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

程老師侃史


僧格林沁(1811年—1865年),博爾濟吉特氏(與孝莊太后屬同一家族),蒙古族,出生在科爾沁大草原上。從世系上來說,僧格林沁血統相當高貴,他是成吉思汗弟弟

哈布圖哈薩爾的二十六代孫,也算是蒙古草原上的“黃金家族”成員之一。不過,既然已經是26代孫,那自然是家道中落,整天為衣食溫飽問題而奔波忙碌,日子過得相當艱苦。少年時,僧格林沁替富人放牧,是典型的草原放牧娃,這點與明太祖朱元璋很相似。但是,僧格林沁又是幸運的,因為他的伯父沒有子嗣,道光五年(1825年),僧格林沁被選定為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嗣子,承襲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郡王,人生就此逆襲。此後,僧格林沁官職一路飆升,道光去世時,擔任鑲黃旗蒙古都統,顧命大臣之一。


就在道光駕崩後不久,洪秀全、楊秀清等在桂平縣金田村舉起反清大旗,建號太平天國,覬覦華夏神器。1853年3月,太平軍攻克南京,改名天京,作為太平天國首都,正式與清朝對峙。1853年5月,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率兩萬老兵北伐,同年九月,北伐軍抵達天津城下,舉朝震動,咸豐皇帝打算逃往承德避暑山莊,以避鋒芒。此時,僧格林沁臨危受命,組建“勤王軍”,率蒙古馬隊與東三省馬隊南下阻擊北伐軍。僧格林沁到前線督師後,發現太平軍非常善於搞流動戰,勝保所部屢次被牽著鼻子走。此外,清軍攻堅能力不強,若是強行攻擊太平軍營壘,也是死傷慘重。為此,僧格林沁決定搞“長圍”,挖掘“壕溝”,堵死太平軍可能突圍之路。果不其然,在僧格林沁指揮下,林鳳祥、李開芳相繼在連鎮、馮官屯被俘虜,而後押往北京凌遲,北伐軍全軍覆沒。


消滅北伐軍後,僧格林沁名聲大震,成為大清王朝中興之希望。為此,咸豐皇帝封他為博多勒噶臺親王,世襲罔替,儼然就是鐵帽子王。要知道,大清王朝親王一大堆,但能夠享受“世襲罔替”之待遇,寥寥無幾。入關前,有禮親王、睿親王、肅親王、豫親王等八大鐵帽子王;入關後,能夠享受“世襲罔替”待遇的只有恭親王等四家。作為非皇室成員,僧格林沁能夠享受“世襲罔替”之待遇,可謂是皇恩浩蕩了。既然大清王朝如此看重自己,那不賣點力就說不過去了,必須要報答咸豐知遇之恩才行。1859年,僧格林沁前往大沽口布防,阻止英法聯軍登陸天津。不久,聯軍艦隊無視中國主權,強行進犯大沽口,僧格林沁下令部隊堅決抵抗,擊毀英軍戰艦3艘,英軍死傷464人,英海軍司令賀布受重傷,聯軍被迫後撤。此戰,乃是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反侵略戰爭的第一次勝利。就此而言,僧格林沁算是民族英雄,彪炳史冊。


英法聯軍在大沽口被僧格林沁擊敗後,惱羞成怒,於是繼續增兵中國,將戰事擴大化。1860年8月,英法聯軍憑藉船堅炮利之優勢攻破大沽口要塞,天津就此淪陷,僧格林沁率馬隊後撤至通州八里橋,並擺下陣型,繼續抵抗。9月,現代化裝備的8000英法聯軍抵達八里橋,雙方展開血戰。此戰,僧格林沁直接讓蒙古馬隊拿著大刀、長矛以及少量抬槍、鳥槍正面衝擊聯軍方陣,騎兵一度衝到距離聯軍20—30米處,戰況相當激烈。不過,由於裝備存在明顯代差,戰術又失誤,清軍在八里橋之戰中慘遭失敗,聯軍就此進犯北京,火燒圓明園。但是,僧格林沁敢於抵抗列強之精神還是令人敬佩。保爾·瓦蘭在《徵華記》記載說:“中國人和以勇氣鎮定著稱的韃靼人在戰鬥的最後階段表現得尤為出色……他們中沒有一個後退,全都以身殉職”。


