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靡中國的強大微信,為何打不進海外市場?能否在美國實現突破?

要問當下中國人日常使用頻率最高的APP是什麼?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會脫口而出說“微信”。目前,這款兼具通訊和支付功能的APP已經擁有接近10億的月活躍用戶,除此之外,在日常打車、看病甚至購買房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不乏微信的身影。毫不誇張地說,在當下,微信已經與衣食住行一樣,成為國民生活的“剛需”。

不幸的是,這種在中國市場上受歡迎的程度讓微信產生了自己也可以“叱吒”國際市場的錯覺,從2012年開始,市值高達1970億美元的騰訊就開始著手準備微信的全球化擴張。

風靡中國的強大微信,為何打不進海外市場?能否在美國實現突破?

在2010年,也就是微信誕生的那年,毫無疑問,微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趕上了好的時機。中國恰恰缺少一款全民性的溝通工具,人們沒有使用電子郵件的習慣,短信和打電話又太貴,即便是騰訊自己的QQ也只適用於PC端,此時微信的出現實在是時機正好。

微信在2.0和3.0階段時開始朝著移動社交方向發展。一方面,它通過設置通訊錄聯繫人、qq好友、qq郵箱聯繫人甚至企業域名郵箱聯繫人等多種關係鏈給你推薦好友;另一方面,微信還發布了一個重要增加用戶的方式——附近的人。

通過查找附近的人,使用戶輕鬆找到身邊其他正在使用微信的人,也正是這個功能,讓外界第一次感受到了微信功能的強大。除此之外,增加搖一搖和漂流瓶這兩個陌生人社交功能,也極大地提高了用戶黏性。此後微信開始升級平臺,建立自己的生態鏈。從2010年微信正式推出至今,這個彷彿是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做的產品,就像是一張大網——在將每個人同其他人更緊密地連接在一起的同時,也在一點一滴中奠定起自己的“社交帝國”。

風靡中國的強大微信,為何打不進海外市場?能否在美國實現突破?

2010年,張小龍帶著微信橫空出世。這款以QQ社交為基礎的產品上線433天的時候,用戶數就達到了1億,上線2年用戶數達到3億——這是非常可怕的增長速度,相對於在此之前的所有PC互聯網產品都是絕無僅有的。而如今,作為一款月活超10億的“國民級”社交應用,微信的滲透率已經達到了十分可怖的程度,儼然已成一大基礎設施。但在出徵印度時,面對WhatsApp、Messenger、LINE、Viber、Skype和Hangouts等大量即時通訊工具的圍剿,微信卻“折戟沉沙”,苦苦掙扎了5年最終還是慘敗收場。

首先是微信佈局海外市場的時間太晚,微信在2011年才出現,2012年開始佈局海外市場時,這些市場已經被其他巨頭所佔據了。WhatsApp早在2009年就出現了,當時很多國家還沒有類似的社交軟件,於是WhatsApp輕而易舉地收穫了第一批種子用戶;而Line雖然比微信推出的時間還晚,但是早早佈局東南亞市場,將當時還是一片空白的東南亞社交軟件市場輕鬆納入囊中。等到微信急匆匆趕來想要分一杯羹,人家早已紮好籬笆、站穩腳跟了。喪失先發優勢的代價就是微信很難改變海外用戶的習慣。

風靡中國的強大微信,為何打不進海外市場?能否在美國實現突破?

2013年,騰訊在美國開設辦事處,為的就是將微信帶入美國。然而,幾年過去了,現狀卻可能會讓人大失所望,美國的即時通訊市場依舊機會無限,但卻很少有人使用微信這款產品。但騰訊顯然不願就其國際化的道路發表評論,而事實也的確如此,微信並沒有如騰訊所希望的那樣成為全球流行的產品。即便騰訊在2013年花費重金邀請足球巨星梅西宣傳騰訊自己的品牌,但微信都不能排進當地iOS市場的應用前五名。就連騰訊CEO馬化騰本人也承認微信的國際化道路遭遇困境。微信可以說是完全為中國市場而量身定做的產品,而彼時的美國卻又是另一番景象,Facebook、WhatsApp和iMessage早已大行其道,電子郵件更是已經成了人們多年養成的溝通習慣。

但不管怎麼說,微信是成功的,而它現在也越來越像是一個具有通訊功能的支付錢包。中國的移動支付規模是同期美國市場的50倍,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微信支付了。同時,微信支付雖然已經登陸美國,但針對的用戶群卻並非美國消費者。美國人雖然可以註冊微信,但卻不能將微信與銀行賬戶綁定,所以美國用戶的微信就少了一個關鍵功能。也就是說在美國註冊的賬戶有沒用微信錢包功能。微信在國內毫無疑問是當前最具有競爭力的產品之一,國人生活習慣也幾乎離不開微信了。不過還是希望微信能夠更加“貪心”一些,讓更多的歪果仁也用上微信,體驗一下發紅包和表情包的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