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的功績如同秦始皇,為什麼後世對他的評價沒有超過唐太宗和宋太祖?

永老師


事實上,在西方史學家的眼裡,隋文帝才是中國最偉大的皇帝,被尊為聖人可汗。

也許是隋朝歷史過短,只有38年的時間,人們在評選偉大帝王的時候,總是忽略這位結束漢末以來三百多年分裂局面的隋文帝楊堅。

隋朝歷史雖短,但我們不能忽視這個王朝開創者的創造力。三省六部制、科舉制、開皇曆、大興城,這些影響中國千年的政治科技文化遺產令後世受益無窮,可以說沒有隋,就沒有唐。正是因為隋的制度創造力,才會有世界性帝國唐的繁榮。

在制度創造性方面,只有秦始皇才能與隋文帝相提並論。可惜的是,秦和隋都是二世而亡,為漢和唐做了嫁衣。





靖遠0204


隋文帝楊堅,的確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只用了九年時間,就結束了中國近三百年的大分裂局面,將強大的突厥汗國一分為二,創建了一直沿用到清末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度,開皇之治將大隋帶入了空前的盛世。隋文帝功績之大,超過唐太宗;知名度之低,還比不上兒子楊廣。近年西方人評選的《世界上最有影響的

100人》中,只有兩位中國皇帝入選,一位是秦始皇,另一位就是隋文帝。因此,說他功可比肩秦始皇,完全沒有問題。



先說功績。



經歷了東晉、南北朝近三百年的大分裂,楊堅第一次完成了空前範圍的民族大統一


580年,縱慾過度的北周宣帝宇文贇,早早地告別了這個世界。他沒想到的是,宇文氏王朝從此也劃上了句號。早有準備的楊堅迅速把持了朝政,掌握了統領內外諸軍事的大權。僅用了半年,就平定了尉遲迥、王謙、司馬消難等人的反叛。581年,楊堅“很不情願”地接受了8歲小外孫宇文闡的“禪讓”,正式稱帝,改國號“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派晉王楊廣統帥

50萬大軍,攻滅南陳,生擒陳後主。在經歷了近三百年的大分裂之後,中國再次迎來了歷史性的大統一。此時的中國,南方與北方之間,西部與東部之間,無論是經濟、文化,還是民風、民俗,都差異巨大,楊堅所面臨的改革舊制、恢復經濟、發展生產、促進民族和諧的任務十分艱鉅。

楊堅第一個創建三省六部制,影響中國1300


楊堅首先進行的是政治制度的改革。他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創建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就是內史省(唐代改稱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的長官,內史省稱內史令(唐代改稱中書令)、門下省稱納言(唐代改稱侍中)、尚書省稱尚書令,都相當於宰相。內史省(中書省)負責起草詔書,門下省負責審核詔書,尚書省負責執行。尚書省下設六部:吏、民、禮、兵、刑、工六部。六部的長官為尚書。隋文帝創立的三省六部制,為歷代所採用,一直到清末為止。

對於迅速崛起的突厥,隋文帝採用“一手分化、一手打擊”的策略,成功將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東突厥被迫稱臣


552年,突厥滅亡柔然後,建立了疆域遼闊的突厥汗國,東自遼海以西,西至西海(今鹹海)萬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今貝加爾湖)五六千里皆屬焉”。北周、北齊都很忌憚突厥的強大,不惜財力向其交好,“時佗缽(可汗)控弦數十萬,中國憚之,周、齊爭結姻好,傾府藏以事之。”突厥因此愈加驕橫,“佗缽(可汗)益驕,每謂其下曰:‘我在南兩兒常孝順,何患貧也!’”