僧格林沁在八里橋戰敗後,英法聯軍乘勝進攻北京,火燒圓明園,咸豐被迫逃往熱河承德避暑山莊。為此,咸豐下令剝奪僧格林沁一切職務,但任然保留他欽差大臣之頭銜。就在僧格林沁被革職一個月後,北方捻軍死灰復燃,他們聯合太平軍縱橫河南、湖北、陝西、山東、江蘇,大清在中原的統治根基動搖。為此,咸豐只好再次恢復僧格林沁職務,讓他繼續統帥蒙古、東三省馬隊南下剿捻,保護京畿重地安全。僧格林沁剿捻效果顯著,捻軍首領張洛行就被其所殺,餘部曾一度銷聲匿跡。1864年11月,僧格林沁在霍山黑石渡擊敗太捻聯軍,俘虜十幾萬人,又打散十幾萬人,扶王陳得才在絕望中自殺。黑石渡之戰,清軍損失也相當慘重,而僧格林沁此時卻不顧士兵疲憊,繼續追殺捻軍,以致釀成災難。1865年5月,僧格林沁在山東高樓寨中了賴文光埋伏,7000餘人陣亡,自己也身受重傷,在逃往麥田躲避時被16歲少年張皮綆斬殺。


聞知僧格林沁陣亡,慈禧太后痛哭失聲,直言“毀我長城”,“亡我大清”。原因很簡單,僧格林沁是當時唯一拿得出手的滿蒙將領,他一死,大清就只能依靠曾國藩、李鴻章等地主武裝來維持統治了,晚清軍政格局就此改變。試想,若是僧格林沁不死,大清也沒必要過多依靠湘軍、淮軍等私人武裝,近代中國是否就可以避免出現軍閥割據混戰之局面呢?要知道,湘軍可是近代軍閥之雛形哦!


縱橫國史


為什麼說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重要的原因在於兩點,第一,僧格林沁把滿清最後的王牌——2萬餘滿清鐵騎消耗殆盡,導致清廷無嫡系軍隊可用,才被動啟用漢人和漢軍;第二、僧格林沁的死,導致晚清軍隊出現“保守”思想,所有軍隊不以大勝仗為目的,都以保全自己的軍隊為根本!

僧格林沁作為成吉思汗兄弟的26代孫及蒙古貴族,在與英法聯軍的戰爭中,由於情報失誤,導致滿清鐵騎頃刻覆沒。自此,橫行於世的滿清鐵騎退出歷史舞臺。而法軍僅陣亡3人,英軍僅陣亡2人。

僧格林沁的失敗,導致了皇帝外逃,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京城搶虐。咸豐將其一擼到底,失去了實權,最後悲催的死於一16歲的土匪手中。從風光無限,到失去軍隊,被朝廷排擠,再到枉死麥田,讓大清將領認識到一個道理,失去軍隊,就失去了一切。此後,滿清與列強的一系列戰爭,清軍將領為了保存實力,往往打幾槍就跑路。

這從側面也說明,一個重要的軍事將領,他的遭遇,將動搖整個朝野,影響其他將領的決策。


知史局


僧格林沁的是清末非常重要的軍事人物,不僅僅是說他本人,而是說他帶出了一批猛將。在很大程度上了恢復了一部分八旗軍的戰鬥力。

僧格林沁手下的多隆阿率領1萬八旗打敗了陝甘數十萬回軍,金順作為副司令和前敵總指揮參加了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戰役,多隆阿,都興阿,西凌阿等人還在湖北摧毀了太平軍英王陳玉成的主力。

