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中國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你怎麼看?

小修斯4724


你可知道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總計254年,“七國之亂”混戰的戰爭就單單軍隊人員傷亡多少人嗎?

梁啟超先生曾統計:“光帶甲之士就戰死兩百多萬”。

你可知道在秦始皇一統中國之時,人口總數量才多少人?人口不足兩千萬,兩千萬。還不如今的一個人口大省的人口總數。

就單單戰爭帶來的整個民族的創傷,如果沒有秦始皇一統中國,那這樣的七國兼併戰爭還要打多少年?還要死去多少人?到那時候還剩下多少人?會不會被亡國滅種,華夏文化就此中斷?

故結論就是:秦始皇一統中國是利大於弊,這是整個華夏民族高度統一的答案。

舉個例子來說:

1.戶籍制度:秦朝時期,男子申報年齡,叫做書年;秦制男年十五登記註冊戶籍,以便給官府公家服役納稅,叫做“傅籍”。書年、傅籍,是國家徵召男子參戰或其他義務勞動的依據。從秦朝開始就一直沿用到我們今天,我們今年的戶籍制度其實都是大同小異的做法,只是不斷在秦朝戶籍制度上完善。當時的秦朝全國人口普查與之前的人口普查是一模一樣。不一樣的是:秦朝的登記人口是作為戰爭與戰略的儲備,義務徭役的基礎;而我們今天在履行中國公民義務之時,還享受更多的公民權利。

2.萬里長城:秦朝修築長城是為了抵擋北方草原的匈奴,也僅僅是把原來六國的長城基礎上進行修改完善。你要清楚的是,如果不修建長城,那麼未來的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將可以在青海,甘肅,陝西,內蒙,遼寧等地區任選擇一處對中原地區進行侵略與掠奪之時,或是全面侵佔中原地區,這多少軍隊都是無法防禦,那麼華夏民族隨時都有覆滅的危險,那麼你覺得修建長城的必要性,重要性呢?

3.秦法嚴苛:秦律法是吸收原六國法律的基礎上,制定的秦朝法典,後世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都只是在秦律法的基礎上完善而已。

不僅有刑律的正式法律文本和法律補充解釋,不同情況犯罪下的判決法律文書等一系列司法體系。

為什麼說它是嚴苛秦法,並不是法律的錯,而是執法者的歪曲解釋與量刑,以法律作為執法者的犯罪護身符,對被執法者的隨心隨意。才導致法律的公正性不足。

還有其他的書同文,統一度量衡,軍隊制度,官職體系構建等等創新的管理方式,都是後世一直在沿用的。

故人家都說;“秦朝後世,都沿用秦法,秦制”,甚至到今天我們還在用著。

故評價一個人或一個朝代,尤其像秦朝這樣的劃時代意義的朝代,更加要看它是否推動社會體制,民族文化,生產力進步,對後世的影響等方面去評價。

秦朝短暫而亡,不是制度本身的原因,是行使與執行這些制度的人,官僚體系的人群。是經歷200多年戰亂的人民希望安定生活的美好願望與常年戰爭,嚴重徭役盤剝的矛盾造成的。

個人意見,不當之處,請關注與回覆。


歷史伴讀小二


雖然主流觀點是利大於弊,但個人觀點是,弊大於利!

秦始皇能夠統一六國,是多代秦王幾十年的努力。而從根源上來講,與一個人的努力分不開,那就是商鞅和他的變法。作為商鞅變法的操盤者,他在秦國設立了軍爵制、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建立了強大的武力,秦國每5個人就有1名士兵,這在其他六國是沒有的。

而且,他的治國策略,就是以高效、血腥、強權來治天下,所以秦國被稱為是“虎狼之國”,秦軍是“虎狼之師”,所到之處,哀鴻遍野,給中原的經濟文化都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秦始皇繼位後,更是延續了這種高壓野蠻血腥的統治,他雖然實行了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這種有進步意義的改革,但這些改革的出發點,並非活躍文化、發展經濟,反而是加強統治、扼制創新,他焚書坑儒,讓許多經典徹底消失,他讓百姓除了打仗和修墓、修長城,再無其他活路,所以很快他的秦朝就滅亡了。

如此統一,不要也罷!

反而是後來的漢朝,汲取了秦的教訓,休養生息,奉行“黃老之術”,開放多元,否定強權,才開創了“文景之治”的古代盛世!


