的可能。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自始至終,只勻出偏師一支,進入印度,很快為駐印英軍擊潰。

至於今日,印度與日本在外交上已成連橫之勢。再加上印度一直以來把中國作為假想敵,便開始炮製印日友好的歷史,宣揚日本並沒有侵略印度的意圖。回到1940年代,如果不是中國遠征軍血戰緬甸,遲滯並最終殲滅日軍大量有生力量,日軍早就佔領印度腹地了。

大體,日本侵略印度的構想,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40年德意日三國同盟以後,日本策劃空襲珍珠港,席捲東南亞以後,陸軍繼續向西,與德軍在中東會師。這一階段日本在戰略上論證了入侵印度的可能性,但在具體行動方面,主要作戰區域在中南半島及其他東南亞島嶼。

第二階段大體是1942年開始,6月日本在中途島慘敗,之後在瓜達爾卡納爾島陷入膠著,向東在太平洋難有作為。日本希望從緬甸包抄印度,切斷中國的後援。在這一背景下,1942年8月,日本製定了入侵印度的完整計劃,並開始進行戰役準備。1942年底,中國開始集結兵力,準備第二次遠征緬甸印度,並於次年初慷慨誓師,進入緬甸。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第二次遠征軍連續重挫日軍,截止45年1月,以傷亡近9萬人的代價,擊破日軍主力,收復緬甸、滇西全境。

日本入侵印度的英帕爾戰役(1944年),只是大緬甸戰區中的插曲。日軍一線將領在緬甸無法打開局面的情況下突發奇想,以為印度應該是軟柿子。於是在沒有足夠物資準備的情況下,貿然西進,補給線崩潰之後,失敗成為潰壩,大量士兵因缺少給養藥物,死於後撤途中。從此,日本再無西進印度的條件。


在野武將


日本是一個島國,不但小且資源極其貧乏,國家要發展,軍事要強大,人民要生活就必須不斷的擴張,不斷的發動侵略。但他們很囂張狂妄,基本上在整個二戰的時候,四處發動戰爭。


日本對中國做的那些事情,那就更不用說了。就連美國這樣的世界第一強國,也敢偷襲,可以說是非常囂張了。但是印度這個處於南亞大陸上國家卻沒有遭到日本很大的傷害,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日本為何沒有攻下印度?


本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日本為什麼要急於進攻印度。當時的東南亞諸國,包括印度、馬來西亞、緬甸在內,全都是英國的殖民地。1942年,日本擊敗了中英聯軍,強勢佔領了緬甸。而當緬甸落入日本人手中之後,英國在東南亞就只剩下印度這塊地盤了。為了保護僅存的帝國果實,英國所有駐守東南亞的部隊全體撤入印度。

1944年,隨著德國在庫爾斯克的失利,德國納粹在歐洲戰場陷入被動。希特勒要求日本攻打印度,牽制盟軍戰略部署。而此時的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也接連遭到美國打擊,為了扭轉戰局,日本出兵發動了“英帕爾戰役”。

這就是日本要急於進攻印度的歷史背景。

(日本軍的侵略)

從17世紀開始,印度一直是英國的殖民地,被喻為英女皇皇冠上的一個明珠。印度不斷地為英國貢獻了大量免費勞力,資源,人員,所以英國為了保護自己最重要的殖民地,就開始與日本人交戰了。所以日本雖然攻打印度,其實是主要是與英國在交戰。這一點大家要必須弄清楚的,印度當時還沒有正規的軍隊,都是一些部落式的軍隊,單靠印度本土的這些軍隊是很難抵擋當時精銳的日軍的。

所以為了保住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英國拼了命地與日軍交戰。這是第一點也是小編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印度對於英國來說不容有失。

第二:日軍準備不足。日軍高層下達進攻命令後,並沒有交代任何的進攻方案,日軍組織了約10萬人馬進攻印度。除了戰略上準備不足外,日軍在戰備物資方面也準備得很不充分。日軍只攜帶了一個月的口糧,並且在行軍中趕著大量的豬牛羊等牲口,作為口糧不足時的補充。由於日軍根本沒很好評估過駐印英軍的戰鬥實力,他們的糧食很快出現問題,嚴重影響了日軍的戰鬥力。僅此一點,就犯了兵家大忌,所謂“軍馬未動,糧草先行”,就是這個理了。

(英帕爾戰役)

第二,雙方指揮官差距太大。牟田口廉有“小東條”之稱,特別擅長以武士道精神鼓舞士兵英勇作戰。哪怕是在日軍沒有東西吃的情況下,他依然能喊出“沒有補給也能打仗”的奇葩口號。感覺他比較適合當老闆,畫大餅和鼓勵士兵。其實他沒有做指揮官的真才實學,這也是失敗的原因之一,這樣的人當指揮官確實有點讓人捉摸不透。

反觀英軍方面,他們的指揮官是著名的蒙巴頓將軍,經驗豐富。在得知日軍已經渡過欽敦江時,他立即決定把欽敦江以西的所有防禦力量撤到英帕爾附近高地上。並且在海上能得到源源不斷的補給,而且還有空軍支援轟炸,士氣高昂。

所謂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僅僅這一招,就讓日本軍隊陷入被動。

(牟田口廉舊照)