而在高樓寨一戰,損失了太多勳貴軍官,可以說這是八旗軍創辦以來一戰損失軍官最多的一戰。滿洲鑲黃旗翼長恆齡、齊齊哈爾副都統舒倫保等等都戰死了,而且還死了很多開國功臣的後代。

僧格林沁率領的部隊包括東部察哈爾三盟蒙古軍,黑龍江吉林八旗軍,還有西方人訓練的漢人步槍隊。結果,僧格林沁自認為部隊精銳,一味追擊,最後的步騎萬人全部陷入包圍圈。

在狹窄地形上,數萬捻軍手持幾米長的長杆長矛一頓攢刺,在上萬捻軍騎兵配合在在狹小地形完全擊敗了蒙古軍和八旗軍騎兵。蘇克金、舒通額、恆齡,舒倫保,舒通額,全順等人全部戰死,其中都統級別的就有4個人。

這造成的嚴重後果就是八旗軍,碩果僅存有作戰能力的中級以上軍官,基本在這個包圍圈裡面全滅,也就是後繼無人了。而且,黑龍江,吉林八旗馬隊在清朝看來非常珍貴,本來就分了1萬人跟著左宗棠去西北各省轉戰,最後一直到新疆,就剩下這些也都損失了在了高樓寨。

據稱在戰場上,華麗麗的單眼雙眼三眼花翎就裝了幾個大簍子,繳獲戰馬數千匹。最後,只能徵調黑龍江八旗西丹馬隊了,也就是未成年少年組成的騎兵隊伍。

後來就是清朝失去了對北方的控制,只能提拔湘淮軍將領到北方駐防。從此湘淮軍掌握了南方和北方的所有防務。

其實算起來清末八旗軍歷次戰爭也損失了很多人,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損失了1000多人,在第2次鴉片戰爭的大沽口炮臺,石縫炮臺,張家灣和八里橋又損失了數千人,在對太平天國戰爭,捻軍戰爭又損失1萬多人。

最後在高樓寨又損失了6000-7000人,最後的一支八旗軍部隊在金順帶領下,在西北五省轉戰十年,戰鬥艱苦,也損失過半。從此,八旗軍已經不能作為一支主要戰鬥軍團參戰了。


深度軍事


因為僧格林沁手中所掌握的蒙古鐵騎,是清朝朝廷所能夠倚仗的最後的家當。

自從太平天國以來,漢人軍閥——比如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都掌握了可觀的軍隊。

但是滿蒙方面並不是毫無底牌的,僧格林沁統帥的蒙古鐵騎,就是清廷依然能夠震懾這些漢人軍閥的保證。包括在湘軍攻克天京的時候,僧格林沁的軍隊並沒有歇著,而是死死的扼守著湘軍北上的路線,就防著曾國藩有反心呢。


但是就是這最後的底牌,在和八國聯軍的八里橋之戰中,終於全軍覆沒。

僧格林沁單騎逃回北京。後來繼續帶兵剿捻,但是畢竟自己的精銳已經賠光了,打仗也不靈光,最終被捻軍設計擒殺。

僧格林沁死後,滿蒙八旗再也沒有拿得出手的精銳,軍權已經完全落入了以李鴻章、袁世凱為代表的漢人軍頭手中,而清朝朝廷也只能依賴湘淮軍來剿滅反對朝廷的力量。最終,清朝的國祚也正是斷送在袁世凱手中。


經史通義


晚清同治四年(1865年),滿清世襲罔替鐵帽子王僧格林沁率兵追剿捻軍,被捻軍重重包圍,被一個叫張皮綆的捻兵斬於馬下,僧格林沁之死的歷史意義不只關係到他個人,而是構成晚清歷史的一個軍事轉折點。