隋朝建立後,隋文帝拋棄了北周、北齊的被動做法,對突厥採用一手政治上分化、另一手軍事上打擊的手段。隋朝初年,突厥沙缽略可汗率“控弦之士四十萬”來犯,隋文帝派高熲、虞慶則等領兵將其打敗,然後利用沙缽略可汗、達頭可汗等人之間的矛盾,進行挑撥離間。

583年,達頭可汗從沙缽略可汗屬下脫離,佔據西域地區,突厥正式分裂為東西兩部。此後東、西突厥連年征戰不休。東突厥受到西突厥、契丹的兩面夾擊,“既為達頭所困,又東畏契丹”,不得不向隋朝歸順稱臣。隋朝將歸降南下的突厥部眾安置在白道川(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命晉王楊廣派兵保護並提供衣食。

換句話說,對中原王朝威脅最大的東突厥問題,在隋文帝時期已經得到解決。如果沒有隋末的亂世紛爭,帝國完全可以減少北疆用兵,把主要精力放在其他方面。



隋文帝在位二十四年,人民安居樂業,國庫充足,人口數量幾乎翻了一番


從《隋書》的記載看(隋文帝從未對歷史做過手腳,這一點勝過唐太宗),隋文帝的勤政愛民,似乎是發自內心的。隋文帝是個工作狂,經常一干就幹到天黑,侍衛們只好吃加班飯 ,“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之論事。宿衛之人,傳餐而食。”隨時隨地關心百姓疾苦,“乘輿四出,路逢上表者,則駐馬親自臨問。或潛遣行人採聽風俗,吏治得失,人間疾苦,無不留意。”饑荒之年,得知百姓吃糠為生,為之流淚,放棄肉食近一年,“嘗遇關中飢,遣左右視百姓所食。有得豆屑雜糠而奏之者,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責,為之撤膳,不御酒肉者殆將一期。”在位晚期,人民富足,國庫充盈,“人庶殷繁,帑藏充實”。

社會安定的結果,是人口的成倍增長 。隋文帝登基的開皇元年(581年),全國僅有戶口462萬戶,約2300萬人(以每戶5口計算)。到了開皇末年,達到870萬戶,約4350萬人。也就是說,隋文帝只用了24年的時間,人口就翻了一番,淨增加2000萬人。剛剛經歷了三百年的亂世,人口能增長如此之快,這是個 相當了不起的成就。我們再做個對比,隋末戰亂人口劇減,唐朝直到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人口也只有380萬戶,約1900萬人,仍未恢復到隋文帝登基時的水平。


再說後世評價。


為什麼楊堅的實際地位,被後世大大低估了?


楊堅作為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之所以被後世嚴重低估,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唐朝的故意抹黑。為了證明自身政權的合法性、優越性,唐朝在史書中、評價中有意抹黑隋朝。不僅僅是隋文帝,隋煬帝被黑得更慘。這種抹黑的思路和手法,和漢朝抹黑秦朝如出一轍。如唐太宗就刻意貶低楊堅得位不正,從孤兒寡母手中竊取權力,把隋文帝的勤政說成是不信任下屬,“欺孤兒寡婦以得天下,恆恐群臣內懷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決斷,雖則勞神苦形,未能盡合於理”。房玄齡也跟著起鬨,說楊堅“主上本無功德,以詐取天下”。但是蕭瑀的看法就比較公正,認為隋文帝“克己復禮,勤勞思政,雖非性體仁明,亦勵精之主也”。

有意思的是,唐太宗嘴上貶低隋文帝,行動上卻模仿和借鑑了隋文帝的做法。比如,唐太宗誇獎魏徵的“鏡子理論”很有名,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其實,“鏡子理論”的原創者是隋文帝。楊堅曾用“越磨越亮的明鏡”來稱讚隋朝名相高熲,“公猶鏡也,每被磨瑩,皎然益明”。再比如,唐朝的《貞觀律》,是在隋朝的《開皇律》基礎上修訂而成的,死刑三次複核制度的原創者也是楊堅和高熲。還比如,在唐太宗大放光彩的科舉制度,原創者也是楊堅。


二是隋朝國運太短。隋朝581年建立,618年滅亡,只持續了短短的38年。因此隋朝的巨大成就和影響,往往被忽略。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是,大唐的空前盛世,來自於對隋朝的繼承和發展。就像沒有秦就沒有漢一樣,沒有隋朝的繁榮與強盛,哪來大唐的輝煌與燦爛。

對於隋文帝的歷史功績,朱元璋的評價比較客觀:“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范文瀾

先生也指出:“秦始皇創秦制,為漢以後各朝所沿襲,隋文帝創隋制,為唐以後各朝所遵循,秦、隋兩朝都有巨大的貢獻,不能因為歷年短促,忽視它們在歷史上的作用” 。


前哥說歷史




首先必須要承認,論功績,隋文帝不輸唐宗宋祖,他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第一,是一位能夠和秦始皇相提並論的偉大帝王。