第三,日軍水土不服,染病嚴重。日軍到印度時遇上了雨季,隨著雨季的來臨,日軍染上了瘧疾、痢疾、霍亂、流感等各種疾病,共計有3萬兵多名士兵染病,其中一大半喪失戰鬥能力。但英軍常年在這裡駐守,不僅沒有事情,反而利用雨季的特殊環境,對日本展開反擊,最後日本不得不撤退。就這樣十萬大軍的日本兵,在經過一場戰役之後,剩下的三萬人就匆忙撤退了。此戰後,日本已經日薄西山了,所以再沒有對印度進行過戰爭。


所以說,日軍各方面準備不足(糧草,疾病,戰術,武器),倉促進攻,對英軍的實力估計不足;而印度對於英國來說太過重要,不容有失,必須拼命抵抗。


鐵血龍魂


二戰時,日本確實和印度打了一仗,不過日本卻在遭遇了慘敗後退軍。而戰後的印度卻因為這場戰役對日本感恩戴德,甚至有印度的法官堅持日本戰犯全員無罪。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近代之所以能夠崛起,完全是依靠著對外擴張和掠奪。以此完成了最原始的資本積累後,野心也進一步膨脹。在二戰期間成為法西斯軸心國後,甚至制定了大東亞共榮圈戰略構想。

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共分為五步戰略;

第一步、在我國東北建立偽滿洲國。

第二步、攻下整個中國。

第三步、佔領整個東南亞地區,並且攻下澳洲。

第四步、攻克印度後,與德國在此會師,然後北上攻克蘇聯。

第五部、攻下美國,完成稱霸世界的夢想。



1943年,蘇德戰場上,德國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喪失戰場主動權,同時日本也在瓜島戰役轉攻為守,所以軸心國完全喪失了戰場的主動權。面對這一情況,希特勒慫恿日本攻打印度,當時的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希特勒的意圖很明顯是拿著日本擋槍,希望日本可以轉移一下英美的注意力。

日本當時已經佔領了整個東南亞地區,所以派遣了牟田口廉也中將指揮近10萬軍隊進攻印度。這個牟田口廉也中將雖然有“小東條”之稱,不過能力卻非常一般。



1943年3月8日,牟田口廉也渡過印緬邊界的欽敦江。當時印度最高指揮官蒙巴頓調集軍隊到了欽敦江的西岸的英帕爾高地準備防禦。如果日本進攻英帕爾高地,那麼日本軍隊就會遠離補給基地,而且還必須背靠欽敦江作戰。這種情況在旱季還好,如果是雨季,那麼幹涸的河床將會洶湧的急流,日軍必敗無疑。

日軍當時也非常明白處境,所以加緊了進攻英印軍隊。不過這時的蒙巴頓軍隊得到了美國的空中補給,除了每天的生活必需品之外,軍隊還有香菸、甜酒等等,可謂是愜意的不得了。



有了美國的支援,蒙巴頓足足和日本僵持了幾個月,終於等來了印度的雨季。這時的日本補給線基本陷入癱瘓,而且更要命的是日本人水土不服,整個軍隊中超過3萬人染上了瘧疾、痢疾、霍亂等疾病。還有中國遠征軍進入了緬甸作戰,直接威脅日本在東南亞的戰略佈局。面對戰場的不利情況,以及中國的威脅,日本最終選擇了放棄侵略印度。

戰後統計,日本在這場戰役中損失6萬多人,英印部隊的損失僅為1.6萬人。



而這次戰役後,印度竟然對日本的侵略感恩戴德,原因是一名叫做鮑斯的畫家投靠了日本,並且建立了偽政權。這件事讓印度民族獨立運動有了威脅英國的資本,也因此印度有些人把日本視為了解放自己的人,戰後還積極聲援日本,稱日本人的侵略無罪。在遠東國際法庭上審判戰犯時,印度法官代表拉達賓諾德·巴爾竟然判決了十一名甲級戰犯沒有罪。


我是越關


這場戰爭是牟田口廉也的神操作! 後勤物資準備不足匆忙開打的, 再加上太平洋戰爭後期,開始收縮戰線。沒必要再繼續 。


凌亂的單調


因為中國遠征軍和英印聯軍的浴血奮戰,才使印度免遭日軍塗炭。

很多人以為二戰中,日本並未進攻印度,其實不然。

一,二戰中,日本佔領印度邊遠地區,並向印度本土發起大規模進攻。

1942年1月,日本為切斷英美援華戰略物資的通道,進攻並佔領緬甸。隨後伺機進攻印度,計劃與德軍在中東會師。日軍順利佔領安達曼-尼科巴群島,但在進攻印度本土時,在英帕爾戰役中,被英印聯軍打的慘敗。

其實日本未能順利進攻印度的背後是中國遠征軍的浴血奮戰,丘吉爾表示,如果日軍進攻西印度洋,必然導致盟軍在中東的全面奔潰,能阻擋的只有中國。

為此,中國派出兩個軍一個師近十萬人入緬作戰,部隊裝備精良,成功解救被日軍圍困的7000多名英印軍隊,阻擋了日軍向印度的進軍。後又投入兵力30餘萬,殲滅日軍6萬餘人。


五味社


印度人會妖術!上天、玩蛇!日本人怕了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