捻軍騎兵將領任化邦,李鴻章稱他今日第一等騎將好漢。

因為僧格林沁一死,清朝八旗武裝沒有了能夠真正擔當的主帥,此時的綠營兵因廢弛腐敗而開始了裁撤淘汰。去年1864年太平天國被攻陷後,曾國藩的湘軍就開始逐步解散,但此時的戰局無人控制了,於是曾國藩的湘軍馬上奉命北上對付捻軍。

清朝最後一位八旗名將僧格林沁,圖為內蒙古通遼市僧格林沁博物館。

另外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在1864-1865年間平定南方太平天國殘餘後,清朝開始傾全力對付捻軍,於是李鴻章淮軍北上,左宗棠楚軍往西。此時的八旗兵和綠營兵正在裁撤淘汰,比如八旗兵轉為了預備軍,由國家養著成了遊手好閒的紈絝兵痞,而綠營兵則改行成了各地的警察,俗稱“巡防營”。至此,滿清的軍事力量全部由湘軍、楚軍、淮軍等地方團練組成的漢人武裝和主力。

北洋新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近現代化軍隊。

此時的湘軍、淮軍、楚軍雖然只是裝備了火器的古代軍隊,任然腐朽落後,而且在對外侵略時屢屢敗仗,但是隊伍依然健在並沒有崩潰,而且漢人控制的滿清朝廷的格局已深深構成。如果當年僧格林沁不死,清政府肯定不會把軍權掌握在異族人手裡,曾、李、左在各地辦的團練武裝要麼被編入八旗綠營,要麼解散,因為太平天國剛剛剿滅時,曾國藩就開始遣散兵勇自己也逐漸卸權了。而漢人掌握軍權後一直得以延續,到後來胡燏棻在天津練新兵,袁世凱成為了北洋新軍領袖,軍權還在漢人手裡。


圖文繪歷史


僧格林沁是滿清舊軍隊最後的名將,他的死代表滿清舊軍隊的完全沒落,故而有“重要轉折一說”。其實稱為一個“ 標誌”更恰當。

僧格林沁是蒙古親王,長得身材高大,精力勇猛,戰場上勇猛突進,朝廷上與慈禧太后關係也不錯。麾下有大隊蒙古鐵騎。

眾所周知,滿清入主中原,最早的核心主力是滿八旗。但進入中原花花世界數十年後,滿八旗就徹底墮落腐朽了,於是只能依靠綠營兵。但又過了百餘年,綠營兵也開始腐化。

到清末時候,滿清舊軍隊中,真正最能打仗的也就是僧格林沁的蒙古軍隊了。僧格林沁手下不光有蒙古鐵騎,也有些漢人的悍將。比如太平天國降將陳國瑞,是一個土匪,但打仗確實勇猛,深受僧格林沁賞識。同時,僧格林沁雖然為人暴躁,但是與士兵打成一片,深受士兵愛戴,北方的忠於清廷的市民也把僧格林沁看成國家棟梁。

僧格林沁的主要戰功,是在鎮壓太平天國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

1853年-1855年,僧格林沁率領清朝最後的主力大軍,攜帶者咸豐皇帝賜予的努爾哈赤寶刀,與太平軍北伐軍展開多次激戰,最後全殲北伐軍,生擒統帥林鳳祥、李開芳。

1958年,面對英法聯軍壓境,僧格林沁堅持全國抗戰。1859年,僧格林沁至天津督辦大沽口和京東防務,整備炮臺,並下令炮擊悍然入侵的英法艦隊,擊毀英軍戰艦3艘,斃傷數百人,取得大沽口保衛戰的勝利。但在1860年的八里橋之戰中,僧格林沁遭到慘敗。

此時,除了清廷最後的支柱僧格林沁外,另一支崛起的武裝力量是南方漢人的團勇,如曾國藩的湘軍,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淮軍等。兩邊之間存在競爭關係,彼此明爭暗鬥。尤其李鴻章,為人頗有心機。舊軍隊都感受到淮軍的咄咄逼人。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僧格林沁主要負責北方鎮壓捻軍,1860-1865年間多次擊敗捻軍。但在捻軍神出鬼沒的戰術下,清軍也損傷慘重。尤其太平天國覆滅後,部分太平軍加入捻軍,為捻軍提供了軍事核心和戰術策略。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被捻軍誘至山東曹州高樓寨,陷入重圍,墜馬被殺。

