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荊州有多大?你如何評價?

電路板6


誠邀,如題。東漢末年分三國,三國之中,吳魏都設有荊州刺史,那麼荊州的地盤到底有多大呢?

其實三國前期,也就是劉表任荊州刺史時,荊州的地盤還是很大的。是時天下共分十三州,荊州北臨司隸,東臨揚州,西接益州,南抵交州,單論面積大概是十三州里最大的吧。這時候的荊州刺史部領有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用今天的地理區劃來說,大概北到河南;南抵兩廣;東至江西;西達貴州,的確是相當廣大的區域。

三國後期,荊州被魏國和吳國瓜分,其中,魏國以南陽,襄陽,樊城三個郡設立荊州刺史,吳國以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等六個郡設立荊州刺史,總的來說,荊州的地盤變小了。

小編認為,荊州處於四戰之地而又土地肥沃,兵精糧足。地盤過大難免會讓人有自立稱王之心。所以適當的分割也是很合適的。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見紅圈哈。

荊州分為:南陽郡,南郡,江夏郡,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長沙國。

在《漢書》中所描述的範圍包括當今的湖南,湖北全境,以及河南南部地區。

直到東漢時期進一步擴大到廣東和越南北部。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大明怪談


《尚書•禹貢》曰“荊及衡陽惟荊州”,唐顏師古解道“北據荊山、南及衡山之陽”(荊山在今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境)。荊州由來已久,《周禮•職方》曰“正南曰荊州”,《爾雅》曰“漢南曰荊州”;“舜置十二牧,則其一也”(《晉書•志第五》);《春秋元命包》曰“軫星散為荊州”。故荊州

實春秋、戰國楚之西部,在天文為翼、軫之分野。

荊州名之由來,房玄齡等有三個解釋:“荊,強也,言其氣躁強。亦曰警也,言南蠻數為寇逆,其人有道後服,無道先強,常警備也。又云取名於荊山。”剔除政治歧視,荊州無非得名於荊山,其地溫暖、其民強悍而已。在先秦文獻中,荊即楚、楚即荊,荊、楚互通。清華簡《楚居》載,夏未商初祝融後裔季連部南遷荊山,酓麗“脅出”、母裹“楚”(荊條)而葬,故後世得名為楚。

荊州為“禹貢九州”、漢之“十三州部”之一,赤壁戰後荊州三分、南北分立,不僅對東漢之“荊襄七郡”進行了析分,而且魏新增魏興郡、上庸郡、新城郡,吳新增臨賀郡,所以三國時期荊州範圍進一步擴大



秦昭襄王時,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黔中,拔之”(《史記•秦本紀》,下同)。三十年(前277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二十九年(前278年)白起出武關“越宛有郢”(《史記•秦始皇本紀》),取楚鄢(宜城)、郢(江陵)、夷陵(宜昌)之地為南郡;三十五年(前272年)以南郡之北的楚地“初置南陽郡”。滅楚之後,分黔中為長沙郡。

漢高祖分長沙為桂陽郡,改黔中為武陵郡,分南郡為江夏郡。漢武帝又分長沙為零陵郡,及置十三州,因舊名為荊州,統南郡、南陽、零陵、桂陽、武陵、長沙、江夏七郡。

漢之荊州初治武陵郡漢壽縣(今湖南常德廢縣是),東漢末劉表移於南郡襄陽縣(今襄陽城荊州街)。今湖北荊州市實由明朝湖廣荊州府而來,三國時稱南郡,治江陵。

三國時期的荊州實際包括今河南、陝西南部,重慶、貴州東部,江西西部,廣東、廣西北部,湖南全部和湖北絕大部,涉及九個省市區

三國時期荊州統南郡、武昌、武陵、宜都、建平、天門、長沙、零陵、桂陽、衡陽、湘東、邵陵、臨賀、始興、始安十五郡,其中南陽、江夏、襄陽、南鄉、魏興、新城、上庸七郡屬魏之荊州。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魏武盡得荊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陽郡,又分南陽西界立南鄉郡,分枝江以西立臨江郡。及敗於赤壁,南郡以南屬吳,南陽、襄陽、南鄉三郡屬魏。而荊州之名,南北雙立。魏文帝以漢中遺黎立魏興、新城二郡,明帝分新城立上庸郡。

