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壽:“合作社+貧困戶”模式 帶動23959人脫貧

常德全媒訊(記者 童忠平 史明玄)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漢壽縣建立貧困戶與合作組織的利益聯結機制,推行“合作社+貧困戶”的精準產業扶貧模式,帶動2萬多戶居民成功脫貧。

漢壽:“合作社+貧困戶”模式 帶動23959人脫貧

在漢壽縣巖汪湖鎮洲頭塞村新洲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村民何秋迎正忙著給湘枳殼剪枝鋤草。何盈秋過去是當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他將自家的5畝地流轉給合作社,一次性拿到了15萬元的土地流轉費,不僅成功脫貧,還成為了合作社的產業工人,掌握了湘枳殼種植技術。當年,他家就種植了2畝湘枳殼,合作社實行保價回收。

漢壽:“合作社+貧困戶”模式 帶動23959人脫貧

漢壽縣巖汪湖鎮洲頭塞村村民 何盈秋:在這裡打工一年搞的2萬塊錢,自己種植的湘枳殼也沒有後顧之憂,多虧合作社。

2016年,漢壽縣巖汪湖鎮洲頭塞村引進本村在外成功人士返鄉創業,成立了新洲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一次性流轉村民土地1000餘畝,通過發展湘枳殼種植,75戶貧困戶人均得到土地流轉費3萬多元。合作社還與他們簽訂了用工合同,平均每人每年可獲勞務收入2萬多元,實現脫貧。

漢壽:“合作社+貧困戶”模式 帶動23959人脫貧

漢壽縣新洲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熊家之:需要務工,第一時間就是貧困戶,再就是上大密集型,大人馬的時候,那就是非貧困戶,貧困戶一年人均的話就是2萬1,2萬2這個樣子,沒有任何風險,收入穩定。

漢壽:“合作社+貧困戶”模式 帶動23959人脫貧

在推行“合作社+貧困戶”的精準產業扶貧模式中,漢壽縣按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養則養、宜遊則遊的原則,因地制宜發展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產業,先後拿出5000多萬元,扶持合作社建立特色扶貧產業基地,將貧困人口集聚到產業鏈上,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漢壽:“合作社+貧困戶”模式 帶動23959人脫貧

近兩年,漢壽縣先後舉辦產業扶貧項目培訓班 118 期,培訓8300多人次,其中貧困戶參訓7200多人次。全縣已建立48個特色扶貧產業基地,涵蓋了生態種養、休閒農莊、電商扶貧等種類。全縣33個省級重點貧困村註冊合作社34家,惠及貧困人口33000多人。

常德市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出品,嚴禁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