僧格林沁被殺後,滿清的舊軍隊中再無一根擎天玉柱。滿清的軍事全面讓位於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統帥的近代化軍隊。這也可以標誌著中國軍事從古代向近代化方向發展。


(歡迎關注巴山夜雨涮鍋,更多精彩話題共賞,也歡迎在評論區發表您的看法)


巴山夜雨涮鍋


僧格林沁是蒙古科爾沁郡王,後因鎮壓太平天國有功被清廷封為親王,其人驕橫跋扈,暴虐愚頑,屬非常典型的滿蒙親貴。他麾下的蒙古三盟騎兵剽悍善戰,曾是捍衛大清帝都北京的首要武裝力量,被清廷倚為長城。然而,自咸豐十年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在抵抗英法聯軍的戰鬥中卻屢戰屢敗,面對擁有熱兵器的西洋軍隊,能征善戰的蒙古人開始轉向能歌善舞。咸豐十年11月,僧格林沁奉命率部開赴山東剿捻,同治元年又奉命總督山東、河南軍務,勢力已達皖北,開始與在此剿捻的曾國藩部湘軍有了實際接觸。

這時,清朝的正規軍綠營已基本被太平軍摧毀殆盡,僧格林沁的滿蒙騎兵部隊便成為清廷用以監視並抵制湘、淮系地方軍閥勢力的惟一可以依賴的一支武裝力量。然而從戰鬥力到作戰經驗來看,僧格林沁遠不是曾國藩、李鴻章和湘、淮軍的對手。但驕橫跋扈的科爾沁親王從不把曾國藩放在眼裡,他非常嫉恨與蔑視曾國藩和湘、淮軍,動輒上奏告黑狀、彈劾曾,無故尋隙欺壓,甚至故意慫恿反覆無常的苗沛霖率團練向湘軍挑釁,有時還突然攻擊湘軍。

僧格林沁唆使太平軍降將陳國瑞殺害淮軍李昭壽(也是太平軍降將)的部將,並將其功竊為己有,事後反誣李昭壽部將搶功殺人,上奏清廷要求嚴辦。李昭壽部當時歸曾國藩統轄,曾國藩頓感僧格林沁故意打狗欺主,囂張太甚。僧格林沁唆使部下在皖北向湘、淮軍屢屢尋釁,曾國藩皆不敢置辯,他忍氣吞聲,處處退讓,內心卻異常惱恨,雙方積怨越來越深。

湘、淮軍本是地方軍閥,門戶之見很深,不願聽從他人指揮,又聽說僧格林沁兇殘戾狠,待部下猶如奴隸,曾鞭笞湖北的兩位提督,因此遇到僧格林沁的部隊作戰失利,都袖手旁觀,不願出兵救援。清廷曾經下令將湘、淮軍劉連捷、劉銘傳部劃歸僧格林沁指揮調遣,到河南協助蒙古騎兵剿捻,曾國藩卻藉故拖延,二劉也望而卻步,拒絕北上。驕傲自大的僧格林沁也不願湘、淮軍來援,他認為湘、淮軍戰力低下,於是上奏阻止; 僧奏曰“皖軍為上,豫軍次之,楚軍為下”。皖軍是安徽道員英翰等人組織起來的地方部隊,豫軍是張曜、宋慶糾集的河南固始練勇 。這些雜牌軍欺負百姓還行,平時連苗沛霖、李昭壽的烏合之眾都打不過,更別提能和身經百戰的湘、淮軍比了。

