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證“地圖炮”是自己打出來的

簽證“地圖炮”是自己打出來的


被美國人稱為蛇頭之母的鄭翠萍 “萍姐” 在紐約出殯的時候,唐人街據說有數千名華人上街表示哀悼,其中大多為福建人。她的傳記作者,一名自由撰稿人在紐約客上寫了一篇 《給蛇頭的安魂曲》來紀念她,

“街頭小報把她稱作是邪惡的化身......而在唐人街的貧苦中國人眼裡,她是一個英雄的形象”。

據報道,鄭翠萍一手建立的偷渡網絡從上世紀 80 年代起,一共向美國輸送了數以千計以福建籍為主的偷渡客。最終,在黃金冒險號偷渡輪事件發生後,鄭翠萍和她的中國偷渡網被執法部門所察覺,最終在香港被捕入獄,2014 年因癌症在德州監獄死去。

當時,驅使人們遠走他鄉的是經濟收益。“在唐人街的餐館裡切一年西蘭花的收入就頂上他們在家鄉十年賺的錢”,一個美國記者如此寫道。

在 “為什麼欠下幾十萬,福建人仍義無反顧地偷渡” 一文中,作者發現福清和長樂兩個地區 1993 年家庭人均年收入分別為 1460 元和 1538 元,均超過福建省平均水平。而福建當年人均 GDP 為 3556 元,位列全國第九。

然而,1993 年開始正是這些地區偷渡高發期,也是黃金冒險號事件事發的那一年。在全國來說算是相對發達地區的福建,能讓人願意冒著生命危險飄洋過海切西蘭花的只能是更高的收入了。

“為什麼...” 一文援引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教授莊國土的調查數據稱,在 1988~2003 年間 ,出國的長樂人前後人均年收入分別為 3668.17 元人民幣和 22701.11 美元約合 18.2 萬元(按 2005 年約 8:1 匯率)。

錢,肯定是能賺回來的,負債幾十萬也不過短短兩三年就能還清。

同為東南沿海地區,緊鄰福建的溫州在上世紀末也掀起過一波移民潮。溫州移民的方向朝西,在 “‘相對失落’ 與 ‘連鎖效應:關於當代溫州地區出國移民潮的分析與思考’” 一文中,作者李明歡查閱縣誌得出,21 世紀初一批偶然赴歐經商的上千名溫州地區先輩給世紀末移民大潮打下基礎,在後來八九十年代時通過血緣等社會關係 “一個個、一戶戶、一批批移民西歐”。

偷渡同樣是早期溫州人紮根西歐通道。在華人街論壇上,一個 2014 年的老帖子就圖文並茂地描述了 80/90 年代溫州人進軍 “天堂” 歐洲的海陸空路線演變。

80~85 年最早只靠老華僑的邀請函和親屬關係證明等文件就能順利拿到簽證;85~89 借中過前往非洲公幹,辦歐洲過境簽證;90~93 年間在從中國往非洲的過境籤被封堵之後,又藉口非洲往中國的轉機航班去騙駐非法使館的過境籤;94~96 年戴高樂機場直接翻牆翻欄杆入境;到最後階段,通過俄羅斯、烏克蘭和土耳其等國入境再走陸路,或者假扮日本人從非洲進入法國等等,溫州人與法國海關的貓鼠遊戲持續了 20 多年。

經濟利益同樣是最主要的移民動機,與福建情況類似,溫州人移民時間點也與當地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機並行。“雖然比以前有錢,但如果去了歐洲,我們就可以賺更多的錢”,李明歡論文裡一名受訪者說。

而先移民者轉移到國內的財富拉動了更多的移民。如果說第一批人移民的動因是兩地絕對的經濟差距,那麼帶動後者的可能就是對比之下產生的失落感了。

研究國際移民動因的理論中,有一個名詞叫做 “相對失落感”。簡言之,同一階層的人在移民之後產生的收入增加讓留在原地的人心裡不再平衡。共同貧窮的時候都安於現狀,一旦有人飛上枝頭,那整個群體就會騷動。

