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登基後曾在皇宮發現周世宗的幼子,群臣勸他殺死嬰兒,他是如何處置的?

文史磚家


史書記載,周世宗柴榮共有七個兒子,其中他的前三個兒子都與後周太祖郭威的兩個親生兒子一起被後漢隱帝劉承祐所殺(這也是為什麼郭威傳位給養子柴榮而不是親生兒子的原因)。柴榮的第四子便是周恭帝柴宗訓了,柴宗訓在七歲的時候即位,又在“陳橋兵變”之後禪位給了宋太祖趙匡胤。

《新五代史·周家人傳》記載,柴榮的另外三個兒子分別是柴熙讓、柴熙謹、柴熙誨,並且說“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但是有一些宋朝的筆記卻給我們記錄了柴熙謹和柴熙誨的另外一個版本的結局。

第一、北宋文人王銍的《默記》

《默記》記載,周恭帝柴宗訓在“陳橋兵變”之後便禪位給了趙匡胤,隨後搬出皇宮到天清寺居住。有一次,趙匡胤前往天清寺探望時,看到跪拜在路邊的原後周後宮的太監、宮女中有兩人非常特殊——她們竟然各懷抱著一名男嬰!趙匡胤派人詢問之後,才知道這兩個男嬰正是柴榮的兒子,於是“藝祖顧諸將雲:‘此復何待’?”,隨即令侍衛將他們“提去”。

在場的所有大臣都不敢做出反應,因為任何反應都可能被現任皇帝懷疑為不忠,也更不敢替這兩個孩子求情了。趙匡胤發現只有大將潘美用手掐著廊柱低頭不語,趙匡胤便問他:“你覺得不應該嗎?”潘美則回答:“我哪裡敢覺得不應該呢,只是於情於理都覺得不安啊!”趙匡胤隨即命侍衛將那倆孩子帶回來,將其中的一個交給潘美收養,這個孩子即史書中記載的潘惟吉,趙匡胤對他終生沒再過問。

第二、北宋王鞏的《隨手雜錄》

《隨手雜錄》同樣是說趙匡胤看見宮女懷抱著周世宗的兒子,他問身邊的大臣應該怎麼處置。趙普的回答只有冰冷的兩個字:“去之”,只有潘美低頭不語,在趙匡胤的一再追問下,他也不做任何回答,沉默良久之後,趙匡胤說:“即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為也”。此時,潘美才解釋到:“我要勸陛下殺了他們,便對不起周世宗;若勸陛下留著他們,便是對陛下不忠”。於是,趙匡胤將這兩名男嬰都交給了潘美撫養,“其後太祖亦不問,美亦不復言。”

這兩個北宋文人的筆記講了類似的故事,再加上趙匡胤豁達的為人,所以他把周世宗的兒子交給潘美收養之事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國史通論


但凡一個新王朝建立後,其面臨的首要緊迫問題,便是如何處置前朝的皇室成員,而處置方式的不同,往往能顯示出開國帝王的胸襟氣度。作為宋朝創始之君的宋太祖,在優待後周皇室方面便做得很好,堪稱後世帝王效仿的典範。關於宋太祖善待柴氏家族的事例在眾多史料當中皆有記載,在這裡試舉一則,典故出自宋朝人王鞏編著的《隨手雜錄》,可信度極高。



且說趙匡胤稱帝、建立宋朝後,便帶著宰相範質、趙普及大將潘美等人首次巡視皇宮大內,一邊走,一邊饒有興致地聽取管事太監、宮女們的細心講解,臉上難掩興奮之情。忽然間,皇帝看到一位前朝宮人懷抱嬰兒,神色慌張地向他行禮,宋太祖疑心大起,便將那位宮人叫過來,詢問她這個嬰兒是誰。宮人不敢說謊,便吞吞吐吐地告訴宋太祖,懷中的嬰兒正是周世宗柴榮的兒子。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按照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的記載,周世宗柴榮共有7個兒子,其中長子柴宜哥和次子、第三子(名字不詳)皆被後漢隱帝劉承祐所殺,第四子柴宗訓即是亡國之君-後周恭帝,第六子柴熙謹死於宋朝建立後第四年(964年),而第四子柴熙讓、第七子柴熙誨皆下落不明。由下文推測,宮人懷中抱著的嬰兒,應該是柴熙讓或柴熙誨。