比如,隋文帝在位期間,攻滅南陳,統一南北,結束中國數百年的大分裂時代,是華夏重新成為了一個大一統國家。就這一點來講,其一統天下之功,不比秦始皇掃滅六國來的小。



而除此之外,他還開創了科舉制度,其在隋煬帝和後世的一再完善之下,科舉制成為了中國封建社會一直沿用的主要選拔人才制度,對中國的歷史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與此同時,楊堅所創立的三省六部制也影響後世一千多年,其一直到清朝都還在沿用。

除了改革,楊堅在治理國家的施政上,同樣出色,歷史上著名的“開皇之治”便是在他的統治期間出現。楊堅在位二十多年,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



但是為何,隋文帝在中國歷史上好像存在感很低呢?遠沒有唐宗宋祖這些人出名!

主要由兩個原因!

第一,隋朝存在時間太短,享國不過37年。其過早的滅亡,使其沒有時間來書寫自己的歷史。隋朝的歷史都是由唐朝書寫,所謂'不廢不立',唐朝不批評隋朝不好,怎能建立自己的政權呢?

所以,不僅隋煬帝被描繪成一代暴君,連隋文帝也遭受牽連,其功績不顯,威名不揚,得不到後世的讚頌。待遇那個時代,大家宣傳得更多的是唐太宗。



第二,中西方歷史價值觀的不同。

其實推崇隋文帝的更多的是西方人,在重製度,重改革的西方人眼中,他們並不在意隋朝所謂暴政,他們更在意隋朝的那些歷史貢獻。這樣一來,開創了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的隋文帝,自然會得到很高的評價。西方有人發表了一篇文章,就叫《西方人眼裡的中國皇帝》裡面說到的最偉大的皇帝是隋文帝楊堅,秦始皇都得排他後面。



而咱們中國人更多的是看重其道德上的表現,看重當時國家是否強盛,人民是否安康,所謂安居樂業。而由於隋煬帝頂了一個暴君的帽子,給隋朝立了一個不好的名聲。他爹隋文帝也受到了牽連,即使有著“開皇之治”,也遠比不上盛唐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但不可否認的是,隋朝是一個偉大的王朝,它結束了我國長達四百年的大分裂,為後世的唐朝盛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國迎來了最巔峰的時代!而隋文帝更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皇帝!


白話歷史君


您說的是國內對隋文帝的評價,可能鮮為人知的是,西方對他評價甚高,西方權威學者邁克爾·H·哈特認為,在中國,對世界歷史影響最大的兩個皇帝,第一是秦始皇,第二就是隋文帝。

而國內對他不高,認為他不如唐宗宋祖就比較直接,一是毛主席以一首獨步天下的沁園春雪拔高了對宋太祖的評價,二是因為他開創的大隋王朝二世而亡,沒能在大一統的局面下造就持續的盛世,讓天百姓休養生息。並且他得國不正,是從年幼的外孫手裡搶奪皇位,與傳統儒家所崇尚的正統差距太大。同時他選擇繼承人也沒有選對,不但造成自己死亡時的淒涼,離奇去世,也讓整個國家所託非人,讓好不容易安定的天下再次陷入戰亂,隋朝覆滅,煙火遍佈神州。

其實,不管是文治武功,還是勤政治世,隋文帝不失為一代英主,同時代的名臣蕭瑀對他評價很中肯:克己復禮,勤勞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論事,宿衛之士,傳飧而食,雖性非仁明,亦是勵精之主。


仁宗陛下殿前都檢點


先說終唐一世莫如隋,到開元天寶年間各方面已超過隋。

為什麼短短數十年的隋朝那麼富?