真觀歷史課


大一統壞處是,統治者為了便於長期維持統治,禁止百家思想,要求思想上統一,獨尊儒術,政治上用法家商君五毒治國馭民,窒息了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

由於中央權力過分集中,使私有經濟和市場經濟沒有生長的土壤和空間,也是造成中國沒有“契約精神”的原因。

由於沒有地方勢力與中央權力的相互制衡,從而阻止了民主思想在中國大地上的生根發芽,造成中國在長達2000多年裡科學和創造力落後世界的根本原因。

大一統的好處是,中央集權有利於領土擴張,全力抵禦外敵,人才,自然資源最大化。

總的說來弊大於利。


思考的困惑


這是一個本不應該問的問題。

看看現在的歐洲大陸,小國林立,到了現代,歐洲人才靈醒過來,要成立一個歐盟,以便於統一歐洲的內部事務,讓歐洲成為一個在世界上有主要影響力的集團。因為他們知道,一個統一的強大集團才有更大的力量。

可是,在亞洲大陸上,兩千多年前,中國出了一個秦始皇,他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完成了現代歐洲人想完成的夢想,在亞洲大陸,秦始皇把林立的小國統一成了一個強大的帝國,並且統一了度量衡。正是有了一個統一的大帝國,少了許多戰爭的內耗,這個叫“中國”的大帝國,在始皇之後的兩千年時光裡,創造了世界上最輝煌的科技和文化。

明代的哲學家李贄把秦始皇稱為“千古一帝”,這是非常恰當的。


煙花三月09


這個還需要問嗎?無論秦粉秦黑,這一點應該高度統一!不然可能不是中國人!大家對秦始皇的爭議主要在於是否暴君?統一華夏的業績誰也不可能去誹謗!從各類史籍彙總記載和分析來看,一直是利大於弊。這次且不從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等幾個方面來說,舉兩個例子,就完全可以證明,秦始皇統一中國是遠遠的利大於弊!

第一條·所謂修築長城:這個也是被後人用來攻擊秦始皇殘暴的一個有力證據。我們站在國家安全和民眾安全的角度考慮,這個根本不應該被黑!一個不惜大力氣建築邊境防衛設施,來保護國家安全和子民生命安全的皇帝,這樣做難道錯了嗎?再者,秦始皇是有機的把長城也統一的規劃了一下。將原來六國各自建的長城,連接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國境防禦線。對於原來六國建造的,已經嚴重影響民眾生活,帶來交通不便的老長城,秦始皇也是毫不猶豫的拆除。比如齊國長城。長城是國家安全保障體系裡面的重要環節!

第二條·秦始皇堅持的法制體系:是非常完善,也是非常系統的管理體系。是最早的法制化管理框架。將的思想,細化到可執行的,再到向民眾公示的,還有解決執行疑問的法律問答,這一套系統可以說是相當的嚴謹。這個可以說是非常先進,而且非常有條理。符合公開、公正、透明的標準!後來漢承秦制,再往後歷朝歷代的法令都是起源於秦法!這個對統一的中央王國行使統治權是有根本保障的!這個方面的利處可能被人不小心忽略了!

為何一再強調秦朝刑法嚴苛?這個方面就不好簡單下判斷了。在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人類的獨立思考意識相當發達,對於歷史中的人和事的評判標準,不管站在任何角度,只要是帶著一顆公正的心,去了解去發現,總歸會形成一個相對客觀的概念。小編在這裡不是為秦始皇平反,而是提出建議:多角度看問題,多參考同期史料,就會離真相近一點。這次就寫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用。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或署名,謝謝您的閱讀,下回見!


有畫說話


其實古今中外很多現實都是可以來比較的。歷史也一樣。

歷史雖然不能重來,但是可以假設。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秦始皇沒有統一中國會出現什麼情況?

在木叔看來,很可能會有兩種情況發生,之後再說一個例子:

第一,中原地區互相征伐,再亂上幾十年。

這種可能性不是不存在的,因為秦始皇的產生是歷史的偶然,他能逐一滅掉六國也並非完全是實力所決定的,也是和其他國家的政策失誤有關。

因此如果秦始皇沒有統一中國,很可能這些國家依然混戰下去,你有你的文字,我有我的度量衡,或許類似歐洲小國林立的局面,還會持續數十年之久。

但問題在於,分裂的時間長了,文字也好,文化也好時會產生隔閡的。就如同如今的歐洲很多國家,其實距離並不太遠,就類似我們一個省的距離,但是文化和文字卻不一樣。

本質上這就是區域化的結果。因此如果秦始皇沒有統一中國,那麼戰亂和分裂時間再長的話,對大一統中國的歷史演化與形成是很不利的。

第二,沒有秦始皇,但是有其他強人或者國家來統一中原。

我們常說的是,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因此秦始皇不統一中國,那麼其他人也會有類似的想法。

沒有秦始皇,也許有楚始皇、齊始皇等等,因為大一統的觀念從商周開始就已經在很多諸侯王的印象裡生根發芽了。

再加上諸子百家的學說裡很多都提到了國家和民族的認同,他們的傳播,對統治階級上層乃至老百姓而言,都有潛移默化地影響。

所以,就算秦始皇不能統一中國,其他的勢力還是有類似的想法。因而無論是誰統一中原,對我們國家和民族的認知當然是利益更大。

可以做比較的是歐洲,面積和我們差不多,但從來沒有完全統一。

如今所謂的歐盟才算有個統一的模樣,但真正從內心統一歐洲還是舉步維艱。

英國不就脫歐了嗎?