宋太祖聽後,臉上微微變色,轉回頭便向趙普徵詢意見,該如何處置這名前朝皇子。趙普為人果斷決絕,考慮到新朝初建、人心不穩,若留下這個男嬰,恐怕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製造動亂。所以考慮到此,趙普便做出砍頭的手勢,並且惡狠狠的說:“斬草要除根,否則後患無窮。”其他隨從官員見宰相這樣說,也紛紛附和,只有潘美和另一位將領沉默不語。


宋太祖覺得奇怪,便轉而徵詢潘美的意見,但潘美卻唯唯諾諾,不敢回覆。皇帝稍稍思慮一會兒,便明白潘美的用意,於是對眾人講:“朕昔日深受周世宗厚遇,本想盡力效忠周室,只因迫於形勢,所以才不得不承襲皇位。朕行此違心之事本來就有愧於周世宗,如今再殺掉他的兒子,天下人將會如何議論朕呢?”



(宋)太祖皇帝初入宮,見宮嬪抱一小兒,問之,曰:“世宗子也。”時範質與趙普、潘美等侍側,太祖顧問普等,普等曰:“去之。”潘美與一帥在後,獨不語。太祖問之,美不敢答。太祖曰:“即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為。”見《隨手雜錄》。


潘美聽後甚是感動,便向宋太祖解釋之前沉默的原因:“臣與陛下都曾侍奉過周世宗,並深得其厚待,就此事而論,若臣勸說陛下除掉這個嬰兒,則有辜負當年世宗恩養之嫌,世人皆會罵臣是忘恩負義之輩;但是若臣勸阻陛下處決他,那麼陛下很可能會懷疑臣的忠心,為臣不忠者必受顯戮,臣惶恐無計,所以不敢妄言。”



宋太祖聽後微微一笑,接著便對潘美說:“仲詢(潘美的字)所慮極是,可既然是前朝皇子,自然不能再養於皇宮之中。朕思慮再三,覺得將他送給你為好,只是周世宗的兒子不可再做你的兒子,你就把他當做侄兒撫養成人吧。”潘美領命,將嬰兒抱回家並給他取名為潘惟吉,對外則宣稱是自己的侄兒。


此事過後,宋太祖便再也沒有問起過潘惟吉的情況,並且嚴禁當時在場的人向外透露此事,而潘美儘管有撫養之功,但也從未在皇帝面前提及此人,也從來沒有跟潘惟吉透露他的身世(“美曰:‘臣與陛下北面事世宗,勸陛下殺之,即負世宗;勸陛下不殺,則陛下必致疑。’上曰:‘與爾為侄。世宗子不可為爾子也。’美遂持歸。太祖後亦不問,美亦不復言。”引文同上)。



潘惟吉成人後歷仕太宗、真宗兩朝,擔任過供備庫使、天雄軍駐泊都監等職務,在晚年曾以生辰副使的身份出使遼國,前後奉命辦事皆以勤勉幹練著稱(“累遷為天雄軍駐泊都監。雖連戚里,能以禮法自飭,揚歷中外,人鹹稱其勤敏雲。”見《宋史·列傳卷二百五十八·列傳第十七》)。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二月,潘惟吉病故在雄州,真宗聞訊後哀傷不已,下令由官府為其操辦喪事。



文史磚家


我覺得真是金國運氣好,同時遇上宋遼兩個昏君,而且不光是皇帝的問題,宋遼一百多年無戰事本來就有很大墮落了,軍隊戰鬥力大幅下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