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戰國時期的魏國國君是魏無忌,你認為秦國東出會有希望嗎?為什麼?

看清看透這個世界


戰國四公子之中,信陵君魏無忌是最有人格魅力的,公卿權貴,販夫走卒,無不爭相與其結交。信陵君禮賢下士,待人接物,如春風化雨,讓人傾心歸服。

信陵君不要說做魏王,就是做魏國的丞相,讓信陵君主持國政,秦國就不敢犯魏國一絲一毫。當時信陵君在魏國,秦國上下是很恐懼的,正面戰爭和信陵君對抗難有勝算,就使用離間計,散佈流言,說天下人只知有信陵君,不知有魏王,六國和百姓只擁護信陵君,不擁護魏王。還流言說信陵君要在其它五國和魏國臣民的擁待下自立為魏王。

真正的魏王嚇壞了,撤了信陵君的丞相之職,收回了信陵君的兵權,不敢讓信陵君參與國政。信陵君心灰意冷,以酒色自誤,不久死亡。信陵君死後,秦國開始大規模對魏用兵,魏國在秦軍的強大攻擊下,苟延殘喘,十八年後亡國。

在與秦國的對抗中,六國不是沒有牛人,魏有信陵,趙有李牧,這兩個牛人,秦國都不是在戰場上打敗的,因為在戰場上根本打不過他們,所以強大的大秦帝國,不是刀對刀,槍對槍的和他們對幹,而是用了卑鄙無恥下流的離間計,結果這二人都死於自己人的手中。

秦國統一天下的手段,既有徵戰殺伐,也有陰謀詭計。既有鐵血兵團,也有下流無恥。秦國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就算信陵君才華蓋世,魅力超群,也是擋不住秦國一統六國的步伐。


小杜笑看風雲


有希望,信陵君擋得了一時,擋不了一世。趙武靈王強盛了一時,秦國不出函谷關。老趙一死,秦國不就捲土重來了麼?

其實,信陵君當國王恐怕會因"義"廢事。"竊符救趙″對魏國來說是危機重重呀。但義氣的信陵君竟然矯詔殺大將,奪兵符,竊軍隊,去成全自己所謂的義。這是置國家於何地?

戰國四公子加上呂不韋,春申君養門客各自幾千人,一個士大夫養這麼多人究盡要幹啥?商鞅一急,帶門客造反。這當然事出有因,但畢竟一聲號令,立即集合上百上千人造反。恐怕君主不能沒有看法吧?

魏無忌信陵君如果當上魏王,怕也阻擋不住秦兵東出函谷關。它不惹你魏國,它可以擠兌其他五國,就這一點,信陵君奈何不了秦兵出關。





劉一千五


魏無忌即魏國信陵君,戰國四公子之一,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於信陵(河南寧陵縣),所以後世皆稱其為信陵君。 魏無忌正處在六國衰弱時期,首先是戰國初的霸主魏國被齊打敗,一蹶不振,河西之地盡喪於秦,之後齊國稱霸,但被燕國樂毅率五國聯軍滅國,最後田單雖然復國,但實力已經大損。至公元前282年、281年、280年、279年,經過四年的戰爭,南方大國楚國被秦國幾乎打的亡國,都城被佔,先王墳墓都被焚燒。至公元前261年,長平之戰爆發,結果四十萬趙軍被秦國坑殺,東方六國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被打殘,此時的秦國已然是七國中的超級大國。魏無忌若是戰國初期為魏王,則有可能阻止尚不強大的秦國東出函谷關,若是在戰國中期末期為魏王,則很難改變秦國東出滅六國的結局。