僧格林沁一向嫉妒曾國藩兄弟立下的攻克天京、鎮壓太平天國的蓋世奇功 ,他這樣講,不過是故意貶低湘、淮軍,不願意承認他們是維護清廷統治的中堅力量,所以極力詆譭、輕蔑之。僧格林沁反對湘、淮軍北上,正中曾國藩下懷。他命劉連捷退守皖北,劉銘傳回到原來的駐防地,湘、淮軍袖手作壁上觀,靜等僧格林沁敗亡的消息。

僧格林沁驕狂愚頑,湘、淮軍冷眼旁觀,這時機對捻軍來說可謂極其寶貴。同治三年冬天,捻軍在鄧州唐坡伏擊僧格林沁的部隊,僧格林沁輕敵冒進,被打得大敗虧輸,他僅率數十騎逃出戰場,竄入鄧州城裡,才免於被全殲的的悲催命運。不久,捻軍圍攻南陽,再次挫敗僧格林沁。同年底,行蹤飄忽的捻軍在河南魯山大敗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陣斃蒙古悍將恆齡、蘇倫堡。僧格林沁屢吃大虧,氣的暴跳如雷,惱羞成怒的他以救援不力為由殺了部將富精阿,以洩其憤。捻軍和太平軍不同,以騎兵為主,打法機動靈活,非常適於在北方平原地區作戰,很少和敵人糾纏打惡仗、死仗,尤其擅長打伏擊戰、運動戰。捻軍先後在葉縣打敗了河南巡撫張之萬的軍隊,在汝寧包圍了團練大臣毛昶熙的練勇,並乘機在當地大肆招兵買馬。

補充了兵員、擴大了隊伍後,捻軍渡過黃河進入山東西南部。僧格林沁報仇心切,一心要找捻軍主力決一死戰,他率蒙古馬隊跟在捻軍後邊日夜狂奔,窮追不捨,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裡,竟然馳騁了3、4千里地。捻軍利用僧格林沁求戰心切的急躁心理,故意避而不戰,每日驅馳1、2百里,領著清軍來回兜圈子。捻軍士兵每人配兩匹馬,經常替換乘騎,因此速度大大超過了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捻軍利用速度優勢,經常可以乘隙稍事休憩,而清軍則日夜兼程,人困馬乏,疲憊不堪。

騎兵尚且如此,跟在後面的步兵就更苦不堪言了,他們用兩條腿跟著四條腿的馬兒跑,有時幾天都疲於奔命,水米不進,被累死、餓死不少,非戰鬥減員十分嚴重。僧格林沁急欲報仇,他常常率少數驍騎脫離大隊人馬,跟在捻軍後頭銜枚急追,為捻軍聚殲這支兇悍的蒙古騎兵部隊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捻軍見時機難得,當初制定的計劃已初步實現,便在前面佈下了天羅地網,專等僧格林沁自投羅網。同治四年4月底,捻軍派小股騎兵將僧格林沁誘入早就佈置好的埋伏圈內,準備關門打狗,將其一舉殲滅。

捻軍設伏的地方在今天的山東曹州(今菏澤)西北方向一個叫高樓寨的村莊裡。僧格林沁稀裡糊塗地闖將進來,卻被捻軍團團包圍。彼時,數萬清軍步騎被遠遠甩在後邊,僧格林沁身邊只有陳國瑞等少數幾個將領和數千騎兵跟隨。結果除陳國瑞帶傷僥倖逃脫外,其餘的全部被殲滅,不可一世的科爾沁王爺僧格林沁被一個年僅16歲的捻軍小兵張皮綆殺死在麥地裡,真乃見慣大風浪的人卻在陰溝裡翻船。

