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歷史上北方一直是個威脅,為什麼沒人重視?

DJDUE52988


應該說中國曆朝歷代對待北方異族都是視為頭等大敵,不重視從何說起呢?

追溯的遠一點, 西周就是在北方蠻族犬戎的攻擊下滅亡,至於後來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也是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 。

秦始皇武功赫赫,依舊要依靠修建長城來抵禦來自匈奴的侵擾,而 漢代霍去病主動出擊,深入匈奴境內幾千裡,封狼居胥山而回,將匈奴打的四分五裂,奄奄一息,可終漢一朝,還是在與匈奴人戰與和之間博弈, 再後來有魏武帝曹操大破烏桓,唐名將李靖擊滅突厥等大快 人心的重大勝利,但已然是農耕民族最後的輝煌。

遊牧民族的生存力極強,可以說是打不死的“小強”,這也是歷朝歷代對這些可惡的“強盜”深惡痛絕,卻又無可奈何的原因,他們“居無定所,逐水草而居”,只要有水有草的地方他們就能生存下來,而且沒有固定住所,不像農耕民族有土地才 有安全感,不會 輕易離開故土。說句題外話, 西方人到處漂泊,我們世代固守。這 會否也是西方為什麼商業文明比我們領先的 一個原因?,在此就不多探討。

中國與這些少數民族之間的戰爭一直 以來是勝少負多,有那麼幾次載入史冊的勝利也是有限,大部分的時間是處於守勢,要想消滅這些“來無影,去無蹤”的馬背上的民族,談何容易?搶完他們就跑,等你調動軍隊出來,他們早已換個地方搶,追 又追不上,很像鬣狗圍攻獅子的戰術。從戰爭的成本來說, 只要不是 欺人太甚,有損國體,沒有哪個皇帝會主挑起戰爭,因為太費錢了,史書記載,隋煬帝遠征高麗,一百萬的士兵,徵用的民夫就要二百萬,這得多大的國力才能支撐的住啊!所以寧可與這些遊牧民族和親,給他們些財物 ,讓他們滿足生計 和平共處,以外交換來和平發展壯大是非常高明的策略。

至於征服這些地方,我估計沒有哪個朝代會有這麼腦洞大開的想法,這些不適宜耕種的土地征服了派兵駐守也是個問題, 費錢費力不說,沒什麼經濟效益,那時又沒有礦產一說,,中原 廣袤的土地治理也力有未逮,更別說管理那些現代人都不願去的地方,遊牧民族桀驁難馴,很難將他們同化,再說中國也沒實力能 把手伸那麼遠。

自古至今,中國的威脅都來自北方,幾乎每個朝代的興亡都有這些異族的身影,歷代帝王為此大傷腦筋,對這些侵略者,利用各種政治資源, 或戰或和,彷彿揮之不去的夢魘。

農耕民族最大的特點就是愛好和平,不喜歡侵略,但有人侵略我們,決不言退,這是沉澱了幾千年的民族精神!


澹臺燭滅


對於中原王朝,北方從來都是重中之重

農耕時代,生產力水平低下,祖宗改造大自然能力不足。北方向北,夏天還好,但冬天刺骨,零下幾十度,除了草,種啥死啥,而放牧打獵,又如何養活大宗人口?

作為北方敵手,秦漢時期,是匈奴,多次破關,最終被衛青霍去病擊敗,遷入中原,後來在魏晉南北朝時,或折損,或融合,消失在歷史之中

匈奴之後,北方敵手變成了鮮卑

兩晉時期成的氣候,鮮卑拓跋部成功入主中原建立北魏,並接受漢化改革,成為中原北方屏障,去抵禦遷徙而來的高車、柔然諸部

隋唐時,鮮卑、高車、柔然要麼已滅亡,要麼融合,北方敵手變成了突厥

據說突厥是柔然帶來的奴隸,在柔然和北魏的戰爭中崛起,柔然被滅後,突厥卻壯大了。最強時候,李世民都不得不簽署城下之盟。唐初期,戰神李靖率兵十萬,擊破突厥王庭,俘虜頡利可汗,突厥開始衰落,最終也成為歷史

到了宋朝,突厥是沒了,但又冒出來一個契丹

一個叫耶律阿保機的趁著五代十國中原大亂時,集眾成族,先於宋,建立了政權遼。和宋的百年征戰對峙合作,大遼也漢化了,滅於女真金和北宋聯手之下,契丹玩完了

契丹打大宋,後院起火冒出個女真金;女真打大宋,後院也起火冒出個蒙古;到了清朝,北方成了滿族,代明入關,這又來了俄羅斯人

,一直到今天

北方太大了,太冷了,生產力水平不夠的時候,只能遊牧狩獵。沒有定居農耕,打了這個來了那個,真沒法子一勞永逸


靈石蘊珠寶


這是個經濟問題。

原因是遊牧民族老老實實從事生產的收益,往往小於南下中原大肆劫掠的收益。劫掠得到的財富和敲詐的貢金-成本,而成本即戰鬥死傷和不從事生產損失的財富。所以南下掠奪利潤更大,機智的遊牧民必須南下搞一把。

