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下赫赫戰功的劉襄,為何不敢取劉恆而代之?

非不定高


要想當皇帝,要麼有名分威望,要麼有絕對實力,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劉襄兩個都沾邊,但是兩個都不佔絕對優勢。

先說名分

劉襄的父親是齊悼惠王劉肥,劉肥的母親曹氏是漢高祖劉邦的情婦,在劉邦未發跡時就跟隨劉邦。因此,劉肥是劉邦的私生子,也是劉邦的庶長子。劉邦建立漢朝後,分封宗室,封庶長子劉肥為齊王,任命平陽侯曹參擔任齊國相國,輔佐劉肥治理齊國。

劉襄是劉邦的長孫,從名義上講,劉肥一系是除漢惠帝劉盈外最有資格當皇帝的宗室。但是,同樣都是庶子,劉邦的其他子孫也是有資格的,齊王一系並不具有絕對的優勢。

再說實力

公元前201年,劉肥被劉邦封為齊王,建立齊國,定都臨淄,統御七十三城,是西漢初期最大的諸侯國。

在平定諸呂之亂時,劉襄首先在外發兵攻擊諸呂,劉襄的弟弟劉章在內與功臣集團一起誅滅了呂氏外戚。劉襄兄弟是平定呂氏之亂的最大功臣,因此,在朝野上下很有威望,很多朝臣願意立劉襄為皇帝。

但是,劉邦死時,留下了三個實力最大的集團—劉氏皇族、呂氏外戚、功臣。在呂氏外戚被滅之後,劉氏皇族在立皇帝時天然的不會團結在一起,那麼剩下的就只有功臣集團最有實力了,功臣集團想立誰,那麼誰就能當皇帝。

那麼,劉襄比劉恆差在哪裡呢?居然沒有被功臣集團看上?

1.從明面上來看,是劉襄的舅父駟鈞,為人兇殘暴戾,大臣們擔心出現又一個呂氏集團。

2.實際上來看,是功臣集團忌諱劉襄。劉襄相對於劉恆來講更加英明(當時是這樣),不容易受功臣們控制,或者說,功臣們也怕鳥盡弓藏。在英明神武的皇帝手下當官肯定是不舒服的。

3.劉恆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很低調,是功臣們理想的皇帝人選,因此,在呂氏覆滅後,劉恆被陳平、周勃等人迎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

大家好,我是“風雨的學習號”,如果大家感覺我寫的有道理,請關注我吧!


風雨的學習號


劉襄是齊王劉肥長子、劉邦的長孫,齊王劉肥去世後,劉襄繼承齊王之位。而劉邦駕崩後,劉盈登基為帝,是為漢惠帝,其母呂雉尊為皇太后,呂雉也開始以太后之尊臨朝稱制,成為大漢王朝的實際掌權之人。


呂雉大權在握,雖然說的是劉呂一家,但她所做的卻是向呂背劉之事,她一邊打壓劉氏諸王,一邊大封呂家之人。因此呂雉的行為受到劉氏宗親和朝廷大臣的強烈的不滿。

然而劉氏宗親和大臣雖然不滿呂雉的所作所為,但因為呂雉大權在握和她本人的個人能力,所以都對呂雉也無可奈何。

而呂家之人仗著呂雉之勢,行事飛揚跋扈,這更加招來很多人的怨恨,漢惠帝劉盈對此也沒有辦法,同時劉盈又英年早逝,讓之後的呂雉行事更加的無所顧忌。

到呂雉去世之後,呂家之人在朝廷擔任上將軍和相國等重位,並且在長安調集兵力來威懾大臣,準備做亂。

當時劉襄之弟劉章的妻子是呂家之人,因此得知呂家的所做所謂,所以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劉襄。劉襄決定出兵誅滅諸呂氏,到時劉襄就可以被擁立為帝。劉襄、劉章兄弟於是聯合陳平、周勃,之後他們一起剷除諸呂的實力。


本來齊王劉襄在誅殺諸呂事件中,是出了很大的力、也有很大的功勞,同時他又是劉邦長孫,但最後還是無緣帝位,而是劉恆登基為帝。

那立下功勞的齊王劉襄為什麼不敢取劉恆而代之呢?

首先,劉襄雖然立有功勞,但他的舅舅為人兇殘。大漢王朝已經經歷了呂氏外戚專權的事情,大臣們覺得如果劉襄為帝,可能又會出現一個如呂氏那樣的外戚集團。

而劉恆之母薄夫人性格溫和,不像呂雉那樣,同時薄夫人又只有一個弟弟,沒有強大的外戚,如果劉恆為帝,則不會出現外戚專權之事。

其次,齊王劉襄雖然是劉邦的長孫,但劉恆是當時劉邦在世兒子中最年長的,同時大漢本是劉邦建立的,並非劉肥建立,劉肥也不是皇帝,父業子繼,在立子以長的情況下,陳平、周勃等人就擁立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


最後,劉恆登基為帝的前後時間裡,他知道當時的時局還很複雜,所以在他登基後,先是封賞功臣以安眾人之心,同時又把重要的位置讓自己心腹人來擔任,把權利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裡。又對齊王劉襄、劉章兄弟威逼利誘,劉章對此也無可奈何。

同時當時劉恆已經登基為帝,成了大漢的天子,在大事己定的情況下,劉襄再想取劉恆而代之,那就名不正而言不順,得不到支持,也是很難成功的。

所以劉襄雖然有功,卻不敢取劉恆而代之。


劉恆登基為帝,是為漢文帝,他為政寬和、勵精圖治,在他做皇帝時期和漢景帝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同時漢文帝也是古代一位名君。


中孚鑑


齊王劉襄和弟弟劉章都為剷除呂后勢力立下不小的功勞,太尉周勃和丞相陳平考慮到劉襄勢力太強大,能力也好,做皇帝將來會不好控制,自己太受壓制,想選一個比較弱的人,所以選擇了當時看起來什麼都很一般沒有優勢的代王劉恆。


大大卷的卷大大


1個性差,名聲差2實力太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