僧格林沁敗死,彪悍的蒙古馬隊覆滅,令清廷大為震恐。當初,慈禧太后本想讓僧格林沁單獨率滿蒙騎兵將捻軍鎮壓下去,以提高清廷的威望,以掣肘並打壓新近崛起的最大地方實力派曾國藩、李鴻章的湘、淮軍事集團。後來發現他僅憑一己之力對付不了捻軍時,又想讓湘、淮軍助剿,並有驅使湘、淮軍拼命,讓僧格林沁收功的險惡用心。無奈曾國藩老謀深算,湘、淮軍藉故拖延、觀望不前,僧格林沁又恃勇排斥,想獨佔大功,清廷被迫撤銷了此計劃。捻軍從河南轉戰山東後,清廷以及曾國藩都察覺到僧格林沁已中計入套,如不改變對敵之策,難逃徹底敗亡的厄運。怎奈剛愎自用、狂妄橫蠻的僧王一心要和捻軍決戰,已經喪失了理智,拒絕了一切勸諫,遂至命喪高樓寨,全軍崩潰瓦解的可悲下場。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馬隊覆亡後,清廷手中唯一的一支可以依賴的武裝力量灰飛煙滅,只好利用湘、淮等地方實力派來對付捻軍、抵禦外辱。僧格林沁的敗亡,也讓湘、淮系地方軍閥無所顧忌並乘機坐大,逐漸擁兵自重,尾大不掉,成為既維護又威脅清廷統治的主要力量,也是民國前期各路軍閥的鼻祖。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清朝立國初期,我們熟悉吳三桂、孔有德,也熟悉豪格、鰲拜、多爾袞、嶽樂;雍正乾隆年間,我們知道年羹堯、嶽鍾琪,更知道福康安、阿桂、海蘭察;但到了道光年以後,八旗大將,我們就只知道一個僧格林沁了

,其他的則是曾國藩、劉銘傳、左宗棠、石達開、李鴻章等等漢家軍隊,八旗綠營還有人,可能打的會打的,沒了……

僧王,大清八旗軍最後一面旗幟,無論滿蒙漢哪個旗

1853年,太平天國北伐軍近逼北京,僧格林沁臨危受命,率軍出征,而後接連勝利,不僅擊敗北伐軍,更是打出北僧王稱號,和南方曾國藩遙相呼應,時稱南曾北僧,成為八旗軍一面大旗

僧王,不失英勇,但性格驕縱,看不起漢人。1864年,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後,曾派遣湘軍一部,北下歸僧王指揮,可僧王擱置不用。1865年5月,僧王陷入捻軍節奏,高樓寨一戰,麾下7000多蒙古騎兵盡數被滅,本人也被誅殺於不遠的吳家店

大清以騎射立國,僧王麾下蒙古鐵騎,更是天下無敵,估計臨死前,僧王不這麼認為了。畢竟,時間過了兩百多年,身披鐵甲的巴圖魯們之前沒能擋住八里橋速射槍彈,之後也沒擋住捻軍張宗禹的連番算計。僧王的時代過去了,死在一個捻軍小兵手裡,很憋屈,曾經的南曾帥北僧王,就剩下一曾國藩,大清軍隊,改制了

……

僧王之死,有兩個意義

第一,標誌大清軍隊近代化改裝,再無阻路,洋務運動快速興起

第二,標誌大清八旗軍成為歷史,大清皇權再無威懾之力,革新開始了

僧格林沁死了,旗子倒了,晚清軍史當然迎來轉折


靈石蘊珠寶


僧格林沁未必是清朝最後的猛將,但他卻是大清皇帝最信任的將領。自僧格林沁意外被殺以後,清政府再也無人能夠擔當大將,徹底的失去了自己的鐵拳。

清政府統治的核心就是幾百萬的旗人,所以在當時各個城市都有滿城,為的就是在關鍵時候這些人能夠支持清政府。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以後,八旗子弟由於腐化墮落,已經不堪大用了。因此慈禧太后打破了“重滿抑漢”的用人制度,重用以曾國藩為代表的一大批受儒家思想薰陶的漢族士大夫,讓他們組織團練,鎮壓太平軍。當然,事實也證明了慈禧的這個做法是非常正確的。