於是,先移民者 “廣施恩澤於其他親屬”,形成連鎖移民。舉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根據李明歡的引述,一名胡姓溫州文成人在 1934 年到達歐洲,在意大利站穩腳之後於 1958 年開始從至親開始搬運家庭,最後總計遠近 “親屬” 計 415 人。

根據統計,美國超過 500 萬華裔中,福建人約有 110 萬人,超過了最早登陸美國的華人群體廣東人。而浙江籍海外華人中,溫州人佔據了 69 萬,其中歐美佔據八成以上,又以歐洲為主。

首先是到達方式使人留下負面的第一印象,然後華人群體偏向抱團、內向的性格特徵以及東西文化衝突,使落地之後很多年華人社區依然與本土居民保持涇渭分明的界限。相對於其它種族,華人強大的文化認同使其更難被西方同化。

到達目的地之後的華人,往往繼續遵循自己的一套風俗習慣和處事理論,久而久之形成文化飛地。紐約華埠的華人有自己的工作網絡和管理機構,蛇頭把偷渡者送到之後甚至會包辦工作住宿;溫州人也通過令歐洲人難以理解的勤奮和小聰明壟斷了箱包、紡織和禮品等行業,並且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經濟組織,在兩國之間自由流動。

鮮明的群體特徵和龐大數量結合,華人社區在西方留下特別的刻板印象也就不難理解了。

“簽證地圖” 就是很有代表性的問題,前段時間,網上流傳著一份中國拒籤地圖,聲稱 “機密文件” 指示簽證官給遼寧、廣東、河北、福建和河南等省份的申請人拒絕通過的決定,進而又整理出熱門國家對中國申請人審批簽證的一份敏感人群清單,堪稱簽證地圖炮。

“地圖炮” 的來源其實是 2015 年加拿大移民、難民及公民署的一份內部培訓文件。在兩年前,華裔移民律師陶維就曾經根據資訊自由法向加拿大移民索取文件並專門寫了一篇博客分析。

陶維認為,申請結果差異導致的各省風險不均勻很可能是官方根據過往經驗所採用預防措施,假如某個地區申請人數偏多,出現了資料造假,逾期逗留機率增加的情況,那受到差別對待也是很正常的事。

根據原文,當時上述五省的短期簽證申請量佔據了中國人申請總數的 40%,因而簽證官被要求 “從嚴審查”,“我們當然會給這些地區的頒發很多簽證,但是對來自這些地區的疑似案件要傾向於拒絕”。

重點地區的疑似案例才是簽證被拒的高發區域,而不是整個省份。事實上,陶維也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這些省份中有幾個在國內就受到嚴重的歧視”。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經濟收入的差異總是推動移民的動力之一。雖然沒有官方統計,但從新聞和身邊例子裡也時常聽聞國內同胞藉助旅遊籤等短期逗留計劃到達外國後消失的新聞,更有甚者,中國人難民造假的問題在幾大熱門移民國早就屢見不鮮。

紐約警方在 2012 年集中搗毀了唐人街一批專職為華人打造假難民身份的 “難民工坊”,這些律所被打擊時已經成功打造 1.35 萬民 “難民” ;2012 年,澳洲也發生過中國人集中造假申請難民的案件;今年 5 月份,加拿大也曝光過設計 500 多名華人的移民造假案件。

此外,歐洲各國也均出現類似情況,加上早期移民留下的刻板印象。參照溫州人與法國海關和簽證機構鬥智鬥勇的歷史和結果,與其說這是簽證地圖炮,倒不如引用網友的話來說是前人砍樹,後人遭殃。

事實上,如果從整體來看,中國人申請簽證的通過率是排在前面的。根據官方數據,美國 2017 財年,包含商務和旅遊的 B 類簽證,中國人申請通過率約為 85%;申根簽證中國人通過率約為 97%;英國簽證,中國人通過率約為 98%。

除了美國之外,幾乎都是必過。個體申請人往往因為五花八門的原因被拒,根據從籤寶提供給我們的信息,出現目的的不明確、資料不完整或者造假、電話回訪沒做好或者缺少出境記錄等都有可能成為被拒的原因。在個體案例上,來自移民重點地區的成功案例也比比皆是,並不存在因地區而一刀切的現象。

所以,貌似 “沸騰” 的民聲,其實更可能是被拒案例發聲頻率更高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