因為隋朝取代北周時,人口已有3000多萬(近700萬戶,這個數字是唐朝統一全國時的人口3.5倍),加上隋文帝節儉,不折騰,極會管理財政,又善於搞人口普查,短短几年都把隱匿的人口都挖出來了,直接飆升到近800萬戶。這樣的隋朝不富不強大都不行。

唐朝發展百年不如隋朝的原因是,唐立國之前人口損失過多,衡量一個國力的強弱,人口非常關鍵。而唐失去這個人口紅利,所以到達隋朝頂峰的高度所花的時間要更多。要知道隋朝的起點比唐朝高了數倍。很多人說唐繼承了隋,其實只有制度和大運河。沒有人口福利基礎,根本難以在短期迅速進入到輝煌期。


蘭亭新苑


我們學習歷史,一般稱秦漢史隋唐史這兩個組合起來學習,為什麼呢?

還有一個說法“漢承秦制”,“唐承隋制”,就是前面一個王朝是開創統一的國家王朝,但是二世皇帝不能守其國,反而為下一個王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隋文帝楊堅(541-604)的功績

第一,統一南北朝,結束300多年混戰不斷的中國,建立大統一的隋王朝

。587年兼併西梁,589年攻破南陳,590年平定江南和嶺南地區。不多戰爭的規模都不是很大,士族地主們都看好隋王朝的施政,動亂了太久了,人心思定。

第二,開創了三生六部制。這是影響中國古代社會一千多年的管理制度,隋朝以後的封建王朝都沿用這套官吏制度,一直到清朝滅亡。

第三,《開皇律》的制定和實施。北周時期的法律嚴苛,酷刑很多。583年,楊堅命令大臣參考魏晉法律,將嚴苛酷刑等刪除,基本上完成了自漢文帝刑制改革以來的刑罰制度改革歷程,這就是封建五刑制。這也是以後王朝法律制定的藍本

第四,開創了科舉制度的雛形。587年隋文帝正式設立分科考試製度,取代九品中正制。這是古代科舉取士的先行者,唐朝以後的王朝都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科舉考試,這也延續到清朝滅亡才消失。

第五,營建大興城。隋文帝楊堅在位時興建大興城,大興城就是唐時代的長安城,在隋朝已經初具規模,長安城是我國古城市文明的典範藍本。

為什麼楊堅的評價低

第一、隋朝的統一戰爭打的非常順利,這使得好多門閥士族的勢力根本沒有多大損失。這些人都是看著隋朝的施政和發展才歸順的,不同政治聲音只是引而未發。對這個統一的歷史功績認為來的太容易了些,得來容易的統一,一般都沒有太高的歷史評價。當時的士族豪強對他都不服啊!!!(門閥士族的代表)

第二、楊堅是北周的外戚奪權,建立隋朝。有點名不正言不順,同時隋朝存世的時間太短,只有幾十年,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把楊堅的積累的信譽都敗光了。(隋煬帝)

第三、我們雖然講唐承隋制,唐朝達到了鼎盛,對前朝的歷史功績一般是不提或者抹殺,而唐朝存續將近300年,隋朝楊堅的功績都流失在唐王朝的煙塵中了。

第四、楊堅識人不明。楊堅將帝位傳給楊堅,自己的妻子也經常參政,這次換太子也是獨孤皇后主持的,作為男權社會的封建王朝對此總是評價不高的。武則天也是這樣子的。

毛澤東對楊堅的評價

毛澤東主席,讀有關隋朝楊堅的史書,只寫下了四個字:“蘊藏大亂”。何也?

主要有兩個大的原因:

第一,沒有做到“親賢臣,遠小人”。他通過政變上位,政權來的太容易,他身邊主要的謀劃著是自己的獨孤皇后和楊素。還在文帝晚期換了楊廣做太子,是不利於隋朝長遠發展的。

第二、開科取士,得罪全天下的門閥士族。魏晉以來朝廷主要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主要依託者是門閥士族,也是門閥士族參政議政的渠道。開科取士直接就堵死了門閥士族做官的門路,這引起天下士族的不滿,他們就是要等待時機。

綜上兩個主要原因,毛澤東才說楊堅的施政“蘊藏大亂”。


老旺民俗傳說


隋文帝楊堅的功績,遠不如秦始皇,雖然很多人認為楊堅結束了南北朝數百年的大分裂,如同秦始皇一般,但從歷史上看,楊堅的統一,水分很大。

首先,魏晉南北朝的確是不亞於春秋戰國的大分裂,但這種分裂中還有局部統一,北魏統一北方時間超過百年,東晉統一南方時間也超過了百年,而南朝的宋齊梁陳四朝,也是政局更替,沒有出現大的分裂。