東吳起初與蜀漢分荊州,南郡、零陵、武陵以西為蜀,江夏、桂陽、長沙三郡為吳,蜀分南郡立宜都郡。劉備歿後,宜都、武陵、零陵、南郡四郡之地悉數復屬吳。


孫權分江夏立武昌郡,又分蒼梧立臨賀郡,分長沙立衡陽、湘東二郡。孫休分武陵立天門郡,分宜都立建平郡。孫皓分零陵立始安郡,分桂陽立始興郡,又分零陵立邵陵郡,分長沙立安成郡。

魏之荊州治於新野,吳之荊州治於江陵。晉初治荊州於襄陽,平吳後移南郡。東晉初,治武昌,其後遷徙不一。

荊州地廣富庶,山川形便,民風剽悍、材多;北叩關、洛,南蔽湘、黔,東瞰吳、越,西連巴、蜀,為楚國爭霸中原、兼併黃河以南之基,亦為光武龍興之根,實帝業之資,襄陽、江陵、江夏、宛城四鎮重在襄陽。劉表僅“平世三公之才”,雖驅袁術、殺孫堅、除張濟,但收容張繡痛失宛、穰,實則“保境安民”之主。劉備盡得荊州之才,但一丟襄陽潰敗千里、二敗夷陵退出荊州,終與帝業擦肩。孫吳雖據江陵、江夏,更啃不動襄陽,終被司馬氏出襄陽所滅

申(宛)邑春秋早期即為楚“申息之門”,扼方城道北控汝、洛,南方易取、北方難攻;西通武關,高祖劉邦繞道武關輕取關中終立西漢。公元199年底官渡之戰前夕,張繡獻宛、穰於曹操,劉備駐軍新野已無險可守,此後荊州無論劉備、孫權欲取方城道北進中原基本已無可能。



況且曹操又得襄陽。諸葛亮《隆中對》雖提出“外聯孫權,保荊州巖阻(即佔襄陽抗曹、據江夏扼孫),西圖益州(以江陵為基),奪取漢中,兩路北伐”之策,但劉表死後劉琮突然降曹,劉備不納武力奪取襄陽之計,終率軍民一路南逃。龐統助劉備圖川后全力爭奪漢中之時,關羽全力配合圍攻襄陽,於漢江北岸鄧城水淹于禁七軍,威震天下,曹操懼其鋒芒,曾議遷都以避之。幸徐晃赴救,襄陽不下,故操公勞晃曰:“全襄陽,子之力也。”

關羽成名之時,孫劉聯盟的蜜月即告結束,因荊州處長江上游,東吳腹背受制,必偷襲江陵殺掉關羽。而劉備怒而復仇,夷陵大敗,荊州盡失,抱恨亡於白帝城,其後諸葛亮執政,蜀弱斷不會與孫權再反目而擴大敵人。孫吳全取南荊州後,諸葛瑾、陸遜之師屢向襄陽,終無蜀漢關羽戰力,無尺寸之功,襄陽終在曹魏之手。吳攻曹仁時,司馬懿曰:“襄陽,水陸之衝,禦寇要地,不可失也。”魏明帝亦言:“地有所必爭矣。”晉人因之,而襄陽遂為滅吳之本。羊祜鎮襄陽,進據險要,開建五城,收膏腴之利,奪吳人之資,石城以西盡為晉有;又廣事屯田,預為儲蓄。祜之始至也,軍無百日之糧,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積。杜預繼祜之後,遵其成算,遂安坐而取吳矣。

至於江陵,太史公曰:“故郢都,西通巫、巴,東有云夢之饒。”東漢初,荊邯說公孫述曰:“令田戎據江陵,臨江南之會,倚巫山之固,築壘堅守,傳檄吳、楚,長沙以南必望風而靡。”蓋楚、蜀實相唇齒矣。初平元年,劉表為荊州刺史,蒯越說表曰:“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所謂“荊州八郡”而非“荊襄七郡”,實則劉表從南陽郡析出“帝鄉章陵”而已。自三國以來,江陵常為東南重鎮,稱“吳、蜀之門戶”。