遇上天災遊牧民族會餓死人,所以要搶?其實不然,旭烈兀,阿提拉,忽必烈的族人都富得流油了,你看他們停止他們的腳步了麼?中原王朝牛逼的時候,氣候再爛即使有滅族的威脅,也沒見他們敢跨過長城一步;但是哪次中原動盪,可以侵略有利可圖時,哪個遊牧民族沒南下?這固然跟生存環境有關係。但人的本性是貪婪懶惰的,能一步達到有金錢有美女的地方,絕對不會走第二步!

遼國金國蒙古從宋朝搶到的錢糧人口,敲詐得到的貢金,是他們領土能生產收益的好幾倍,那還生產個毛啊,缺錢了就搞宋朝啊。

後來有了歲幣,這個零成本的好事有了誰還打仗嘛,所以遼國金國到後期都不跟宋朝打了。但是農耕文明只要一分裂或者是動亂,這個侵略成本一下降,收益就增大,遊牧民族立馬歡天喜地敲鑼打鼓地過來打砸搶燒了。

總有人汙衊遊牧民族傻,腦子慢,我就不樂意了。人家精著呢,人家有利潤更大的活動從來沒有不幹一票的,比這些講什麼仁義禮智信的漢人不知高到哪裡去了。好比你大學畢業剛步入社會,被小學沒上的人販子賣了都很正常。

你看,古代的羅馬,中華乃至埃及動不動就被遊牧民族搶一次(分別是日耳曼,哥特蠻族,匈奴鮮卑女真蒙古,努比亞人),啥也沒幹就躺著中槍,可以說在近代以前,是遊牧民族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後的輝煌時代。所以有一句話說的好:機關槍的問世,使得遊牧民族就變成了最能歌善舞的民族了。

感謝無煙火藥,感謝連發步槍,感謝裝甲車。沒有他們,我們仍活在被洗劫一空的陰霾下。


你說鹿我說馬


你看,農村包圍城市,勝利了之後,還是要進駐城市,以城市為中心的,對吧?

為什麼呢?不為什麼。人總是想要更好的,而離開不好的地方,這是人作為動物的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


那北方是哪裡呢?

北方其實就是農村,中原就是城市。


所以從北方往中原打,就是從農村向城市進軍。因為城市有更好的生活,有很多人,有很多好玩的,高雅的,令人陶醉的東東;而北方草原,只有一望無際的荒涼和冷冽肅殺的北風。所以自古打進中原的北方民族,就沒有打算再回到北方草原的,除非被趕的無路可走,因為城市好,中原好。


那城市人用一個個壁壘擋住了一波波來自於農村的各路精英的衝擊,獲得了勝利,那麼他們會放棄城市生活而去農村居住麼?顯然是不可能的。城市人努力抵抗來自於農村的傑出人物對城市的滲透,不就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城市人的身份麼?怎麼可能主動去農村居住,監督他們?


所以無論中原王朝擊敗北方民族多少次,也絕不可能徹底征服,消滅北方民族。這不是實力的問題,而是意願的問題。沒有在中原的江南水鄉,習慣於吳儂軟語的人會在沒有任何外力的強制下,去遷移到雞不生蛋鳥不拉屎的北方草原去高歌什麼“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是童話,不是現實。


更重要的一點是,什麼是北方民族?

很多人總以為,把中原漢人遷移到北方去,取代了當地的北方民族,那漢人不久完成了大一統麼?

這是個冷笑話。

因為事實很清楚:當部分漢人真的遷移到北方草原去之後,經過若干年之後,這批漢人,就會成為徹底的北方民族的一部分,他們一樣會揮著馬刀為了更好的生活向中原各地蜂擁而去。曾經有詩云“一自蕭關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春。漢人學得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便是真實寫照了。


所以來自於北方民族的攻擊,中原王朝並非打不贏,但是幾乎沒有取得絕對勝利的可能,也不可能徹底消滅北方民族。


至於元清之際,來自北方的壓力消失了。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嘛,來自於農村的武裝集團徹底控制了城市,城市人都為他們打工了,他們還打個什麼勁?來自於北方的民族徹底的控制了中原,中原民眾不得不供養北方民族了,他們予取予求,那就沒有南下牧馬的必要了。說到底,南下牧馬,爭的不就是這些資源麼?