而北方,在北魏長達百餘年的統治,積累了足夠的國力,雖然後來分裂成東西兩國,但楊堅真正的對手,只有北齊一個國家而已。

比起楊堅的基礎,秦始皇沒有太多優勢,人們往往片面認為秦國強大是碾壓式強大,實際不然,長平之戰,秦國雖然大勝,卻也付出傷亡三十萬的巨大代價,兩次邯鄲之戰,也讓秦國付出二十萬傷亡的代價。秦始皇即位時,秦國也沒有衝出函谷關。

在滅國大戰時,雖然各國綜合國力不如秦國,卻不像南陳那般的軟柿子。趙國,楚國實力依舊強橫,讓秦軍付出巨大代價。

由此可見,楊堅以政變上位,繼承了北周豐厚遺產,在統一過程中,又先後繼承北齊南陳的遺產,統一後,戶口已經超過了五百萬戶。可見,楊堅獲得北魏北周的經濟基礎,北齊,南陳的土地和人口。得國要比秦國輕鬆太多。

另外,對於後世的評價,長久以來,秦始皇被定位為暴君,而千古一帝的稱號是明末王夫之最先提出。後來漸漸被人們接受。而隋文帝9楊堅,他的名聲一直都很好,但後世評價最多的僅限於明君,直到近幾年,名聲才大了起來。而這樣的名聲,和唐宗宋祖,根本不是一個檔次。


浪蕩騷年風流叟


在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剛登基不久的北周宣帝宇文贇突然病危不久死去。繼立的靜帝年僅八歲,北周的軍政大權盡落入宣帝的岳父外戚楊堅手中。楊堅祖上是北周的開國功臣,被封為隋國公。楊堅繼承了其父的爵位,歷任北周朝中的重要職務,逐步掌握了朝中大權。宣帝去世,靜帝年幼,楊堅受遺詔輔政,以大丞相的身份節制朝中內外一切軍事事務,逐步掌控國家大權。同時楊堅身邊又有一批漢化的鮮卑貴族和關隴士族的支持,如劉昉、鄭譯、李德林等這些官僚貴族集中在楊堅周圍,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政治集團,為楊堅發動政變提供了有力支持。

隋朝的建立在公元581年,楊堅廢周靜帝自立,改國號為隋,建元開皇,定都長安,楊堅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隋文帝。隋文帝即位後先是整頓朝中內部事務,平定北周舊臣的叛亂,盡殺宇文氏部族,消滅叛亂的因素,然後平息北部邊患。另外,隋文帝即位以來實行的改革也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使得北方的隋朝在政治、軍事和經濟等方面已經大大超過南方的陳。經過長期的準備,隋文帝於開皇八年(公元588年)派其子楊廣率八路大軍,南下伐陳。次年,隋朝大將賀若弼、韓擒虎率軍渡江直取建康,俘虜了陳後主,陳朝滅亡。至此,自西晉末年以來中國近三百年的分裂動盪局面結束,國家再次實現了統一。

開皇之治隋文帝即位後採取了一系列旨在維護和促進社會發展的改革措施。在政治上,他改革官制,裁汰冗吏,廢九品中正制,創立科舉制。頒佈新法《開皇律》。經濟上,招撫流亡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軍事方面,隋文帝繼續推行西魏、北周以來的府兵制並加以完善。經過隋文帝的種種改革舉措,隋朝初年的社會逐步穩定,經濟繁榮,人口增加。整個開皇年間,“君子閒乎其生,人各安其業”,“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史稱“開皇之治”。

儘管隋文帝在位時期勵精圖治,但其性格多變,晚年喜怒無常,疑心甚重,對許多開國元勳和重臣殺戮,甚至經常濫殺無辜,刑罰嚴峻。“盜一錢以上皆棄市…三人共盜一瓜,事發即時行決”。正如後來唐朝貞觀年間君臣們總結隋文帝時期的教訓時所說的一樣,“其君自專,其法日亂”。可見,隋朝危機在隋文帝末年已經開始顯現,“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