不過清政府還是非常擔憂的,畢竟如果手裡沒有信得過的人帶領軍隊,誰心裡都不放心。清政府可是“馬上得的天下”,自然懂得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道理。這個時候僧格林沁的重要性便顯示出來了,他是道光皇帝姐姐的過繼兒子,同時也是八旗之中唯一能夠真正擔任統帥的人,非常受皇帝的信任。僧格林沁有多受皇帝信任呢?舉個例子,道光帝死的時候他是顧命大臣之一,咸豐皇帝親自將清太祖努爾哈赤用過的寶刀授予僧格林沁。這份恩寵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當然,僧格林沁的表現也是非常好的。當時太平軍中的林鳳祥、李開芳率軍北伐,威脅京畿重地,正是僧格林沁率軍打敗了他們,並且生擒了太平天國的名將林鳳祥、李開芳。這一仗也使得僧格林沁名揚天下。

之後,僧格林沁開始鎮壓捻軍。捻軍和太平軍還是有一些區別的,捻軍中的很多人都是大地主,有著牢固的社會基礎,並且捻軍有著強大的騎兵部隊。這使得捻軍的行動非常靈活,往往能夠出其不意的以優勢兵力消滅清軍的部隊。

僧格林沁手下有著當時最強大的騎兵部隊,所以他自然是看不上捻軍。在高牌樓之戰中,僧格林沁被包圍。當時的捻軍並沒有找到僧格林沁屍首。這個時候出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兵,手裡拿著頂戴花翎,他說他打仗的時候看著一個當官的受傷墜下了馬,逃到了麥田裡。於是他悄悄跟上去,結果了這個大官。這個他口中的大官就是僧格林沁,他當時才16歲。

我們知道電視劇中反派死於話多,這個16歲少年後來和別人吹牛的時候無意之中說了出來,於是引起了丁寶楨的注意。丁寶楨從他家中找到了僧格林沁的朝珠,於是這個少年便被凌遲處死了。


歷史是什麼


如是說曾國藩創立湘軍對抗太平天國運動,標誌著清朝漢人武裝力量的崛起;那麼僧格林沁之死,標誌著清朝八旗武裝力量的崩潰。

清朝自立國以來,實施滿蒙共治的政策,也就是說在滿清統治者眼中,蒙古人算是自己人,而漢族人則是被統治的那一群人。而清朝的統治者最為倚仗和信任的軍事力量,其實是滿蒙軍事聯盟。

僧格林沁,可以說滿蒙軍事聯盟中最後一個名將。


其實,早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八旗兵的戰鬥力已經弱的不行,只是這層窗戶紙一直沒有被捅破而已。知道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八旗兵的戰鬥力再一次刷新了下限,讓清朝統治者意識到八旗兵的戰鬥力已經不行了,必須得讓漢人武裝力量來對抗太平天國。

但即便是到了這個時候,漢人武裝力量依舊沒有足夠的影響力,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在剿滅了太平天國之後,還是要無奈的裁撤人員。


因為在此時的滿蒙軍事聯盟中,還有一位叫做僧格林沁的悍將,他帶領下的八旗兵又恢復了一定的元氣,成為清朝統治者所倚重的力量。也正因為如此,清朝統治者才有底氣去裁撤湘軍和淮軍,因為他們認為僧格林沁會帶來八旗子弟找回先祖的榮光。

然而,僧格林沁勇則勇矣,卻恃勇少謀,最終被捻軍誘敵深入,斬殺在戰場上。

僧格林沁之死,意味這滿清軍事聯盟中一位能打的悍將也沒有了,滿蒙八旗作為一個軍事集團已經事實上不存在了。而當時的清政府內憂外患,內有捻軍作亂,外有列強入侵,無奈之下只能啟用湘軍和淮軍。

後來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核心軍隊,便是來源於湘軍;而李鴻章的淮軍更是一躍成為清朝的國防軍,北洋水師也便是其一部分;而湘軍淮軍之後,袁世凱的新軍崛起,後來民國初期的大軍閥,基本來自袁世凱的新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