我呢,對北方民族沒有什麼特別大的怨恨之意。

所謂的歷史,你打來,我打去,到底誰先動的手,誰對不起誰,真要仔細算算,那可真是難說的緊。


往早了說,河北,山西北部被今天我們理所當然認為是中原漢地的地方,還是北方民族的地盤呢,到底誰搶了誰的地盤呢?終歸是誰的拳頭大,誰說了算。總說自己吃虧上當,最後到底誰吃虧誰上當了?


張子曰


漢族主要是農耕文明,族群居住的地方相對固定,不管是漢朝還是唐朝,一般情況下都沒有主動去建立騎兵,都是在遭到外族入侵,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才主動建立騎兵。其中最為關鍵的馬匹,並不像電視看到的在古代那麼普及,都是條件不錯的家庭才養得起的,漢朝、唐朝為了鼓勵老百姓養馬,是做了法律方面的強制規定的,不養會犯法,還給了一定的獎勵政策。漢朝、唐朝等為了建立一支戰鬥力強悍的騎兵,不管是民間還是朝廷都是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的。

北方遊牧民族都是馬背上長大的民族,漢族只有長期訓練才能達到甚至超過他們的騎兵戰力、戰術,而他們都是天生的,中原王朝強盛時這些自熱不是問題,一旦中原王朝衰落、陷入內亂,自顧不暇,北方遊牧民族就會坐大,所以不是不想徹底消滅他們,而是很困難。像漢朝在擊敗匈奴,唐朝打敗突厥的過程中,都有部落投降,不管是唐太宗李世民,還是漢武帝劉徹,對他們都是厚待的,或者安置在邊疆地區,或是安置在王朝內土地肥沃的地方。但是,他們並沒有感恩,一旦王朝內亂,或與朝廷有矛盾時,都會造反趁機坐大。五胡亂華就是這麼來的,都是漢唐民族安置政策失敗的結果。



墨子的遠行


這個觀念可以說是不正確的。第一,北方並不“一直”是個威脅,在很多時候北方的危險還不如南方;第二,其實歷朝歷代幾乎都對北方的遊牧民族做過打擊,而且有些還非常成功。

先說第一點,歷史上“北方”對中原王朝的威脅是分時期,有時候北方建立起強大的“行國”也就是遊牧民族政權時,就對中原王朝形成威脅。但如果沒有強大的“行國”,僅僅是一片鬆散的部落,那不管如何“狼性”也都不會是中原王朝的對手,不僅不是對手而且還會被長城以內的奸商們割韭菜;這時不要說對中原王朝構成什麼“威脅”,能苟延殘喘就是僥倖了。比如說大明朝中後期,由於長期的經濟封鎖,長城以北的蒙古各部之間的組織結構已經完全的退化到了成吉思汗以前的水平——“

星天旋轉,諸國爭戰,……沒有逃避的地方,只有衝鋒打仗,沒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殺伐”,但是卻沒有一個成吉思汗能夠再次把草原整合起來,有的只是對大元朝昔日榮耀的回憶。

所以對於當時長城以南的大明朝來說,這個時候的蒙古根本就不是威脅。九邊漢將們和蒙古臺吉(太子)、臺石(太師)之間的“戰爭”往往只是幾百人之間的小規模衝突,也就是鄉村械鬥的級別。而在建州女真(日後的大清朝)崛起之前,大明朝最大的領土憂患基本上都在西南。比如萬曆三大徵中平一共耗費白銀九百萬兩(注意,此時的白銀購買力很強,相當於乾隆時代的五倍),其中平定楊應龍之亂就花費了四百萬兩,可以說遠遠超過了寧夏哱拜之亂、日本關白平秀吉對中原王朝的損耗。說讓朝廷元氣大傷也。而天啟年朝,永寧宣撫使奢崇明據重慶造反,僭稱梁帝,與偽號“羅甸王”的外甥貴州水西宣慰同知安邦彥聯盟,禍亂西南至崇禎初年,朝廷耗金五百萬兩才將其平定,其聲勢之大、荼毒之廣遠過於同時期的建州女真。

其次就是歷代中原王朝對“北方”的打擊了。這個從商朝到近代一以貫之。早在《易·既濟》就有:

“ 高宗 伐 鬼方 ,三年克之”

的記錄,這個“鬼方”就是來自於北方的遊牧民族。而且對於北方的征服也是不斷的進行。比如戰國至秦,燕、趙、秦三國對於北方不僅進行征服而且還實行有效管理。《史記•匈奴列傳》記載:

“而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其後趙將李牧時,匈奴不敢入趙邊。後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