糾正關於荊州為“南蠻”的兩個謬見——地處長江中游的荊州,在上古、三代的先秦時期其實是非常發達的開化地區。在考古學上表現為,荊州地區的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極為強勢,已滲透黃河下游地區,距今六千年前的石家河遺址(湖北天門)、城頭山遺址(湖南澧縣)是其代表。其精美的玉器、銅器、紅陶製品,考究的房屋,以及典型的稻米文化和器物上的完備刻畫符號,似乎在提醒我們,先秦文獻恐怕太偏重黃河流域了


長江同樣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在分子人類學看來,中華先民最早是沿珠江流域越過嶺南的北越,他們後來與華族融合為越國,是故目前唯有良渚遺址才能坐實中華文明有五千年,河姆渡遺址比半坡遺址更早就不稀奇了;其次是從雲貴西側沿長江下行最終到達遼東的南蠻、東夷和三苗,這就不難解釋三星堆遺址為何具有成熟的青銅文明;最後是五千年前左右到達渭水流域的羌藏語系,炎黃部落成為華族,當然他們最後東征戰勝中原苗蠻、東夷的蚩尤,成為中華“人文始祖”。

“中原”絕非一省可以獨佔,實應是江河淮漢之地(五霸、七雄爭奪之焦點),秦統六國後隨著統一華夏族的形成,因別於“四夷”,“中原”已成為歷史舊名詞。一則“中原”本意是“天子的原野”,實則豐鎬之地,後擴展為雒邑和姬姜封國。而東周初年封於漢江中游的呂、申、鄧及“漢陽諸姬”,皆周天子至親,不可能稱其為蠻夷。二者任周文武之師的鬻熊之族,自熊繹立國於荊山沮漳流域,“甚得江漢民和”,採取開明的民族政策,融合原武王伐紂的主力濮、巴、庸、廬,併兼並申、鄧、“漢陽諸姬”和河淮的陳、蔡、息、許、六等國,在春秋後期文化上已全面領先晉魯鄭衛燕秦齊。三者春秋時河南境內除雒邑、宋鄭外,基夲屬楚,而且宋鄭還是楚之與國,楚國是東周最能代表河南的政權主體。


嘉會天下


包括今天的湖北全境,湖南全境,外加河南南陽、信陽地區,廣東韶關地區。擁有七郡:南陽郡、江夏郡、長沙郡、零陵郡、南郡、武陵郡、桂陽郡,地域廣大……


萬長海2018


荊州地域範圍非常大,且地勢險要,物產豐富。漢光武帝開創了東漢帝國,將天下分為十三個州,其中荊州是最大區域之一,現在的湖北是其主要區域,另外河南、安徽、及江西部分地區皆屬於荊州範圍,相當於現在的三十四個省。荊州仰仗天險長江,農業上旱澇保收,造就魚米之鄉。軍事上進可攻,退可守,故有“得荊州者得天下”之說。


歷史事件解讀


三國時的荊州北起南陽郡,東接江夏郡,也就是今天的武漢三鎮,南達零陵郡,也就是今天湖南的郴州一帶,西面直通宜都郡!就是今天的宜昌市。湖北省湖南省大部分,加上河南省的南陽市!


氣質如蘭如她555


大概有九分之一個東吳那麼大!關鍵是富庶之地,還易守難攻,特別難得的戰略要地。


魯F飛8


天下九州,荊州其一,地佔南中國一半,你說大不大?


胡思運


古荊州包括湖南、湖北全部,四川、江西一部分。

荊州地處中國中部,交通便利,連接南海,可以打通水上通道。向北可以進攻曹操控制的長安、洛陽等地。荊州又處長江中游,可順江而下,直達南京。還可以向西進攻巴蜀。


大已吧


這個我還真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