因此秦始皇等於開創了一個大一統的新紀元,這個作用不能抹殺。當然木叔也認為真正讓中原具備更多統一概念的是後來的漢朝。畢竟漢朝統一時間更長,文化傳播更久遠,儒學成為獨尊,比秦朝的法家所具有的理性治國的大一統觀念更深入人心。

秦朝20多年就滅亡了,而且法家治理比如儒家溫和,統一的好處老百姓暫時看不到,這是他們最大的問題,。


你如何看待這個話題?


木春山談天下


千古一帝秦始皇,並非浪得虛名。滅六國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割據的局面;車同軌促進交通發展,書同文促進文化交流融合,統一規定度量衡促進市場公平性發展,全國範圍內統一錢幣促進經濟發展,全國推行秦法,使法制替代人治,是社會的進步;軍事上修長城抵禦北方匈奴。可以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後世中國的基礎;而人們所知的秦始皇焚書坑儒,修建阿房宮(據考證只有地基)性格暴虐皆為後世儒家蓄意抹黑,因觀念不通而導致的(儒家提倡人治)。


周住片卑


秦始皇統一中國當然是利大於弊。不然後人怎稱千古一帝呢?

一,建立中央集權制,滅六國結束了七國爭霸,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統一管理。

二,修長城,連接秦、趙、燕三國長城,築建萬里長城至今譽滿全球。

三,進行文化建設,統一思想,焚書坑儒。

四,依法治國,頒佈刑法,重典制國,穩固統治。沿續上千年。

五,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等。

六,廢除了奴隸制,使中國進入更先進的封建社會。

七,國家版圖大體固定,國家形式基本固定,周邊小國望而生畏。

八,興修水利,農業空前發展,

另外,修陵墓、建阿房宮等帝王的享樂、特權在二千多年前不足為奇。

如果硬用量化說利弊的話,利是98,弊只2。


傲雪梅花早春開


秦始皇都幹了些什麼?

    1、利出一孔:

    所有臣民的貧富,全部就業機會、獲得財產的機會,全部屬於皇帝。

一個“孔道”分配。

    2、以吏為師

    統一教材,統一教師身份(吏),只教皇帝需要的。

吏,就是執行者。

秦以前,教師自己辦學(孔子孟子等等,都是自己的學校),或鄉村集體辦學(如小學課本“子產不毀鄉校”中的“鄉校”)。

秦,則禁止民間學校,只有“官學”,教師則不能象孔子孟子那樣自己講自己的,只能以“吏”的角色,指導學生領會官府發放的教材。

    3、耕戰

    集中精力殺人搶地、發展經濟,不許思考其他的。

    當然,殺人奪的地,耕田生產的財富,都“利出一孔”,皇帝一個渠道分配。

    4、連坐

    一人違法,周邊都負責。

於是,每個人必須自己守法,否則連累很多人。還得時時警惕身邊的反秦分子,及時揭露,告密,猜疑猜測,否則株連到自己。

人人繃緊鬥爭弦,人人戒備,人人自危,人人警覺。

    5、首功

    戰士必須殘暴。不殺人,家裡投資的軍糧軍服,都自己承擔。

殺人少的,家庭破產,個人逃債。

   6、焚書坑儒

  只允許學醫、學農、學軍,禁止思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子”。


九瓶烏蘇


秦始皇統一中國功蓋千秋,各個時代都有許多偉人、聖賢對他的豐功偉績進行過歌頌和評說,就算有不少人也對他有些偏頗的看法,但總體來說,對秦始皇統一中國的事件還是都很肯定的。但是如果說毫無根據的詆譭秦始皇就有必要討論一下了。

1,關於利出一孔,是說當時的形勢下,集中力量用於耕戰,耕戰是為了國家免於滅亡,所謂以戰去戰雖戰可也。

2,以吏為師是為了人人懂法,凡事以法為教,人民不用害怕官吏,只知有法不只有官。所謂“吏”在當時是辦事人員,不是當官的。

3,耕戰的目的不是為了搶地,更不是為了殺人。在當時整個中原地區,國家之間的戰爭,殺平民的事件都是很少的,被人不恥的。打仗殺的大都是戰場上的士兵。搶來的地用來幹嘛了呢?還是分給普通百姓和立功的將士了。秦國的人口哪兒來的?是吸收了六國許多的移民,讀讀《商君書•徠民》就很容易的看的出來。

4,新出土的《秦律》可以證明,所謂的連坐根本不是沒有根據不分青紅皂白的株連。

5,當兵打仗就是要殺人的,當了兵打了仗,一個人沒殺,寸功未立,的確是很丟人。但要是沒有逃跑,沒有被殺,沒有違反軍紀,如果能退役,那也是可以回家的,也不至於不立功、殺人就得家破人亡,不過我想冷兵器時代靠肉搏拼殺的一點軍功沒立的絕對不多。

6,焚書坑儒,坑的是江湖騙子,焚的是分裂國家的書,我認為是可以理解的,見仁見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