庚申己


換誰也沒用,可能會拖幾年,改變了歷史的進程。但是秦東出的勢以成,跟本就阻擋不了。

秦在經歷商鞅變法以後,國力比其餘六國強很多。雖然魏無忌曾兩次打敗秦軍,但是並不能動搖秦的根本,反而在這兩次戰勝的背後帶給魏國的是不可磨滅的傷害。

第一次,“竊符救趙”殺了邊防大將晉鄙,同時帶走了精兵八萬,其餘的就地解散了,這在當時對哪個國家都是傷了根本的損失吧,更何況是對已經在衰落的路上越走越遠的魏國。破秦後,他帶著門客在趙躲了十幾年沒回去,而回去的八萬將士是怎麼安排的史書沒說,我想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等到魏國有難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不是回國而是告誡門客不讓使者進門,等到毛公和薛公勸誡了以後才回去。不知道這麼沒擔當的人當了王會是什麼樣,還不會不會禮賢下士。

第二次破秦是在公元247年,擁六國之將,集六國之謀,帶百萬大軍大敗秦軍,一直追到函谷關,可是有什麼用呢?這只是當時合縱家的功績,記在了老魏的頭上罷了。《過秦論》中提到“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而延敵,九國之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解,爭割地以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飄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很明白是不是,最終的結果是秦居關之險,耗死了六國。都說了,戰爭打的不是一腔血勇,而是綜合國力,憑血勇或許能打一次,兩次的勝仗,這只是戰術意義的勝利,改變不了戰略的佈局。

太史公為什麼要推崇老魏呢?蓋是因為秦是前朝啊,不能歌頌太多,而且太祖劉邦也是很推崇他啊!因為據說他是秦害怕的人,也因為他能接受劉邦這樣出生於市井的屠狗輩啊!


說不了文解不了字


雖然說信陵君曾經是五國兵馬大元帥,也幹敗過蒙驁。但是我覺得,要抵擋秦國東出統一六國還是不行的。

原因在於秦國曆代國君都在持續吸納人才,為的是吞併天下。秦國前赴後繼的吞併天下的野心從來沒有減少,出臺的政策一貫如此,從不更改。

相對來說,其他六國只是圖個自保。而且人才都往外流失,有見識的都跑到秦國去效力,秦國強大是必然的。

信陵君的確是個非常優秀的人才。即使當上魏王,最多做到魏文侯用吳起那種地步就算很了不起了,但是那時候哪裡還有吳起這樣的人才呢?所以說即使信陵君魏無忌當上魏王,只不過延緩秦國吞併六國的步伐而已,改變不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最終結果。

這個是機制上有高低,秦國當時的機制是最先進的。


乙丙丁6


都知道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回國後率聯軍大敗蒙驁,把秦軍壓在函谷關內。而且魏公子還著了兵書。魏無忌和白起一樣都是被離間失勢。

魏無忌如果是魏國國君,只能是暫時壓一壓秦國,最終還是擋不住歷史車輪的碾壓,秦國強勢是幾代國君的共同努力,不是一個魏公子能壓住的,在說了,魏無忌是怎麼死的,是因酒色而死,讓魏無忌做了魏國國君可能就成就不了魏無忌的賢名了。


夏有涼風61


這個還真的難說,俗話說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如果信陵君做魏王,可能就會重用衛鞅等人,秦國可能就錯過了變法的機會。不過假設也沒用,歷史已經存在,任何一點變化都可能產生巨大的蝴蝶效應吧,就像好久之前的那個”假如丘處機沒到過牛家村”。


買來米子今個芮


信陵君要是當國王,他活著的時候秦國別想東出,他死了以後該怎麼出還怎麼出


毛粟學子


秦國贏的是大戰略是趨勢。第一,法治是那個時代的趨勢,強大的國家或曾經強大過的都無一例外走變法道路,惟有秦變得徹底;第二,延續是一個國家完成統一大業不可缺少的條件,縱觀七國,惟有秦自孝公至始皇帝見未出現庸主(即使有也很短暫,不影響國家戰略)。有這兩點,除了韓國,燕國這等土地軍民本來就少,又處在四戰之地可能性小一點,其餘幾國都有機會完成統一大業


九天玄歌


大秦的歷史車輪了不是區區一個信陵君能抵擋得住的,那時候秦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經過自上而下幾代人的的改革使得秦國方式國力空前鼎盛,相比其他諸侯國來說是在不在一個量級上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