隋文帝本立長子楊勇為太子,但楊勇好奢侈,多內寵,逐漸為隋文帝和皇后獨孤氏所不容。楊廣雖為次子,但在滅陳戰爭中軍功顯赫,麾下有一批強兵猛將,又和重臣楊素聯合,向文帝揭露太子楊勇的種種過錯。最終文帝聽信讒言,廢掉長子楊勇,立次子楊廣為太子。文帝晚年病重,太子楊廣弒父篡位,登上皇帝寶座,是為隋煬帝。煬帝即位後,派兵鎮壓了其弟漢王楊諄的造反,鞏固了自身的帝位。

隋煬帝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帝王,即位後不久就下令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修馳道,築長城,改革科舉制。從其本身出發點看,這些舉措無疑是有著積極的進步意義的。營建東都和開鑿運河,可以加強對關東和江南地區的統治,溝通南北,加快南北物資的調配修馳道、築長城可以防禦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改革科舉制,增設進士科,標誌著科舉制的正式形成。但是煬帝個人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徵發無度。他的一些統治舉措逐步轉化成了暴政,百姓深受其害,隋朝社會矛盾迅速激化。除了這些暴政之外,隋煬帝還窮兵黷武,頻繁對外發動不義戰爭。連續三次發動對高麗的戰爭,妄圖征服高麗。

這些不義之戰徵發了大量的兵役和勞役,百姓苦不堪言。最後,隋煬帝還連年巡遊,曾三下江都,大巡塞北。煬帝在位期間常年在外,其居京時間竟不足一年。每次出巡,煬帝都要求各地供奉美食、珍奇異獸等供其享樂,許多當地百姓紛紛破產。這一系列暴政使得隋朝社會矛盾十分尖銳,遠征高麗的失敗大大激化了本來就存在的社會危機,最終引發了隋末農民大起義。門閥豪強等貴族勢力趁機利用這個機會組織擴大自己的勢力,使隨朝快速瓦解。

隨文帝楊堅結束分裂統一中國有功,但篡位手段卑劣,晚年推行暴政不得民心。所以不被歷代儒學者推崇。


a926298


1.當時的政治環境造成,楊堅並不算秦皇那樣開創性第一次的實現大一統,只能說是開創第三個實現大一統的王朝,但是很不幸,這個國家不是自己的一言堂,關隴集團的掣肘是不可避免的,從西魏八柱國開始一直持續到武則天時代的關隴集團一直是隋唐兩朝皇權打壓 削減的存在.

2.得國不正且國祚不長,外戚上位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忌,外戚可以是權臣,可以跋扈,參照兩漢以及後來的長孫無忌.但是絕不可以隨意篡權登位,如王莽。

3.繼任者李唐修史書,本來李唐就是造反者,雖然當時楊堅已經去世,但是不可否認李唐史書不可能對他的功績大肆吹捧.同為關隴集團的權利更迭,不可否認李唐幾人皇帝對於打壓關隴集團比隋朝兩位皇帝要緩的多,聰明的多.

4.因為開創科舉制度嚴重影響限制了世族大家的權益,所以世族拋棄他跟他的隋朝也不是沒有理由的,雖然在位期間,世族動靜很小,但是當楊廣一上臺又是修運河又是開科舉,甚至三徵高麗,明心不穩,這個時候世族的小動靜也可以稱得上一種蝴蝶效應了.

PS. 雖然中國歷史上楊堅評價不如唐宗,但是也強過宋祖啊,當時的突厥稱楊堅為聖人可汗,在西方學者眼裡楊堅可是千古一帝的存在,還把他排進了“影響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裡 。

個人見解,不喜勿噴,謝謝


Wwey小陳


的確是這樣。

主要是因為隋朝丞相重用胡人宇文化及,說明文化上認同自己為胡人,那麼就更應該是胡人政權。

隋文帝楊堅,是北周將軍,屬於篡位朝代,得國不正,也不符合漢人傳統文化。

因此隋朝才會在短短五十年不到的時間中,人心盡失而亡國。

漢人講究“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以示漢人敢做敢當,行事光明磊落,否則就是數典忘祖。

楊堅身為漢人,卻改名普六茹那羅延,是漢人的恥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