最重要的就是在新徵服的地區設置郡縣。此後歷朝歷代對北境邊塞的移民屯田就沒有間斷過。但是,中原王朝對北方的打擊也就到此為止了。這種“到此為止”的原因和現在一些人做臆想的“農耕文化缺乏狼性”、“儒家思想讓中國人太善良”等匪夷所思的“高見”毫無關係,而是涉及到了最關鍵的問題“自然環境”和“經濟成本”。

北方高原一直氣候惡劣且多大缺雨、多風,不利於農業發展。而僅靠著遊牧經濟根本無法支持一個社會的存活。脆弱的屯田又完全靠著大氣候,比如氣候的寒冷就將原先的屯田區變成無法居住的沙漠,比如毛烏素沙漠就在明初以後不斷南擴,將之前漢長城以內的農田沙漠化,所以明長城中段修建時就比漢長城向南退縮了數百里。而新的屯田區也在劫難逃,大明朝的西北地區僅屯田墾耕了約一百年,至嘉靖中期,就已經淪為“四望黃沙,不產五穀”的荒涼之地。

沒有了邊境地區的屯田,中原王朝孤軍深入北方就會十分危險,因為動輒數萬甚至數十萬大軍出塞,後勤補給就是個十分艱鉅的任務。北境貧瘠根本無法就地解決糧食問題,所以一切的補給都要依靠從內地的數千裡輸送。這就造成了中原王朝每次大規模出塞都要趕快找到對方的主力速戰速決,萬一不利,不要說陷入多梯次包圍,即便是飢餓和隨之而來的瘟疫也能把這些大軍消滅於無形。所以對北方的每一次征伐都會以見好就收而結束。

漢長城遺址,氣候變冷之前這裡曾經是可以耕種的田地


嘉峪關,大明朝的天下第一雄關,如今也屹立在荒涼之中。

張掖明糧倉遺址。


陳大舍


其實一直很重視,從春秋戰國的對胡人做戰,秦北征匈奴,兩漢時期連續對匈奴作戰最終驅逐匈奴向西方流浪。三國時期北征烏桓,兩晉之後的五胡亂華,之後隋唐對突厥的連續攻伐,又迫使突厥西遷,後來又來了遼人,金人,可以北宋數次北征失敗。後來的蒙古人,再後來明太祖驅逐韃虜,恢復漢人天下,整個大明時期,幾乎隔一段時間就要對蒙古進行大規模打擊。為了削弱北方遊牧民族,我們還會每年派騎兵焚燒草原。再到後來跟滿清的殊死血戰。等等,我們每一箇中原政權的最大敵人都是北方遊牧民族,只要國力允許都會最大限度的打擊他們,他們也像野草,燒點一批又來一批。跟我們整整糾纏了幾千年。說實在的,直到蘇聯被我們聯合另外3大流氓坑解體之後,我們的北方威脅才真正結束。


執筆畫浮沉16


誰說沒有重視的,遠到趙武靈王的時候學習胡服騎射,就是學習北方胡人對國內進行改革。秦始皇統一天下派蒙恬帥30萬大軍北御匈奴,並屯軍北邊。漢初劉邦被匈奴白登之圍差點在匈奴手上失手,後漢武帝依靠衛青霍去病幾次征伐匈奴,大大削弱匈奴勢力,這才讓匈奴北遁漠北消除北方之患。後來西晉五胡亂華,也是北方遊牧民族引起的。唐朝穩定中原後幾次北邊用兵,讓北方遊牧民族分裂稱臣唐朝,宋因失去幽雲十六洲幾次北邊用兵不能成功,屢屢被地方遼和金侵略,最後徽欽二宗北狩受辱。



南宋也被北方蒙古滅國,明朝好不容易推翻元朝統治,卻屢屢受到北方韃靼威脅,連皇帝也被擼了去,後金崛起終於把明朝給滅了。以上列舉了從戰國到清朝的歷史,是為了說明北方一直是和中原在鬥爭。可以說一部中華文明史就是一部南北衝突鬥爭妥協和平再到衝突的鬥爭史,也是一部多民族發展融合史。歷來中原政權想要發展穩定都會將消除北邊隱患定為國策,從來不敢輕視只是看有沒有這個實力罷了。


山中茅店


歷史上歷代有作為的君主都重視北方時間跨度幾千年來都在修建長城、積極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擾。如秦始皇、漢武帝直到明代時期一直都在積極修建防禦設施、積極佈防,比如明代名將戚繼光曾任總兵修建過明長城,歷代以來物力維艱屢建屢毀。但是都不如民族大團結好、都不如在人人心中築一道長城好!


中國龍507


歷史上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對中原虎視耽耽,曾經金滅宋入主中原,蒙古人入主中原,滿族(又稱後金)入主中原……不是不重視,一方面是邊境線長,另一面是中原多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